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孔子的一生:列国周游(二.4)

第26讲:孔子的一生:列国周游(二.4)

00:00
27:18

上一回说,孔子51岁时,终于迎来仕途春天,在鲁国身居高位,掌握了实权。但只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因为推行改革,触及了权贵利益,他遭到鲁国君臣的冷落和排挤。无奈之下,孔子决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时,他走得很慢,盼望还能有人挽留。但是,季桓子只派来师已,祝他保重,并无挽留之意。孔子满怀悲伤,踏上征途。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去了卫国。之所以去卫国,主要有这样几点原因:


第一,从鲁国出来,要么往东,要么往西。东边是齐国,齐国不曾重用他,还离间他和鲁国君臣的关系,已是敌国,不能去了,所以孔子决定往西,去西边的邻国卫国。


第二,卫国有孔子的朋友蘧(qú)瑗(yuàn)。蘧瑗,字伯玉,[1]比孔子大30多岁,在卫国做大夫,是个很谦虚,很有修养的人。他辅佐了卫国三代国君: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主张以德治国,他主政期间,使卫国在大国的夹缝中,仍稳立中原,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都待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中,前后长达9年的时间,可见他和蘧伯玉的关系非同一般。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回到卫国的时候,蘧伯玉年事已高,退休归隐,孔子干脆就在他家中设帐授徒,二人无话不谈。


蘧伯玉非常重视自身修养。《淮南子·原道训》中说:“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到五十岁了,还能反省、发现自己前四十九年做的不对的地方。可见蘧伯玉谦虚谨慎,能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孔子也多次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第三,当时卫国比较安定。卫灵公在位已经38年了,政局稳定,同时人才凋零,比如蘧伯玉已老,史鱼[2]已死,孔子到来后,很可能获得施展才干的机会。


第四,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卫国宠臣弥子瑕是连襟,他们的老婆是姐妹。[3]他们的妻兄,大舅子,叫颜浊邹,也是卫国人。多一层关系,就多一份照顾。刚到卫国的时候,孔子先是住在颜浊邹家里的。[4]


总之,孔子来到了卫国。当时,还有一些弟子跟随着他,比如,46岁的子路,25岁的颜回,24岁的子贡等。


但是,孔子来到卫国后,卫灵公有没有重用他呢?并没有。卫灵公只给了他空洞的敬重,问他在鲁国工资待遇如何,下令在卫国也给他同样的待遇,可是并没有委以官职。


而且,很快有人质疑孔子,向卫灵公进谗言说:“孔子一行来到我们卫国,可能不怀好意啊。您看,他的弟子那么多,个个都是人才,万一他有不良企图,想要篡权夺位,卫国是谁的都不一定了!” 


卫灵公一听,觉得有道理,对孔子也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孔子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都有眼睛盯着他,这让他感到很别扭,也担心自己被抓个把柄获罪,于是这次在卫国只待了10个月左右,他就率领弟子,离开了。


离开卫国,孔子一行经过匡地时,遇到了危险。当时孔子的弟子颜刻,正在驾车,他拿着马鞭,指着匡城的缺口对孔子说:“从前,我进入此地,是从那个缺口。”这话本来没什么,可匡人远远看见,以为是鲁国的坏蛋阳货又来了。阳货,是鲁国季氏的家臣,曾经因为犯上作乱被打跑,逃亡时,经过匡城,残害过这里的人民。匡人就出城来,把孔子一行团团围住。而且因为孔子长得很像阳货,匡人一时分辨不清,就把他们拘禁了五天。[5]


这时,孔子表现得非常镇定。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意思是,周文王去世以后,一切文化遗产,文明精华,不都在我这儿,被我传承下来了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就不会让我掌握这些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可见,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给了孔子大无畏的勇气。


《史记》中说,孔子派弟子回卫国求助,才得以脱险。离开匡地,经过蒲地,孔子又回到卫国。


而钱穆先生在《孔子传》[7]中分析认为,匡地和蒲地都在今天河南省长垣县西南,两地近在一处。《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在蒲地遇险的经历,也应该发生在此时,是鲁定公十四年的事儿,而且很可能孔子困于匡,和困于蒲,是一事两传。我们综合钱穆先生的说法,主要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的描述,继续讲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


孔子刚从匡地脱险,路过蒲地,又出了状况。卫国一个叫公孙戌的贵族,被卫灵公驱逐,于是占据蒲地反叛。[8]当时蒲地处在战备状态,一见孔子一行从卫国方向过来,形迹可疑,就把他们扣留了。


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良孺,高大勇猛,他自带五辆车跟随着孔子,他跟老师说:“我们与其被困死在这里,还不如战死。”虽然人少,但是公良孺非常勇敢,匡人畏惧了。这时公孙戌出来谈判,说:“你们要答应我,不再到卫国去,不帮他们的忙,不做我的敌人,我就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同意不回卫国去。这样,他们这一行才得以脱险。


匡地和蒲地,在卫国和晋国边境,于是孔子打算到晋国去。但是这个时候他听说,晋国权臣赵简子,杀了两个贤能的大臣,让他有所动摇。另外,晋国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赵简子家臣佛(bì)肸(xī)掌握实权,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的局面,孔子经过考虑之后,还是决定不到晋国去了。不去晋国去哪里呢?孔子决定,还是返回卫国。


这时,子贡就来问老师,说您在蒲地的时候,答应人家不再返回卫国了,现却反悔,这不是不守信用吗?孔子回答说,当时我答应他们不去卫国,那是在强迫之下说的话,可以不算数的,我现在反悔,这不算不诚信。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要回到卫国来了,非常高兴,他很后悔,当初听信别人的话,监视孔子,把孔子给气跑了,这次,他亲自到郊外迎接。


孔子这次住在了蘧伯玉家里,一住就是三年的时间。可卫灵公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了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每天就和夫人南子,宠臣弥子瑕等人混在一起,对孔子还是不能重用,又让孔子很失望。


而且卫国内部很快发生了动乱。起因是,太子蒯聩和南子关系不好。蒯聩是未来国君的继任者,可老国君卫灵公对夫人南子言听计从,蒯聩担心,权力会落不到自己手上,就想发动政变,杀掉南子,提前夺权。


有一次,在宴席上,蒯聩派来的心腹要杀掉南子,但是动手前有些犹豫不决,引起了南子的警觉,她就大喊,太子要杀我。卫灵公大怒,下令捉拿蒯聩治罪。蒯聩见事情败露,于是畏罪潜逃,跑到了晋国。


不久后,卫灵公去世,而太子蒯聩又逃亡在外,卫国就在南子主持下,立了蒯聩的儿子为国君,也就是卫出公。


蒯聩不甘心失去权力,就在晋国的护送下,杀了回来,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国君之位。卫出公背后有齐国的支持,也不甘示弱,派出军队,把老爹蒯聩拦在国门之外。 


这时,孔子已经59岁,看着卫国最高领导层父子反目成仇,政局乱成了一锅粥,就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到别的国家去。


这一次,孔子一行经过曹国,来到宋国。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休息,老师照样给大家讲学,弟子们照样练习礼仪。就在这时,危险再次来临。宋国掌管兵权的司马桓魋,带着兵马来了,把孔子一行人围住,逼他们马上离开宋国,不然就要杀掉他们。而且命人砍倒大树,一时气氛非常紧张。


司马桓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知道,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和现在宋国的国君宋景公,可以说是同宗同族,而宋景公也知道孔子很贤能,有意重用他,帮助宋国变得强大,已经准备出城迎接孔子了。


这让在宋国掌权的司马桓魋很忧虑,唯恐孔子来了,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对宋景公说:“孔丘这个人呢,在鲁国,已经官至大司寇,兼摄相事,是代理宰相,位极人臣了,但是他却辞官出走。可见,这个人野心不小啊。他在卫国,前后已经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了,卫灵公对他很尊敬,但是却没有用他,为什么?因为卫灵公早就看透他了,知道他弟子多,有野心。现在,我们宋国不及卫国大,也不如鲁国强,孔丘师徒却不请自来,他们的狼子野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宋景公有点儿不以为然,认为孔子绝不是犯上作乱之人。司马桓魋又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一旦孔丘带着他的弟子们发难,谁能抵御得了?真到那个时候,局面就不可收拾了,绝不能引狼入室啊!”而且,司马桓魋不经宋景公同意,就自己带着人马,去杀孔子了。


危难之际,孔子安慰弟子们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9]老天让我有了这样的德行,对我是有托付的,我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不会这么轻易死去,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他一面劝说弟子,一面命大家撤退逃走。就这样,孔子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和弟子们一起逃出了宋国。宋景公得知后,心中不爽,却也无可奈何。


孔子一行离开宋国,来到了陈国。陈国在宋国南面,今天河南省境内。这时,陈国的国君是陈湣公,在位已经十年,他很热情地把孔子留下来,让他参与政府的工作。


陈国的东面是吴国,南面是楚国,经常受到这两个大国的欺负。此时,正是吴王夫差任用伍子胥,打败越王勾践的第三年,也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的时候。夹在大国间的陈国是个小国,陈湣公又比较平庸,没什么能力和志向,所以,孔子尽管在陈国担任了官职,但也没有显著的成绩。陈湣公也不过把孔子当作一个有学问的人来看待,并没有赋予他更多的权力,对他寄以太多的期望。


有一次,陈国不知道什么人,用箭射中了一只小鹰,鹰落下来,大家拿着箭一看,这是什么箭啊,好像不是我们陈国的,感到很奇怪,就拿来给陈湣公看。陈湣公也不认识,就让人去问问孔子。


孔子拿来一看,这个箭,杆长一尺八寸,箭头是石头做的,他说:“这个箭有来历啊!当年,周朝平定天下后,在东北一带,有个肃慎国,前来进贡,这种箭,就是他们进贡的物品。周天子又把这个箭,赏赐给了一些同姓封国,于是,陈国就有了这种箭。不信,你们到王宫的仓库里去查看一下,一定还有这样的箭存放着。”大家一查,果真如此。


陈湣公对孔子更加佩服,欣赏他的学识,但仅如此而已,并没有过多地重用他。

这一年的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了,他对儿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失去他,我才发现他的珍贵。孔子真正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我们鲁国要强大起来,你一定要依赖他啊。”于是,季桓子一死,季康子就考虑迎接孔子回来。


可是,一些鲁国贵族提出了反对。比如公之鱼就说:“当年,我们的国君鲁定公在位的时候,曾经重用过他,结果没过几年,国君大臣和他意见不统一,没能让他善始善终,把他给逼走了,落得各国诸侯耻笑。如今,鲁定公去世两年了,您又打算重用孔子,如果还是不能善始善终,再把他逼走,那岂不又让天下人耻笑我们吗?”


季康子说:“那我们怎么办呢?”公之鱼提议:“咱们不一定非把孔子给请回来,他的学生们也很优秀,不妨先请他的弟子回来,比如冉有之类,即使闹翻了,也不伤及脸面。”季康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同意了,不过也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 


这时,孔子已经60岁了,日子过的颠沛流离,他也思念祖国,却回不去。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的时间,没有什么建树。到孔子63岁这一年,吴国大举进攻陈国,陈国无奈之下,向南方的楚国求救,楚国出兵援助,一下子使陈国陷入战乱状态。


孔子一向主张,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于是他决定离开陈国,到楚国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比较贤能。比如有一次,天象异常,有人就跟楚昭王说,这都是因为您身边的大臣们没有能力,胡作非为导致的,建议他杀掉几位大臣,以平息上天的怒气。但是楚昭王没有这么做,他说:“这些大臣都是我的手足啊,天象有异常,那也因为我这个当国君的做得不够好,怎么能让他们代我受祸呢。”没听从这个意见。孔子听说之后,对楚昭王评价很高,所以希望到楚国去寻找机会。


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因吴楚两个大国相互征伐,而受到波及的小国,其中之一就是蔡国。 


这一天,孔子一行来到蔡国,没想到灾难又降临了。蔡国是个小国,大夫们自然不愿意挽留孔子,又不想让他到楚国这样的大国去,将来威胁到自己,所以干脆合谋,调集军士,把孔子一行围困在野外。这一围,就是七天,孔子一行带的粮食都吃光了,很多弟子又饿又累,都病倒了。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有怨气,就召子路来,用《诗经》中的话,问他说,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为何流落四野,无人重用呢?子路性子直率,就说,是因为老师您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没人信任我们。


孔子又召来子贡,问他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理非常好,可您太清高了,如果您把选择的标准降低,自然有人重用您。


孔子又召来颜回,问他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您的道理非常好,如果道理不好,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可道理很好,却不被重用,就是那些诸侯们的过失。不被他们所容,正显示出您是君子啊!


孔子批评了子路和子贡,而对颜回的回答非常欣慰。尽管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但孔子仍然弹琴奏乐,弦歌之声不绝,坚持给大家上课。他一方面安慰大家,一方面派子贡去楚国求援。


楚昭王得知消息,马上派出军队,把孔子迎接到楚国。楚昭王本想重用孔子,打算封给他方圆700里的土地。但是令尹,也就是宰相,子西,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对楚昭王说:“大王,您不能重用孔子啊。不然,您看看,您的使臣里面,有外交才干比得上子贡的人吗?”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那您身边的辅佐之臣,有比得上颜回的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再问:“那您的将帅之中,谋略和勇敢,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继续问:“那您的地方官员之中,治理能力有比得上冉有的吗?”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说:“大王,最初我们楚国的祖先被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分到的土地不过方圆50里。今天孔子一来,您就要分给他方圆700里的土地,这太多了。想当年,周文王凭借百里之地,最终得以号令天下。今天,您打算给孔子土地,不怕他把这里当成根据地,依靠众多优秀弟子的帮助,反而对我们楚国不利吗?孔子到来,恐怕不是楚国之福,而是引狼入室啊。”


楚昭王一听,认为有道理,那就算了,结果还是没有重用孔子。就在这年秋天,楚昭王也去世了,于是孔子离开了楚国。卫出公四年,64岁的孔子又返回卫国,并在卫国做官。


在鲁国,此时鲁定公已经去世,鲁定公的儿子鲁哀公继位,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这时吴国强大起来,势力扩张,压迫鲁国,鲁国被迫像个小跟班一样,臣服于吴国。吴鲁两国会盟,鲁国被迫以百牢献礼[10];吴国还要求鲁国国君和实际掌权者季康子,前往鲁国南部拜见吴国国君,参加不平等的会晤。幸亏这时,季康子向孔子借了子贡回去,子贡在会盟中不卑不亢,鲁国在外交上才算没有受辱。


孔子65岁这一年,吴国又率兵攻打鲁国。季康子又紧急借回孔子的弟子有若,有若和700勇士一起,帮助鲁国军队打退敌人。


这样一来,季康子深知鲁国内部人才空虚,国家一再告急,是该请孔子优秀的弟子们回来效劳的时候了。于是,他先请最有理财能力的冉有回来,做他的家宰,大管家。冉有回国不久,就立了大功。此前,吴鲁联军去打齐国,这时齐国来报复,率军来攻打鲁国。鲁国派军队抵御,可三桓的军队中,只有冉有率领的季氏这一支队伍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齐军。 


季康子很受震动。他就问冉有:“您理财能力很强,这我知道。可没想到,您打仗也这么厉害。您的军事才能,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冉有说:“当然是从我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就问:“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冉有说:“我的老师孔子,是这样的人,你如果任用了他,他一定会有所成就。有了成就,对老百姓一定有好处。可是如果不合他老人家的意,就是您分给他两万五千户人家,他也看不上眼。”季康子说:“那我想请他老人家回来,您说可以吗?怎么办才行呢?”冉有说:“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千万不要听信小人的坏话,又冷淡他就是了!”


于是,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终于下定决心,派了公华、公宾、公林三位贵族代表,带着重礼,去卫国迎接孔子回国。


小朋友们,这时候孔子已经68岁,是一位老人家了,他已经过了14年之久的四海漂泊的生活。奔波已久,孔子终于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那么,孔子回到祖国之后,他出来做官了没有?他是如何度过晚年的?又是如何去世的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1] 蘧瑗(约公元前585-公元前484年后),字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



[2] 史鱼,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和孔子同时代,卫国大夫,著名史官,为人正直,直言敢谏。



[3] 见《孟子·万章上》,第八章。



[4]见《史记·孔子世家》。



[5]见《史记·孔子世家》。



[6]见《论语·子罕第九》。



[7]见《孔子传》,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8]公孙戌被卫灵公驱逐事,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9]见《论语·述而第七》。



[10]百牢,即一百头牛,一百只羊,一百头猪,是诸侯对天子之礼。此事见《左传·哀公七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知行合一孔子门生

    为什么看不到老师解说的文字?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知行合一孔子门生: 最初是手写稿,今后会陆续更新。

  • 聿秋的声音

    非常幸运,能听大鱼老师的课。因为大鱼讲论语而进入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是意外的收获,孩子越听越爱听。我相信,它会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伴随她一生。谢谢大鱼老师和小洁老师,认识你们,真好。

  • 老高_PM

    好!

  • 秋实_0k

  • 听友56338838

  • 宁心_1z

    好极啦!大鱼老师

  • 朝阳区一哥

    🤘🏼🤘🤘🏻🖖🏼🖖🖖🏻

  • _雾暖卿采薇_

    👍👍👍👍👍👍👍👍👍👍👍👍👍👍👍👍👍👍👍👍👍👍👍👍👍👍👍👍

  • 丫丫多多

    怎么加入微信群

  • Remins__

    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