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本神】精神是生命的主宰

151.【本神】精神是生命的主宰

00:00
22:55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的精神作用,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可以说是讲人的精神活动最系统最深刻的一篇。这就是《灵枢》第八篇《本神》。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是探求精神的根本。这一篇将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涵做了详尽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与精神有关的十大名词术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并利用五行把这些精神活动和脏腑建立起一个有机的系统,又进一步论述了精神活动失常的表现以及相应的诊治法则。这一篇对我们普通人的养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这一篇的基本观点是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治病养生都应该“本于神”,所以“本神”又有“本于神”——以神为本的意思。


先看黄帝的发问: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黄帝向岐伯询问:凡是针刺的方法,首先必须以神为根本。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是藏在五脏中的,如果它们过于紊乱脱离五脏便会导致精气损耗,魂魄飞离,神志恍惚,正常思考的能力就会失去,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是大自然带来的祸害呢,还是是人的过错呢?什么是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中的缘由。——这里黄帝一连问了13个名词术语。岐伯一一做了回答: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岐伯回答说:天在我身上的体现是德,也就是天赋予我们的是德——“德”在这里相当于道,也就是天地自然的规律;地在我身上的体现是气,也就是大地赋予我们的是气。天德和地气上下交感、阴气和阳气相互交和便有了生命。这一思想特别重要,与《易经》的思想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传》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也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于人。”这里的天地、男女指的就是阴阳二气,氤氲,媾精指阴阳二气的交接合和状态。产生生命之后,也就是人生成之后接下来是十个判断句: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所以伴随生命而来的精微物质就叫作精,阴阳二精相互交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叫作神,先精后神,所以有个词叫“精神”。伴随着神而往来活动的叫作魂,伴随着精而运行出入的叫作魄——“先魂后魄——魂魄”,所用来指使外物、认识客观事物的叫作心,心有所记忆、有所判断的叫作意——“先心后意——心意”,意所留存下来坚定不变的想法叫作志——“先意后志——意志”,借助志而意图求得变化叫作思,借助思而遥想未来目标叫作虑——“先思后虑——思虑”,借助虑而处理外物叫作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所以有智慧的人的养生之道,一定会顺应四时、调适寒暑,中和喜怒——喜怒得当,安于当下,调节阴阳刚柔,这样就会时病邪不能侵犯身体,可得长生久视——“长生久视”是老子说的,就是长生不易衰老。


这一段是《黄帝内经》中对生命诞生及精神活动的连续性的定义,人生命诞生后有十种精神活动——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可见当时的医家对于人的精神活动已有十分细致的观察。


人到底为什么会生病呢?这个问题被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研究与讨论过,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下,对于致病原因的论述千差万别。在《内经》时代,黄帝也向岐伯问出了这个疑惑。岐伯虽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从对精神活动的详尽分析中可以看出精神因素是导致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养生最重要的方法。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因此惶惶不安、思虑过多的人会伤神,神受伤了就会恐惧害怕、并使精气流失不停止。因为悲哀太过而扰动心中的人,精气耗尽而失去生机;过于欢喜快乐的人,神就会涣散而不归藏;过于忧愁的人,气机闭塞而运行不畅;大怒的人,迷惑而不能正常思维;恐惧的人,心神游荡而无法收敛。


那么这些精神活动、情志变化对人的五脏有什么影响呢?岐伯接着说: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心藏神,如果担惊受怕思虑过多便会伤神,神伤便容易恐惧害怕、失去自我控制力,筋肉消脱,毛发枯萎,面色无华,死于冬天。脾藏意,如果忧愁不解便会伤意,意伤便心胸烦闷,四肢无力,毛发枯萎,面色无华,死于春天。肝藏魂,如果悲哀扰乱心中便会伤魂,魂伤便发狂善忘,失去理智,失去理智便不能正常去应对他人,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阴茎回缩,筋脉拘挛,胸胁处活动无力,毛发枯萎,面色无华,死于秋天。肺藏魄,如果喜乐没有节制便会伤魄,魄伤便会发狂,发狂的人意识丧失、不认识人,皮肤焦干,毛发枯萎,面色无华,死于夏季。肾藏志,如果暴怒不止便会伤志,志伤便容易忘记以前说过的话,腰脊无法俯仰屈伸——转动困难,毛发枯萎,面色无华,死于长夏。如果恐惧不止便会伤精,精伤便骨头酸软无力甚至痿缩,精微物质经常向下流失,也就是遗精滑精。


本节主要描述了情志无度所引发的各种病症。要理解本节,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五行—五脏—五志—七情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如下表:




七情五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情志失常都提到了“毛悴色夭”。毛指皮毛,悴指憔悴、枯槁,色指面色,夭是无华即没有光泽的意思。这表明情志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的内脏,而且还会对外在的毛发皮肤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学会管理情绪、控制情绪不仅是对维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而且对保持容颜美丽同样非常重要。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因此五脏是负责贮藏人体精微的,不可以损伤,损伤了便会失去收藏的功能而导致阴虚,阴虚就不能化生正气,正气没有了便会死亡。因此善于用针的人,必须谨慎观察病人的神态,把握精神魂魄存亡得失的情况,如果病已深入五脏,就不能用针刺治疗了。


最后总结了五脏的虚实导致神志的变化: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肝藏血,血是魂的宿舍——血居住着魂,肝气虚则容易惊恐,肝气太盛则容易发怒。脾藏营气,营气居住着意,脾气虚则四肢无力,五脏失常,实则腹胀,二便不利。心藏脉,脉住着神,心气虚则容易悲伤,实则大笑不止。肺贮藏一身之气,气住着魄,肺气虚则鼻塞不通气息弱,实则喘息、胸中胀满、仰头呼吸。肾藏精,精住着志,肾气虚则气机上逆而突然晕倒,实则腹胀,五脏不得安和。所以治病一定要审察五脏的症状表现,来识别脏气的虚实,谨慎小心地调治它。


五脏和神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五脏的虚实盛衰可以导致神志的变化,而神志的变化又可以导致五脏的虚实盛衰。这就是“五脏藏神,形神合一”。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DNJSL

    绝妙的篇章!讲解真好!

  • 1360258evjp

    恬淡虚无,理想境界

    桃華鳳羽 回复 @1360258evjp: 难也易

  • Meilin美琳

    这节课对于现代人来说太重要了,十种精神活动,长生久视

  • 王文贤_n6

    張教授講解本神篇好詳細,真好點贊收藏轉發了

  • 王文贤_n6

    老师讲的好,讲的黄帝内经本神篇更好,大规律推演方法最好受益良多点赞加油!

  • 静默儿

    “五脏藏神,形神合一”,故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其次,“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法天法地法自然,如此,则让生命获得一种恬淡之美,何乐而不为呢

  • 清风明月zy

    生命真奇妙!内经不愧经典,张老师讲解的太棒了

  • kiya1972

    精气神是观察人的重要指证

  • 朱云鹏_vu

    张老师您好!我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的时候老是去想别的事情 有什么方法可以调解吗

    达到纯净 回复 @朱云鹏_vu: 静下来,吸气默念 阿弥 。呼气默念 陀佛 。 一念代万念 。这不是迷信哦

  • 翔宏

    形神兼具是内经强调的,神为上,形做辅! 这章分析讲解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