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篇11:胜于无形,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虚实篇11:胜于无形,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00:00
17: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如果说,上一集,孙子谈的是如何知对方之形,那么,这一集,孙子就是谈如何使对方不知自己之形,或者说如何隐蔽和显示自己之形。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示形”。“示形”,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花较大的功夫来深入探讨。


孙子说: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对于孙子这段话,多数版本的传统的解释是: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的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


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理解,没有错,但我总觉得战略上的感觉出不来,对孙子这段话的意思的理解还不完整。由此,我想做一些小的改动。


一是对“形”的理解。孙子这里所说的“形”,是指作战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兵”可以理解为“用兵示形”,这里面内容很多,如果仅用“伪装佯动”来解释,理解就有局限了,不够全面。


二是孙子说的“至于无形”,有气势,有感觉,如果用“看不出形迹”来解释,反而这种气势和感觉就没有了,还是用孙子的原文最好。


三是“智者”,传统解释为“聪明的敌人”,我改为“高明的敌将”,这样会更准确一些,因为“示形”和“视形”(视觉的“视”)完全是将帅的事情。


“深间”就是指“深藏的间谍”,传统的理解是对的。

在我看来,孙子这段话,有许多地方,孙子的原文已经讲得比较清楚,就是我们现在的读者,也会读明白,并且还能够形成特有的感觉,形成意会和联想。如果刻意求解,反而画蛇添足。这些地方,还是保留孙子的原文更好。


由此,我将孙子这段话解读为:所以,用兵示形达到最高的境界,是至于无形;无形,深藏的间谍不能窥,高明的敌将不能谋。


下面,我们从战略的角度,重点讨论一下孙子所说的“形”。

用战略专业的话说,“形”就是力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部署和显示。在现实的战略较量中,力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形”。


人们只有通过“形”才能观察到力量的存在。战略只有通过“形”才能构成实际的对抗。战略作为一种运用力量的艺术,其许多方面的奥妙之处,就是体现在“形”字上,体现在力量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示形”和“变形”的过程之中。


对于战略来说,什么是“形”并不难理解,也没有什么深奥之处。战略的深奥之处,在于一个“示”字上,在于如何“示形”,就是如何向对方显示自己力量的形态。


在实际的战场上,力量的“形”是通过“示”而显现的,这种所“示”之“形”,并不总是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力量的本身,这就给了战略家们施展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示形”,隐蔽自己真实的力量和战略意图,左右对方的战略判断和战略决心,进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中国战略强调“示形而形不可察”,就是通过示形而使对方不能正确判断我真正的战略形迹,不能掌握我的力量和我运用力量的战略企图。做到这一点,就要按孙子前面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叫做“反向示形”,就是“示形”要依照自己力量真实的相反方向去“示”,使对方按此“形”做出错误的判断,走入战略决策的歧途。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孙子所说的“无形”,讲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有形,可察,可胜。

在战争中,你为什么能够战胜对手?在中国战略家们看来,是因为的原因,你之所以能够战胜对手,是因为对手有形,只要他有形,你就可以发现他,找出他的破绽,最后战胜他。同样道理,你为什么被对手的战胜?是因为你有形,对手会根据你的,找出你的破绽,最后战胜你。


古兵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说:“诸有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智见者,人为之谋;形见者,人为之攻;众见者,人为之伏;器见者,人为之备”。


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在对抗过程中,只要一方有端倪可察,有形迹可寻,另一方就会有应对的措施,就会找出致胜的办法。当人们知道你的意图、你的形迹、你的力量、你的武器装备,便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或是进攻,或是防备,从而获得主动权。


所以,战场上的将帅,千方百计地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有形”转变为“无形”,将自己的真实的“形”隐藏起来,给对方一个虚形,一个假形,当然,最好是对方摸不着头脑的一种“无形”。


第二层意思:无形,不可察,不可胜

按照孙子的说法,“示形”发挥到了极点,便是“无形”。用古代兵家的语言,这种无形达到了一种“神乎”的境界。


怎样才算达到了“无形”的境界。孙子说,“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一种是“深间不能窥”,深藏不露,使对方“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态。这方面的办法很多,如孙子前面说过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如我们成语所说的“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等方法;如部队的伪装或者佯动,或者一些巧妙的示假和提供假情报。


还有一种“无形”的状态是“智者不能谋”,就是说即使对方看见了你,也无法判断你的形状,无法掌握你的动向。这是一种更高的战略示形艺术,要使敌人视而不见,见而不察,察而无谋。


关于无形,我们在上一集已经提前讨论了一些内容,并且引用了一些古兵书关于无形隐形的论述,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如果你能够按照孙子所说的做到无形,那么,敌人就无形可察,难以做出选择和定下决心,因而也就不可能战胜你了。


第三层意思:胜于无形。

如果按照孙子的意思展开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战略在获胜的思想之中有一种更为高深的理念——“胜于无形”。


“胜”,是力量与力量较量的结果,这往往使人得出这样一种直观的结论:“胜”,是通过双方力量直接接触和激烈拼杀获得的,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形态有形改变的基础上。但是,孙子兵法的制胜理念与此完全不同。孙子兵法强调“胜于无形”,强调不露形迹地战胜对手。在孙子看来,胜于无形,更多地体现在对抗双方智慧的较量上,更多地通过各种方法不露声色地左右对方的动机,改变对方的决心,达成自己的目的。


“胜于无形”,要善于巧妙地诱使对方的力量为自己所用,使对方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被牵着走,最后不露形迹地制服对方,达成目的。古往今来,这方面的实例很多。


中国有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能够由小到大地反映中国战略的这一思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结为兄弟,号称“齐邦三杰”。他们功高盖主,对齐景公的权力构成了威胁。齐国宰相晏婴想要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访。齐景公设宴招待。这三个勇士立在左右。晏婴命人拿来一些桃子,故意剩下两枚赏给这三个勇士,并说这桃子只赏给最勇敢的人食用。于是,三人争功,互不服气,也有一种说法是,三人互让,自己坚决不吃,不管是那种说法,结局是一个,三个人最后皆自刎而死。这样,晏婴没有费吹灰之力,在对方丝毫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解除了齐王的心腹大患。


胜于无形,强调的不是直接地运用力量,而是间接和潜在地运用力量;强调的不是实际地运用力量,而是巧妙地显示力量。实现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示力”(显示的“示”)和“施力”(实施的“施”)两种方式。战略运用“力”的高明之处,更多表现在“示”而非“施”上。


在对抗过程中,受力的一方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感受:一是有形的感受,遭到“力”的直接打击,自己受到损伤;二是无形的感受,得知“力”的存在和预知可能发生的结果,在精神或意志上受到一种压力。对于后者来说,涉及到了“力”的显示。


必须强调一点,“胜于无形”不能离开“有形”。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无形”的意志对抗绝不能离开“有形”的物质基础。运用“有形”于“无形”,这是高超的战略艺术。离开“有形”去追求“无形”,即是离开了必要的力量去空谈战略,那只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按照孙子“胜于无形”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竞争行为,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战争形态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将军事力量的使用更多地由“直接”转化为“间接”,这无疑对维护世界和平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说到孙子的“无形”,我想再给关注商战的企业家朋友再多说几句。企业家在商战中一定要关注“无形”,这种“无形”包括你使用的无形的方法和自身的无形资产。


商战的战略高手,善于将“无形”转化为“有形”,或是将“有形”转化为“无形”,善于将一些无形的内容注入到自己有形的产品和服务之中,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倍增。如果大家有兴趣,读一读有关“娱乐经济”、“体验经济”和“符号消费”的书,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下一集,孙子还要谈“形”,谈“无形”,只是谈得更深了,孙子谈得是如何以“变形”求“无形”,如何以“有形”求“无形”。好,我们下一集再讨论。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就是孙子的原话: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存在之虚无

    如果彼此谦让自杀,三个猛士是良将啊?

  • 听友414979791

    错别字太多 以前的版本怎么没有了呀

  • 和_vvv

    示形而形不可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1316859vuoj

    错别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