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人性-1.7 四句教的矛盾

南怀瑾国学|人性-1.7 四句教的矛盾

00:00
06:12

四句教的矛盾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明朝中期,历史上写王阳明归越国。我们江苏这里是吴国,隔一条马路过去,那一边就是浙江越国了。王阳明回到浙江,全国很多学者都跟着过来。他晚年讨论四句教,有个学生批评老师,另一个学生赞成,两个人分成两派辩论。王阳明听到了就说,你们两个都对,我讲的也对,我这四句偈对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较低的人,就必须走为善去恶这一条路线。这个辩论我们暂时不讲。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刚才讲到中国古代这四五家的理论,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讲到王阳明哲学,先介绍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明夷_

    从无极,太极,阴阳,四象角度去看四句。 无善无恶性之本—无极本体(本元) 有善有恶意之动—太极阴阳(物质) 知善知恶是良知—意识形态(静) 为善去恶是格物—行为准则(动)

  • 元元cyh1972cyh

    从无极,太极,阴阳,四象角度去看四句。 无善无恶性之本—无极本体(本元) 有善有恶意之动—太极阴阳(物质) 知善知恶是良知—意识形态(静) 为善去恶是格物—行为准则(动)

  • 打理杂乱

    四象是一种原则,规律。是动静之间产生的。四象的变化太多了,范围也太广了。单单从四象一个角度去解释,其他的一概不谈,那讲什么啊。而且王阳明说的是心学,用易经八卦去讲,先不说功夫到位了吗,大家很少了解这些。讲给自己听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