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章】“不敢”比“敢”更难

【七三章】“不敢”比“敢”更难

00:00
15:0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勇于不敢则活,我们要介绍《老子•第73章》。这一章比较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词叫做“天之道”,而最后结论的时候提到“天网恢恢”,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73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chǎ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们用白话把它的意思先说一遍。勇于敢作敢为,就会丧命;勇于不敢作为,就会活命。这两种勇的结果,一获利一受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缘故?自然法则的运作是:不争斗而善于获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迟缓而善于谋划。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虽然疏松却没有任何漏失。


这一章开头两句就让人觉得震撼。我们平常习惯讲话都说“勇敢”,变成一个词了,原来“勇”与“敢”要分开,老子说“勇于敢”,另外有一种是“勇于不敢”。


你如果是“勇于敢”的话就麻烦了。譬如有些人争强好胜,什么都要跟别人争,受不得一点委屈。有一句话叫做“恶声至,必反之”。别人难听的话骂过来,一定要骂回去;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要踢你一脚,有仇必报这些。这不是勇于敢吗?能进不能退,有勇无谋。


另一方面还有“勇于不敢”,老子认为勇于不敢就可以活下去了。勇于不敢代表什么?代表柔弱。柔弱也需要勇,也就是在关键的时刻要说“不”,并且对自己说“不”。


所以前面的“勇于敢”代表坚强,后面的“勇于不敢”代表柔弱。我们后面会念到《老子•第76章》,一句话就搞定了,他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的是属于死的这一类,而柔弱的是属于活下去的这一类。这与“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对照,不是可以呼应吗?


老子对“坚强”实在是非常的忌讳。我们记得在前面第42章谈到非常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一段的时候,后面一半就是老子说的一句话,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那些坚强的人、好胜的人不得其死。他后面强调“吾将以为教父”,我老子就是要以这个作为施教的开始。我的教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太过于强悍的人是很难善终的。


我年轻的时候也受到老子的启发,因为我也有青少年阶段不懂事的反叛期,但是我经常勇于不敢。别人问我:你敢不敢打架?不敢。敢不敢下海游泳?不敢。敢不敢爬上高山?也不敢。所以我从小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有点少年老成或是老实,但是另一方面也缺乏冒险精神。但这种心态好像比较符合老子的教训。


接着就说了,这两种勇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有利,一个有害。所以我们就要练习了,练习勇于不敢,这也需要勇。比如说我要做一件事,就要问:冒险成分有多大?我有多少把握呢?因为如果你勇于敢的话,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出一点点问题,可能后面就麻烦了。所以这是一种基本的心态,要设法了解自己的限制,练习收敛自己。


接着就出现一个重要的词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看到这句话实在让人惊讶。老子书里面谈到天,开始的时候一路下来都是谈天和地。天和地的话代表自然界,等于是万物都在天地里面生存发展。但是从第59章一开头说到“治人事天,莫若啬”之后,“事天”两个字提醒我们注意,代表老子思想里面还是有他古代的时代的背景,还是跟中国的传统可以连上线。我们一再强调,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是天,所以帝王称为天子。老子的革命性在于用“道”代替“天”,但是这种代替不能够完全替代,这说明什么呢?


老子全书后面1/4经常出现一个“天”,这个“天”意思很特别。前面说到“治人事天”,你要侍候天。然后在第67章开始,老子讲到“三宝”,他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要救一个人。在这边更严重了,“天之所恶”,天要讨厌、厌恶一个人,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


说到“天之所恶”,我们想到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孔子接到邀请,在卫国的时候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反对,子路很不高兴,所以孔子回来之后他还发誓,他说,我做的事情不对的话,“天厌之,天厌之”,让天来讨厌我。老子说“天之所恶”,孔子说“天厌之”,“厌”“恶”代表他们两个人共同的时代背景是相当接近的。


我们现在再回到老子身上。老子提到“天之所恶”,代表这个天好像是有某种理性、某种意志,具有某种像人格一样的特质。这一方面你不能责怪老子,因为他也知道这是古代中国普遍的观念。这样的天可以有他的好恶,至于具体的情况,没有人知道。所以老子只是表达客观的一种认识:这个天有他的好恶,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老子只是设法让你了解,在社会上,一般人有的勇于敢,有的勇于不敢,结果有的死、有的活,有的害、有的利。那么请问:到底上天的态度如何呢?所以这边讲完“天之所恶”之后,也无法给出答案,孰知其故?


后面立刻转到“天之道”三个字。老子书里面的“天之道”只出现少数几次,就从这边开始,到结束的时候,最后一章81章又出现了“天之道”。所以老子很有意思,他整本书里面,我们按照现在的编法,前面是“道经”,后面是“德经”;而在最后的将近1/4的篇幅,这个天——传统的概念出现了。当然“天之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自然的一种规律,这基本上问题不大,就好像“人之道”可以被理解为人间的作风,类似的情况。


那么“天之道”作为自然界的规律有什么特色,所以后面就连说四句话:


第一,“不争而善胜”,它不争斗而善于获胜。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称作“天时”。四季基本上没什么好争斗的,等于是物极必反。春天到夏天,夏天太热了,秋天就开始变凉了;秋天、冬天太冷了,到春天开始变暖了。所以这边所谓的善于获胜,这代表什么?它自然而然,有它的规律,很巧妙的,就会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果。


接着第二句话,他说“不言而善应”,天之道不说话,但善于回应。听到“不言”这两个字,我们都很熟悉,老子经常说不言之教。而孔子也说过,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代表孔子也认为天不说话,但它可以让四季照样运行,万物持续生长。这不是不言而善应吗?所以像这个就说明天之道的特色。


还有第三句,“不召而自来”,没有召唤就自动到来了。这事实上不要说自然界了,在人间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孟子》书里面,有一段提到周文王要建一座园林的时候,百姓们好像是子女替父母做事一样,自动跑来努力工作(庶民子来),很快就把园林建成了,为什么?因为周文王的园林建成之后是开放的,等于是国家公园,每一个人都可以到里面来游玩。如此一来,你还需要去召唤百姓工作吗?不用,他们自己来了。这等于是为他们自己来服务的。所以周文王这种做法就符合老子的说法,你顺应百姓的需求,它自然就会有一个合理的结果。


还有最后一句,叫做“繟然而善谋”。“繟然”这两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迟缓,就是没有什么刻意的设计,慢慢进行,但是看起来“善谋”,好像谋划得很好,设计得恰到好处。王弼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他说:上天显示各种现象,让你看到吉凶,事先让你有一种戒心,在安全中不忘记危险,好像没有什么预兆,事实上一切都计划好了,好像都策划得不错。(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谋之)没有问题。尤其是“安而不忘危”,就是安居乐业的时候,不要忘记有危险。也就是居安思危,这是《易经》里面核心的观念。王弼也注解《易经》,所以他这段话就直接拿来说明老子的“繟然而善谋”,虽然一切发展得很迟缓,但看起来是善于谋划的。当然,“繟然”这两个字也可以当作“无心”来理解,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而结果出来的话,看起来谋划得很好。


这四句话说的就是自然界。自然界不会忽然发生任何事情,它没有真空,所以任何地震、山崩、海啸、天上一朵云彩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前因与后果。在自然界是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适当的条件,自然地发生了,该来就来了。人间不也一样吗?我们习惯讲一句话叫做“天道酬勤”,你只要是勤奋努力的,上天都会给你好的报应来帮助你。事实上是你自己帮助自己,然后达成一个适当的效果。所以“天之道”的天,也包括人类在内了。“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一切都好像谋划得很好的样子。


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常用的两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恢”代表宽大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很疏松,但是它没有任何漏失,好像是赏善罚恶不失分毫一样的,好像有一种非常严格、紧密的因果关系一样的。那么在这里说什么?这边所说的就是,统治者顺从自然之道那就是吉,违逆的话就变成凶了,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在《孟子》里面也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你自己造成的各种状况在你身上显示报应,你逃不开,因为原因就在你自己身上;而在自然界的话,你可以看到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顺序发展的。所以我们不要跟自己开玩笑,千万避免第一句话,你不要“勇于敢”,对许多事情不要主动去争,不要太过于勉强。这就是观察天之道,安排了人之道。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则,观察天地之道的一个条件、状况发展,来安排人的生活模式。


课后思考:


所以从这里开始,我们会看到好几次出现“天之道”,我们把它理解为自然的规律,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那个“天”,像前面说到“天之所恶”,再往前面“天将救之”这些,那个“天”显然还有古代思想的一些遗迹在里面。所以在谈到那种天的时候,跟儒家的思想就比较接近了。这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脱离它的时代的一种证据。这一方面你有什么样个人的想法或观察?尤其对于“勇于敢”跟“勇于不敢”这两个词有什么样的想法?欢迎表达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此心安处是吾乡v

    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里的勇字体现了勇气,不是什么不敢都需要勇气的,例如不敢游泳,完全不需要勇气,而往往是懦弱的表现。我觉得勇于不敢与隐忍更接近,能屈能伸的“能屈”,而勇于敢则跟肆意妄为更接近。

    丨正心丨 回复 @v此心安处是吾乡v: 不敢游泳我不认为是懦弱,如自身不会游泳的人,不必硬撑死扛,为了表现自己不是懦弱的,就强行下水么??对自己说不,这世间没有什么是一定必须的,懦弱不过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你会游泳就瞧不上不会游泳的人,才会觉得是懦弱,这不正是开篇所说的“勇于敢则杀”?个人愚见,仅供讨论,不带攻击之意

  • 恒木湘灵

    能够克制躁欲,敢于不被自身的欲望所束缚,才能算真正的活着

  • 得道之旅

    勇于不敢,需要更大的理智和勇气。勇于敢比如,更多的是因为本能,比如跟别人起冲突,是因为本能被激发出来了。勇于不敢,我们往往要敢于打破世俗的各种道德眼光,不敢的话,容易被别人所嘲笑,所耻笑。要承担别人的这种评价,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

    得道之旅 回复 @得道之旅: 在补充一点,勇于不敢,还要克服人类的本能冲动,其实更难。

  • 天上流云21CN

    结果好,一切皆好。结果不好,一切皆不好。所以,关键不是过程难不难,而是看结果好不好。如果过程难且结果不好,谁又会做?如果过程虽然难,但结果好,难又何惧?

  • Li成长

    世上没有偶然!上天会显示各种现象,让你看到吉凶,事先让你有一种戒心,让你安而不忘危。好像没有什么预兆,事实上一切都有安排!事情结果如何,关键在每一个与之关联或无关联的节点,自己的选择!!

  • 唐善才

    企业有实力,资源好,人才济济,执行力强,团队充满了朝气,有奋斗力。如果这时候看到什么赚钱,就跟风,看到什么好做,也跟风。企业做风彪悍,胆量特别大,很容易把企业撑大,最终把企业撑死。 另外一方面企业有实力,专注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在用户需求的方向上,全力以赴,大胆发展。而不在公司的方向的项目,敢于说“不”,反而能把企业做好,做活。二种不同做事风格,一种敢做会让企业短期获利,而形成不了长期的竞争力。另一种不敢做,所有的资源聚焦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反而具有长期的竞争力。

  • 易非云

    天之道是另一个作者的说法

  • 原真草堂

    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chǎ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荡相遣执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面对危险的时候,)勇于敢作敢为就有生命丧失之患,勇于避开不冒危险就没有丧命之患。这两种勇的表达,或者有利或者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天欲其亡,必使其狂!狂者,失避害之勇,徒匹夫之勇敢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按照自然的法则来说,战胜敌人不用发动战争,策应友帮不用言辞表达,贤良归附不用张贴榜文,周全地谋划缓慢不为人知。大道之网络无边,虽然疏阔而无有遗失。

  • 穿云雁1

    慢慢想明白了,此时已无言,何须争着言语或行动呢?然而内心依然是安然的,就是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