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集 三国之道
作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不但为我们演义了一段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一部《三国演义》浓缩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普世哲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社会复杂人际关系背后的原因。
那么,在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后,我们现代人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和益处呢?
我们看《三国演义》,一定很火大:明明是小人,他怎么就赢了呢?老百姓听三国的故事,看到刘备获胜,就高兴得不得了;听到曹操赢了,则非常的不愉快。
按说,曹操的时代离我们那么远了,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呢?刘备赢了,你还不是照样过自己的日子?不是。人总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感情,我们希望好人要长寿,坏人早点死,但实际往往事与愿违。
自有历史以来,常常是小人当道,君子受委屈,屈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会不会觉得老天这样很不公平?为什么让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呢?
其实倒是君子应该反思一下:是君子,就不应该被小人斗垮。以前的定义认为,被小人害得很凄惨的才叫君子。
我们现在重新定义:凡是没有被小人斗垮的人,才配叫君子。现在时代不同了,一定要想办法扭转,否则历史不断地重演,受罪的永远是老百姓。
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原因在哪里?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君子认为自己既然是君子,就应该很正直,不必玩什么花样,有话就直说了,爱做就去做了,其实这是对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而小人为什么活那么久?因为小人知道,如果毫无掩饰,别人就会看出他是小人,所以他要把自己伪装成君子,不让别人看出来。
凡是小人,从来不说自己是小人,都称自己是君子,而且做出的事情也蛮像君子的作为。
很久以后,当我们发现其实他是伪君子的时候,他已经活很久了,已经开始作乱了,这时的真君子已经被他害得凄凄惨惨的了。
所以大家要想通这个道理,不是所有有利的条件都在君子这边,君子要自己去创造条件,想办法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应尽的责任尽到,这样才叫真正的君子。否则,只是虚有其名,空有其表,没有实力,不说也罢。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小人往往比君子活得长久。像诸葛亮这样的君子只活了50多岁,而司马懿这种小人却活到70多岁。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非常简单,小人如果活得不久,就连做小人的机会都没有了。做坏人也要有所准备,也要练点功夫,不然坏不到哪里去。
当功夫还没有练成的时候就死了,大家反而会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其实不是,他只是还没有机会表现而已。所以,小人一定要活得久,才有机会做小人。这一点,我们也要弄清楚。
老天能说某人天生就是个小人,早早就把他收拾掉吗?不可以。因为大家会感觉到很奇怪,他又没做错事情,老天为什么不让他活呢?
那样老天不就冤枉了吗?因此,老天看到一个人确实是个小人,也不会马上让他死,会让他继续表现。
当小人把全部的坏处都表现出来,达到恶贯满盈的地步,大家都知道他的的确确是个小人的时候,老天再来收拾他,大家才会觉得老天是公平的。
董卓就是这样,老实讲,董卓不是后来才坏的,他的名声一直就不好。可是老天没有因为这样就让他死,董卓不断升官,直至成为地方派系的首领,有了势力才会被请来勤王。
董卓进得京城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搞得全城鸡犬不宁,百姓痛苦万分。最后恶贯满盈了,但老天还要设计机会,让他登上受禅台,在他最得意洋洋的时候才收拾他,老天这样做才是公平的。
一般人只会想到,董卓大概六岁就该死了,为什么活这么久呢?不是这样。如果董卓三十岁就死了,他在历史上不会留这样的恶名;如果董卓在凉州时就退休了,他也不会这么恶名昭彰;如果董卓没有李素、李儒、吕布这样的人帮忙,他也不至于最后恶贯满盈。
小人活得久那是他的事,不是我们的事,我们怪别人活得久干吗?所以,普天下之人不要问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因为我们永远搞不清楚。
我们自认为很能明辨是非,但这其实是盲目自信。因为往往你认为是好人的,他偏偏却是坏人;你认为是坏人的,他反而就是好人。否则天下怎么会这么乱呢?
《三国演义》里面这么多人,你能清楚地说出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又是坏人吗?你说孔明总应该算是好人吧?
其实有很多地方他也是顾虑不周。孔明为了表现自己忠于对刘备的承诺,六出祁山,有这个必要吗?
他为什么不能像范蠡一样,先把汉中治理好,把宫廷安顿好,培养出一批能干的将领,等待曹魏出现危机之后再出兵北伐,这样可能很轻松就成功了。
孔明总是觉得时不待我,可是既然已经找到了接班人,为什么又舍不得把神圣的使命让姜维去完成呢?
孔明动不动就是张苞,动不动就是关兴,两个人总是被遣来派去,当然一定早死。
如果孔明能改变一下认识,说功成不必在我,让姜维去完成也是一样,自己在后方好好地把粮食准备足,好好地把民风教化好,说不定东吴的百姓自己就过来了,曹魏的百姓也过来了,那根本就不用兵戎相见了。
孔明想不到这些也不能苛求,我们认为他能做到那样,已是很了不起了。如果真要吹毛求疵,哪一个人能没有差错呢?
关羽没有吗?张飞没有吗?刘备没有吗?都会有。做人不应该太过吹毛求疵,否则搞来搞去就是把矛头指向自己。
当你苛责别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你为什么不说说自己呢?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对别人太过严苛,这是孔子之道。
待自己严一点,待别人要宽松一些,才叫做忠厚,否则就是刻薄。君子刻薄,还像君子吗?可见很多事情,我们真的应该从头把自己的思路调整一下,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才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光荏苒,两千年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些三国时期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今天,还能否适用呢?三国之道,现在还可以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三国时代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东西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就觉得没有必要学他们,而且根本无从学起。
其实,人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并不重要,而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所讲的,是三国当中的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说到三个人一条心,我们马上会想到结拜兄弟。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当中的情节,留下很多非常不容易忘记的深刻印象,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面,这是我们非常难得的财富,千万不要轻易把它丢掉。
很少有民族像我们这样,有这么多大家可以随时分享的精神财富。我们从三国里面每一个人、每一段情节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譬如孙坚初战得胜,正要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却得不到补给的粮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袁术怕他功劳太大,将来风头盖过自己,所以才会从中作梗。
由此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人要好好表现,可是一旦表现得让人家嫉妒,就会反受牵制,遭受打击。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得好,别人就应该欣赏他、拥护他。
这种人就叫做理想主义者,这种话就叫做冠冕堂皇,这种想法就是不切实际。因为人性不一定是这样。一个人的儿子考了高分,做爸爸的很高兴。可是如果邻居孩子比他儿子考得更高,他还会高兴吗?
因为他马上想到,将来考学校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就竞争不过邻居的儿子,那邻居的儿子就是自己的敌人,他自然会这样想,所以千方百计会破坏。
为什么君子常常受到迫害?就是君子没有这样的防范意识。我们今天把它讲清楚:一个人,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自己;但是千万要记住,不可以引起别人对你的嫉妒。
招人嫉妒,不能全怪别人,也有自己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想,总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得好,别人一定要服自己。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一定要服你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知道,很多人到最后是自己在打击自己。
一个人只知道自己表现,从来不顾虑别人的感受,别人就开始打击自己了,最后自己还认为很委屈,埋怨这个社会不公道,觉得周围的人没良心。其实不对,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
一个人太自大,太狂妄,没有人会欣赏他。即使只是正常地表现自己,可在别人看来,你就是自大;虽然你还算谦虚,但是别人就认为你是狂妄。
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跟站在别人的立场,二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所以做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记住,将心比心,才会成功。
我们看到,曹操再目空一切,却也能将心比心。关羽初到曹营,曹操前去看望,二人见面,曹操先行向关羽作揖施礼,而且是一躬到底,关羽则只是简单回拜了一下而已。
曹操为什么这样?因为曹操知道,关羽在那种情况之下,自己如果还按照正常的礼数对待,会被关羽认为是傲慢轻视。
曹操这样放低身架,可能关羽也不过只是觉得他还算有礼貌而已。因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态度就截然不一样。
我们常常嘲笑阿斗,其实再说一遍,现代人一定要学习阿斗。阿斗最大的长处就是当我做不好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占这个位置。现在太多的人是占着位置不放,自己不做事情,也使得别人没有办法做事情,这才是最可恶的。
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人,一拿到麦克风就紧抓着不放,东扯西扯,讲得大家都很烦了,自己却还津津有味地在那里喋喋不休。
这种人最讨厌。因为时间是宝贵的,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一定要把发言权礼让给最合适的人,而不要每个人都在那里抢,浪费资源和时间,最后把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也耽误了。
有一次,我约见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要谈些重要的事情。可是在门口碰到了一个年轻人,他也跟着一起进去了。
落座以后,那个年轻人就开始不停地讲话,弄得我们没有办法谈正经事。我们也不好直接说有要紧的事情要谈,让他少说两句,这样毕竟没有礼貌。最后幸好有一个人进来,告诉他我们有事情要谈,让他回避一下。
结果那个年轻人说,我是一片热心,看到他们两个没有什么话讲,怕冷场才不停讲话的。
你看,他完全会错意了。我跟朋友要尊重对方,有话你先讲我再讲,不能一见面就好像教训人家,那我们两个就都没有修养了。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只有三个字——不识相。当不识相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什么叫做阿斗精神——当我做不好的时候,当我不想做的时候,我不要占这个位置,让出来给合理的人,给有能力的人,这才是好的事情。
中国人又很喜欢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要去北京,你要去上海,那只好相互说再见了。
因为道不同,一个往这边走,一个往那边走。两个人非要聚在一起,只能是一个人迁就另外一个人。迁就固然是一件可行的事情,但也会因此而耽误了大事正事。所以我们常常讲说,既然道不同,那就只能不相为谋了。
其实“道不同”,也可以“相为谋”,那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更远的眼光、更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
我们看到刘、关、张这三位兄弟,刚开始他们想法都不一样:刘备看到募兵的告示只会叹气,张飞看到刘备的表现很生气,责问刘备为何只是叹气,应当参军报国才对,而关羽则是闭口不言。
三个人的个性截然不同,照理说所要走的路也会大相径庭。可是刘备很了不起,他一番话语就感动了关张二人,使得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完全皈依在自己身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都不改初衷。
人常常因一时兴起,会下定决心,可时过境迁就抛在脑后了,但关羽和张飞不是这样。
由此可见,刘备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刘备很真诚。而两位弟弟一旦认定这位大哥,就把其他的事情统统放在一边,一辈子一心一意地跟随刘备。
两个弟弟跟大哥在一起也是吃尽苦头,每次刘备还好歹有把椅子坐,两位弟弟从来就是毕恭毕敬地站在身后。
他们没有说我也很累,你又不是我们的亲哥哥,也没有发过我们薪水,为什么你能坐着,我们就得站着,干脆我们自己也弄把椅子坐坐。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
到底是人去迁就道,还是道来迁就人,这点很难解释。人可以把道弘扬大,道却没有办法来弘扬人。
人很会讲道理,但是如果希望靠道理来成就自己,这是做不到的。人懂得道理以后,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实践,自己把其中的道行出来,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只明白《三国演义》的道理是不够的,要把这些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好好去实践,用真诚去感动别人,然后大家都走上君子的大道,世界大同才是光明的,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那么,做人应该怎样表现才算上道?其实很简单,从谦虚做起就好了。有一次,我在机场看到一个年轻人给他的朋友打电话,他讲了几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他在电话里对朋友说,你不能再谦虚了,再谦虚就是虚伪了,就变成伪君子了。
乍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我们再深究一点就会知道,这句话完全没有道理。谦虚是谦虚,虚伪是虚伪,根本就是两码事。虚伪是假意的谦虚,当然不好。但是,真正的谦虚没有界限,也不存在过分的说法。
我们经常把两个根本不相关的概念扯在一起,而大家还觉得很有道理。很多人一听到崇洋就想起媚外,因此便把它们联在一起,好像崇洋就会媚外,媚外必然崇洋,其实不然。
看到外国人好的方面,觉得很新奇,然后想跟他们学一学,这是很好的事情。全世界的人都会崇洋,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好东西,也是高兴得不得了,好奇得不得了,也很想学习一下,这有什么不对呢?
但是媚外绝对不可以,认为外国什么都好,哪怕是错的也要说成对的,这就是媚外了。
一个人应该崇洋,这样才能有好奇心,才会长进;但是绝对不可以媚外,那是无耻的表现,那样的人是民族的败类。可见有些概念我们必须区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很难上道。
人要谦虚,要礼让,要和谐,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算上道了。中国人走到门口本应相互谦让一下,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电梯一开,里面的人还没有出来,外面的人就往里挤,没有礼让,也不和谐,只会越挤越乱。
有一次在机场通关的时候,我按照正常的规定,站在黄线以外排队等候,后面的人问我,先生你不想过关是不是?
我心里想,不想过关我站这里干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我告诉他我是要过关,他又问我,那你为什么不紧跟上去呢?
我回答说,地上写的很清楚,要站在黄线以外等候,难道没有看到吗?他说你管那么多干吗呢?自己不懂,做错了还不肯承认,这样怎么上得了道!
人一定要谦虚,因为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谁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谁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专家。
人一定要礼让,礼让给最合适的人。抢来抢去,只会是坏人当道,好人被挤到一边,因为好人挤不过坏人;让来让去,才会让给合适的君子。人也一定要和谐,心平气和才能尊重别人,也才会爱护自己。谢谢大家!
谦虚,礼让,和谐
司马懿算小人吗?
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结局都一样,到死的的那一刻,似乎. 名利贫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礼让,谦虚,和善!
三国时代的人不论吃什么,穿什么,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想的
谦虚是道之始
人一定要谦虚,因为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谁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谁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专家。 人一定要礼让,礼让给最合适的人。抢来抢去,只会是坏人当道,好人被挤到一边,因为好人挤不过坏人;让来让去,才会让给合适的君子。人也一定要和谐,心平气和才能尊重别人,也才会爱护自己。谢谢全集都听完
感谢曾老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