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读出历史,就读懂了《红岩》的一大半

第二讲 读出历史,就读懂了《红岩》的一大半

00:00
11:17

你好,我是孟岳,上次说到《红岩》是集体创作,有真实的历史背景。这一讲,我们就来谈谈《红岩》故事开端的“《挺进报》事件”,以及故事中的武装暴动背景,和渣滓洞的历史原型了解了这三段历史,你就读懂了《红岩》的一大半。


第一,   我们先讲一下川东地下党活动和令人痛心的“《挺进报》事件”。

陈然刻印的《挺进报》


19472月底,国民党封闭了共产党在重庆的四川省委机关,将中共四川省委连同《新华日报》相关人员一道遣返延安,导致四川当地的党委组织一下失去了上级领导,各地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什么呢,同年3月,蒋介石心腹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带领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中共党中央被迫撤离。四川各地党委一下失去了领导,缺乏真实信息来源;再加上重庆国民党党报、党刊、电台广播极力渲染战果,于是谣言四起。重庆共产党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川东特别区临时工作委员会诞生,简称川东临委。我们读《红岩》时,头脑中出现的“川东地下党活动”实际就是由这个川东临委组织和领导的。


实际上,为应对舆论谣言,比川东临委更早出现的是在小说与现实中同样赫赫有名的《挺进报》。《挺进报》最初只是一个转载香港寄来的新华社通讯稿以及党办杂志内容的油印小报,供内部小范围传阅。



在胡宗南进犯下,延安告急,《挺进报》转发了许多解放区战场的好消息,鼓舞了人心。

19477月中共重庆市委将《挺进报》定为市委机关刊物,印数由每期印300份,逐步增加,最多的时候还达到了3500份,在舆论宣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之前《挺进报》作为内部传阅材料的时候,即便偶尔走漏风声,也不至于引来什么大规模的清理。国民党底层办事人员也是领工资养家,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这回川东地下党负责人决定对敌人展开“攻心战”,声称要强化敌人的危机感,要将《挺进报》直接投递到敌人头目手里,他们直接把《挺进报》投到了重庆军警和特务机关的大小领导手里,报纸上不仅有共军战斗的新闻,还刊载了一些立功赎罪的通告,劝这些军警特务们弃暗投明,甚至还编印、投递了小册子叫《被俘人物记》。



最夸张的是什么呢,连这个国民党政府主席重庆行辕主任朱绍良也收到了这样一份《挺进报》,这位朱绍良主任可是国民党管辖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四省的最高长官,劝降居然劝到了他的头上。一怒之下,他就下令彻查,原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各级特务官僚,这会儿为了保饭碗也只能卯足了劲彻查,最终川东地下组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朱绍良


第二,我们说说《红岩》的武装暴动大背景


川东临委成立之初是为了组织武装斗争,所以成立之后就派彭咏梧到下川东地区组织武装起义。说彭咏梧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我说另一个名字你一定知道,《红岩》中有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女性——江姐。江姐这一形象是以一位叫江竹筠的女革命者为原型塑造的,而这位彭咏梧正是江竹筠女士的丈夫。这次武装起义,由彭咏梧担当组织者,而江竹筠则是此次行动下川东地区与川东临委之间的联络员。


彭咏梧、江竹筠与孩子合影


所谓下川东地区,实际是解放前重庆以东、沿长江顺流而下经万县至三峡沿江地区的俗称。下川东起义的重点在奉节、大宁、巫山,所以这次起义也称作奉大巫武装起义。从这次武装起义的名字你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一块多省、多地交汇处,地形复杂,国民党政府统治力量薄弱。



但猛烈的宣传将暴动计划泄露给了敌人,敌人提前调集兵力,令川东地下党在斗争中极为被动。最终起义失败,彭咏梧等人被枭首示众。这也是《红岩》中江姐看到城门上悬挂爱人首级的故事原型。


与下川东的奉大巫起义同时,川东临委还策划了上川东的梁大达暴动,也以失败告终。这些起义与后来的华蓥山联合起义共同构成了《红岩》武装暴动的大背景。



这些起义中的革命者有些在暴动中牺牲,有些被捕,与前面提到的遭到破坏的川东和川康被捕党员一起成为了《红岩》中着力描写的集中营囚徒。

 

第三,我们来说说《红岩》中恶名昭著的集中营

白公馆、渣滓洞和成都省特委会监狱是关押被捕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的三个主要场所,其中渣滓洞的关押人数最多,它与白公馆是《红岩》中主要描写的集中营。


白公馆


白公馆啊本来是四川军阀杨森手下的一个师长叫白驹,他的一个个人别墅,后来被军统收购,能够关押大约100人。这里关押的除了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者以外,也有特务违纪分子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关起来的人。为了隔离关押而从渣滓洞转移到白公馆中的革命者就有我们《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小说中也呈现了这一历史细节。


渣滓洞原本是一座煤窑,以煤少渣多闻名,军统在这个地方建了一栋两层16间的牢房,另有一排平房还包括两间女牢房。关押在渣滓洞中的就有1947年学生运动中被捕的进步青年、爱国人士以及遭叛徒出卖的地下党员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武装起义失败的革命者。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00余人。


集中营的各种酷刑令人发指,老虎凳、水葫芦、踩杠子、辣椒水等等等等,光听名字就令人不寒而栗。肉体折磨是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折磨也让人苦不堪言,牢房狭小潮湿,衣服、被褥充满了屎尿、跳蚤、寄生虫,饭菜发霉带沙、混合着老鼠屎。《红岩》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也正是这些经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革命者们在狱中乐观英勇的抗争。


这些革命者在最后的重庆大屠杀中,多数惨遭杀害。



历史讲到这里,翻开《红岩》,我来为你读一段开篇的描写: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1948年,抗战胜利的喜悦早已如纪念碑一般隐没淡去,内战数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此时的重庆,共产党组织正在为的解最后放紧张筹谋。就在这样一个迷雾笼罩的晦暗天气里,一座“变态繁荣”的城市若隐若现。你的《红岩》阅读之旅也由此缓缓开启……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第一,1947年中共四川省委及《新华日报》被迫迁移,川东临委成立,而《挺进报》事件使得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受毁灭性破坏,《红岩》里的革命英雄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抓入集中营的。



第二,川东临委发动了武装斗争,构成了红岩小说武装斗争的大背景

第三,白公馆与渣滓洞是当时两个最为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无数革命者在此遭受迫害,小说《红岩》正是以这些历史为基础铺展成书的。

那么历史又是如何转化成你手里那本红色文学经典的呢?下次课,我将为你解开历史转化为小说的几重奥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关于《红岩》你想到了哪些影视作品?你觉得哪一部最贴近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