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57 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解惑】57 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00:00
10:11

今日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五十七堂佛学修心课的解惑时间。在问题的探讨中,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但对于问题的讨论总是能为我们打开新的出口。那么,我们来看看提问的朋友提了什么问题?


您经历过类似农夫与蛇的事情吗,是如何平复自己的心情让这件事情不过度影响生活?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讲了一个农夫救了一条蛇,结果反而被蛇咬了一口。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弄清楚帮助的是谁,如果是蛇,它的本性就是要咬人,不应该去帮它,或者,你要帮助它的话,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帮它,帮了它又不至于让自己被咬死。


但后来人们运用这个故事的时候,出现两种很微妙的偏向,一种是变成了不要去帮助坏人。这个在某些特殊时刻,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你看到一个杀人犯或骗子,在伤害别人或骗别人,你反而去帮助他,当然很不应该。但是,在日常生活里,什么是好人或坏人,很复杂,遇到我们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可能在帮助他之前先做道德鉴定,确定他是好人以后才去帮助。这是一个偏向。


另一种偏向是强调了好心没有好报。帮助了别人,别人不仅不感激,反而伤害自己。这种事情,我年轻时候也遇到过,明明对这个人很好,帮了他很多,结果在某一个关键时刻,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反而诋毁我,伤害我。那个时候,有没有怨言呢?肯定是有的。


但是,第一,我很快明白,当时我帮助他,本来就不是求回报,而是为了自己,自己应该这样做,就去做了,没有什么好后悔或埋冤的,他现在这样做,从他自己的角度,也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对,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也没有必要去讲道理。


第二,我当时的处理方法是不回应,也不为自己辩解。这个道理,在原来的课程也有讲过,如果和别人发生争执,就好像陷在泥潭里面。原本你是往前走的,就因为路上和别人争论,忘记了自己的方向,不值得,没必要去回应。


第三,这件事虽然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对于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也没有因此就借口,不再帮助别人。这个不能成为借口,因为好心没好报,就不去做好事,不去帮助别人,这个问题非常大。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情之后,好像我再也没有遇到过此类事情,同时,我发现自从那一次事情之后,周围的人对我变得友善了,此后一直到现在一直生活在一个温和的人际环境里。所以,我的经验显示的,是不要过于相信“好心没有好报”这句话,我们做好事,我们的好心,根本上,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


我再举一个王阳明的例子,显示了另一种更高的境界。王阳明帮助皇帝平定了宸濠的叛乱,皇帝不仅不感谢,还差一点杀了王阳明。但王阳明没有任何后悔,还是竭尽全力帮助皇帝保住江山。今天的我们看待这件事,会觉得很难理解。


第一,我们会觉得,王阳明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那样一个昏庸的皇帝,值不值得呢?事实上,宸濠应该比朱厚照更有才华,换他当皇帝也许对老百姓更好一些呢?


第二,我们会觉得,在当时的事件当中,多数人都在看热闹,只有王阳明自己在真正做事,却被不做事的人陷害,差一点丢了性命。值得吗?换做今天的年轻人,在单位里觉得领导不公平,觉得大家不做事,只有他自己在做事,基本上是拂袖而去。


但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存在这个值不值得的问题,只存在我该不该做的问题,我该不该做这件事?如果我觉得该做的,那么。即使千万人反对,我也一往直前;如果不该做的,就算让我做皇帝,给我很多很多的钱,也坚决不做。恰恰在这一次极其不公平的对待之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础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论归纳为“致良知”。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越来越觉得致良知是“真圣门法眼藏”,以前还有所怀疑,但经历了一番风浪,对于良知全然信仰,良知可以帮我们平安度过各种艰难险阻。《传习录》里反复宣说了两个意思:


第一,良知就是每个人的本性,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比如孟子说的,我们看到孩子掉在井里,会有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就是良知。只是我们的私欲经常蒙蔽了我们的良知。所以,要修行,要“致良知”。


第二,良知是反求诸于自己,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不在别人身上。就像宸濠之乱,王阳明冒着生命危险去平定叛乱,并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他自己,是因为他内心的良知要求他做一个君子,恪守为臣之道。又比如,孝顺父母,这个孝顺,并不在父母身上,而是在我们内心都孝的本性,所以,才会去尽孝……


所以,皇帝再昏庸,王阳明都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他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自己。即使大家都不做事,即使大家都在做坏事,王阳明还是不会拂袖而去,还是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应该是王阳明最了不起,也是中国文化里面气节的一种体现。但是王阳明这样做,给他带来许多艰难、险阻,甚至危及生命,但很奇怪每次都化险为夷。


为什么会这样呢?王阳明自己的解释是他内心的良知帮助了他,他的解释翻译成现代人的话,大概就是:如果我们信仰我们自己的良知,一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好像就拥有了宇宙的正能量;就不必担心尘世的险恶。这有点像佛陀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凭着信心,就可以度过险恶的人世之河。王阳明的“致良知”本质上也是一种“信心”,一种对于自己的信心,也是对人类真善美的一种信心。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段德兰修女说的话,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共勉: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么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么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后,身边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么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么样,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但不管怎么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但总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_orv

    费老师您好,跟您学习佛学修心课以来,人生的许多疑惑都解开了,非常感谢您!只有一个疑惑至今没办法化解,就是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处理不好,我很爱我的孩子,可他生性不太喜欢坐在那里学习,需要我在旁边督促才可以勉强跟上学业,可我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放任不管也不可行吧?!想听听老师如何看待,感谢费老师

    费勇修心课 回复 @静_orv: 您好,因为100堂的佛学课已经结束录制了,所以老师不能在解惑时间回答您的问题,不过关于亲子问题,老师在解惑时间回答了很多其他朋友的困扰,希望老师的回答对您也能有所帮助

  • 溪流潺潺123

    谢谢费老师每周的大智慧和纯净的声音。让心里清明许多。很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不知为什么我总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家里呆着看书等,有时明明应该跟朋友出去,可事到临头非常不想去。也想过是不是我太自私了,不关注别人?但我思考,思想,感觉世界的时候都得一个人才好似的,怎么办?顺着感觉吗?还是稍微逼自己出去?

    溪流潺潺123 回复 @溪流潺潺123: 费老师,那天提了问题后,看书时忽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僧人所在的寺庙来上香拜佛的人很多,他跟住持商量想离开去外云游一个人修行,于是住持就带他去后面山上看一棵孤独粗壮的大树,问他这棵树能做什么用吗?僧人说:不能,因为这棵树枝叉胡乱生长。后来住持又带他到山下一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挺拔笔直的朝天空阳光生长。于是这个僧人就突然明白了,这些生长在群体里树木,为了争得阳光,互相督促着拼命生长。所以人离开群体孤独生活也会像那棵任意生长的大树一样。.....是这样的吗?....

  • 红与黄_hr

    赵尔丰,如果得知自己日后会被革命军杀死,他当初还会竭尽所能为中华民族保住西藏吗?如果他有良知,他就依然会!

  • 根源gy

    一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拥有了宇宙能量

  • 听友186839620

    为什么我已交费,还是试听呢

  • 行舍1987

    只问自己该不该做

  • 花木深处向军

    特蕾莎修女的这一段话值得永远记在心里

  • 心该有的模样

    这种固执让人动容。

  • 听友208324904

    我已经购买了 为什么还是只能试听

  • 水荷清静

    感恩老师,听您讲解,心灵越来越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