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集 成事在天
在蜀军北伐期间,司马懿一味地死守不出。
为了能够尽快除掉这个心腹大患,孔明费尽苦心,好不容易用计将司马氏父子引入上方谷,意图将他们烧死在这个险要之地,然而就在熊熊大火包围了他们,孔明的愿望即将实现的时候,司马氏父子却又侥幸地得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司马氏父子躲过了这场厄运呢?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对于天意又该有怎样深入的认识呢?
司马懿固守不出,孔明想来想去,也只有用粮仓,才有办法把他引过来,于是命令蜀军往上方谷押运军粮,等司马懿上钩。
为了深入了解蜀军的粮草信息,司马懿抓获了蜀军押粮士兵并加以善待,其子司马师大为不解。
我们常常喜欢用“老谋深算”这四个字,好像老谋深算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其实不然。司马懿较之司马师,就老谋深算而言,显然更胜一筹。
他非常清楚,只有善待蜀军士兵,他们受了感动,才会有问必答,讲出真话,这样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司马师不这样想,他认为打仗就是互相厮杀,没必要对蜀军士兵那么好,他们又不能给自己什么帮助。
我们只能说司马师的目光太短浅了,因为《孙子兵法》讲得很清楚,只有知己知彼,才有办法做出最好的应对之策。
蜀军士兵说上方谷乃孔明屯粮之地,司马懿相信了,他认为这是一个摧毁蜀军粮仓的大好机会,于是催动大军,杀向上方谷。
从木牛流马开始,司马懿就感觉到孔明有长期作战的打算,现在孔明又让士兵耕田种地,他心知不妙,担心自己这招可能又搞不过孔明,只要孔明在这里落地生根,自己就得疲于奔命。
所以他想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趁蜀军的粮食还没有收成,木牛流马还没有完全发挥功能之时,无论如何也要攻破上方谷,把蜀军的粮仓烧掉,蜀军没有办法,自然就会退兵。
看到粮仓,司马懿心中大喜,觉得蜀兵所言不假,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也是对的,以为孔明的主要兵力在别的地方,这是攻打上方谷的最好时机,因此完全没有警觉性,一路深入到谷里。
可见人是不可以一厢情愿的,因为一旦有了这种倾向,就会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想的都是事实,从而盲目地增加信心,最后钻进牛角尖。司马懿这一次就是这样,等他发现危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撤退了。
孔明的伏兵已在山上等候多时。按理说,司马懿父子三人是逃不掉的,因为退路已被拦截,山上还不停地滚下杂草,火势也越来越猛。
所以司马懿跟两个儿子讲逃不掉了。他心里很清楚,孔明事先一定很细致地计划,很周密地部署了,自己太自以为是,盲目地闯进来,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常常讲,世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现在这只手就很明显,在司马懿身临绝境时,老天下雨了。
一开始司马懿自己还没有感觉到,是听儿子说下雨了,他这才跪下来乞请老天下大雨,他两个儿子以及魏军所有将士马上也都跪下跟着请求。
如果老天只下一点雨,他们还是死路一条,可老天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比救火队都厉害,很快就把火熄灭了。
这是看不见的手存在的一个最好的证据,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只能尽人事,结果却要听天命。
很多人过分地重视结果,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人不是神,不能够完全控制结果,即使像孔明这样费尽心力,已经想尽办法快要成功了却功败垂成,最后还是没有烧死司马懿。
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老天帮忙”,这并非迷信,值得大家仔细体会。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需要老天帮忙,老天最后那临门一脚才是决定成败的最大力量。所以成功的时候,我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而应该说“谢谢老天帮忙”。
孔明也知道天意难违。我们所谓的老天不是神,玉皇大帝也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中国人把老天看作是自然规律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相信的是自然规律。
老天自有安排,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有因果关系的。司马懿这次如果被烧死,反而便宜了曹操的后代,因为孔明宽厚仁慈,绝不会杀了曹氏,而会安置他们在一个地方终了余生。
那样的话,因果关系就不是很清楚。现在老天不让司马懿父子死,留着他们去收拾曹操的后代,这样不也很好吗?
我不是说一定要让孔明失败才是天意,而是说老天有它的巧妙安排,我们应该加以尊重。
司马懿这一次死里逃生后,如惊弓之鸟,不敢再战,回去以后就断然宣布,谁再主张出战立斩不赦,否则底下的人始终蠢蠢欲动。
老实讲,军人要是不打仗,也是很难过的,看看魏延就知道了,打不了仗就去砍树。
所以一个人从事一个行业久了以后,自然会养成一种习惯,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职业病。我们当然希望军人不打仗,可也不能怪他们一心要打,因为他们的希望和前途就在打仗上,而且真正到了战场,他们还非打不可。
司马懿如此严厉地告诫大家,目的就是想说:不要再出馊主意了!我们每次出去都上当,好好静一静再说吧。
一般人大概不会表现得像司马懿这样懦弱,可能会想干脆拼了算了,就是死也死得很壮烈。可司马懿没有这样想。
我们从司马懿的经历可以看到,他最初憎恨生逢乱世,不想做官,只想好好过日子,是曹操偏把他拉出来,不出来就杀,可出来后又不受重用。
好在司马懿有个长处,就是能把追随过的人,都当做个案进行研究。他研究曹操,后来比曹操还厉害;现在又研究孔明,结果有时比孔明更厉害,所以他最后成了集大成者。
司马懿既然练就了这样的功夫,就总想做点事,他想:曹操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孔明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
所以他会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孔明的角色,好对皇帝有个交代,就像孔明对刘备有个交代一样。但是将来势大以后,他就要扮演曹操的角色,就像曹操当初对待刘氏后代那样,照本宣科地把曹氏后代整个干掉。
当他有这样的大计划后,当然要忍耐,否则也不用承受这种侮辱。所以,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忍他人所不能忍,将来才有办法达成意愿。
我提出这个题目,就是希望大家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一定要厘清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司马懿,他的价值观是他的经历慢慢演绎而成的,我们无可厚非。
这次失败后孔明也有了一些调整,他打算与司马懿隔河对峙一段时间,看看以后的情况会怎样。孔明知道,只有让司马懿出战,他才有办法继续下去。
可司马懿经过几次兵败,不会上当了,再要设计诱其出战,是很不容易的。
孔明干脆就来正面的,叫人送了一套女人穿的衣服给司马懿,当面给他最大的侮辱,说他身为大将军,不敢打仗,不像个男子汉大丈夫。
司马懿刚开始也很气愤,大将们更是愤怒,认为简直受辱到了极点,执意要打。但司马懿还是忍住了,他想:你要我这样做,我偏不,看你怎么办。司马懿这套忍耐功夫真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司马懿向送女人衣服的来使询问孔明的近况,此人警觉性不够高,把孔明吃饭很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处理等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使者跟司马懿讲真话,那不是通敌吗?
不是出卖孔明吗?有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要讲真话,我看光有这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还要看在什么场所对什么人讲,讲什么事,这有很多限制因素,一定要综合考虑才行。
一个人吃得越来越少,事情就会越来越麻烦,司马懿从使者的话断定孔明体力不支,于是更加坚持不出战,拖到孔明死为止,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送妇女服饰的人回来禀报孔明,说司马懿料他活不久。这个人的做法很奇怪,他把孔明的实际状况说给司马懿,事后不反省自己闯了祸,居然又把他告诉司马懿的话以及司马懿做的总结——孔明活不久了,原原本本地告诉孔明,实在是没有必要。
我相信一个稍微老道一点的人,这两种话都不会说,就算当初一时疏忽对司马懿说了实话,回来之后也不会告诉孔明,孔明也就不会有压力。
现在孔明一听,就知道糟糕了,司马懿知道他活不久,后面的仗就更难打了,于是压力越来越大,这对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利。
但是我们周围的人,十有八九都跟这个人一样,自认为没有恶意,只是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而已。
这种人不知道自己闯了祸,反而感觉很轻松,让受害者受了很大的牵累。我们也只好把这些人,当做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往往就是这些人,糊里糊涂地替老天做很多事情。
司马懿没有因孔明的羞辱而失去理智,依然坚守不战,蜀军难以进兵,孔明壮志难酬,加之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生命危在旦夕。
如果你是孔明,这时候会怎么想?你会想速战速决吗?大概不会,因为这根本就不可能:第一,司马懿不应战;第二,孔明也没有把握取胜——蜀军早已疲敝,将领们不是老迈就是太年轻,孔明真的不很清楚自己有多大的实力。
当然,他也不会跟司马懿长期对峙下去,因为这也是行不通的,自己的病情一天一天地加剧,恐怕维持不了多久了。那他会不会想退回蜀国呢?
我觉得这是他可以想到的,回去好好整顿,自己也养养病,然后再来,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不可能很快康复。
既然自己不能快速健康起来,也不能长期奋战下去,所以孔明现在唯一想的,就是如何把伤亡降到最低,使全军安全地退回蜀国。
孔明再三交代,营中之事,要严守机密,并照常操练兵马,千万不能让司马懿察觉他在生病。
道理很简单,司马懿说不战,不是绝对不战,而是等待时机再战。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哲学: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站在不战的立场来战,才会战得很有把握。
司马懿真要知道孔明卧床不起,此时不打更待何时?何况他心狠手辣,不会舍不得下手,抓到机会就一定全力以赴。孔明知道司马懿料出他活不久,但是并不知道他已经病到这个地步。
各位想想看,孔明这时候能做什么?如果他完全躺在床上养病,消息很快就会走漏,所以他在勉强写兵书,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人生病的时候,首先要治病,其次要忘病,如果一直惦记着病,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等于是在等死,孔明通过写兵书来忘记自己的病。
二是一个人一生总有些积累,总有些宝贵的东西想要传下去。当年华佗要被处死的时候,念念不忘的就是医书没有传下去。
孔明现在也一样,何况自己的兵法经过实际演练,见解独到,又有姜维这个得意门生,更想写好兵书传授给他。
孔明这个时候还在写兵书,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这样的方法把身体养好是很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家远远看到他在做事,会觉得他身体不错,这样也能够稳定军心。
阿斗听说孔明病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心地很善良,思想也很单纯,虽为刘备长子,却从小就很少被刘备带在旁边。
不像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始终被父亲带在身边接受教育,所以长大后非常厉害。阿斗一直被呵护得很好,养得白白胖胖的,根本没有遇到过实际状况的刺激,这样他的脑筋自然就不管用。
他想:糟糕了,先父交代我要听相父的,相父平时把所有事情都给我安排得很好,如果相父走了,我可怎么办啊?
可见他是从心里头感到着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应该很高兴,觉得以前受相父控制,现在相父身体欠佳,自己可以自立了,可以为所欲为了。阿斗没有这样想,可见他是个很好的人。
孔明夜观星象,客星倍明,主星幽暗,深知自己危在旦夕。姜维提议用祈禳之法加以挽回,孔明遂授以禳星之法让其准备,以此延长自己的寿命。
凭良心讲,我们没有权力说它没有用,也没有资格说它没有用。就算你说它有用,我们也没有资格说它有用,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有用还是没有。
所以对这种既不能反对,也没有权力去赞成的事情,我们只好存疑,所谓存疑就是说让每个人自己去感觉。
但是,我们知道,孔明并不相信祈禳法,也并非真的要靠这一套来延长寿命,这完全是一种障眼法:
第一,可以安定人心,告诉大家不要惊慌,只要他一作法,就可以再活十二年;
第二,可以趁机调养身体,因为最起码能有一个不受干扰的场所,能够安静调养身体。
第三,他要观察一下军中的状况,然后再来做最后的决策。
关羽和孔明晚年都过得这么辛苦、艰难,值得吗?我们知道,英雄最怕的就是头发白。
一个人白头发一出来,就说明体力衰退、精力不足了,后面的时间也有限了,心里就会有压迫感。
所以,关羽到最后,不像年轻时那样洒脱,败就败了,以后再杀回来就好了,他知道自己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身手没有以前灵活,受伤后也恢复得很慢,所以做什么都顾虑重重。
孔明也一样,他如果这个时候还年轻力壮,时间和精力都很充沛,就会无所畏惧,可是他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
老天这样安排其实是合理的,因为任何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必然的过程,因此孔明要急着传授姜维兵法,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最起码要有一个可靠的人替他延续下去。
我们看到孔明的做法,就应该从现在开始想想自己,当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以后,下一个阶段要怎么去继续。也就是说,每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对接班人要特别用心,每一个家庭对继承人要特别教养。
话说回来,关羽和孔明都过得这么辛苦,值不值得?我觉得当然值得。如果你有机会做关公,你不做吗?
如果你有机会做孔明,你不做吗?不做才怪!虽然很辛苦,但总归是值得的。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上方谷这一战,彰显司马懿的别样的智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牛奶蛋糕夹心饼干 回复 @求知有声: 孔明应该把阿斗带在身边亲身教导训练他不该让他呆在皇宫里变得越来越痴呆愚蠢
孔明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好好的锻炼阿斗
人总有一个疲惫的时期,所谓老虎也有打盹时
诸葛亮已经年龄大了,统一了后面也没有可以接手的人,还会一直乱下去,所以很难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763855qwrg: 感恩留言,感恩相遇,感恩支持,谢谢关注和点赞,传承中华文化,你我同行,请多多分享,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