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20 | 刘建:莫卧儿帝国的另一面—泰姬陵等伊斯兰建筑背后的故事

印度史20 | 刘建:莫卧儿帝国的另一面—泰姬陵等伊斯兰建筑背后的故事

00:00
23:2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莫卧儿帝国的兴衰简史及一代雄主阿克巴的功业。今天,我们将通过泰姬陵等建筑背后的故事,来了解莫卧儿帝国的另一面。


穆斯林在中世纪侵入印度后,带来了一些新的艺术理念与艺术品种。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渐趋强大,历代皇帝基本采取了开明的宗教与文化政策,印度的建筑与绘画再度呈现繁荣与辉煌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印度穆斯林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印度本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与风貌。可以说,伊斯兰教在印度创造了风格崭新的艺术。佛教艺术、印度教艺术与伊斯兰教艺术,构成印度艺术的三大板块,使印度成为真正的多元文化大国。


我们先看莫卧儿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先驱,德里苏丹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艺术 


穆斯林在侵入印度并建立政权后,就将伊斯兰风格的多种建筑形式带入印度。早期的阿拉伯统治者曾经在信德南部兴建清真寺。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伽色尼王朝苏丹马茂德与马苏德三世的宫殿,基本属于伊朗风格的建筑。不过,这些王宫大量使用大理石材,却不能不说是受了印度的影响。马茂德在印度本土认识到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性。12世纪时修建的两座清真寺宣礼塔,迄今还有一部分残存下来。


从13世纪起,随着穆斯林势力的不断扩张,伊斯兰教建筑逐渐在北印度许多城市出现,主要包括城堡、宫殿、清真寺和陵墓。建筑材料多采用红色砂岩和白色大理石,或浑厚古朴,或清新淡雅。印度伊斯兰教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印度固有建筑的某些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印度伊斯兰教建筑风格。莫卧儿帝国时期,是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硕果累累的时期。大量建筑艺术杰作在这一时期连续问世,构成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穆斯林统治者在征服一地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在当地建立清真寺,以供穆斯林集体礼拜之用。从结构平面图看,它是一种与印度教寺庙全然不同的建筑。每一座清真寺都筑有礼拜殿,内设讲坛和指示麦加方向的凹壁。在印度,礼拜殿总是指向西方,以便穆斯林朝着麦加祈祷。印度清真寺给人总的印象是,规模宏大,格局疏朗,庄重肃穆。


1193年,廓尔王国的穆罕默德手下悍将艾伯克率部攻克德里。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在德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胜利,艾伯克命令立即在德里郊区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为了就近取材,艾伯克命令拆毁27座印度教与耆那教神庙,并在其中一座规模宏大的印度教神庙的废墟上建立名为“伊斯兰威力”的清真寺。      


艾伯克开始在这座气势恢弘的清真寺西南角修建一座宏伟的宣礼塔,该塔后来以伊斯兰教苏非派圣人顾突卜的名字命名。塔上的阿拉伯铭文表明了造塔的目的:“让真主的影子投射在东方与西方。”这一目的包含着宗教与心理方面的双重意义,一是宣扬伊斯兰教的胜利,二是对被征服的印度教徒形成精神威慑。艾伯克在仅完成该塔第一层之后去世,他的继任者伊杜米思苏丹修筑了该塔的第二至第四层。1370年,塔的第四层被雷电击毁。费鲁兹·图格鲁克苏丹修复该塔,并加了一层。因此,全塔头三层外壁由红砂石贴面,最后两层主要用白色的大理石贴面,在色彩方面显然有失和谐。外观依伊朗宣礼塔模式设计。塔身呈圆柱形,层间筑有阳台。这就使这座世界闻名的伊斯兰教建筑,具有印度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风格。这两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混成或融合,成为莫卧儿王朝时期伊斯兰建筑的先河。顾突卜塔最终高度为72.59米。19世纪50年代,美国作家罗伯特·明特恩在目睹该塔后曾经慨叹:这是“世界上最为高峻也最为出色的纪念柱”。


到德里苏丹国洛迪王朝时期,北印度已经出现25座用石材建造的大清真寺。洛迪王朝在德里周边修建的伊斯兰陵墓,须经门廊入内,墓侧配以清真寺。拱门、圆顶、穹隆、塔等伊斯兰建筑的基本要素无不具备。洛迪王朝的建筑也以厚墙壁低穹顶为其特征。这种风格的影响,在洛迪王朝崩溃之后依然绵延不绝。在建筑艺术中,一种流行或成为主体的样式,并不会随着一个朝代的终结而即刻烟消云散;在新王朝的建筑中,往往能看到旧王朝建筑的流风余韵。


在德里苏丹国统治的数百年间,印度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穆斯林统治者为了建造宫殿、清真寺与陵墓,不惜拆毁其他宗教的众多神庙,以获得宝贵的建筑材料。一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让旧有的建筑艺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为印度后来乃至今日的教派冲突埋下了隐患。


我们再看莫卧儿时期达到顶峰的伊斯兰建筑


德里苏丹国与各地穆斯林政权的建筑热潮,为莫卧儿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建筑人才。到莫卧儿王朝时期,由于国力强大,宗教与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印度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与美的极致。


莫卧儿王朝开国皇帝巴卑尔虽然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学问与艺术却心有所仪。他在《巴卑尔回忆录》一书中披露了自己对建立清真寺与开辟花园的浓厚兴趣。巴卑尔之子胡马雍在执政初期完成了不少新建筑。


莫卧儿王朝的建筑历史,实际上是从阿克巴大帝开始的。他在位将近半个世纪,为莫卧儿帝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随父流亡期间学过绘画,也对建筑抱有巨大的热情,先后在德里等地敕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建筑物。他豁达的胸襟与宽容的宗教政策,是莫卧儿帝国走向强盛并在艺术领域取得划时代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阿克巴时代的建筑,大多融合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建筑艺术要素,是他的开明文化政策的反映。阿克巴的继承人贾汗吉尔虽然在文治武功方面乏善可陈,却能继续奉行父亲的宗教宽容政策。他在权力斗争之余能够鉴赏绘画并赞助文学艺术。


贾汗吉尔的继承人沙·贾汗在文化政策上趋于褊狭。在他31年的漫长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财政收入增加幅度甚大,为他在各地修建城堡、宫殿、花园与清真寺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沙·贾汗在宫廷生活中耳濡目染,形成了追求豪华富丽的审美取向。执政后,他对文学艺术同样持鼓励态度。印度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


然而,沙·贾汗的之子奥朗则布在夺取帝位后,却因暴虐与专制而渐失人心。他彻底背弃了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方针,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实行宗教歧视政策。莫卧儿帝国在他的错误政策的指引下开始衰败,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随之走向没落。


从阿克巴到沙·贾汗,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几代皇帝都醉心于建筑。帝国的经济实力、统治者的素养和开明的国策,都促成了印度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繁荣。众多举世闻名的建筑奇珍一直存留至今。它们基本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    德里城东的胡马雍陵是莫卧儿早期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作。波斯建筑师吉亚斯负责陵墓设计,使之带有波斯风格,同时糅合了印度传统建筑固有的特色。全部工程从1564年开始,至1573年竣工。这座雄浑而又古朴的陵墓,置身于一座幽雅静谧的方形花园的中央。这是印度花园陵墓的第一个范例,对后来的泰姬陵的构建起了示范作用。胡马雍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名城阿格拉在16世纪和17世纪曾经两度成为莫卧儿王朝的首都。1565年,阿克巴开始在阿格拉修建自己的都城阿格拉城堡。1628年,沙·贾汗予以改扩建。阿格拉城堡既是一座气势宏伟的皇宫,也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城堡主要由巨大的红砂石构建,俗称阿格拉红堡。城堡内有红砂石楼阁数百,壮观的贾汗吉尔宫正面红砂石墙壁上嵌饰着白色的大理石条带的尖拱和伊斯兰图案,形成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一些印度教建筑的特征如中央庭院和凸出的阳台等,也体现出两种建筑艺术的融合。


1569年, 阿克巴因为在阿格拉西南37公里处西克里隐居的一位苏非派圣人关于他将获得三个儿子的预言应验, 决定在那里另建新都西克里城堡。该城堡被命名为“法特普尔”,意为“胜利之城”。法特普尔西克里也是一座红砂石城堡,周长约11公里,比阿格拉城堡还要雄伟。这是阿克巴时代至为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城堡西南侧是一座用红砂石构建的宏大的清真寺,庭院南面高达54米的布兰德门是一座凯旋门。它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阿克巴在这座城堡里大约生活了12年。他在逝世前的岁月中,开始在阿格拉北郊为自己营造陵墓。阿克巴陵也是一座带有广阔花园的壮观的陵墓,周围环境十分清幽。


1628年,贾汗吉尔的皇后努尔·贾汗在阿格拉亚穆纳河畔为自己的父亲营建了一座相当豪华的陵墓,为一方形双层白色大理石阁楼。莫卧儿早期建筑多用白色或黑色大理石装饰,而她却用天青石、缟玛瑙、碧玉、黄晶与肉红玉髓等名贵宝石嵌饰父亲的陵墓。这座陵墓是莫卧儿建筑从早期的雄浑古朴向后世的优美典雅过渡的开端。由该陵开始的宝石嵌饰工艺后来为泰姬陵沿用。因此,它在莫卧儿建筑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位置。


沙·贾汗执政后,莫卧儿建筑艺术达到鼎盛时期。他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使莫卧儿建筑艺术从雄浑壮观转向典雅瑰丽。1639年,他决定迁都德里,于是下令建造德里红堡。这座城堡与阿格拉城堡有异曲同工之妙。沙·贾汗的理念是建一座人间天堂。德里红堡基本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同阿格拉城堡一样,德里红堡城墙用巨大的红砂石砌成,显得分外壮观。德里红堡斜对面的德里大清真寺是沙·贾汗敕建的又一大型建筑。它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它那纯白的颜色与红堡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对比。寺内广场可以同时容纳两万以上的信众。


泰姬陵是沙·贾汗敕造建筑中最为辉煌的范例,是莫卧儿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丰碑。1631年,沙·贾汗美貌绝伦的妻子阿尔朱蔓德·巴努·贝古姆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香消玉殒。沙·贾汗虽贵为皇帝,却是一个情种,于是决定在阿格拉城堡东面偏南的亚穆纳河畔修建一座旷古未见的陵墓,以安葬并永远纪念亡妻。工程由印度本土和来自波斯、中亚等地的建筑师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设计。主体建筑于1632年开工,至1643年告竣。施工期间,每天动用工匠两万余名。附属建筑物约于1653年建成。全部工程历时22年之久,耗资达4000万卢比。整个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80米,东西宽305米。泰姬陵的入口是一座高达30米的红砂石拱门。陵园中间是一座正方形波斯式四分花园。花园中心的白色大理石水池,映照出泰姬陵主体建筑的倩影,令人如在仙境,叹为观止。寝宫大厅为八角形,正中安放着蒙塔兹·马哈尔皇后的石棺,为衣冠墓;西侧则为沙·贾汗的假棺。石棺围以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大理石屏。沙·贾汗原拟在亚穆纳河北岸为自己修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以使自己在身后能与亡妻永远隔河相望,但他却因逆子奥朗则布篡位而被囚禁在阿格拉城堡的八角塔中,只能终日望着陵墓流泪叹息。他在死后被附葬于泰姬陵中。他与亡妻的真棺安放在寝宫大厅下面的墓室之中。泰姬陵并不是一座孤独的建筑。它的圆顶寝宫两侧分别配以红砂石构建的清真寺和贵宾住房。


印度美术史专家王镛先生在《印度美术史话》中指出,“泰姬陵在总体设计上,强调数学计算的精密,几何学构成的均衡,光学效应的变化,宇宙学图解的清晰;在审美基调上,追求华贵的简洁,静穆的辉煌,水晶般的纯净,女性式的柔美”,可谓切中肯綮。泰姬陵这座天国花园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莫卧儿建筑艺术对后世建筑有影响吗?


莫卧儿王朝时期形成的建筑传统,对后世包括对英国殖民者的影响,一再顽强地显现出来。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并站稳脚跟后,逐渐将欧洲近代建筑理念应用于这个文明古国。虽然有人主张通过建筑体现“英国主权精神”,但大多数建筑师尊重印度传统建筑风格。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宣布将英属印度政府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决策者决定在老德里之南择荒地另辟新都,以完整地将古都德里及其众多历史建筑保留下来。两位英国建筑师受命设计新城。1931年1月,新德里举行开城仪式,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总统府等现代建筑结构疏朗、明快、典雅而又不失庄严、古朴和大气。莫卧儿王朝时期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构成这些建筑外观的基本色调。它们与老德里莫卧儿时代的宏伟建筑遥相呼应,格调和谐。印度独立后,一些体现传统风格和现代理念的建筑在印度的许多城市崛起。新德里圣雄甘地的陵墓是用黑色的大理石修筑的,就像他的一生那样朴素。1986年在新德里建成的印度巴哈依教灵曦堂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现代宗教建筑。同泰姬陵一样,它的主要建材也是白色大理石,外观犹如一朵正在绽放的硕大的白色莲花。


下一讲我们将了解近代西方人对印度的发现以及他们在印度的殖民活动。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还是一张图片都没有。效果不是打折了一点点。说实在,过去没怎么关注过这个邻国,只知道一个泰姬陵,红堡之类的什么样没有概念。之前介绍了佛教庙堂、石窟建筑,幸好在咱们国家见过此类建筑,还有概念。这里介绍的是伊教建筑的代表作泰姬陵,当然是融合了伊教和印度教的元素。但是印度教建筑是什么特点,没有概念。所以所以,图片很重要。加点图片很难吗?还有,上一集的评论又被删,只想说一句,评论你可以随意删,可这脑袋里的观点、思想你能删得了吗?恐怕你没那么大能耐。

    听友189567508 回复 @毛毛牛bj: 对,说的太好了,应该配点图片

  • Ivy深圳

    图片啊图片 怎么会一点图片都没有的呢?

  • 求知欧

    这些动人的讲述缺少相关的图片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 慧慧扬_xu

    什么时候可以把整个课程出版成书

  • 獭宝儿otter

    为什么莫卧尔是蒙古入侵,却没有建蒙古风格的建筑而是做大了伊斯兰建筑呢?

    非证户 回复 @獭宝儿otter: 估计是蒙古风格没有建筑。。。

  • 铁绰板

  • 天行者_风

    不错的节目

  • 听友195378008

  • 一只搁浅的小舟

    文稿要是再加点图片就完美了

  • 13761319bqo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