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丨时间管理3:打破「时间错觉」,建立良好的时间观

Day19丨时间管理3:打破「时间错觉」,建立良好的时间观

00:00
17:47

你好,我是黄河清。 

今天是我们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课,我要跟你说的是,想要从更深层次解决时间管理的问题,你需要锻炼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建立合理的时间观。

 

这讲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为什么有时候你会对时间有一种错觉,好像没拖多久,可是时间一下就过去了;二是平时你可以怎样进行时间感知能力的训练,打破“时间错觉”;三是长期来看,我会给你一个津巴多时间观念表,帮你更好地对自己时间掌控的情况做判断。

 

一、你为什么会对时间的流逝有错觉?

 

先说第一部分。上节课我带着你学习了怎样给自己定制“非计划日程表”,不知道你回去有没有试试看?如果你试了,我猜你可能会发现,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自己对时间的判断其实很不准确。

 

比如,最直接的,你是不是发现你的空闲时间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多,或者那么少?你在填写预计会占用时间段的时候,是不是和最后实际完成需要的时间差距挺大的?比如预计1小时能写完策划,结果写了3个小时;预计下楼买菜需要半小时,结果路上来回的时间,加上逛菜市场花了一个半小时。甚至你是不是看着“非计划日程表”上空出的可支配时间,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好,也不知道可以怎样用它们去完成你工作生活的规划?

 

这些都是你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好些人学了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没有用,就是这个根本问题没解决。你可能没想过,一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还是需要训练的,我今天就具体来讲一讲。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短期的时间感知和长期的时间感知。

 

短期的时间感知力,说的是我们能否准确体会到时间流逝了多少,能不能相对准确地预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花多少时间

 

比如,我前面说的,写一份策划到底需要1小时还是3小时,下楼买菜正常的时间到底是半小时还是一个半小时。能够准确预估时间的前提,是首先要能够相对准确地感知时间的流逝。

 

很多拖延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剧的时候感觉没花多少时间呀,可是一集、两集……转眼两三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周末起床想就看一下朋友圈,刷两分钟微博,结果一不留神就耽误到该吃午饭的时候了。“怎么都这个点儿了!我都干了些什么呀!”“今天就是最后期限吗?!”这样的话是不是听上去很耳熟。

 

很多人对时间没概念、容易拖延,就是对时间的流逝无法准确、客观地感知。他们心里对时间的感受和我们平时用来计时的“钟表时间”不一致,而且相差还挺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一致呢?这是因为人对时间的感知本来就是主观的,做喜欢的事感觉时间过得快,做不喜欢的工作就感觉时间过得慢。我们不妨把这种主观对时间的感受叫做“主观时间”。那客观时间是什么呢?一小时是六十分钟,一分钟是六十秒,滴答一下是一秒,这就是客观时间,也就是我们每天用的“钟表时间”。

 

我们人在对时间进行判断的时候天然启动的就不是“客观时间”,而是围绕一件事在进行时间判断,比如你潜意识想的不是“二十三分钟之后,我要去机场“”,而是“把房间收拾好之后,我要去机场”;不是“晚饭后我要看三十三分钟书”而是“晚饭后我要看一会儿书”。这些围绕一件事完成需要多少时间的判断又非常主观,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心里的“主观时间”和客观的“钟表时间”之间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心里的“主观时间”和客观的“钟表时间”能够无缝连接,那这个人的时间观念一定就很强;而如果一个人心里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差挺大,还不愿意面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容易在两者间挣扎,陷入拖延。

 

二、装上定时器:训练“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接近

 

那我们前面说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是可以训练的,下面就进入今天课程的第二部分,你可以在平时怎样训练,来达到“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尽可能的一致。

 

我给你推荐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精确记录你的时间,每日回顾

 

这个方法我在第5讲的课程中提过,这里做一个更具体的讲解。你可以就用好上节课的“非计划日程表”,在表格中用“事件-花费时间”的形式详细记录你做每件事用的时间长。记住,记录的时候一定要精确到分。比如下午写一份策划花了三小时,你不能就写“3小时”,而是要标清楚“15:00开始写,到18:13写完,花费193分钟”。这样精确记录的好处,是能把你对时间的感知锻炼到更小的时间单位。自然对时间的预估也就更准确。

 

这个办法可不是我发明的,前苏联有位昆虫学家叫柳比歇夫,他就对自己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柳比歇夫对时间判断的准确度强到即使不看表,也能说出做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精确到分。就像身体里装了一个计时器一样。他说,记录时间这件事要坚持。如果只记录某一天的时间日志是没用的,要记录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

 

如果你希望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时间感,对时间有更好的安排和利用,你也要试着坚持记录。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麻烦,但是坚持下去,相信你会有收获。

 

第二个方法是有意识地给自己任务限定时间

 

你对时间的感知力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都很少给自己限制时间。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要收拾屋子,你一般都是开始收就好了,什么收拾完什么时候算。结果具体收拾了多久你并不知道。这就导致习惯性拖延,可以一直慢慢做。

 

从现在开始你不妨换个方式,今天要收拾屋子了,好,你觉得两个小时能收拾完,那就打开手机闹钟,游戏化一下。我们上周说了很多游戏化的方法,这里就可以把收拾屋子当做游戏里的限时任务,给自己定一个两小时的闹钟,然后开始。

 

最后也许闹钟还没响你就收拾完了,那就看看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也许闹钟响了你还没收拾完,那就再给自己比如三十分钟,定个闹钟再来一次,直到你真正收拾完为止。这样多来几次你就会知道自己收拾屋子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对于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多给自己几次有趣的限时任务,你就能很好地把握做各种事情需要的时间了。

 

三、津巴多的六维时间观,建立长期的时间感知力

 

说完了你为什么会对时间有错觉、难预估,以及如何训练对短期的时间感知能力。接下去我们进入今天课程的最后一部分,在长期的时间感知力上,如何建立良好的时间观,真正成为时间管理的主人。

 

这里的“长期”呀,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月、一个季度这样的时间段。而是一个“大时间”跨度上的概念,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的“时间观”。

 

津巴多教授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导向,这些时间导向,也就是一个人的时间观,会对他看待生活、工作的角度,以及现实中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就拿我们今天课程开头说的例子来看——你会看着“非计划日程表”上空出的可支配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好,不知道该怎么用它们去完成工作生活的规划,可能就是在“未来时间观”的导向上比较弱。不知道如何把未来的目标和期限纳入现在的安排中。

 

而如果像我们之前课程中提到的,有的人容易陷入拖延症焦虑的情绪里,甚至陷在过去不好的回忆中,导致现在遇到一些任务宁愿拖着也不想做,可能就是“过去消极的时间观”对你影响太大了。

 

具体来说,津巴多把“时间观”分成了六个维度,分别是过去消极时间观、过去积极时间观、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未来时间观以及超未来时间观

 

你不要被这一大堆名词吓住了,其实特别好理解。这六种时间观分别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又分成“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三乘以二总共六种。


(注:上图为津巴多的六维度时间观念表)


先说在“过去”这个时间段里的一组,过去消极时间观和过去积极时间观。过去消极时间观会让你更关注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勾起你的负面情绪;过去积极时间观就则会让你更关注过去美好的回忆,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二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和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前者更偏向消极,后者更偏向积极。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会让你觉得自己不能改变任何事情,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非常“丧”;相反,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会让你更愿意享受当下。当然如果积极过了,过于关注当下的享乐,也会因为不考虑未来而拖延应该做的事。

 

最后“未来”这个时间段里的,未来时间观和超未来时间观。有未来时间观的人,更愿意为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仔细规划。不过如果未来时间观太强,也可能容易过于焦虑;至于超未来时间观,一般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会有,因为相信有来世,可以很淡然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们今天就不主要讨论了。

 

根据津巴多等人的研究,每个人的时间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这六种时间观混合而成它们就像是六个住在你头脑里的小人,当你做决策的时候,就看对你来说这六个小人谁的话语权更大。

 

对于一个容易拖延的人来说,可能“过去消极时间观”、“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会对他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更容易沉浸在过去和现在悲观、焦虑的情绪里;对于一个有规划、更积极、不容易拖延的人来说,“过去积极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还有“未来时间观”会对他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他更容易想起曾经的成就,相信在这份任务中会有开心的体验,同时更能够为完成任务做好各项准备。

 

比如现在老板交给了你一份工作,你做不做?一个拖延症患者可能会很自然地有以下几种想法:

 

“哎,最近几次工作都做得不咋样,上次就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这次肯定也完蛋,放弃吧。”(过去消极时间观)

 

他还可能会想:“哎,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这年头想有钱靠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努力根本没有价值,做什么工作。”(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那如果是一个做事不拖延有效率的人会怎么想呢?

他可能会想:“哎,今年年初的工作效果就不错,年度业绩一下完成小一半,还有专门的奖金,这次也应该加油。”(过去积极时间观)

 

他还可能会想:“做工作?好呀,没准又能学到什么好玩的东西。而且本身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很有成就感!”(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

 

他还会想:“这个任务得抓紧开始,明后天都要开会,现在就看看怎么安排时间更好。”(未来时间观)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在不同时间观的作用下,人们会自然产生不同的行为。所以,你想从最根本的角度上拒绝拖延症,就要建立良好的时间观。也就是我们前面说了很多的,培养自己更重视,过去积极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针对过去,你要尽可能弱化不好的情绪和回忆,强化那些令你愉悦的记忆。你可以每天临睡前记录一个曾经让你感到开心或者感动的瞬间或故事,至少每周翻阅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你脑海中“过去积极时间观”的小人。

 

第二,针对“现在”这个维度的时间观,你可以多用我们之前说的“游戏化”和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实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并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排除干扰。

 

第三,针对“未来时间观”的强化,你要做的是,让自己看见未来该有的样子。我们前天说的用艾森豪威尔矩阵对你的时间做统筹。那些你放在“重要不紧急”这一栏里的事情就是你未来的样子。多把这部分的任务纳入你的时间规划,多想想怎么更快地达成它们,就是在强化你的“未来时间观”导向了。

 

最后我还要额外说一点,虽然积极过去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更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不拖延。但另外三个时间观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过去消极时间观能让我们铭记犯下的错误,吸取教训,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能让我们更坦然面对失败,超未来时间观能帮我们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六种时间观里寻找平衡和偏重,这样才能让我们既高效又不至于生活得像机器。

 

今日小结:

我们说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管理和拖延的问题,你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时间感知能力。一方面让“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更接近,才能打破“时间错觉”,提升对时间的判断。另一方面,你知道了津巴多的六维度时间观,从长期来看,建立平衡的时间观,才能从根本上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上更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