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终始】从两部脉象诊治三阴三阳的病变

152.【终始】从两部脉象诊治三阴三阳的病变

00:00
20:23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灵枢》第九篇《终始》,终始的本意就是开始和结束,这一篇是以十二经脉为纲领,阐述了针刺之道在于全面掌握人体阴阳盛衰、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自始至终的变化规律。这一篇不是对话式,而是直接论述。一开篇就直奔主题: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阳者主;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为阴,六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凡是针刺的道理,在于完全掌握“终始”。明确知道“终始”,然后再以五脏为纲纪,阴阳就确定了。阴主于五脏,阳主于六腑——既是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又是说五脏主管三阴经,六腑主管三阳经;阳来源于四肢,阴来源于五脏——为什么?因为阳气来源于天,通过四肢进入人体;阴气来源于地,通过体内的五脏得以运营。同时又说明阳经起源于四肢末端,阴经起源于胸腹腔脏器。因此针刺的时候用泻法的时候要逆着经络的走向,用补法的时候要顺着经络的走向,知道了顺逆补泻的方法,经气就可以调和了。调和经气的规律,在于一定要通晓阴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把这些传到后世,以血盟誓,尊敬这些方法的就可以昌盛,怠慢这些方法就会消亡,不遵从阴阳之道而随心所欲,就一定会得遭受夭亡之灾。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恭敬地奉行天道,请听我来解说一下“终始”。终始,是以经脉为纲领。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来测知阴阳的有余或不足,平和与不平和,这样天道的变化规律也就全部掌握了。——“脉口”即寸口,在手腕桡动脉搏动的地方,就是现在看到的老中医把脉三个指头按下去的部位;“人迎”为喉结两侧的颈动脉搏动的地方,是古时诊脉的部位之一。所谓的“平人”,就是指没有病的人,健康的人,寸口和人迎的脉象可以与四时变化相应,与人体的上下部位相应并且往来交流,六经的脉象流畅不停顿也不躁动,躯干与肢体的寒热可以相互协调,形体肌肉气血也都是相平衡的,这就叫作“平人”。这里一连用了五个判断语对什么是“平人”做了界定。


 从脉象看正常的人寸口脉和人迎脉都是平和有力的,但如果气虚了,就不同了: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气虚的人,寸口、人迎的脉都虚弱无力,不能充满尺部和寸部。像这样的情况,是阴阳都不足——气虚的人阴阳两虚,如果补阳,阴就会衰竭;如果泻阴,阳也会虚脱。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给予甘味药调和,不可以服用峻猛的药物。像这样的情况不可以用灸法,也不能病没好就用泻法,否则就会造成五脏真气败坏。


这一篇了不起的地方是提出了一种两部脉诊断法,也就是人迎脉与寸口脉互相对照诊断的方法,这在现在中医诊断上已经很少了,我在跟我父亲诊病时经常看到他一会儿把把手上的寸口脉,一会儿摸摸颈部的人迎脉。我曾问我的父亲,这两部脉怎么对照起来看呢?他告诉我,人迎脉和寸口脉也是一对阴阳,人迎脉在上为阳,寸口脉在下为阴,如果人迎脉比寸口脉盛大,那就是三阳经有问题;如果寸口脉比人迎脉盛大,那就是三阴经有问题了。具体说就是这一篇《终始》里记载的: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那么就是足少阳经发病,大一倍而且躁动,就是手少阳经发病了。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二倍,就是足太阳经发病,大二倍而且躁动,就是手太阳经发病。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就是足阳明经发病;如果大三倍而且躁动,就是手阳明经发病。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脉形大而脉率快,名叫“溢阳”,“溢阳”就是“外格”。


其实两者的比较是有规律的,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为一阳(少阳经)、二阳(阳明经)、三阳(太阳经)发病,如果大四倍,就是“溢阳”,也就是阳气太满了,溢出来了,“外格”了,“格”就是格拒、隔离,外格就是阳气太盛了,在外面隔离、阻止住,使体内的阴气不能运行出外面,阴阳之气不相连接,就十分危险了。


这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引起三阳经发病的情况,反过来,如果寸口脉比人迎脉大,那么就会使三阴经发病。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是病在足厥阴经;大于一倍而且躁动是病在手厥阴心包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二倍,是病在足少阴经;大于二倍而且躁动是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是病在足太阴经,大于三倍而且躁动是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脉形大而脉率快,名叫“溢阴”,“溢阴”就是“内关”,“内关”不通是不治之症。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于平常四倍以上的,叫作关格,发生关格的人距离死亡就不远了。


总之,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引起三阴经发病也是有规律的,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引起一阴(厥阴经)、二阴(少阴经)、三阴(太阴经),如果大四倍,就是“溢阴”,也就是阴气太满了,溢出来了,就会“内关”,“关”就好比一扇门,关闭了,内关就是阴气太盛了,关闭了阳气,使阴阳之气不相连接,就无法治疗了。内关和外格合起来叫“关格”,发生关格的人的生命就不久了,短期内就会死亡。


对于这种情况怎么用针刺治疗呢?本篇提出补泻的方法:


“人迎一盛,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要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厥阴肝经,泻二分补一分(泻法用两个穴位,补法用一个穴位),每天针刺一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等到脉气调和之后才停止——因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是足少阳胆经发病,胆和肝是表里关系,胆太盛了肝就虚弱,所以要泻胆经补肝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二倍,要泻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泻二分补一分,每两天针刺一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候到脉气调和之后才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要泻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泻二分补一分,每天针刺两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候到脉气调和之后才停止。没有说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为什么?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不治之症,没有办法治疗了。


脉口一盛,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要泻足厥阴肝经补足少阳胆经,补二分泻一分,每天治一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候到脉气冲和流利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二倍,要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补二分泻一分,每两天治一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候到脉气冲和流利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要泻足太阴脾经补足阳明胃经,补二分泻一分,每天治两次,一定要切脉来试验此时阴阳偏胜的情况,取此二经上的穴位,一直候到脉气冲和流利为止,之所以一天治两次,因为足太阴经主脾胃,水谷之气充盈,所以可以一天治两次。人迎与寸口脉都大于平时三倍以上的时候,叫作阴阳都泛溢,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开散,就会血脉闭塞,气机壅滞不能运行,邪气闭塞在内,损伤五脏。像这样的情况,如果施以艾灸,就会变生其他的疾病。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针刺的道理,在于气机调和之后就停止,补阴泻阳,就可以音声清朗,耳聪目明,违反这个道理气血运行就会障碍……所以治病一定要先通晓十二经脉所生病证,然后才可以理解“终始”的意义,阴阳不能混乱,虚实不能混淆,要从病证所属经脉取穴治疗。


本篇的后一部分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病症的针刺补泻方法、针刺禁忌等。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35979qryv

    老师我已買过可到153集以后就到底了。我很想学习经络希望能继续播完好吧。感谢老师。前面的课我一直都在听并且重奌都作笔记。我很想听到最后。我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啦我希望继续听下去。谢谢老师。

    张其成 回复 @1535979qryv: 为您点赞!

  • 小遥_8o

    请问老师,人迎二盛,为何是病在足太阳?太阳不是三阳吗??

  • 福悦养生

    讲的好!

  • 福悦养生

    讲的好

  • 福悦养生

    讲的好!

  • 春华秋实_26q

    老师的黄帝内经书籍出版了吗?

    张其成 回复 @春华秋实_26q: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 山里行走

    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参照现在很少用了,但是对于六经辨证非常有意义,感谢老师讲解

  • 不着急_kl

    王叔和《脉经》里认为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寸口,这也造成了后世对人迎寸口定位的争议。

  • 1360258evjp

    老师,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対应当代人是哪些常见病症

    桃華鳳羽 回复 @1360258evjp: 你需要一本针灸学

  • 王文贤_n6

    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阴阳五行五脏六腑都与四时规律,气虚的脉,阴阳两虚,脉不易把握,也得经验丰富,多学习古人的经验智慧!张教授讲解的好棒,仔细听,认真学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