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篇14:制胜的奥秘在“水”中

虚实篇14:制胜的奥秘在“水”中

00:00
19: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孙子兵法全书之中,多次提到,我们前面还留着一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字来深入解答。所以,这一集的关键字是。这个字,是孙子兵法的传神之处,意会之点,点睛之笔。


孙子说: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根据地形的高低而确定其流向,用兵则根据敌情而决定战法。所以,用兵没有一成不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形


说到本段,要说到一个字的去留。无恒形,是汉简本的用语,而其他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是水无常形。我总觉得还是水无常形有个字好,有了这个字,对孙子兵法思想的理解会更深刻,意会的更透彻。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汉简本的权威性。好在,有曹操注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上课时多用曹操的这句话。


孙子在这一段中借用“水”的比喻来形象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下子使极为深奥的战略理论变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这是孙子表述方式的一个杰作,一个亮点,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


“水”最能够反映中国战略深奥的道理。在孙子看来,非常像,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水根据地形改变流向,兵根据敌情确定战法。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在根据不同情况而形成的不同变化之中。


好,下面我们专门讨论一下这个字,看看它能够给我们哪些战略启示?


我们先理解一下水形。这个形状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拿起桌上水杯问大家: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回答是:杯子形。我又问大家:我们到了一个村子,见到了一个池塘,这个池溏,说圆不圆,说方不方,里面灌满了水,这个水是什么形?大家会思考一会,然后说:池塘形。我接着又问大家:水自身有没有形,是什么形?回答是:水自身没有一种固定的形,是一种没有常形的形。我会说:对,这就是水之形,它没有固定的形,我们所见到的水的固定之形,都是与当时当地结合的一种形,有时候我们说不上来它是一种什么形,但必须承认这是水与当时当地物体结合最完美的一种形。


有些战法,虽然与一些军事理论并不配套,但只要与当时作战实际密切结合,就是最好的战法;有些商战的方法,虽然与一些商战的模式并不配套,但只要与当时市场的实际密切结合,就是最好的模式。毛泽东最反对战争中的教条主义,他强调,打起仗来,不束一格。


建议你在下面讨论水的时候,脑子里带着这个比喻,思考一下其中的一些提示。


我们再理解一下水性。这个,是性格


水有水势,如决千仞之积水;水有水速,能够成激水而漂石。水处静而平和,动则依势而发出雷霆万钧之力。水最为符合中国战略所强调的“顺势”、“乘势”的要求。


水有形,但不固定,无常形。水能够在有形中达成无形,这便是中国战略在“示形”中所追求的一个最为理想的目标。


水最有进攻能力,滴水穿石,这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法取胜。这靠得是一种柔性,一种持久不衰的韧劲。这种方法适合于弱者,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方法。


水最有征服力,润物细无声,它会让人在不知不觉、舒舒服服之中被征服。


水最有防守能力,抽刀断水水更急,再厉害的兵器,都不会伤害到水,因为它根本就不给你任何的受力点。


水最为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包容性最大,溶解力极强。《淮南子》一书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


水的适应力最强,能与它所处的环境保持最和谐的状态。这是中国道家主张的重要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通俗地说,这就是随遇而安,因情而变。从哲学上讲,这一思想要求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在顺应的同时把握和利用这种变化,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谈完了水形水性。我们需要通过再回过头来疏理一下前面留下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示形,谈到了隐形,战略高手示形,将隐于天、地、人的大形之中,如大隐隐于朝。我们观察一下水,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水之形,无自形,都以它所存在的大形而显现。


我们前面谈到了无形,孙子强调了要以变形有形无形


对通过变形、“有形”求“无形”的战略思想的形象理解,莫过于“水”。这因为,水有形,谁都能看得见,但水又无形,谁都说不出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个“变”字。


孙子强调,“形”要变化,不能固定。我们要将自己的力量运用处在一种经常变化中或者说随机、因情变化中的无固定的状态。“因敌而变”,“顺敌而变”,示“形”于“无形”,使对方察而不谋,难以做出判断,难以定下决心。这种作战中的“水形”,是战略运筹中的神来之笔。


在用兵中,这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似“水”的“无形”状态,在我国古代的战略论著中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在《淮南子·兵略训》中就有一段话,我不读原文了,只说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无形的东西,才能使人无法对付。因此,圣人用兵,隐藏于无源可寻之处,所以别人无法看清它的情况;运动起来,没有形象显露出来,所以,别人无法衡量它的阵式。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随敌之来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没有一定的名号,没有一定的形状,随着情况变化而呈现具体形象。深邃而无底,遥远而悠长,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向上达到最高的顶峰,向下达到最深的底层,盛衰变化,任何时候都不会滞留在一点上。心思寄托在遥远的原野,意图隐藏在九旋的深渊,纵然有明亮的眼睛,也难以观察到它的真实情况。


更深入理解孙子兵法的这种水性,有必要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水性,理解一下中国的水文化


古代中国被称为“河上帝国”,我们的祖先在与洪水严酷的斗争中对水的习性、力量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是在对流水规律的探求中认识到力量的理想形态。这种认识,也是中国柔性战略产生的根基,从鲧对水的“堵”到禹对水的“疏”,其实已完成了东方战略思维中依靠蛮力向依靠智力的过渡。


下面摘录几段东方战略家和东方思想家们关于“水”的描述,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对“水”的看法。有一天,孔子观看东流之水。他的学生子贡问道:“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说:“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管子也谈到过“水”。他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综合以上古人对的评价,有以下几点:1、水能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德;2、水避高而趋下,这是义,也是一种谦卑表现;3、水奔流不息,不畏惧前面的任何艰难险阻,这是勇;4、水洁化万物,善化万物,这是仁;5、水向东流,方向不变,这是志;6、水平面是最平的,这就是正,就是法。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人对“水”的特性做过这样的归纳:1、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2、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3、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4、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5、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等,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水,最能反映中国的文化,最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最能够解释中国智慧的神韵。


在给企业家们上孙子兵法商战课的时候,谈到,我要特别提示两点:一是避免经营中盲目的模式化,要像水那样,不拘一格,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战法。二是当你进入一个环境,去征服一个目标,要像水那样,先去适应,再去改变。


我记得在《成功营销》杂志2005年第5期中,有一篇关于商战的文章,专门提到了“水”。文章这样写道:公元前4世纪,有一位新国王继位。国王励精图治,不眠不休,可是国家却日渐衰落。于是,国王请教智者。智者在河边燃起熊熊烈火。次日,烈火燃尽,智者问国王在烈火中看到了什么?国王答:“看到势不可挡,强大威武!”智者又指着河流问国王看到了什么?国王答:“舒缓平静,滋润生命”。国王从“水的比较中,一下子明白了治国的道理。


我们通过的一些启示,再带上的一些感觉,就能够更好地意会孙子下面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好,我们下一集再见。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格物致知,观水悟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_vvv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