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生命短暂,如何护养身中的正气?

087.生命短暂,如何护养身中的正气?

00:00
23:58

第四十九章 德善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圣人对待众生就像父母一样充满无限的包容和忍耐。人们无法逃脱生死气数的枷锁,善于护养真正生命的人不做伤身害性的事情。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说天下众生,都专注的在观察、在检验圣人的一言一行,叫作“注其耳目。这个“注其耳目有善意的、有恶意的,善意的是效仿、学习,这都是“注其耳目。还有恶意的,就是检验、观察、提防、找漏洞,这些也是百姓对圣人的“注其耳目


但不论众生喜不喜欢,圣人总是若待婴孩一般,满心欢喜。他不嫌弃、也不敌对,这个其实这个心就像父母对小孩子一样,小孩再怎么样的坏,父母总是循循善诱,总是无限的包容跟忍耐,这种心境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孔子家语》的这一段:孔子之宋,到宋国去,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这个简子用了部队来把孔子给包围起来了,不让他走了。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因为这个子路他很能够驰马使剑,是一个武士,那他就想,既然把我师父、我们这些读书人都围住了,干脆跟他打一仗好了。


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这边所谓“世俗之恶是什么呢?就是打仗,打架,就是不好的事情。说哪里有修仁义的人,还跟世俗一样这样的粗暴的呢?别人把我们围住,我们就跟他打,那跟世俗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说如果这个学问不求、不习,这算是我的过错。但是我们今天到哪里都讲先王之道,都在传述古代的圣贤之法,而竟被这么多的小人给误会,我想这个我们内心可以问心无愧坦荡荡,这我们并不需要要忏悔,对不对?


如果人家把我围起来是因为我不读诗书,那我们是应该忏悔,可是今天人家把我们围起来,是因为我们到这里讲仁义,到那里讲仁义,把我们围起来,那我们有没有必要忏悔?不必要忏悔,我们心坦荡荡,我们就等着吧,看看他们怎么样。


命之夫,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歌,予和汝。说我们来拉弦唱歌吧。孔子很奇特,他到哪里被围起来都在唱歌,有时候一唱就一个礼拜,很奇特的,精力特别好,大家都奄奄一息,他还很有精气,还在那边唱。


子路弹琴而歌,他想想对啊!我们是读书人,干嘛做这些野蛮的事情。孔子和之,修行人可不可以唱歌,当然是可以的。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唱了三首,匡人想想,对啊,他们只会唱歌,我们围他做什么?他又不是要跟我们打仗,他又没有敌意,给他仔细的看看,他并没有什么对我们不利,仔细想想他讲的话也没什么大错,到底我们在怕他什么?


其实当时他到这里被围,到那里被围,就是因为有几种现象:一种就是,他到那个国家万一讲仁讲义,让他成功成为霸主,那我们国家不是危险了吗?对不对?这种心量下来围他的。另外还有一种状况是说,他在我们国家如果他得势,那我也在这个国家当臣,那他得势,那岂不是我失势了吗?有没有?都是在这种小家子气的心量下受到很多阻碍的。


唱唱歌大家也在听,心情也轻松了。这个有点像什么呢?现在的这个百姓的一些抗争的运动,其实在社会上也蛮多的,但是现在处理这个抗争手腕也比较成熟一点,有时候几十万人围着,然后就放一放那个小孩子的儿歌,有没有?然后大家心一软,就想一想,想家了,你知道吗?就早一点解散,好像现在这种方法用在现在社会,其实用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其实没有什么害。事情没有这么大嘛,干嘛弄的这么样紧张呢?


解围之后,孔子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到高崖上才知道说,哦,这跌下去是危险的。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看看那个深深的潭,那个澎湃激昂的水,怎么样知道说水是危险的呢?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没有看过大海,怎么样知道说风波到底能够有多强烈有多大?


失之者其在此乎?这个失之者是指什么?很多求学问求道德的人,在最危困的时候却晚节不保,他一辈子的德性在最坚困、最危困的时候,他的德性失守了。这个叫失之者。


说为什么很多追求学问的道德的人,最后失去他的志节,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不观高崖,因为不临深泉,因为不观巨海。所以经历一些常人所不经历的事情,正是砥志砺节的重要的时刻。古圣先贤都是靠着这样的关键时刻而成就他的志节,但我们凡夫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而晚节不保。


士慎此三者,则无累于身矣。说,求道德学问的人,就是这样,在最危困、最颠沛的时候,还是一样持守着自身的道、自身的德,而不会有所丧失。这个我是来用说明,百姓皆注其耳目,到底是哪一种注其耳目?是善意还是恶意?若孔子的这段,大家看一看,起初是恶意,后来看一看,萌生出一点善意。若孔子待这些把他围困的人就像“圣人皆孩之,差不多就是像父母在看待无知的小孩那样的一个心量。


现在我们看第五十章生死:出生入死,说凡是出生的,就必然渐渐迈向死亡,这个是气数下的一个定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脱出这个气数的一个定律的。这个出生入死不是我们平常口头上所说的那个出生入死,因为这个是跟下文有关的。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说看看众生不外三种人,第一种,正在迎向成长的人,生之徒,正在蓬勃发展,正在生长的,这个十分中占了三分,就像是小孩子,青少年,这个就算是生之徒。


死之徒十有三,正在接近死亡的人,也占十分之三,就是上了年纪的人,慢慢慢慢地一定受气数的枷锁,慢慢走向凋萎,这也是人生之必然。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由已经成熟而慢慢转变成衰老而迈向死亡的,这个也占了十分之三。


大意就是说,把众生区分成几份?就三份。用意就是让我们检查一下,我们现在在哪一份。当然你说,那还好,我还在生之徒。可是问题是这样,出生入死,没有人逃脱的了,对不对?不论你在哪一份,最后都走到哪一份啊?都走向灭亡那一份。这个其中还有别的生路可图,就是他所要表达的部分。


这个话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短暂,不外乎就是十分之三,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分为五份,分成八份,这样子分当然也行了,无不可。但大略来说,简单的说,它不外乎是这几种现象。无论贫富贵贱,那么这一点生命的气数是非常公平的。然而众生却无视于气数的威胁,专营于声色货利的追逐,根本就忘了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


好比这样子说,有一部飞快的火车,我们现在有像子弹一样的列车,对不对?我们坐在这么样快速奔驰的列车上,而它的终点站是一个断崖。明明就是一个断崖,然后子弹列车是飞快飞快的,然后我们在上面,我们还不去想办法,到底我怎么样能够跳脱这一个列车?然后我们还在上面卖便当、卖槟榔,有没有?


我们还在想多赚几个钱,没有错,赚钱是很重要,可是你有没有搞清楚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它已经在奔驰了,这个车子是有速度的,而终点站是有公里数的,就这两个一算就知道多少天会到了,对不对?那当然这几天也是要吃也是要喝,还是要喝水,对,没错这些都重要,可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一桩?是它将要坠崖的这一桩。


是不是我们要想一个办法,在这个气数未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一点什么?对吧?所以有时候我们想要修行的事情,大家都在想,等我老一点,等我干嘛,等我儿孙满堂,等我怎么样了,儿子娶媳妇了,等我买三个房子五个房子......这没有错,这些在人生来讲是有点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哪一件?它将会坠崖。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但我们却未曾为这个事做一点点事,我们完全忘了最大的威胁是哪一项。


我们看《菜根谭》这一段:一场闲富贵就算富贵又怎么样?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对不对? 记得有个国君最后死的时候,他说把我棺材旁边挖两个洞,我要两只手伸出来。他说,你要干嘛,我要告诉世人,我什么也带不走。大家送葬的时候,看到两只手空空的露在外面,我什么也带不走。他到一辈子他才悟出了这个究竟来。


可是当他悟出这个究竟满心要放下的时候,来得及吗?来不及,因为他离断崖只有一尺,对吧?你怎么样都来不及,但是在你还来得及的时候,就是你还没有看到断崖。我们总觉得还有很多山还围绕着,恐怕还很远。对,我知道可能还很远,我们还有很多时间,你还在车上,还在跳舞作乐,对吧。但是它有时候,它到的时候是非常快速的。


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就算活到120岁,死了那天来想一想,跟那个三十岁、二十岁死的,其实是没什么两样。死就是死,对不对?那时候来比长短,叫做五十步笑百步了,其实也没什么。就算彭祖活到八百,如果没有解脱他的色身,没有解脱灵性的问题,我们来看他的八百,其实还不是一眨眼?宇宙来看,这八百真是一眨眼!


夫何故?说为什么会这样的出生入死呢?其实这个出生入死,讲的就是轮回,讲的就是气数。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人们无法逃脱气数的枷锁呢?因为人们太过于注重奉养这个气数内的生命。


我们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在气数内的。我们不断想要对它更好更好,去注重它的享受,去注重这个生命,去注重我们的富贵。我们想要让他能够吃得更好、能够穿得更好、能够住得更好。可是,他说之厚,厚就是太奢侈了,太多了,我们为它这个事情做的太多了,做的太多反而伤了我们的身,忘了一个气数外的一个本真。


《菜根谭》这一段: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这个血一滴一滴的流失在杯子里面,但这个杯子里面有酒。他嗜酒,还在喝,他不知道喝的是什么,正是自己的血,自己的命。这个也很像爱斯基摩人,他们在抓北极熊,他们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用那个很浓很浓的那个海里的鱼类的血,一整桶,然后把它结成冰,然后里面放非常非常锋利的刀,意思就是做成冰棒。做成冰棒把它丢在冰天雪地,那不是很多血腥味吗,对不对?


然后这个北极熊拿到这根血腥味的冰棒的时候好高兴,一直舔一直吃一直吃,但是这个舌头一直吃冰吃的都已经失去知觉了,只是吃进去的时候闻到很多血腥味。它一直融,融到那个刀锋出现的时候,非常利,那它的舌头已经麻木了,根本不知道说它吃的是什么。它已经划破了舌头了,它吃的完全是自己的血。自己的血越吃又热的啊,又越热又越腥,是不是越想吃,速度就越快,然后舌头整个就割烂了。最后这只北极熊是怎么死的?失血而死的。


可是我们这样想是很笨的,可是像不像我们人?像啊!你看我们为了要养生,然后拼命的赚拼命的赚,最后是养生还伤身?大半都赚到伤身。我们有时候去娱乐一下,娱乐本来是为了要怡情养性,不是这样吗?然后我们到网咖里一娱乐,然后有在那边当场暴毙的,对不对?然后也有两眼无神的,然后有睡到下午还醒不来的,到底我们所作所为到底是在养生还是伤身呢?其实是我们从很多现象可以明了这个现象的。这个就像失血于杯中自己在喝自己的血,笑猩猩之嗜酒。


为巢于幕上可怜燕燕之偷安。 这个筑一个巢,不去筑在安稳的地方,偏偏筑在一个风一吹就飘动的地方,筑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筑在随手可拿的地方,而这样对它来讲偷得一日的苟安。它也许觉得很满足,但长远来看,是一种不聪明的行为,这跟我们人类是非常非常像的。这个是所谓生生之厚,因为为了要贪得我们的后天生命的享受,而忘了我们还有一个真正的危险,迷昧了我们的眼睛。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善摄生者,这个摄是持守或奉养,都算是这个摄。常听说善于护养真正生命的人,在陆上不担心遇到兕虎。这个兕就是牛的一种,有角会伤人的。在陆地上不担心遇到兕虎之害,在战场上不躲避战乱之祸,可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后面。


后面是说,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为什么他不躲避呢?原因就是这样,他说兕牛无处用他的角,想抵他找不到位置;猛虎无处用它的爪,想抓他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战乱无处施展它的刀枪,刀枪虽利,但是找不到可以伤他的地方。


经典是一个类比学,这段是将兕虎、甲兵,比喻一切人世间足以伤身害性的事情,比如说名利荣辱,酒色财气等等这些。不必一定要是有那个老虎或有那个刀枪。当然刀枪是一定可以杀人嘛,对不对?但是这边所指的是有所影射的。


例如我们看《易经证释》里面的这一段话:入幽谷益明,居棘里易安,此道者所谓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我们一般的人看丹经道书,当你看到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的时候,请问你想到什么画面,你想到的是一个人已经炼就了什么金刚法身,出天入地无所不能变化无穷,对不对?跳进水里一下子又冒出来,我们通常都做这样的想象。


那没有错,这样子安慰了某一些人的心灵。但是圣贤写书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古人说“敬鬼神而远之”,他们不喜欢谈这些,他们所影射的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事情。比如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他是想说把这个水跟火比喻为什么?比喻为你的烦恼,你的困境。进到这个困境,进到那个困境,对他来讲都悠游自在,叫做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那他特别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他说入幽谷益明。在最屈辱的情况之下,他心底还是那么样的正直光明。居棘里易安,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充满荆棘的境遇上,他还是那么样的自在,叫作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未必一定有水火这个事情。那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给你看呢,是告诉你,这边所谓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真的说走在丛林里不怕那个猛兽吗?不是这样,这样子我们就错解了,把这个书给读死了。读书要活用,不可以这么样的死。


《淮南子》这一段: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未有使人无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说,如果你表现的是到处去表彰你的聪明才智,那么每个人都想跟你斗斗看。如果你到处想都要表现的你勇猛无比,那到处也会惹得一堆人都要跟你斗斗看,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在注其耳目,对不对?你表现的这样,但是我们了解你不可能十项全能。也许这一项真的在这些人领域里面你是很强的,可是你在别的领域却很弱。既然这么喜欢表现你的才干,那在弱的一环,人家会不会打击你?这是必然的。


未有使人无智者,说,没有人有能力让别人都没有智慧,没有办法的。但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但你有办法让他们的那些智慧、让他们的锋芒、让那个杀机用不到你身上,这一点是你可以努力的。对不对?


聪明才智长在他们的脑袋,那些什么样好的心机、坏的心机都在他们身上,你有办法让他没有吗?你没有办法。但是他们总会找某一些人,某一些特质的人去斗一斗,对不对?在你身上把这个特质拿掉,让他不跟你斗。所以你没有办法让他们没有智慧,可是你可以让他们的这些机锋用不在你身上。


未有使人无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你没有办法让一个孔武有力的变没力,天下这么多人都这么有力,你怎么让他变没力?可是你可以让他那种蛮力不会用在你身上,这个则是你可以选择的。


此两者常在不见。故君贤不见则诸侯不备不肖不见,则百姓不怨,此两者,常在不见。说,不显现自己的才,就能够让他们的智不再用在你身上,让他们的力不用在你身上。所以贤君不见,不显现他的锋芒,不显现他的聪明。到处都显得非常聪明机智的时候,下面的人就会开始想,你到底在我身上用了多少聪明陷阱,有没有?


所以当贤君他的智隐藏起来的时候,是那么样的浑厚,则诸侯不备,那这个诸侯就不会在他的国家里面藏了很多的兵器,为什么?因为我很担心,到底我那个国王对我用了什么机谋,我也不晓得,对不对?就开始提防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孔子他到了鲁国去当官三个月,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鲁君下面的那三家所围起来的城墙,有没有?都先设法让它一一打掉。这原因为什么?因为你看一个国君他下面有三家,那三家各自筑了城池,他在防谁?当然彼此互相防备以外,还有防国君的意味,对不对?那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也感觉到说,他的机锋对我们似乎是有点不利。这个就是一个人显现得国君太过于聪明毕露,下面的人就开始防备。


不肖不见,则百姓不怨,当然你不能显现你的锋芒,可是也不该显现那个不孝的一面,那个无所不为的一面,这个不显现,那么凡事都符合中道,百姓自然没有愚怨的。


百姓不怨,则民用可得;诸侯弗备,则天下之时可承。百姓不怨,那自然有一个伦常在,公家派需要百姓的力量来做什么,都是为大家好,大家也会肯奉献他的力量的。诸侯不把力量做私人的防备,私人的兵器,私人的军队,不这样用,那我们大家的力量就可以为公,那么天下之时可成。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成就春天的事,夏天的时候可以成就夏天的事,秋收可以成就秋收的事,这些都不会荒诞时事。


事所与众同也功所与时成也圣人无焉。所以这个事情的成功,好像是因为这个时事的关系而自然成功,不是因为这个圣人的聪明,这个圣人的锋芒而成功,不是让大家感觉到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成功。感觉浑浑噩噩,他应该是自然要这样成功,春天不是应该自然播种吗?夏天不就是应该自然的耕耘,秋天不是应该自然的收成吗?这是老天爷的定律,不是吗?你不会把这些功全部归给这个国君。全部把功归给国君是好事还是坏事?


按照长远来看这不是好事,因为这个人的锋芒太尖,有没有?下面会开始防备,这个分离的心慢慢就起来了。可是你说:对啊,没有错了,春天一定会播种,秋天一定可以收成。但是如果一个无道昏君执政的时候,天下战乱的时候,那这些这么简单理所当然的事还会发生吗?那也就不会发生了,对不对?所以这就是一个明君处事,浑浑噩噩,但呢,这个功,与时皆成。


老子说: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投其角,此之谓也。我们刚刚举这段是古人在解释,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投其角”,为什么说“兵无所容其刃”,原因在哪里?因为它挫锐埋锋,它和光同尘,不动到百姓的那个机心,不动到属下的机心,不动到众生的机心,足矣养生,明哲保身的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暖aaaa

    在最颠沛流离的时候,检验自己的心性

  • 陽九郎

    明哲保身就是不动到终身的机心,所以才不会受到伤害?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1008再来一遍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614

  • 高山流水_koe

    十有三应解释为七情六欲为妥。入与情欲不能自拔则死,反之则生

  • 一涵宽两秒

    这里本文是不是少了一段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其刃。” 如果修改了告诉我 我就删掉评论。谢谢!

  • 罘小白

    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 挫锐埋锋

  • 时习之2022

    收获很多,感谢分享!

  • 格物致知_bd

    讲得真好!

  • 黄金颜玉

    每天坚持叫张老师讲解

  • 1519957mvok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