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好诗词赋学院辞赋研究班第三讲 赋文的用典详解(上)
2019.9.17
主讲老师:李新建
演播:吴艳芳
各位诗朋赋友大家好!
前两次我们分别介绍了,辞赋的概念、类别、起源、流变、作用及特点。
我们做如下温习:
1、赋的概念: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体裁,是根据汉字的形体、音义、语法特点而精心组织的华美艺术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传统赋体文学对于韵律、对偶、典故的追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高雅的文体之一。
2、赋的分类:一般分为古赋、俳赋、 律赋和文赋四种类别。赋的分类也有争议,有分为五种(将古赋细分为汉大赋和骚赋)、六种等,所以这里称作一般。
3、赋的起源:诗源说,辞源说,综合说;
4、赋的流变:先秦两汉时期的古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赋;唐代及唐宋以后的律赋;唐宋的文赋等阶段;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些只是人为有粗略划分,其实任何一种文体都不会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或发展的,他们都是伴随着其他文体一并发展而发展的,只是大致上有个时段上的划分。
5、辞赋的作用:赋疗;赋媒;赋情;赋颂;还有其他,此处也是简单归纳。
6、辞赋的主要特点:韵律之美;裁对之美;琢句之美;典事之美等。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的新课,因为我们是赋研班,做赋学研究的,基础的东西之前的老师已经讲过,这里不再浪费大家的学习时间,若课程中涉及哪些基础知识需要重点介绍的,我们有针对性的介绍,因为要想创作一篇合格的赋文,涉及的辞赋基础知识非常多,我们抓主要矛盾,从最特殊的问题入手,一一解决,我相信大家只要坚持学习,勤学苦练,时间不会太长,一定会成为辞赋高手。今天的主要内容是赋文的用典。
赋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用典,赋体文章用典频繁,甚至于一句一典。所以读赋须熟悉典事,创作赋文更是要掌握和熟练化用典故。清代文学家、赋论家王芑孙云:“作赋当自律赋始”,我认为非常中肯,而律赋因裁对、平仄及音律和篇幅短小之特点,用典多是非常明显的。今天就以律赋为主和大家一块探讨用典。
一、为什么用典
提倡用典和反对用典,古今争论不休。倡之者云,用典不可无,非此不足称文。如宋代的孙弈在《示儿编》中说某人试赋,“满场皆苦其无故实”,说的是典故没有出处。可见,考官对文章用典持正面态度,而且有所期望。反之者云,用典使得文章“殆同书钞”,读来窒碍不畅。如李商隐为诗,就被讥刺为獭祭鱼。王国维评价唐·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明·吴伟业的《圆圆曲》高下,认为前者典故绝少,后者无句不用典,故前者优于后者。是是非非,聚讼不休,但总体说来,提倡用典的观点是主流。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依赖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程度很高。已经形成的意象结构,能很好地被保留和传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人语言交际中对故事、成语、历史的爱好,其一旦沉淀下来,便能保持长久的稳定性。这段话可以说揭露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坚持用典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近代语文文学家黄侃在阐述《文心雕龙·事类》一篇时说:“意皆相类,不必语出于我;事苟可信,不必义起于今。引事引言,凡已达吾之思而已。若夫文之以喻人也,徵于旧则易为信,举彼所知则易为从。”这段话,让我们认识到:用典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只是一种创作技巧,而是一种丰富联想、激励感情的手段,可以起到沟通古典与今事、沟通读者和作者的独特作用。因此,个见以为在律赋创作中应该提倡有节制的、恰当的用典,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更有以下几点理由。
1、可使得律赋更加典雅。
律赋是一种很精致的文体,必须力求典雅,否则读来总觉不伦不类。
例:
王棨《凉风至赋》:“悄丝管于上宫,陈娥翠敛;飐楹檐于华省,潘鬓霜凋。”
上句杂用司马相如《长门赋》:“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
下句杂用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宵耿介而不寐兮,独展转于华省。”
【分析】写凉风初至,方法自然很多。可以纯粹描摹物象,如蝉鸣雁飞、萧瑟变衰等,但不免人云亦云,堕入俗套。作者将《长门》《秋兴》之典故,善加剪裁,熔铸锻造,便觉典雅绝伦。
2、可增加律赋表达的明晰性。
律赋短小精悍,往往难以达意。适当用典,能让表达变得清楚明白。比如:
林振《由也升堂赋》:“攀鳞附翼,仰窥在寝之渊;闻礼学诗,下视过庭之鲤。”
上句用《北史·孙腾斛律羡列传》:“位非宠进,功籍势成,附翼攀鳞,郁为佐命之首。”比喻攀附别人使自己进步。变化自《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在寝之渊,寝,《尔雅·释宫》:“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渊,颜回。
下句用《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分析】由也升堂,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邢昺疏:“言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 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
试想让我们写这篇,该如何表达?可能多数都从子路来写。作者则别出心裁,将孔门求学分为三等:入门、升堂、入室。以孔鲤作为入门的代表,子路为升堂(由也升堂)代表,颜渊为入室(在寝)代表。上句谓子路不及颜渊,下句谓子路之学已过孔鲤。不言子路,而子路在其中矣;不言升堂,而意自明矣。表达之巧妙明晰,莫过于此。
3、可增加律赋内容的浓缩性。
律赋短小精悍,要求用最短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意思。而且律赋句有定式,长短有准,所以浓缩内容尤为重要。典故往往一两字可表达几十、数百字的意思,尤适合律赋使用。比如:
唐·王起《书同文赋》:“敷奏或乖,自无惊于问马;遐迩不壅,固有乐于烹鱼。”
上句问马,似用《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后泛指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
下句用古乐府诗:“客从何处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分析】问马,或曰用《汉书》石庆数马之事,或曰用《史记》赵高指鹿为马之典。然仔细权衡,当以用《周礼》典事为佳。上句意思是,如今天下文字统一,陈奏上书即便文字或有乖迕,但不必担心乌焉成马之类的讹误出现。下句是说,如今远近不隔,书已同文,书信交流自是平常乐事。
由此可知,作者用“问马”和“烹鱼”二典,不仅对仗精工,而且将内容高度浓缩,表达了多层意思,并契合题旨。
二、用典之意义
什么叫“典”?
《说文解字》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可见“典”的本义是五帝之书,所以古人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丌,即“几”,书案之称。阁,放置之谓。因为典至高至大,所以需要被恭敬地放在书几之上。《尚书》中有《尧典》《舜典》,就暗含了这种意思。后来加以引申,“典”一般指典籍。
文学上说的用典,即运用典故。典故一词,本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谢谢老师的讲课,讲得真好,不容易才发现的,比会员的节目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