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经脉】十二经脉的分布与作用(一)

153.【经脉】十二经脉的分布与作用(一)

00:00
21:50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一大发现吗?这就是经络,经络有人把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我把它称为是中华民族第一大发现。经络学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科学做出的伟大贡献!经络是揭开生命秘密的一把钥匙。也是至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争议激烈的一个问题。经络之谜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开,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经络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会获得好几个诺贝尔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经脉》篇,这一篇主要讲了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循行路线,还有十五络脉的分布和循行路线,以及每条经脉发病的情况、治疗的方法。这是《黄帝内经》有关经络学说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献。经络将我们全身上下左右内外用网络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体不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有密切联系的、网络状的统一整体。学完这一篇我们就知道十二经脉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分布和作用。我会介绍每条经脉上可以用来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穴位,我们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按摩这个穴位,另外我还会告诉大家一个十二经络拍打的养生功法。


《经脉》篇通过雷公发问黄帝回答的形式,一开篇就说出经络的作用: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是能用来决断生死、治疗百病、调理虚实的,不可以不通晓。经脉有三大作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不可不通晓,另一种是不可不通畅,也就是经络的气血一定要通畅。这个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经络”不通了,那人就会得病了,严重者病就治不好了,死了。那如果通了之后呢,它就能治好病,人也就有活力了。


雷公接着又问了,那这个经络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么走的呢?黄帝回答,经络实际上就是气血的通道,如环无端。它的运行是有道路的,是一个循环的道路,这个道路就叫做经络。那它究竟有还是没有呢?当然在身上是有的,只是一般的人,他可能感觉不到;如果是敏感的人,他能感觉到它。


接下来黄帝对十二经脉一一作了介绍。十二经脉就是十二正经,也就是说这十二条经脉和人体的十二个脏腑是一一对应的。首先是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肺经,起始于中焦胃脘,向下与大肠相连接,向上与肺相连接,然后走到腋下,从腋下沿着大臂内侧、小臂内侧一直往下走,在手臂内侧的什么地方往下走呢?在前缘往下走,进入寸口(就是老中医把脉的地方),到鱼际,最后达到大拇指尖端;它有一条支脉是到达食指尖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为什么叫肺经呢?是因其联系到肺的。


这条经脉有什么作用呢?当然是和肺有关系。如果这条经脉发生异常的变化就会引起肺部的疾病,同时针刺这条经脉上的穴位又可以治肺气不足、气血虚的毛病。那么为什么十二经脉当中要把肺经排在第一位呢?因为肺经的循行最旺盛的时候是在寅时,也就是早晨的3点到5点的时候。我们知道阴历的每一年是从寅月开始的,按照夏代的历法每年的正月就是寅月,一年从寅月开始,一个人的经脉也是从主寅时的肺经开始。



我们来看这条经脉发病和治疗的情况。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是动”是说这条经脉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导致肺部胀满,气不宣畅,咳嗽气喘,缺盆部位疼痛——缺盆在锁骨上窝的中点,严重时可出现两手交叉按住胸部,视物模糊,这叫做臂厥。本经所主的肺部的疾病有:咳嗽,呼吸急促,气喘,心烦,胸部满闷,臑臂内侧前缘作痛,厥冷,掌心发热。本经气盛有余,便会出现肩背部痛,怕风,出汗,小便频繁但量少的症状。本经气虚,便会出现肩背部痛,怕冷,呼吸气短,小便颜色异常。治疗这些病症,盛大的要用泻法,虚小要用补法,属热用疾刺法,属寒用留针法,有陷下之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施治(按照这条经脉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是针刺治疗十二经脉的总的法则,每条经脉都说了。那么什么是盛?什么是虚呢?“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盛和虚都是指这条经的经气是盛大还是虚小,盛大就是寸口脉比人迎脉要大三倍,虚少就是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这也是每条经脉对盛和虚做的解释,不过盛的情况略有不同,都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但有的是大三倍,有的是大两倍,有的是大一倍。


肺经上的一个穴位非常有名,叫列缺穴。把两只手的虎口交叉,一只手的食指按在另一只手上,食指端按下去的位置就是列缺穴。这个穴位很重要,是四个总穴之一。有一首《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其中“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列缺穴可以治头和颈部的毛病,还可以治感冒、气喘、咳嗽等等,是清肺热,补肺气的,可以经常按摩。


在讲完手太阴肺经之后,接着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为什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简单地说,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的尖端,经过合谷穴上行到前臂外侧前部,一直走到肩,经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再往前行到了缺盆(锁骨上窝中央),进入了胸腔,和肺相连接,再往下行连接大肠。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感受外邪所发生的病症有牙齿疼痛,颈部肿……眼睛发黄,口干,鼻塞或流鼻血,咽喉部肿痛,肩前和上臂痛,食指疼痛不灵活。如果大肠经气盛有余,经脉经过的地方就会发热、肿大;如果大肠经气虚,便会恶寒战栗,不能回暖。



大肠经有一个穴位叫合谷穴,在虎口的位置。《四总穴歌》中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脸口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合谷穴来取穴扎针,比如牙齿疼、面瘫、面部痉挛等等。平时经常按摩它也是有好处的。


手阳明大肠经讲完后,就是足阳明胃经。也就是说手上相表里的两条经脉走完之后,就要转到足上的经脉了,手阳明就要转入足阳明了: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免,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交会于鼻梁。这条经脉的运行路线非常复杂,简单地说,从鼻梁两侧往上行进入眼睛内,再向下经过嘴唇两侧,继续往下到人迎穴(我们前面说过的人迎脉的位置,也就是喉咙两旁),继续往下到了缺盆,深入到体腔内,下行经过膈肌连接到胃,所以就叫胃经。另外还有一个分支从缺盆出来,到体表,沿着乳房中间往下行,往下绕肚脐的两旁,在肚脐的两边往下行到了腹股沟。再沿着大腿的外侧前缘继续往下行,到小腿外侧前缘,一直到脚中指的外侧端。它的分支很多,线路非常复杂。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埚唇胗,颈仲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而发生的病症有怕冷发抖,频繁伸腰呵欠,额部发黑,病发时,讨厌人和火,听到木头的声音便担惊受怕,心跳不安,喜欢独自关上门窗待着,病情严重时会登上高处唱歌,扔掉衣服奔跑,肠鸣腹胀……


足阳明胃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穴位,足三里穴,沿着膝盖下方,在膝盖窝处往下三寸的地方,也就是四指横放,胫骨的侧方就是。足三里穴是一个长寿穴,要经常按摩、敲击。《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只要是腹部的所有疾病比如肚子疼还有胃痛、胃寒,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都可以用足三里来针刺治疗,我们自己也可以用大拇指按摩。平常养生可以用两手握拳敲打两腿上的足三里穴。


足阳明胃经走完就和足太阴脾经相连接,胃与脾互为表里,胃经循行到脚上大拇指的内侧,就跟脾经相交了: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起始于足的大指内侧端,沿着内侧往上走,过了内踝,沿着小腿内侧的正中线往上行,到了内踝上八寸的地方,就沿着大腿内侧的前缘往上行,进入腹部,联络到脾,又联络到胃,然后继续往上,穿过了膈肌,沿着食道的两旁,往上与舌根相连。它有一个分支注入了心,交于手少阴心经。脾经对治疗脾胃的毛病有效果,所以我们要养脾胃,可以经常按摩这条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漆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这条经发生异常变化导致的病症有舌根强硬,吃完就呕吐,胃脘部疼痛,腹胀,经常嗳气,大便或得矢气后会觉得症状减轻,身体沉重。本经所主的脾的病症有,舌根痛,身体无法转动,吃不下东西,心中烦,心下突然疼痛,大便稀薄,痢疾,小便不通,黄疸,不能躺下,勉强站起就会出现股膝内肿大厥冷,足大趾无法动弹。


这条经脉上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就在内踝的上边,内踝骨尖往上三寸的位置,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就是,是治妇科病的特效穴位。一般妇科病按摩这个穴位都是有效果的。


好!今天我们先介绍这四条经脉,下一讲继续介绍其他经脉。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默儿

    “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 国学育儿四川杨杨妈

    讲得非常详细,很受益,感恩张老师!

  • 阿穆古狼

    经络之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和和学易

    今天认真听,发现很实用!讲了十二经脉走向,还讲了这条经脉会发生什么疾病,以及用人迎脉与寸口脉辩虚实。感谢老师!

  • 王文贤_n6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和_vvv

    列缺,手太阴肺经。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 谭燚飞

    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争论是最多的。我想,如果完全以现代医学思维和视角来说,经络可能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改换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经络的存在与否就不是个问题了。

    桃華鳳羽 回复 @谭燚飞: 是存在的,只是是否现在可探知,存在形式

  • 清凉m

    老师讲的太好了

  • 和和学易

    我们摸得到的都是体表的经脉,连接体内的,要闭着眼睛想象,

  • 福悦养生

    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