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清乾隆 掐丝珐琅冰箱:曾被一代名医珍藏,最终荣耀“回宫”

085清乾隆 掐丝珐琅冰箱:曾被一代名医珍藏,最终荣耀“回宫”

00:00
14:34


国宝100,件件精彩

085清乾隆 掐丝珐琅冰箱(一对)


开篇 

今天说的国宝,是一对掐丝珐琅的冰箱。一对是两个,老百姓家的冰箱一个就够,这为什么要成对呢?是因为这冰箱有极强的陈设性,中国古典美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称”,所以这对冰箱得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这对冰箱原来是乾隆时期宫廷制造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那么它们是什么材质的呢?是铜胎掐丝珐琅的,掐丝珐琅我们说过,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


古代冰箱和现代冰箱 

古代冰箱和现在的冰箱不同,古代冰箱不使用电,现代冰箱必须接上电,一停电就不是冰箱了,所以叫电冰箱。


说起电冰箱的历史,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诞生于1918年,到今天整整100年了,是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电冰箱是在1956年问世,名字叫“雪花”,这名字富有诗意。今天的电冰箱几乎家家都有,但诗意没了。


北京雪花冰箱厂生产冰箱时旧照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古时候,冰箱在炎炎夏日,已成为一种奢侈的祛暑器具了。但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冰箱使用的范围其实非常小,仅限于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真正到了南方,比如广东人、云南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冰,所以冰箱这种文物并不是哪儿都有的。那时的冰箱不用电,而是用冰窖里储存的天然冰块。这些天然冰块都是冬天开凿的,将冬天凿好的冰块储存起来,再到夏天使用。用冰消夏这一习俗,可以说由来已久。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描写了一段关于凿冰、存冰以及用冰的诗句,它是这样说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就是说,周人在腊月开凿取冰;正月里把冰储存于凌阴,凌阴是指藏冰的地穴。你现在去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长乐宫五号遗址,就能看到汉代最大的“凌室”,就是冰窖。


长安城长乐宫五号遗址“凌室”

 

北京民用冰窖踪迹全无,御用冰窖仍有三处 

北京也有冰窖,北京的冰窖分为三类:一类是皇家用的,一类是官宦人家用的,这两类做得都很讲究,用砖石砌成拱形的。再有一类就是民用的,民用的冰窖要考虑造价,所以就简陋很多,也就是挖个土坑存点冰,俗称“冰窖子”。一到夏天就会有人去冰窖子买冰,有钱人买了冰供自家使用;商贩买冰回去做些冰镇酸梅汤、冰奶(就是冰淇淋的雏形,元代忽必烈创制的,马可波罗把制作方法带到欧洲),做得了再拿到市集上去卖。


当年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冰窖加起来得有数十座。随着社会发展,制冰设备十分普遍,冰窖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民用的冰窖踪迹全无。现在北京市内保留有三处御用冰窖:一处在故宫的慈宁宫附近,称为内窖,现在改成故宫冰窖餐厅;另一处在北海公园雪池胡同,叫雪池冰窖;还有一处在地安门附近的恭俭胡同,叫做恭俭冰窖。


雪池冰窖

 

古人祭祀重仪式 

这些御用的冰窖由工部都水司掌管,负责采冰、储冰、用冰等事宜。其实早在周代,就设有“凌人”一职。《周礼》上有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因此这一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周王室有了冰块,就解决了食物保鲜的问题,周人祭祀的时候,非常讲究仪式感,献祭的供品必须保证清洁新鲜,因此选用冰镇的羔羊肉和冰鲜的韭菜上供给神灵,这两样东西本身气味就重,稍微有点不新鲜,就能把神灵给熏着,容易得罪神灵,试想一下满屋子臭气熏天,这仪式还怎么进行!


仪式完成之后,还要把供品分给亲友们食用,名曰“散胙”,这样大家都能得到福佑。吃供品这事儿,现在城市人一听感觉特不吉利,其实古人很看重这个。到清朝,每天在坤宁宫杀猪祭祀,然后分给大臣们吃掉,这对于大臣们来说,都是至高的荣耀。今天一些农村都还保留这一传统,清明的时候,一家人去给祖先上坟,上完坟再把带去的供品统统吃掉,吃得越快越多,越能讨祖先欢心,就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小型冰箱问世 

这光有大型冰窖还不够,取用起来不方便,得有合适的容器盛放。最早的盛冰器具叫做“冰鉴”。一开始多用陶制的,到了春秋中期,渐渐出现青铜的冰鉴。冰鉴长什么样呢?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其代表物,可谓是我国的冰箱之祖。


曾侯乙冰鉴的外形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上面有盖子,把盖子打开,俯视看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但是曾侯乙墓我们知道是在湖北,那地方不太可能有大块的冰,而且曾侯乙冰鉴的夹层比较窄,不适合放冰,我推测那时候是放深井水的,井水比较凉,我小时候还用井水冰镇过西瓜呢。


名称:战国曾侯乙铜冰鉴

数据:通高63.3厘米,边长62.85厘米。其中鉴高63.2厘米,口长63.4厘米,宽62.8厘米,缶高51.8厘米。

简介:“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均为方体。鉴身以八条拱曲的龙体为耳,鉴表面饰繁缛的蟠缡纹,鉴底由四兽承托,安装有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三穿眼(长方形榫眼),把缶稳住。鉴和缶盖内均刻“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器物于年同时出土了两件,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一件藏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藏湖北省博物馆。

 

明清以后,木胎的冰箱最为常见,比如有柏木、楠木的,也有外头包一层红木、黄花梨的。观复博物馆里就有一件清代柏木冰箱,胎里是包锡的。今天讲的这对国宝也是木胎的冰箱,木胎是木胎,但它的表面是景泰蓝的,还是乾隆皇帝御用的。


掐丝珐琅冰箱与珐琅工艺 

这对冰箱每件有六个面,包括盖面均为景泰蓝,露在表面的五面为缠枝宝相花纹,箱的底部有一小圆孔,是为了化冰的时候泄水用的,底部纹饰用的是寒梅,冰箱与寒梅最为搭配。盖的边缘饰以鎏金,盖面有两个钱文孔,利于散发冷气。冰箱两边四个提环尤为别致,以二龙戏珠为型,彰显帝王之气。乾隆还为这对冰箱配了底座,都是红木的,四角镶有兽面纹。冰箱整体通高76厘米,每件重102公斤,确实很有分量。


清乾隆掐丝珐琅冰箱(一对)

 

既然说到这对冰箱是掐丝珐琅的,那么我们再提一下珐琅工艺。珐琅工艺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源于元代,但传世的实物极少,并不多见;到明代中晚期开始盛行,但大多是瓶、炉、碗、盘之类的小器,搁在桌案之上当摆设使用。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珐琅器已非常广泛,不仅有小型的陈设品,也有较大器型的生活用具。


那么说起这对冰箱,体量之大,保存又很完整,实属难得。盖沿处还刻有“大清乾隆御制”的字样,本来这对冰箱一直待在宫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炎炎夏日,给乾隆老爷子送去了多少清凉。


故宫里景泰蓝的冰箱并不多,后来这对冰箱传到了溥仪手里,跟着溥仪出了宫,被运到了天津,存在溥仪的住所,可见溥仪还是挺在意夏天能吃口凉的呢。再后来,溥仪去了东北,最终因为冰箱重达两百多公斤,不便携带,便留在天津给卖了,当时的交易情况后人已经不得而知了。


陆观虎不惜重金买冰箱,后人大义捐赠博物院 

关于这对冰箱,不得不提到过去天津卫的一位名医——陆观虎先生。陆观虎,字汝颐,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生于1893年,1963年11月去世,享年70岁。陆观虎生于中医世家,他是清代名医陆九芝的后裔,曾任天津多伦道中医院首任院长,被誉为津门“四大名医”之首。


当时天津有个说法,叫:天津字有华世奎,武有霍元甲,医有陆观虎,曲有王莘耕。陆观虎善于辨舌用药,且以此选药精当、轻灵取胜,一时间名声大震。这对景泰蓝冰箱是他生前所藏。


陆观虎


据陆观虎先生后人回忆,陆观虎医者仁心,一辈子专注给病人看病,有时候甚至免费给穷人看。因为他医术高明,就有富人慕名找他看病,自然有很可观的收入。


上世纪30年代,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和他弟弟徐世章都是陆观虎的病人,有一次,徐世章来看病,两人偶然间聊到文玩古董,聊得很投缘,这才知道二人有共同爱好,徐世章好藏砚台,陆观虎则偏爱瓷器和景泰蓝。


徐世章得知有一对景泰蓝冰箱要出售,他就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陆观虎。陆观虎作为中医,中药材以及熬得的汤剂都需要保鲜,假如有冰箱就方便多了,更何况这对冰箱还是掐丝珐琅的,因此他不惜重金,花了3500大洋从古玩商那儿购得了这对宝贝。


1947年,陆观虎在北京买下一座院落,全家迁居北京。1985年11月初,陆家人经过一番商议,全家人一致认为,此物本来就是清宫旧藏,这对冰箱家里面也不好放,还是捐给故宫博物院最合适。


马爷说 

陆家捐赠景泰蓝冰箱的那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正好一个甲子,这对东西出宫呢,大约也有一个甲子,又回来了。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年周年,故宫做了一个解放以藏的文物展,其中隆重收录了这对冰箱,这不仅是故宫的荣耀,也是陆观虎家族的荣耀。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南哥嫂子

    我没听过这期,大家之前在哪里听到的?不过还是精彩,马爷

  • 靜聽山房主人

    陆观虎、陆观豹兄弟是温病宗师陆九芝——陆懋修一脉后人,位列津门八大名医。在“闯卫不闯京”的年代,潘文治公为首的津门八大名医代表了民国中医最高水平,而“天津四大名医”之说已经是建国以后的事了。而关于津门八大名医的记忆,也仅存下了这个冰箱。

  • SparkingSparks

    上次大冰箱没来得及听就换成了十二兽首,可能是原本的内容马爷觉得不成吧?这回再见面,确实有意思

    不洋气小姐_st 回复 @SparkingSparks: 我是第一次听这个冰箱诶~反正100个国宝,马爷少不了我们的~

  • zhangsjfly

    不是播过么?

    不洋气小姐_st 回复 @zhangsjfly: 啊?为什么我第一次听这一期?你们,你们是穿越了吗

  • 1317833tqem

    溥仪就是个败家子

  • Anne1401

    感谢马先生的讲解!🙏

  • doki李

    螺蛳粉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Mrseoo

    对文物一窍不通,就是喜欢历史,喜欢听文物背后的历史。但是有个疑问:节目中讲到的好些已经流到了国外的文物,所有权已经归了别人的,严格意义上还能叫我们的国宝吗?求科普。

    Mrseoo 回复 @宣武ME819: 期待早点有这一天吧

  • 宁静致远_3io

    马先生,马老师,马大师,马大家!这些都是马先生的尊称!

  • 1315109vjis

    可惜文字的错别字太多太多了!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