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中,铸就了我人生底色

澄中,铸就了我人生底色

00:00
18:29

澄中,铸就了我人生底色

作者:杨培明

母校澄西中学始建于1938年,而我是1983年到那里读书的。

读书、学习、做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三年高中生活,连同上世纪八十年代贫穷的江南小镇的简陋的校舍,都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最深的印迹,一辈子难以消除,不用刻意想起,却永远不会忘记。

回想走过的青春韶华,除了迷惘和苦涩,更多的是怀念和感恩。

因为家庭的困境,因为青春的叛逆,也因为学业的偏科,我有过一段消沉的日子。天空是灰暗的,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渺茫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该去向何处,但骨子里的不屈服又时来撕扯我,我就这样在纠结中挣扎,在挣扎中痛苦。

我特别感激高中的四位班主任老师,高一时宽容的夏汉林老师,高二时严谨的钱国忠老师,高三时严格的须岳皋老师、勤勉的管珍凤老师,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我走不出青春的沼泽。

夏汉林老师教语文,他的爱人丁榴华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曾经在《学校是我愿意去的地方》一文中,写过丁老师。“校园是梦想开始的地方,那里不仅流淌着知识的海洋,还有丁老师给的精神营养,把我人生的灯塔点亮。”如果说丁老师给我勾勒了学校的模样,那夏老师则身体力行地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爱心,能宽容”的人。我没有方向时,他指引我;我徘徊不前时,他陪伴我;我自暴自弃时,他鼓励我。在一个个性十足的学生频繁闹情绪的青春期,夏老师始终宽容着我。这对教师夫妇,对我的人生,实在有太大的影响。

钱国忠老师教物理,而我的理科成绩实在一般。钱老师看我因为成绩不如意而气馁,跟我说:“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哪有不劳而获的财富!斜坡上的木块,除了下滑的力,还有摩擦力和重力。电路,可以短路但不能断路。你自己好好悟一悟。” 虽然不接触物理学科知识许多年了,但是这个学科和钱老师留给我的温度和严谨,受用至今。我不会,他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抽象的受力分析、复杂的电路、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都因为钱老师形象而又严谨的反复讲述,在我眼前清晰起来。钱老师的严谨,还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艺术处理上,我和几个同学一时糊涂犯了错误,他既严肃批评又保护了我们,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深沉而又理性的爱!

转机出现在文理分科以后,我们那一届的文科班是直到高三的9月18日才组建的,14位应届生(阚国健、王纳新、曹青春、周晓波、金叶慧、毛珍妹、王勤、陈伟芬、徐琴、金红、黄琴琴、冯丽琴、袁亚芬,还有我),加上一群文科复读生,组成了高三(3)班。或许是文科班的成立让我看到了微茫的希望,或许是我喜爱的阅读给贫困灰暗的生活注入了彩色的梦想,我发了疯一样地投入到艰苦却充实满满的学习生活中去。

高三的第一位班主任是教地理的须岳皋老师,他同时兼任舍务主任,是位严师。他对我们要求严格,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也很严格,对舍务管理更加严格。在我走上讲台、走上学校的管理岗位后,经常会想起须老师挂在嘴边的“严师出高徒”。他要求我们不迟到,他自己首先做到从不迟到。他要求我们不拖拉敷衍作业,他自己首先做到特别敬畏课堂。他给我们讲天文环境、水文环境,再推至地表环境;他还讲大气和洋流衍生了渔场和绿林,气候滋养了水土孕育了人类文明。他让我明白人类历史的变迁其实也是地理环境变迁的一种表现。每个人前途的沧海桑田,最大的推动力,是那个勤奋的自己。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有须老师精心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利港拆船厂,时任厂长缪铁荣先生是澄中校友,在他不紧不慢的讲述中,“好望角、开普敦、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气候、迪亚士”等一个个地理名字脱口而出,缪铁荣校友颠覆了我对乡镇企业家的认知,文化才是一个人最厚重的底气!

可惜须老师英年早逝。接班的管珍凤老师,更是认真负责、勤勉有加。那时的我们信心不足,总觉得是“打酱油的”、“陪太子读书”,应届生要考上大学是天方夜谭,寄希望于来年的复读。于是我们表面上若无其事,行为上过于夸张,经常招来任课老师的严厉训斥,告状到管老师那里。印象中管老师有一次在我们这群桀骜不驯的男生面前流下了眼泪,我当时就怔zhèng住了!一个老师,因为学生的不懂事,居然掉下了眼泪。管老师的“示弱”震动并感动到了我们,在她润物无声的引领下,班级的学习氛围和风气越来越浓厚。

深秋、初冬,凌晨,从宿舍走向教室,不光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更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励志。教室里影影绰绰的蜡烛,蜡烛下长长短短的诗行,驱散了我青春的雾霾,照亮了我青春的航程,为我的青春着了颜色。

我的高三,出现过一次很大的波折。1985年11月,我在空军飞行员的招飞体检中脱颖而出,就等着飞翔在祖国的蓝天,实现凌云壮志了。可到了第二年5月,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落选了。此时,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我怨愤交加,失望透顶,一时之间难免自暴自弃。管老师鼓励我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用实际的行动,尽力去改变现状。

我用马丁·路德·金的《无名诗》来安慰自己:假如我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好在,文理分科以后的学习,是我自发觉醒的苦读。我重新翻开停了六个月的文科课本,加倍努力。困了,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埋头功课,那真是头悬梁锥刺股的两个月。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古谚“诚不我欺”,当年7月,我幸运的被师范学院录取了。

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回忆起参加高考前的那两个月的生活,没有管老师的苦口婆心,我进不了师范大门;没有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我不可能有今天;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两个月的复习也不可能突飞猛进。

应该说,我今天的阅读习惯,也得益于澄西中学的苦读时光。记得那时,我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本,几乎都是能够全部背诵的。背诵是童子功,阅读是基本功。这两样功夫,在我今天从事的教育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

而我的职业选择,也能够从澄西中学找到源头。在我迷惘的时候,是澄中的老师,给我点亮了希望之灯。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老师,给更多的学生带去希望,给更多贫困的家庭带去光明。我向着讲台奔跑。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在简陋的校舍里,我备课时、上课时、批改作业时,经常想到澄中的老师们,想到他们宽容、严谨、严格、勤勉的为师风范,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

母校澄西中学建校的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10月,陈*毅元帅亲临演讲,誉母校为“江南第一所抗日中学”,他勉励澄西师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读书”,并捐赠银圆二百枚助学,成为一段源远流长的教育佳话。在我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后,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一个高中学生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与最美的教育相遇,如何为一个高中学生的精神发育史提供最佳的环境。陈毅元帅的话,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也可以这么表达,“读书不忘强国,强国必须读书”。中国梦中的教育梦,最终靠的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情怀。阅读正是培养这种情怀的最佳途径。  

当一个教师爱上了读书,进而会爱上课堂,爱上教育;当一个学生爱上了读书,进而会爱上学校,爱上民族,爱上国家。我们把学校打造成读书的场所,学校就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去的地方!在自己愿意去的地方教书学习,教育就呈现了最美的模样!

马云回母校庆生,说母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我当年怀揣着回母校做老师的青春愿望,虽然一时没有实现,但在西石桥初级中学七年的教书生活,依然让我魂萦梦牵。如果说童年的饮食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口味,那么从教之初的经历可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理念。“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创家长放心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母校的办学宗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育职业生涯。

我们阅读,有思想会表达;我们自觉,有责任敢担当;我们追求,有爱心能宽容。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是澄中埋在我心里的一颗种子,土壤、温度、湿度都合适,那颗叫做教育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于是,普通、平凡、甚至贫穷和一时的山穷水尽都没有消磨我的意志,没有限制我的对美好的想象力和追求,我体会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无量幸福。在接过教鞭的那一刻,我就坚持努力,用定力、勤奋、坚韧为学生的青春着色。

澄中的那段生活一直鼓励着我去发现更好的自己,在路上,我且歌且行,为母校送上祝福,为教育砥砺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