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木牛流马计

75.木牛流马计

00:00
30:39

第七十五集  木牛流马计


孔明祭拜完刘备,继续兴师北伐。在此次北伐中,孔明制造了一种神奇的运粮机械,使得本来铁定了心死守不战的司马懿对这个运粮机械兴趣大发,却不料又因其而中了孔明的计策,失掉了军粮。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械?在它身上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孔明又是如何用其设计而大败魏军的呢?


孔明决定再出祁山,起兵伐魏。出师前拜祭先帝,孔明誓言竭心尽力,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未毕已泪流满面。


这个时候他心里很清楚,北伐能否成功在此一举。如果成功,当然皆大欢喜;万一不成功,恐怕再也没有下次了。


他很慎重地去拜祭刘备,表示:我跟你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情意远远超过于此。孔明与刘备已是阴阳两隔,他这次与刘备的对话,似乎又燃起了三顾茅庐时的那种热忱。


虽然刘备临终时并没有郑重交代孔明一定要怎么样,但孔明很愿意尽力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


然而,孔明日渐衰老,更为无奈的是,蜀国的人才也不断凋零,而刘备的遗愿却还没有完成,他泪流满面,这是发自内心深厚感情的体现。


祭拜完刘备,孔明开始安排北伐事宜,就在此时,传来了关羽之子关兴病故的消息。孔明感叹:“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予寿。


”纵观历史,忠义之人多半活不长久,这并不是老天不公平,而是老天在告诫忠义之人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如果只有忠义的精神,而没有实践忠义的体力,最后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忠义只是一种精神,一个人必须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此我奉劝各位,如果你是忠义之人,一定要想办法使自己的身体能够比较长期地维持下去。


中国人的哲学是明哲保身,“保身”就是要把身体保存住,“明哲”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很多人批评中国的哲学太保守、太自私,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任务而没有体力去实践,那也是一种遗憾。


我们一路看过来,多少英雄人物,经不起时代的淘汰,一批一批地不见了,折损得非常之快速。


孔明当然也知道,只是第一,他没有能力避免战争;第二,他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将才都不死;第三,他有能力让敌军阵容里面的将才统统快速地死掉,因为这些都不是人在作主,他想到了,但是他真的很无奈。


蜀军出动水陆两路兵马攻打魏军,不料两路兵马的出动目的都被司马懿识破。


如果说孔明是好老师,那司马懿就是好学生,这个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不但了解、领悟,而且能够充分运用。


我们知道,老师之所以经常败在学生的手上,就是因为学生比老师年轻,不仅懂得老师的那些东西,还能加上自己的创意。


所以,老师收学生时一定要看他是不是跟你志同道合,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干脆就不要收,以免倒霉。


孔明和司马懿显然是敌对的,孔明虽然并非心甘情愿,却“传授”给司马懿一些计谋。司马懿认真研究孔明的每一次计谋,对孔明了如指掌,你用哪种战法,我就怎么去跟你对付,孔明也真拿他没有办法。


蜀军各路兵马一一败落,折伤大半,孔明心中不安。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失算一次,就会让很多人白白送命。


而这些人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都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听从自己调遣征战前线,结果自己算计不灵导致出师不利,他心里不安也是必然的。


将士们死里逃生,回到了蜀军大营。孔明说大家辛苦了,快快歇息。通常战败的将领回来一定要下跪请罪,该胜而不胜,是将领的过错,很可能被斩首。假如孔明这次的计谋没有被司马懿识破,而又打了败仗,那孔明是会骂人的。


战争是很严肃的事情,不战则已,一战就要胜利,不可能说尽力就好,胜败无所谓。


但孔明检讨后发现,这次战败完全不能怪将领,所以他一改以前的作风。这其中有道歉的意思,大家也能够谅解。因为从他的神情上面,从他的措词上面就可以知道,他深深感觉到对不起大家。


魏延在旁边,又是一脸不服气的表情,这种表情是绝对不合适的。魏延有好几条路可走,第一条路就是真正地拿出一套办法去跟孔明据理力争,但这条路他又走不通,因为长期以来,他已经跟孔明有了很严重的心结。


也许有人会讲,孔明应该宽宏大量,应该谅解和包容,但这个心结不是孔明单方面所能解开的。


魏延自己对此要负很大的责任,他本该用实际行动去化解,但是他没有,反而一次又一次地表示不服,表示抱怨,表示受委屈,这样下去,这个心结只可能越来越紧而不会松动。


第二条路就是想办法讨好别人,然后透过别人去跟孔明讲,这样孔明会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功成不必在我,将来有一天事情做成了,大家还是会把功劳还回来的,所以不必着急。


况且,一个人的意见只有被大家接受,才是成熟有效的意见,否则等于零。但是魏延也没有这样做,完全是消极抵抗,缺乏积极的建议,这是魏延最大的败笔。


此次蜀魏交锋,蜀军首战失利,然而司马懿却没有因此而乘胜追击,反而命魏军高挂免战牌,死守不出。


司马懿的招数是以逸待劳——你远道而来,那我就跟你拖长时间,以待你粮草不足、兵士疲惫、斗志松懈之时,我一战而捷。司马懿几次都用这种招数。


蜀军从后方运粮过来是很辛苦的事情。为了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孔明研制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木牛流马,就是用木头做成的像牛一样的运输工具,不会耗费粮草,里面装粮,可以行走,不会劳累,方便省力。


如此一来,司马懿以逸待劳的招数自然就被破解了,他必须得改变策略,这对孔明非常有利。


司马懿从来没有听过木牛流马,他最初连这四个字都讲不清楚。他想,既然孔明用木牛流马,那我就抢来几个照样仿做,反正又没有专利权。


孔明知道木牛流马被劫,不但没有慌张,反而哈哈大笑。因为他心里清楚,司马懿一仿做就上当了,这是孔明惯用的招数——我走一条路,把你引上道来,然后我就能料到你下一步会怎么走,这样你就不知不觉地上当了。


司马懿没有想那么多,他认为孔明能用的东西他也能用。不能因此就说司马懿想法简单,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对这个东西他不内行而已,不知道里面有机关。


一个人对于陌生的、不了解的事情,就算绞尽脑汁也使不上劲儿,因为想不到那个方向上去所以,司马懿这一次显然是不如孔明的。


孔明想事情,不是想片面的,而是想全面的,不是想眼前的,而是想长远的。


他当初用木牛流马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司马懿一定会派人来抢,所以早就设计了一个机关——只要扳动舌头,整个木牛流马就动不了了,如果再把舌头扳回来,它就又会正常行走。


孔明知道,司马懿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个机关搞清楚,所以想在司马懿仿做之后,但还没有摸清机关之前,跟司马懿玩一个游戏。


司马懿抢到木牛流马后,大量仿造,并用以押送魏军军粮。蜀军得到消息,前来劫粮,并趁机扳动木牛流马口中机关,使它们不能前进。郭淮看到木牛流马不能行走,只好放弃,又说有鬼。


人们对于已知和未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对于已经了解、熟悉的事情,胸有成竹;对于不了解、看不清楚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有疑神疑鬼的倾向,甚至把它叫做鬼。


就木牛流马来说,蜀军非常了解,知道如何利用它们口中的机关,所以不会疑神疑鬼。


可魏将郭淮不清楚机关,只知道木牛流马在自己手上还可以行走,被蜀军抢走后突然就不能动了,而其后却又能走了,他当然会觉得有鬼。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事情来看:初生的孩子不会大喊大叫说怕鬼,都是等到慢慢长大,懂点事情后,大人教他们说,这个有鬼,很可怕,小孩才开始怕鬼。


也就是说,心中有鬼的人才怕鬼,反之就不会怕鬼。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疑神疑鬼,因为是人在装神弄鬼。


司马懿为了夺回军粮及木牛流马,与蜀军交战,结果被蜀军打败,于是司马懿再次退守营寨,死守不出。孔明命魏延前去骂阵。


魏延曾经几次被孔明派去叫骂,为此他很有怨气,因为他好歹也是蜀军里面数一数二的大将,论武功无人能敌。正因为如此,虽然孔明对魏延看不顺眼,却始终没有杀他。


所以,我们不能说搞不好谁就把谁干掉,事情没那么简单,都干掉了,谁去做事?


魏延每次去阵前叫骂回来都抱怨:这种事情岂是大将所为!所以这次他又不愿意去。孔明跟他讲这次不一样,司马懿兵败,弃盔而逃。


头盔对一军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司马懿这样的统帅,如果把他的头盔任意玩耍、踢弄,他不会不动怒,若他一生气挥军而出,小将会招架不住,所以才让他去。魏延一听,觉得孔明还是很看重他的,他就去了。


司马懿的忍耐功夫高得出奇,无人能及,令人佩服。蜀军把他的头盔挂在棍子上晃动,他忍住了;蜀军又把他的头盔放在地上踢来踢去,他还是忍住了。


几员大将都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都要出战了,可司马懿还是说,没关系,让他们踢去吧。他内心肯定也很气愤,但却能一忍再忍,非常不易,这也是他的独门功夫。


他的这一套“我不如又激不怒的功夫”值不值得学习?这要看个人的选择。如果你做的是小事,别人不会用极端的手段激怒你,你就用不着学习;


如果你想成就大业,必然会招致嫉妒,别人会用你忍受不了的手段来刺激你,想方设法把你除掉,所以你就要无比忍耐,司马懿这套功夫就非学不可。


我们给这门忍耐功夫起一个名字,叫忍辱功。什么功都好练,忍辱功却很难练。很多很有成就的人,最后功败垂成,就是因为忍不住一时之气,结果不是被气死就是被打垮,这是很划不来的。


对付孔明,司马懿有两点做得很好:一是他承认自己不如孔明,这样他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太大的压力,如果他一定要战胜孔明,就会变成周瑜第二——既生瑜,何生亮,被活活气死;二是无论孔明怎么激他,他都不动怒,最后孔明也拿他毫无办法。


魏延骂了半天,司马懿完全不为所动,还让身边的人不要理会。魏延越骂越生气,因为他有一个心理障碍,认为自己这样的身份是不可以做这种小事的。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什么是大事?能够做好的事就是大事,而不是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才是大事,这是魏延一生都没有体会到的。


激司马懿出战,这就是大事,如果此计不通,那也别无良策。魏延如果这样想,就会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大事,可他偏不这么想,只是抱怨诸葛亮出的主意又没有用。可见,魏延对孔明心存芥蒂,觉得孔明处处跟他过不去。


任凭蜀军如何叫骂,如何羞辱,司马懿就是死守不出。他心里想:你毕竟是外来的,在这里调度不便,而且你家里还有事,迟早会把你调回去的。


其实,司马懿选择不出战,也是从痛苦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一出战就上当,就会输,所以干脆坚守不出。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思路还是赶不上孔明,只要孔明有新的思路,他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仍旧采取最实在的办法,能拖就拖,能不打就不打。


此次北伐,由于军务的繁重和孔明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长此以往,蜀军想要打败魏军是很难的,大家对情况有所了解后,除了悲伤,还很恐慌,孔明一旦出事,他们就不知该怎么办。


老实讲,军队开出去还算比较容易,但要想退回来,那是高度困难的。司马懿此时虽然不打,但蜀军一退,他必定气势汹汹地追杀过来。


因此大家都在担心不能安全地回到故乡。这是人之常情,我不认为大家在自私自利地替自己打算。


孔明若是真的出事,大至蜀国,小至个人,都是高度危险的,所以当士兵们看到孔明咳嗽不停,又不吃不喝,会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知道,阿斗并没有给孔明压力,反而劝他不要出兵,安安稳稳地守住蜀地就好了;下面的人更没有给他压力。


孔明的压力主要来自对刘备的承诺,另外他也想让三分天下重归统一,恢复太平,不要再这样打来打去,仅此而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0717红豆红

    一个人把事情做好就是大事,而不是做什么事情才是大事。

  • 1528989nvxs

    人衰老了真的很无奈很可怜

  • 北隐道人

    听到这里了,留念

  • 东山桥海

    水陆出兵计识破,死里逃生跪求饶。 损伤折半自担责,谋划失败徒胜师。 乘胜追击未敢做,魏军高挂免战牌。 常以此策败蜀军,木牛流马破敌策。 仿制流马反中计,截获流马与粮草 。 郭淮感次有鬼神,为夺粮草魏军败。 坚守不出躲营寨,魏延骂阵踢头盔。 忍辱功夫第一流,自知不如避锋芒。 拖等时机战地利,压制众将闭寨守。 孔明生病下属哭,履行诺言压力生。

  • 东山桥海

    北伐事宜初张定,突报关平英年逝。 忠义之人天减寿 ,人才折损丞相泣。

  • 东山桥海

    出岐山再度伐魏 ,出师前祭拜昭烈。 竭心尽力兴汉室,鞠躬尽瘁死后已。 誓言铮铮帝庙哭,泪流满面心憔悴。 虽无桃源结义情,已有三顾知遇恩。 阴阳两隔不相见,心中热忱似当年。 日渐衰老遗言茫,人才凋零心生愧。 以战止战非好战,不可为之偏要为。 民族精神丞相存,千古第一是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