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危机四伏

82.危机四伏

00:00
28:21

第八十二集  危机四伏

 

姜维九伐中原,大获全胜,本可以乘胜追击,但刘后主阿斗却听信谗言,不仅错失了良机,还故意冷落姜维。最终,姜维只得前往沓中避祸。此时,魏国虽然瞅准时机,改变策略,计划一举灭掉蜀国。


但是,司马昭却故意助长营中大将的不合之风,这其中隐藏了司马昭怎样的心机?而在势力关系急速转变的过程中,魏蜀两国又为各自埋下了哪些走向衰败的隐患呢?


邓艾大败,祁山九寨不保,此时,蜀主刘禅却下诏书,命姜维收兵回朝。副将劝姜维:机不可失。


姜维当然知道机不可失,就像当年孔明也知道一样,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就应该乘这个势。


守时不如乘势,因为时机再好,如果势头不够的话,也是不能成势的。现在邓艾被打得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姜维就这样一路打下去,一定可以把魏国打垮。


可是,姜维知道这些又能怎么样?他的思路遇到了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当年孔明都没能突破,他这次也突破不了。


假如他真的要去突破,会不会变成魏延第二呢?魏延就是想突破,但是所有人包括孔明在内,对他都是一百个不相信,孔明还料定他是叛变。所以单凭一个人是很难改变整个环境的。现在,姜维也落入这样的困境之中。


姜维在想是要走孔明的路子,还是要走魏延的路子,这是当下摆在他面前的两条路。他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撤兵。


一个人,如果真的不顾一切,单凭一时冲动去做事,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这就是人一定要跟环境相配合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的理想能不能行得通,要看大环境能不能配合。大环境配合,就有可能成功;大环境不配合,就不能乱动。


孔明当年如果不顾一切,打下江山再交给阿斗也未尝不可,但他觉得一直打下去已经是抗旨,万一打不赢,就要永远背负背叛的恶名,一生的英明都要毁于一旦,实在划不来,所以孔明最后还是放弃了。


现在姜维也是一样的处境。回去固然是很大的挫折,但是再走下去,后面的支援能不能来,前面的仗能不能打得下去,都是问题,自己真的有把握取胜吗?


所以,他考虑很久,还是决定按照孔明的路去走,虽然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但形势所逼,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姜维下令撤兵,这时谋士也劝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姜维当然知道这点。司马懿当年复职的时候就不听圣命,先去收拾叛军,然后才去长安跟曹睿会合,结果反而得到更大的信任。不过那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不是每次都行得通的。


姜维反复思考,以他和阿斗的关系,以他现在的实力,以及他跟朝中同事的关系,他要抗旨进军到底有利还是有弊?


最后他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姜维当时经历了多么艰难的权衡,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这种经历,我们中国人把它叫做“天人交战”。姜维最后还是选择了对大环境低头。


 副将一再劝说姜维出兵,姜维说:“大势已去,岂可强为?”姜维是个聪明人,而且又跟随孔明那么久,几乎得到孔明全部生平所学,所以他当时的能力应该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连他都感叹大势已去,可见他当时的心境是多么凄凉。


一个人有斗志、有理想,又有能力,但偏偏碰到这样一个君主,又能怎么样?我们后世之所以说“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因为阿斗前面有孔明扶持,后面又有姜维帮助,却把江山丢掉了,真的是没有用,所以我们才会笑他真的是扶不起来。


全部人马都已撤尽,侍从请姜维上马,姜维上马后,马却怎么都不肯走。见此情景,姜维更加心生感慨,于是下马,牵马行进。


我们中国人相信万物都有灵,不像西方人那样,只相信上帝是最高的主宰。我们认为,花木有情,动物也有感觉。现在的生物科学也慢慢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只不过不用“灵”这个字,而说“能量”。


脚踏车虽然是工业产品,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帮手,好好珍惜它,它就真的会寿命长一些,外形也会干净漂亮一些。而如果你纯粹把它当工具,不爱护它,它很快就会生锈,不多久就坏了。


这里面的能量是会产生作用的,大家可以试试看。动物更是这样。狗养久了就能听懂主人的话,就是因为经常接触,彼此的磁场有一种感应,会发生一些作用。


马也一样,姜维的这匹马跟了他这么久,它也能够感受到姜维现在的处境,所以站在那里不走,好像是对姜维说:这是你一生最后一次机会,豁出去算了,顾虑那么多干什么?我不走,是不是你也不要走呢?


但是,姜维虽然知道马也在劝他,却还是无奈地选择离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在很多地方是不如动物的。


马了不起被杀死,或者自己逃到哪里饿死了,可是人不一样,人是会被列入史册的。


姜维现在的处境,连我们都在替他为难,但是马就不必苦恼,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所以,现在有些人总说人的价值比动物高,我奉劝各位,人要做得有价值才会比动物高,否则就高不到哪里去。


姜维回川后,多次劝谏阿斗乘胜追击。但阿斗却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对姜维之谏不予理睬。姜维主张杀黄皓,阿斗却说这是小事,黄皓不过是他身边一个使唤的人,自己又不完全听他的,不会怎么样。


可见阿斗真的是个昏君,是个糊涂虫。作为君主,这样做就是不对。所以根本问题在于阿斗,就算把黄皓处死了,但只要阿斗自己不改,第二个黄皓还会出现,说不定比这个还坏。


姜维是很聪明的,也很有警觉性,认为此时不如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以后再想别的办法,所以就向郤正请教安身之计。


正也是真心帮助姜维,真的想救他,于是就出主意说,干脆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找个地方让军队好好休养,等待机会再从头做起。


姜维听取了郤正的意见,前往沓中屯田避祸。消息很快就传到魏国,于是司马昭立刻制定了一个新的战术策略:先灭蜀再取吴。


实际上,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氏就胸怀天下,所以司马昭并不满足于仅仅把魏国变为己有。


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可爱的一面,从小就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项是一贯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总是要慢慢地向外扩展。


司马昭之所以不先取吴再灭蜀,是因为多年以来,吴国主动打魏国的时候不多,而蜀国却不停地北伐,而且蜀军现在按兵不动,不是不打,而是在等待时机,如果魏国出兵吴国,蜀国必然要来伐魏。对此司马昭是很清楚的。


制定了策略之后,司马昭立刻派兵出征西蜀。还故意安排邓艾、钟会领军,约期伐蜀。


我们可以说司马昭很奸诈,不是个老实人,同时也不明智。他有两个大将,一个是钟会,一个是邓艾,两个人都很了不起,可偏偏这两个人没有办法合作。


司马昭认为偏信其中一人,会养虎为患,将来他们力量壮大了,会反咬自己一口,所以他不怀好意,干脆两个一起用,让他们去斗。


我们可以看出,钟会和邓艾两人跟姜维一样,也是生不逢时,没有碰到明主,所以他们以后的结局,相信大家也能猜出几分。


大军进驻蜀地,安营扎寨,以候战机。半夜,钟会突然被大风惊醒,感觉到冷,周围是什么情况又摸不清,所以很害怕。


后来听说这里有孔明的墓,就决心去祭拜。我倒不觉得这是迷信,像钟会这样的人,心里一定非常敬佩孔明,也很了解孔明,甚至会把孔明当做个案,不断地去研究。


虽然他跟孔明没有接触,但心里已经跟孔明产生了很多互动,所以无论如何要去祭拜,甚至还会把孔明当做活人对待,跟他对话。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只要你心中有某人,对他印象特别深刻,那么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对方是生是死,都会经常想到他。


就像我的父母已经过世很多年,可是我一碰到大事情,都会想到他们,碰到喜欢的东西,常常想打个电话跟他们讲,这时候才想起,他们已经过世了。


其实,打仗的人不管求什么,目的恐怕只有一个,就是求得一路平安。钟会如果不问也就算了,但他问了,知道孔明葬在这里,不去拜祭心里就不安宁。因为孔明对蜀国感情深厚,现在钟会来攻打蜀国,如若不去祭拜,很可能会遭遇障碍。


这也不是迷信,只能说是心理障碍。疑心就是暗鬼,人一旦疑神疑鬼,明明没有事也会造成很多障碍。


所以,中国人的习惯是到了大山就拜山神,到了大河就拜河神。我们都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表明我们跟黄河的感情很深厚,对黄河非常的感恩,心中有黄河,不忘本,所以才有这样一个互动的状况。


钟会率部将祭拜孔明,突然天降大雨。祭拜之时,钟会又听到孔明劝他入川之后切勿妄杀生灵,钟会惊异,问左右是否听到,左右回答没有。


钟会听到孔明的声音是真的吗?为什么别人都听不见,对于这种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对钟会来说是真的,对其他人来说很可能不是真的。


人是这样的,当你相信某件事情的时候,它多半会成真。这好比我们在家里拜祖宗的时候,可以跟祖宗你一句我一句地互动,但是无关的人却一句也听不到,因为别人是不关心这个的。


耳朵所能听到的声音其实很有限,可是偶尔我们会听到一些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就好像收音机很灵的时候,一次只能听到一个频率,可是当收音机失灵的时候,反而可以同时听好几台。这种事情是很妙的。


我们也可以拿这个道理反观自己。有人说在火车上听到火车外面有人讲话,我们不要相信,也不要否定。因为这是他的事,他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他认为是假的就是假的,跟我们没有关系。


对待这种事情,只有一个答案,叫做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这些无法用科学来印证,所以不必追究真假。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钟会为什么对孔明的声音特别有兴趣?可见,他的想法跟孔明的感情是不一样的。钟会想让孔明保佑自己一路顺利,所以才会感觉到孔明在交代他不要滥杀无辜,就是这样而已。


之后,钟会立刻就派大将诸葛绪发起进攻。阿斗别无他法,只能重新召回姜维。姜维出来后,很快就将魏军击败。钟会下令斩杀诸葛绪。


其实,将领打了败仗回来,不一定都会被砍头,我们看《三国演义》到现在,知道这都是有阴阳两种变化的。


诸葛绪现在比较倒霉,钟会叫他打胜仗,结果他打败了,钟会当然生气,所以要将他斩首。如果钟会真的斩了诸葛绪,反而没事。偏偏卫瓘出来提醒,说诸葛绪是邓艾的人,杀他恐怕不好。


卫瓘也许是好意,但是却给以后造成了更可怕的矛盾。因为这逼得钟会讲了一句话:就算是邓艾本人犯法,我照样依法办理。


这话很快传到邓艾那里,两个人的矛盾就加深了。所以卫瓘只替诸葛绪求情就好了,不该扯到邓艾身上,他可能觉得说出邓艾和诸葛绪的关系比较好劝,其实适得其反,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邓艾得知手下爱将诸葛绪被绑,便要为其报仇,于是,率部众前去钟会帐前兴师问罪。钟会一看这个状况,就知道邓艾的用意,所以也很戒备,两边的气氛非常紧张。


至于邓艾这样做合适不合适,我们还是那句话,这个跟合适不合适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办法去评判这件事。


如果邓艾听了这话还能若无其事,那他就不是邓艾了。要求一个统帅听到这种事情完全不在乎,那是高度困难的。


所以我们才说司马懿是了不起的。司马懿不会像邓艾这样气冲冲地去兴师问罪,他会忍到适当的时候再来算账。但是这么一来,我们又觉得司马懿很阴险,可见,做人实在是不容易,怎么做都会有人批评。


当初刘备到东吴去,两边也是这样。但蜀、吴毕竟还是两个政权,现在邓艾和钟会同属魏国,居然也这样。


可见两个将军不合,事情是很麻烦的。将领不和,士兵也无所适从,他们又不懂得什么,只好跟着邓艾就听邓艾的,跟着钟会就听钟会的,此外别无他法。


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能说谁对谁错,司马昭要负责,卫瓘要负责,邓艾和钟会也要负责,大家都应该检讨。


这是很多人共同作用,才导致的结果。这就是“错综复杂”,也是《易经》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说,下事只有一种状况,就是错综复杂,所有事情都不单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7286100

    大家听这个要钱吗?

    听友396002564 回复 @听友347286100: 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