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55 怎样才能成佛?

【佛学课】55 怎样才能成佛?

00:00
14:20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五十五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怎么样才能成佛?进一步解读法华经。


《法华经》的结构很清晰,前面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是在讲法华经的道理,中间的《见宝塔品》、《从地涌出品》等,都在讲明白了领悟了并修行了这个道理后的结果,最后的《安乐行品》、《提婆达多品》、《药王菩萨品》、《观世音菩萨品》等都在讲修行这个道理的具体行为,讲了怎么样修行的一些道理。


我们这一节课重点讨论一下《提婆达多品》和《安乐行品》。在《安乐行品》里,讲了菩萨怎么样去修习《法华经》,怎么样修习呢?它讲了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里,除了第二种方法有点思辨色彩之外,其他三法都很具体,都是日常生活里的细节,比如,第一法里讲到,什么是菩萨的行处呢?就是能够忍辱,做到柔和善顺而不狂躁,心中无所畏惧。对于一切都不执着,每时每刻都看到的实相,不起分别心,这就是菩萨的行处。


什么是菩萨亲近处呢?就是不攀附国王、王子、大臣、权贵,也不接近外道出家或在家之人,不编造引人淫欲的文学作品。不看充满暴力凶杀的戏剧以及搏斗、魔术等各种表演,不亲近以屠宰为职业的人,也不要亲近各种违反法律仪规的人。诸如此类的人,如果他们前来参拜请教,就为他们讲述佛法,但一定不要对他们存有什么希望,或攀附的心思。另外,任何时候不要和恶人同居共处,假如他们前来请教,就根据他们的觉悟程度应机讲说佛法,不要有什么希求,更不要攀附。


这一些,都是做人的道理,佛陀特别强调了不要攀附权贵,也不要接近恶人。又强调了对于和自己不同观念的人,只要敬而远之就可以了,不要非去说服他们来信仰佛法。总之,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一切都顺其自然。


在第三法中讲到,不要随意妄说别人的过错,不要随意轻慢其他的法师,不要随意去评论别人。在第四法中,提到对于皈依佛门的在家或出家之人要有使其快乐的大慈心,对于没有皈依佛门的人要有救拔其苦的大悲心。


在思辨性的第一法里,讲菩萨应当观察到诸法皆空的道理,并证悟到如其本来的实相,做到知见正确而不颠倒,身心凝定而不动,大智大悲而不退,脱离生死轮回而不转。眼里所见,都无所有,如同虚空,没有自性,没有实体,一切的语言都不可转达,一切的概念都不可得,不出不入,不起不灭。听起来思辨,但实际上,确是实在的日常功夫,讲的还是在日常里生活,不要被世间的形形色色所迷惑,要每时每刻觉知到万法皆空,每时每刻都活得明明白白。


《提婆达多品》重点在讲舍弃和放下。佛陀在《提婆达多品》里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坚持不懈地修行布施,毫不吝啬地把宝象、宝马,还有金、银、琉璃、海螺、玛瑙、珍珠、玫瑰等各种奇珍异宝,把国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都布施给了别人;为了救度众生,我毫不吝惜自己的身体,甚至自己的头、目、髓、脑、骨、肉、手、足也布施给了别人。那时候,人民的寿命很长,为了获得佛法,我舍弃了王位,将国家交给了太子,并向人民击鼓传令:我到处寻求佛法,如果谁能讲清大乘佛法的道理,我愿意终生做他的奴仆,供他使唤。


佛陀讲的这句话,其实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法华经的佛法如何玄妙,如何不可思议,你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无论你明白了多么不可思议的道理,如果不能转化为日常的行为,那么你的生命,还是行尸走肉,还是在火宅里沉沦。


佛陀的成佛,实在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里,不只是打坐、在林间冥想,也不是仅仅向弟子们讲解佛法,如果仅仅如此,那么,佛陀充其量只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佛陀不仅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启者,他是以他的行为,改变了他的生命,也改变了这个世界,他是一位圣者。


2.

佛陀的旅程,从基本的“布施”开始。为什么要从布施开始?因为我们总是局限于那个自己,随着那个自己喜怒哀乐,那个自己总是在不断地索取,不断地“我要……我要……,不断地去占有,不断地去守住,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生命方向和姿态。我们的一生,其实就在不断占有和守住里起起落落、悲悲欢欢。如果不是的话,如果你的方向是相反的,那么,你就是佛了。释迦牟尼的伟大,在于他把生命带向了一个全然相反的方向,一个不断舍弃、不断舍弃的方向。舍弃到最后没有东西可以舍弃。


不但舍弃,还要放下,放下对于这个世界一切的爱或恨。我们读《法华经》的时候,就会读到佛陀对于自己的儿子、亲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对待他们和对待弟子、众生一样,在佛陀的眼里,并无亲疏之分。佛陀的情怀只是慈悲,对于一切,只是慈悲,没有什么分别。在《提婆达多品》里,佛陀显现给我们的第一个行为是舍弃,把自己拥有的一切全部舍弃;第二个行为是如何面对仇敌,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提婆达多一直是个捣乱分子,一直拉着一帮人和佛陀争斗。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他是佛陀的敌人。


佛陀如何看待这个敌人呢?在《提婆达多品》里,佛陀告诉他的弟子:提婆达多以他的知识、智慧和道德,帮助我圆成了到彼岸的智慧法门,圆成了给众生乐、拔众生苦、爱护众生、怜悯众生、喜施财宝、乐于救度的慈悲本怀;具备了三十二种显著神异的大人容貌和八十种微妙超凡的随行体相,从而全身像紫磨黄金那样,光彩照人;具有为众生广说佛法,摄引众生皈依佛道所应有的十种智力,四种无所畏怖和四摄事,获得了佛所特有的十八种功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从而广度众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提婆达多的缘故。


一个仇人,佛陀居然说他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还说自己成佛是由于他的帮助。这是常人的思维难以理解的。所以,佛陀在前面才会说,法华经里的妙法不是世间的思维可以理解的。我们在人世间,世间的人与人之间冲突不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冲突的历史。如何解决呢?


世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以暴力解决,谁的力气大,谁的权力大就听谁的。古代的开国皇帝大抵打仗打出来的。普通人发生争执,也可以比拳头,谁把谁制服了,就算解决了;第二,以规则解决,双方坐下来谈判协商,制定独立于双方的规则,然后,双方按规则行事。现代的政治制度一般都是这样,普通人发生争执,就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在现代社会,确实第二种方法最为人们普遍接受。第二种方法采用多方协商对话的方式机,基本上避免了流血冲突,人民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公共原则,对于未来有长久的期待和信心。但是,第二种方法并不能解决心灵上的问题,冲突而带来的怨恨、愤怒等情绪,在法律之外蔓延,也会造成社会性的普遍紧张。


因此,在心态上如何对待我们的敌人,是一个我们时时要面对的问题。孔子的办法是:以直报怨。而佛陀的办法,还有基督的办法是:以德报怨,爱你的敌人。梁漱溟曾说孔子的办法常人可以做到,而佛的做法,常人难以做到。但是,假如你想成佛,那没有别的办法,必须在以德报怨之中,才会升华你的人格,成为圣者。


不过,即使常人难以做到,却可以学到对付挫折磨难的门道,学到处理自己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门道。佛陀的态度是,无论环境对我怎样,无论环境怎么恶毒地对待我,我都把它转化成一种正面的能量,推动我自己,往自己的目标更好地前行。所以,佛陀在这个意义上会感谢那些伤害他的人,因为给予了他磨炼的机会,给予了他成佛的机缘。所以,他不认为提婆达多是什么敌人,相反,提婆达多的捣乱带给他的是忍辱的修行,让他更加接近佛道。


所以,回头我们再来读读《提婆达多品》,读读佛陀对于提婆达多的评价,看看佛陀对于一个敌人的态度,是不是,我们也会觉得,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沉重的东西,需要背在自己身上。无论外界如何对待我们,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我们并不会改变什么,那么,又有什么值得你去愤怒或痴爱?一句话,放下。如果放不下,整个世界都会成为你的敌人;如果放下了,整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舍弃,舍弃一切的财物,直至自己的身体都可以舍弃。放下一切的爱恨执着,放下一切的包袱。从最基本的布施开始,哪怕你只是以慈悲的心怀给一个乞丐一点点的钱,或一点点的食物,都是一个通向成佛的过程,都是一个渐渐清净的过程。


法华经的玄妙深奥,不是理论的推演,而是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力量,改变我们生命质地的一种力量。所以,修习法华经,不只是在禅堂里,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在日常生活里的不断舍弃、不断放下的过程里,就会慢慢接近法华经,慢慢进入那种美妙的佛境。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回家?”,进一步解读法华经。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xa8d1n4wk32f4t9rmjdo

    我非常喜欢听这集,说不出为什么,只觉得每次听完都有所领会,但又觉得领悟不够,还想再听一遍!

    费勇修心课 回复 @xa8d1n4wk32f4t9rmjdo: 可以记录下每一遍听后的不同感受哦~

  • _观心_

    反复听了很多遍

    费勇修心课 回复 @_观心_: 可以和我们多分享你的一些想法哦~

  • 梦不觉519732

    我要成佛

  • 十八年的焦虑症患者

    在那个年代,佛陀能活到80岁是非常了不起。

    滑齿龙之王 回复 @十八年的焦虑症患者: 只是现代人都活到140岁了

  • 欣姐Stella

    老师讲法条理清晰,吐字清楚,声音温厚有力,很愿意听。

  • 玲玲大王的收音机

    第二遍,加持

  • 明月清玉

    🙏🙏🙏👍👍👍👏👏👏

  • 爱童爱读书

    来跟随进步了。

  • a舒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 1380999fpzi

    为什么不接近出家或在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