这两天看了一个片子讲日本拉面,太馋了,拿来说说,一起馋馋大伙儿。
一碗阳春面=一碗压饸络
多数人最早了解日本面条,都是通过一篇课文《一碗阳春面》。几代人学完这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饿!
当时学这篇课文就觉得挺纳闷,阳春面不是上海的吗?怎么跑日本去了?后来才闹明白,这是当初翻译的问题,人家的正名应该叫《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种面条其实是陕北的一种传统吃食。
陕北缺水,不适合种小麦,多数都是种荞麦。荞麦过去只能算杂粮,不值钱。
荞麦磨成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粘性不够,没法像小麦面那样做切面、拉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专门发明了一种工具,叫饸络床子。
压饸络起源于……黄帝?
民间传说,压饸络的起源是4700多年以前,中华始祖黄帝跑到甘肃平凉崆峒山求仙问道。山上有位半人半仙的道士,叫广成子,他为了招待黄帝,发明了饸络床子,拿崆峒山上的野生荞麦和面,做了顿压饸络。
这个故事细想起来,编得还挺有道理。咱们说“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吗,黄帝刚到崆峒山上来,广成子给他压饸络吃,这事办得挺合规矩。至于黄帝下山要走,广成子是不是还给他包了顿饺子吃,古人没说。
据专家研究,压饸络的真正起源是在唐代,盛行于明清。
陕北信天游里有一句:荞麦饸络,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什么叫羊腥汤呢?压饸络在陕北大概分两种,一种荤的,一种素的。荤的就叫腥汤饸络。过去生活水平低,吃肉的机会少,哪个小伙子要是有实力老能吃腥汤饸络,那肯定好找对象。
素的饸络叫清汤饸络,日本人唐朝那会从中国学去的就是这个清汤饸络,只不过他们又给简化了一下,还真有点上海阳春面的意思。
别问我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太复杂了
阳春面这“阳春”两个字到底怎么来的呢?
阴历把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个时间点现在是固定的,差不多就是每年的1月底到2月初。但是在汉武帝以前不一样,每年的春节可以灵活浮动。
夏朝人规定以每年阴历一月作为全年开始,跟咱们现在的习惯一样。
商朝人觉得自己得搞点个性,就把一年的开始提前到阴历十二月。
周朝人不甘落后,又提前到了十一月。秦始皇统一天下,更是提前到了十月。
汉武帝觉得烦,让司马迁搞了个太初历,把历法恢复到夏朝的“出厂设置”,重新规定阴历一月是每年的开始。
虽然恢复到一月了,但是从秦始皇到汉景帝,前后大概100年,中国人都是阴历十月过年,这段历史多少还是留下了点痕迹,大伙就管阴历十月叫小阳春。
过去面馆里边最便宜的面条就是清汤面,就是有汤头,没浇头。这么一碗面卖10个铜钱,跟阴历十月的这个“10”对应,所以叫阳春面。
拉面东洋流行记
要说起来,日本阳春面跟上海阳春面除了用料不一样,别的地方真都挺像。这里边也有个渊源,民间传说,最早把面条吃法传入日本的是个浙江人,叫朱舜水。
朱舜水是明朝末年的读书人,老家在浙江余姚,他到了日本以后,用浙江口味的面条款待过当时的日本大名德川光国。从此以后,这种面条风靡日本,慢慢演化出了今天的日式拉面。
2017年7月,日本那边又出了个新闻,说他们的考古专家发现,早在明朝弘治年间,日本京都的和尚就按一本来自中国的菜谱《居家必要事类》做拉面吃,当时管这种拉面叫经带面。
现在日本人他们自己公认的拉面起源是在1912年,那年有大批华人移民到日本的横滨、神户和长崎,开中餐馆卖面条。
日式拉面的做法和口味都特别像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面条。比如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儿川,还有什么虾爆鳝糊面、烧鸭面、黄鱼面、奥灶面,差不多都是日式拉面的路数,有汤有菜,搞得挺花哨。
这里边有什么道理呢?您看看地图就知道,浙江省离日本的距离最近,差不多就是隔海相望,这两个地方自古打交道就多。
国内拉面哪家强?兰拉VS青拉
提起拉面,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兰州。但真正的兰州人没有拉面这个说法,地道的说法应该是牛肉面。
80年代,最早在全国各地打出兰州牛肉拉面招牌的,其实是青海化隆的拉面师傅。眼下全国的牛肉拉面,从大类上分,就是青拉和兰拉这两个流派。
80年代北京大街上刚开始有卖兰州拉面的摊子,那时候就觉得这种面条做法挺新鲜,吃着也挺好吃,关键是快。
一块面团拿在手里,啪啪几下,就成面条了,往锅里一扔,来回翻腾几下,面条就熟了。然后装碗,盛牛肉汤,加牛肉片,撒葱花、香菜末、油泼辣子,从做到吃总共用不了5分钟。
我第一次吃兰州拉面是在老的官园花鸟鱼市场,那地方人多,流动性大。当年卖拉面不论大小碗,论两。一般人的饭量,女的二两,男的三两,最多也就四两。
实实在在地放两大厚片牛肉,一大碗连汤带面吃下去,再就两瓣不要钱的蒜,这顿饭吃得挺滋润。
兰州拉面是在北京发明的
北京抻面是山东人带来的
兰州当地传说,清朝嘉庆年间,一个甘肃人,一个河南人,俩人在北京一切磋,发明了兰州拉面。
北京本身也有拉面,不过北京的拉面不叫拉面,叫抻面。
过去京津冀以鲁菜为主,山东福山就是那时候最有名的厨师之乡,专出鲁菜大厨,当时北方餐饮行业里边有“福山帮”的说法。
山东人当年在北京开大酒楼,也开小饭铺,这种小饭铺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二荤铺,做的是简餐。相声里边经常说谁谁谁吃“斤饼斤面”,指的就是去二荤铺吃饭。
二荤铺面条的消耗量大,不可能慢条斯理地做手擀面,都是抻面,要的是短平快。周围的老百姓觉得这种做面的办法挺方便,就开始跟着学,在北京流行起来。
到现在我还是爱吃家里自己抻的面,口感好,劲道。
我比较好奇于老师看的啥...小泉同学吗
饕鬄斗罗 回复 @石动惣一: 可悲的是我偏偏凌晨3点听到这篇。馋死我了。
谢谦大爷为兰州牛肉面正名!满街的兰州拉面都是青海人做的,据说当时是青海政府为了扶贫免费培训,鼓励出门做生意,才走遍全国的。
听友199973238 回复 @Leo哥麻麻: 正字化隆。
于老师,阳春面还有一种比较文印的讲法,阳春面面如其名,阳春白雪,阳是热汤,春是小香葱或者香菜末,白雪是面条,说白了就是清汤白面条
爱吃小泉的拉面同学
可爱成语 回复 @钻我被窝里: 绝对没写错
一碗清汤荞麦面,记得小时候在读者上读这篇文章,觉得好温暖,好有感情。
于老师,我太喜欢谦道了。
看到是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国传统历法叫农历,是一种阴阳结合历法,以阴历(月亮历)为主,但是大量考虑了考虑太阳运行规律(阳历),像两分两至、闰年都是考虑了太阳历!
看得不会是 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吧
抱抱狸兮 回复 @明佳梓南萱: 于老师肯定是冲着拉面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