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善人合乎天道,我们要介绍《老子·第79章》。这一章里面谈到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话。这章前面也提到了“和大怨,必有余怨”,我们以前在介绍《老子》“报怨以德”的时候,引用过这一段。
我们先把它的原文读一遍,《老子·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
这一章里面,我们读了之后就会发现,好像到了最后几章了,老子有时候会做一些总结的观点。第一句很清楚,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会有余留的怨恨。那怎么办?怎么样才是妥善的办法?这边就要回到前面第63章所说的“报怨以德”,就知道有它的道理了。你对我不好,我还是对你好。这样一来的话,你前面的不好,不管是怎么样生的误会与仇怨,都可以因为我现在对你好,而消解了所有余留的怨恨。这也符合我们所谓的矫枉必须过正的观点,有时候这样的话实践的时候会有它的效果的。
的确,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稍微对别人更好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有些事情你要做得比平常过度一些。在《易经》里面有个卦,叫做小过卦,小过卦的卦象是雷山小过。“小”代表阴爻,因为这个卦里面从下到上六个爻,中间两个是阳爻,被上下各两个阴爻所包围,等于是阴爻超过了。既然阴爻称小,所以这卦就是小过卦。
它在它的象传里面特别提到三方面,你可以稍微超过一些:第一个,行为要超过一般的恭敬;第二个,丧事要超过一般的哀伤;第三个,用费要超过一般的节俭。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你恭敬多一点,礼多人不怪;如果在办丧事的时候超过一般的哀伤,别人就会发现你是真情流露;你花钱方面超过一般的节俭,别人不会说你小气,会说你爱惜物资,因为节俭是美德。像这三方面都可以超过一些,才能够化解不必要的困扰。
前面既然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后面好像就举例说明了,他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什么叫做“左契”呢?这有些复杂。简单来说,古代两个人之间有金钱往来关系的时候,就把契约刻在一片木头上,然后把它分成两半。这个契约就分为左契、右契了,各自一边。左契谁拿呢?是债权人拿着左契,代表他把钱借给负债人了,那负债人就拿右契。比如说我借你钱,我就拿左契;你跟我借钱,你就拿右契。我将来就可以拿左契向你要债。所以他这边说:圣人拿着左契,但他不会主动向别人要债。
说到人跟人相处,这种契约的关系,这是常常看得到的。它可能会造成各种复杂的问题,包括像诉讼,在《易经》里面就看得很清楚。《易经》从头开始,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接着是屯卦,屯卦代表万物开始出生了。然后是蒙卦,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小孩子在启蒙的阶段那个“蒙”。接着就是需卦,需卦代表你需要饮食,有各种需求。谈到饮食需求,后面就是讼卦了。
所以这是在第六个卦就出现讼卦,代表人跟人相处,只要碰到各种相关的利益,包括饮食在内,就有分配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就容易出现诉讼。所以人活在世界上,难免会有各种复杂的、相互的关系。
所以这边提到圣人执左契,他只是把钱借给别人,拿着借据,但不向别人要债,显然是一种非常宽容、宽待的方法。你想想看,你手上拿着借据不跟别人要债,别人怎么可能对你还有怨恨呢?这就没有什么和解、调解的问题了。所以第一句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你根本不要让它发生,像要债这种事情,很容易结怨的。别人没钱才跟你借,借了之后你叫他还,除非他另外去谋生赚钱,要不然他怎么忽然之间有钱还你呢?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些这样的经验,把钱借给朋友,最后没还,没还之后也不好见面了。结果钱没有要回来,朋友也失去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如果学会《老子》的话,并且加以实践,就根本不跟他要债了。要学习圣人一样,手上拿着借据,但是不向别人要债。那样一来,人跟人相处,怎么会有什么恩怨的问题呢?
所以后面接着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边比较值得注意了。这边所谓的“德”就是指善待,能够行善。有德行的人,他怎么去对待别人呢?他手上拿着左契,不向别人要债。没德行的人呢?就好像负责“彻”。“彻”就是古代的税收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你要抽1/10的税,这叫做“彻”。管理税收的人是毫不客气的,他等于是公事公办,我该收就收了。所以有德、无德这边这样区分,都是一种比喻的意思。
这边《老子》用到“德”这个字,当然并不是我们原来所了解的,人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这个有德、无德很显然就是一般的用法:就是一个人善良、德行好;或者一个人他没有什么德行,一切都是公事公办,认钱不认人,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这一点说明人生下来就有某种天赋的本性与禀赋,但是你后面的发展可能受到人间价值观的影响,陷入一些比较狭窄的状况里面。
如果你学《老子》的话,就要记得:有德、无德,事实上,你回到本性与禀赋,都在道里面,道是一个整体。所以《老子》里面谈到所谓的“报怨以德”,这边讲到“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些观念的出现,都是因为从道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所以,每一个人所有的资源都是从道来的,有人多了,有人少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最后出现了各种恩恩怨怨的情况。
所以前面我们学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作为一个人,如果效法天之道的话,也能够在能力范围之内,设法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也是有德的人他的修养的一个目标。所以这边讲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一般反映了人的社会对于某些“德”的一种判断。有德的人能够合乎人心的要求,不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向他要债。无德的人不一样,他是负责收税,就没什么好商量的,难免就结怨了;结怨之后就出现各种困难的问题。
而最后的结论,老子说了一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话,叫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这里我们也记得老子也说过,“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要救助一个人,就让这个人有慈悲的心,有像母亲这样的一种爱心,这样反而让这个人可以得到保存与发展。“以慈卫之”,用“慈”来保卫他,是因为你用“慈”,或这边所谓的善人、行善,都合乎天道的规律,都合乎道的安排。道对人的德,给他各种本性与禀赋;但是,他还是希望你能够体验到道是无所不在的,体验到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人间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尽量在可能范围内大家共同享有。这是道家一种很自然的观点。
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句,才能让我们了解得更准确。老子笔下的善人,往往是有了某种智慧,知道说这个道是怎么回事,人类从道而来,最后回归于道。所以善人所作所为是符合道所安排的“德”的,这个“德”就是本性与禀赋。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他的德,但这个德你需要发展。你要保存它,就是要发展它,而发展它就是要回归到道里面去。所以老子笔下的善人,不能脱离对道的觉悟,也就是说还是要注意到他的智慧的这一面。
最后我们既然谈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样的话,就要可以对照一下,古代一本书叫做《国语》,里面提到几句话可以参考。比如说:《国语》里面提到“天道盈而不溢”,它满了但不会满出来;然后“盛而不骄”,它非常丰盛的资源,但它不会骄傲;接着“劳而不矜其功”,虽然有伟大的功劳,但他不会去夸耀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三句话“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另外还提到什么?更接近老子这边所说的,就是“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没有特别偏爱、亲近任何人,但是它特别支持谁呢?“唯德是授”,就是特别支持有德行的人。天道要配合,跟有德行的人是站在同一边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有德行的话,跟老子这边所说的善人、有智慧的善人,他就会表现与天道的发展一致的作为。而《国语》最后也说“天道赏善而罚淫”,就是一般所说的赏善罚恶。
课后思考:
我们听到天道赏善罚恶,会以为说那个天是不是又具有某种人格性呢?其实你不用想这些。你如果顺从天道的话,本身多行善事,心地善良,这就是最大的福报:常常觉得坦坦荡荡的,好像手上拿着借据,但不向别人要债;常常觉得自己很宽裕了,心里充满感恩,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深刻的欣赏,并且愿意去实践从道所获得的觉悟。人的行为与这样的天道配合,不是很合理吗?这方面可能你有个人的观察与体验,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我是非常不赞同这种为了维护所谓“友情”不要债,放弃自己正当权益的做法和心态。任何事情必须有度,善恶之间的平衡点,就是“度”,过度包容的善行就等于纵容恶,等于助长小人贪欲,对社会风气来说,反而是弊大于利。我更赞同孔子的“以直报怨”这种价值观,公正对待,该怎样就怎样。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债不还的,多属小人,我在乎的友情止于君子之间,既是小人,弃之何惜!
落花xf 回复 @落花xf: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德,不偏不倚,源于一种公正的心念。
要是自己很困难,他有钱不还怎么办?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的怨气纵使经过调解,也一定还会有余怨存在。所以悟道的人纵使手拿借据,也不去责怪借债的人。坚守德行的行就象手握借据般宽裕,不守德行的人就如征税般诃责。大道不偏爱任何人,但却与善良的人伴行。
老师你好,我们科技发展到这种程度会不会违背了道,破坏了道的规律
哈哈哈_nR 回复 @Lhuiying: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下到处都是例子
老子在这一章绝不是就说欠钱的事,只是用来举个例子。他要表达的大致是,大国拥有着制裁小国的东西,欠条(我有核弹你没有),但是不要轻易去拿要债去威胁小国,除非有必要。
老师,您的解读是针对知道欠债还钱的借款人,如遇到了老赖了,咋办?
既然天道无亲,为什么又常与善人?不是前后矛盾吗
在山水之间 回复 @京七爷: 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确实是病句
感悟:如果不结怨,何须解怨呢?除了做提前防范之外,更需要胸怀,即不主动结怨,不以别人的怨为怨,而是报之以德。这大概就是老子眼中可以被上天眷顾的善人吧!而这是需要我们不断修为和感悟才能做到的。
请问老师,道是万物的来源和归属。人也是其中之一。各个人都有他的来源和归属。一个人借给别人钱,别人不还还不能去要。这不是扰乱了两个人吗?
困惑。意思是借出钱后,就不要要了?
甄曦real 回复 @听友25649609: 我认为值得的朋友,一定不会是故意不还钱的。有困难不还,但主动说明,我觉得可以理解;故意不还,甚至因为你叫他还而生你的气,这种朋友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