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章】重视道的原因:达到如意状态

【六二章】重视道的原因:达到如意状态

00:00
16:4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展示宗教维度,要介绍《老子•第62章》的后半段。整个62章内容并不长,而所谓的后半段只有三句话,为什么要特别开一集来介绍呢?因为这一章非常清楚地显示老子思想的宗教维度。


我们把它的原文最后三句话念一遍,再来说明: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yé)?

故为天下贵。


它白话的意思是说,古代重视这种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正是说:有求的即能获得,有罪的可以免除吗?所以为天下人所重视。


这一章前面半段所说的是说,你在政治上立天子、置三公,要献上各种珍贵的物品,但是还不如献上“道”更好。因为作为统治者,老子理想中的统治者是圣人,他首先就是悟道的统治者,你悟道之后,对待百姓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所以后面说,古代重视这个道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两件事:你求就让你得到,有罪就让你赦免。所以天下人都重视这样的道。我们说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宗教的维度,怎么说呢?


先说“维度”这个词,有时候可以翻成“向度”。一般讲空间的三个维度,大家最熟悉了,就是长宽高。有时候把时间加上,说是第四个维度。还有其他方面的维度。举例来说,有一个人写一篇文章,教你有关旅游方面的知识,旅游就是到各国参观优美的风景,但是他这篇文章的文词非常美,你读了之后感觉到一种审美的维度。或者说它里面有一种道德上的建议,希望你到国外去能够对别人很客气,大家礼尚往来,你觉得有一种道德的维度。甚至可能有宗教的维度,因为让你在旅游过程里面,常常想到人生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宗教的维度”,就是让你有宗教上的一种想法、理想、愿望。


我们先说为什么“道”会有宗教的维度呢?因为“道”的意义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你把握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发现,你一学道家,一翻开老子的《道德经》,马上就会觉得他讲的不是一般人间所有相对的事情,他讲的不是相对的价值观,他讲的是生命的最根本的问题。所以,老子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接着我们就要看,人活在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宗教的维度呢?所以我们这边要说明一下,什么叫做宗教?宗教是信仰的体现。等于是一个人有了信仰,他把它具体实现出来。这种体现一定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里面表现,所以宗教跟社会上的某一种组织有些类似的地方。但是宗教是信仰的体现,这句话就提醒我们:信仰更重要,信仰是宗教的核心。


什么叫信仰呢?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所以任何一种信仰,都会提出一个更高层次的一种境界或力量。你跟它建立关系之后,你的人生就往上提升了。


所以我们在讲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说:儒家显示一种宗教的情操,而道家显示一种宗教的维度。


什么叫宗教情操呢?你学儒家之后就会发现,像孔子、孟子教学生,他总是先肯定“人性向善”。既然向善,“向”就是力量由内而发。你只要真诚,就有这样的力量。这个力量做什么?要求你自己努力去行善避恶、择善固执,而最后的目标很高很高,叫做止于至善。所以你学儒家的思想,对于人的生命就会起一种由内而发的尊敬,有一种力量让自己越来越好,这叫做宗教的情操。因为你不断地往上超越,那跟一般宗教徒,他有信仰,他跟超越界建立关系,使他可以在德行方面、智慧方面与日俱进、往上提升,不是类似的效果吗?所以我们说,你真的懂得儒家的思想,就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力量,不断努力上进,我们称为宗教情操。


讲道家的话就是宗教维度了。你一念老子的书,发现“道”这个概念,知道说他讲的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你马上心里面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想说我的生命的来源竟然是这样的道,我生命里面就有一种自我要求的、要去体现它(道)的“德”。这个“德”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从道所获得的属于我的本性与禀赋。而我的本性与禀赋难免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但因为我知道它来自于道,这一来就可以打破所有的限制了,可以无限地往上提升了,这叫做宗教的维度。


我们的生命落实在现实的生活里面,偶尔甚至经常会觉得劳累疲惫,心想而事不成。很多时候遇到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做。真的去做的话就发现,好像可做可不做。如果做成的话,有了成绩出来,在社会上得到肯定,获得名声、地位、权力、财富等等;但是得到这些别人所肯定及羡慕的东西以后,你会觉得快乐吗?不一定。你所要的跟你应该要的不见得是同样的东西,那你应该要什么呢?所以人生的各种复杂情况一再出现,你永远觉得有一点彷徨、有一点不安,好像生命的安顿是不容易的。你一旦悟道的话,这一切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回答。


所以我们讲宗教是信仰的体现,而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示出来就是老子本章所说的两句话“求以得,有罪以免”


我们先看看“求以得”。我们讲一个我们禅宗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了。禅宗的初祖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他一个人在山洞里修行。禅宗二祖是慧可禅师,慧可禅师在洞外等待祖师给他开示,等了很久。最后祖师来了,问他说:“找我什么事吗?”慧可的第一句话就是:“求大师为我安心。”看到没有?有所求。


有所求就让你得到。慧可禅师说:“求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就说:“好,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忽然就觉悟,我觉得心不安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模糊的状态,大师现在叫我把心拿来替我安,他把它落在一个具体的处境里面,让我忽然觉悟:我有没有搞错呢?所以慧可就说:“我找我的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就说:“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


这就是禅宗的第一个公案。“公案”就是说有问有答,但是你不能从一般的理性的思维、逻辑的关系,去寻找里面的一些线索,你找不到的。那么在这个公案里面它要表达什么?求大师为我安心,我的心很乱,找不到归宿一样。大师说,把心拿来,我替你安。然后他说,我找我的心找不到。大师说,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代表什么?一切都是自寻烦恼。


所以后面的六祖慧能那句话这边也可以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什么安不安心,根本是自己去找出来的,没有什么好安不安的。心不是要安在什么地方、什么层次,心是要安在你自己当下的处境。不要有任何执著,一放开就是安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在佛教里面,像禅宗,求以得。你只要求,就让你得到。


像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也说:“你们敲门就给你们开,你们求就给你们得到。”跟老子所说的不是一样的意思吗?求以得。如果有人说我求的是念书、考试比较好,后面要升官发财;事实上,这样的求,你找宗教是找错了。宗教给你是最根本的一种安宁与平静,而这样的“求以得”才是最根本的,等于是一劳永逸。你前面所说人间世的那种价值观的追求,那是相对的东西,很快就会发现:你永远在求,并且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宗教不一样,求以得就搞定了。


第二句话更深刻了,有罪以免。在原文里面,“有罪以免邪”。“邪”那个字你看成是邪,但念的时候要念成yé,这是古文里面通用的一个字。有罪以免邪,它就是说:不正是为了求以得,有罪以免吗?有罪以免。


说到罪,这世界上你看到许多事情发生了,跟自己的决定有关,就会自觉有罪。在古代的社会,罪过是怎么去思考呢?在一个像太平盛世,好的君王他就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就是各方的百姓有罪的话,是我一个人负责。我一个人有罪的话,不要去怪各方的百姓。像周文王、周武王、再往前的商汤,都是类似的一种心态。


所以这个罪就是发现了严重的一些问题,与人的选择有关的,就自觉有罪。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会自觉做错了某些事。即使我不是故意的,也可能造成许多复杂的后果。所以在西方社会里面,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就是奥古斯丁所写的《忏悔录》。后面到了近代,卢梭也写同样书名的书,也是《忏悔录》。为什么?你看看自己过去一路走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做错了,或者没做好,使别人因为我而受到委屈、受到伤害。有时候我是故意的,有时候也不太清楚那种状况。所以人难免会觉得过去有许多事情需要忏悔,那你找谁忏悔呢?在宗教里面就说,你什么罪都可以得到赦免,只要你诚心悔改。现在跟你说老子的道,你学会之后,不但是求以得,而且有罪以免。


这个罪恶感是很具体的,所以很多宗教里面都有赎罪的、赦罪的仪式,人总是难免犯错的。最直接的例子,在耶稣的故事里面有一段。犹太人想要试探他,因为耶稣常常说你们要爱护别人、要同情别人,于是有人就抓了一个正在犯罪的妇女。在中东那个地区,在古代犹太的社会,犯这种罪的妇女要用石头砸死的。他们把这妇女抓到耶稣前面,说她犯了什么罪,照我们祖先的规矩,要用石头砸死,请问:你认为该怎么办?这问题很难回答,你如果说按照规矩把她砸死,别人说那你前面讲的爱人不是在骗大家吗?口是心非。耶稣如果说原谅她吧,犹太人就会说,难道你叫我们违背祖先的家法吗?这一来就很难回答。


耶稣根本不碰这个问题,他直接说一句话,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的,就先拿石头砸她吧!说完这个话,就不理这些群众了。结果发生什么事?群众里面从老的到小的,一个一个都走了,走到最后一个人不剩。为什么都走光了呢?并且从老的先走呢?因为活得越老,犯罪越多。所以这些人至少还很真诚的,会反省。人真的反省的话,很少能够发现自己是完全无辜的。对于世间的所有的灾难,我们总是有各种间接的,甚至间接再间接的责任,总是有些关联的。


所以最后剩下耶稣与这妇女两个人。耶稣问这妇女说,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妇女说没有。耶稣说,你回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是很经典的画面,说明什么?有罪以免。你不管犯了什么罪,你只要真诚地悔改,都可以得到赦免。


现在讲到老子的道,什么意思呢?我们想想看,老子一再提醒我们,道就像母亲一样。而这个道作为母亲,她是全能的、无所不能的母亲,那与宗教里面的“求以得,有罪以免”所诉诸的上帝不是有完全一样的能力吗?如果这个只是一般的母亲,说实在,一般的母亲能力有限,很多事情想帮孩子帮不上,而老子的道——这个母亲是有无限的力量的。所以它可以怎么样?让老百姓求以得,有罪以免。


所以这两句话太重要了。等于是老子写下这两句话,符合天下所有正派宗教的共法。天下的宗教,你数一数这些大的宗教、有传统的宗教,归结起来不就是回应人的内心里面最深层的这两句需求吗?求以得,有罪以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老子思想的宗教维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可以透过这一点肯定,让它与像佛教、像基督宗教这些世界级的大宗教可以相汇通。大家在一个共同的立足点上,可以进一步来互相交换意见,提供各自的智慧。


【课后思考】:


老子书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让人惊讶,让人羡慕,让人佩服。我们自己中国人要好好珍惜这种宗教的智慧。这一集所说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个人的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atherine0428

    这章讲的太精彩了,欲望与物质的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唯有内心的安宁才是最根本也是最终极的。儒,释,道在各自纬度的不同解释:儒家止于至善,不断的修正与成就善就能心安;佛教讲空性,就像慧可觅心不可得,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一样,本来就是空,何须安,本自安;道讲一切来源于道,也归于道,道让你来,亦是你的归宿,就像溺水的人不断去挣扎是徒劳,要随顺自然,回归于道,既安。

  • 容容读故事

    太伟大了,千里寻他,他早已在我们千古老百姓的心中,属于我们自己的,我要把它高高举起,高过头顶,苍天厚土,华夏5000年的黄皮肤,黄种人的我们古贤哲祖的血脉融合。敬上!

  • 听友69057249

    “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这一句话说透了什么是信仰

  • 听友69057249

    老师这一章太精彩了!我好像才开始真正佩服老子了! 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是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

  • 罗斌028

    老师解释的太好了,我们中国有这样深刻的宗教思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 正念念

    这一集讲得很有启发,从信仰维度来评述道,高度和维度都有了。付老师有见地!

  • LION_m

    20230513, 心要安在自己当下的处境,受教受教!!!

  • 仁者惠心

    求以得,个人以为:遵循道,所求即所得 有罪已免:遵循道,即可远离免除罪恶念

  • SS闹

    “求以得,有罪以免”,老师从宗教信仰的纬度来阐释,真的是非常伟大的道家思想传承,同时也是对世界哲学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 罗斌028

    重听了这一章,更加理解了道家的宗教维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