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挥泪斩马谡

71.挥泪斩马谡

00:00
28:23

第七十一集  挥泪斩马谡

 

街亭是蜀军攻打魏国的交通要道,对军粮和后续兵员的供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时,蜀军主力已在街亭和长安之间,街亭若失,蜀军将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马谡立下军令状,前去镇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北伐陷入危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我们从马谡身上又该吸取到怎样的教训?而从孔明最终对马谡的处理结果,我们又能看出孔明怎样的为人之道和处事智慧呢?


在街亭察看完地形后,马谡笑孔明多心,王平劝他还是谨慎为好,二人一开始就闹意见。一个团队的领导之间如果分歧很大的话,就会起内讧。


马谡是主将,王平是副将,士兵不知道听谁的,这样一来,还没开始作战,士气就已经不稳了,这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王平如果事先料到马谡会跟他有不同意见,提前安排一个人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快马加鞭去报告孔明,这样好不好?答案是不好,而且很糟糕。


如果王平一开始就心存疑虑,为什么不在出发之前就告诉孔明呢?这种事情要做也只能由孔明来做,然而孔明若事先有这样的安排,就表示他一开始就不相信马谡,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给予马谡这么重大的任务呢?


所以,谁都不可能事先做这样的安排。孔明让马谡守街亭,是考虑再三后的决定,表明他信任马谡,相信马谡会按照他的计划去执行,只是告诉王平把下寨的方式画图给他看,只是这样而已。


马谡要上山扎营,王平说有违孔明指示,争执不下,这时王平唯一的办法就是亮出孔明这张王牌,说这不是自己的意见,是孔明说的要伐木为栅,当道设防。


但马谡仍旧不听,说自己从小熟读兵书,孔明遇事尚且问他,并说孔明对这里的地形地物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一个山可以利用,如果孔明来了,也会这么做。


王平拿马谡没有办法,只好领五千兵马去山下扎寨。安好寨了才画图报告给孔明。


王平刚刚派人送走下寨图,司马懿的大军就到达了街亭。司马懿熟读兵书,凡事略微观察便可分晓。


他见街亭大路畅通,蜀军屯兵山上,稍感意外,而得知是马良的弟弟马谡守街亭后,便知道马谡是空有其名,完全不懂用兵之道。


中国人有老天爷的观念,觉得人再强也强不过天,所以常讲人算不如天算,把大好事归功于老天爷,而不说自己有多厉害。


司马懿也是这样,他见孔明这么厉害的人,居然派一个这样蹩脚的人来守街亭,忍不住说“天助我也”。


兵贵神速。司马懿一看蜀军屯兵山上,立刻判断应该快速围山,只要切断水源,蜀军定会起内乱,从而丧失作战能力。兵贵神速不是说一切都要快,而是说该快则快,不该快则不快。


因为如果山上有水源,山是很好的据守点,如果水源在山下,就刚好相反,越上山越倒霉。


如果行动迟缓,蜀军发现情况不妙冲了下来,魏军的有利形势就很快丧失了,所以此时司马懿真正是分秒必争。司马懿不打则已,要打就一招制胜,这才是真正的兵贵神速。


孔明兵法娴熟,深通韬略,对地形地物运用自如。他一看王平送来的屯兵图就知道司马懿一到,蜀军将会先被断水,后被火攻,到时候任凭指挥官怎么激励军心都无济于事,街亭必失,北伐无望。孔明知道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


果然,司马懿很快就将山包围得如铁桶一般,并切断蜀军水源。两军对峙一夜,至次日天明,蜀军早已疲惫不堪,口渴难耐。魏军趁此放火烧山,马谡命令大家勇敢杀下去,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指在大军还没有行动之前,就利用地形地物制造出没有后路的局面,这样将士才会奋力拼杀以求保命。


而蜀军现在的状况是,早在两位指挥官产生争执的时候,大家就已判断出马谡是错的,可他一意孤行致使部队被围困,没本事带大家出去不说,反而叫大家冲,分明是让人去送死。


指挥官不能在自己决策错误后,还强令所有人给他陪葬。何况马谡平常只是在孔明旁边献计,跟士兵接触很少。


所以不管他怎么叫,除了旁边几个人还附和以外,命令根本贯彻不下去,他的整个指挥系统都已经崩溃了,要将士置之死地而后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蜀军惊慌溃退,降者无数。马谡高呼街亭不能丢,想自杀谢罪,被众人拦下。可能有人会想,干脆让马谡死了,好一了百了,免得日后制造问题,反正他回去也活不成。


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会这样做,因为生命无价,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尽力挽救人的生命。左右也不可能因为马谡决策错误,就任其去寻死。


马谡此时肯定很后悔,甚至恨自己,为什么这样自作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听孔明的话?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他要自杀,大家进行劝阻是对的,他自杀不了,也是自作自受。虽然说好汉一人做事一人担,但人不能一做错事情,就干脆死了算了,因为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应该活着去面对后面的问题,留给大家更大的教训。


得知街亭失守后,孔明料到蜀军陷入危机,于是着手准备撤退。他知道,街亭一失守,有可能导致很大的败局,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去指责马谡,也不是自责后悔,而是积极勇敢地面对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让部队安全退回汉中。


此刻蜀军士气大跌,而魏军士气大振,如果魏军乘势追杀,蜀军将很难幸免。      


孔明镇定自若,注意力都集中在妥当安排各路军队上,尽量将伤亡减到最少。实际上他内心何尝不着急,何尝不慌乱,又何尝不生气?但他都能一一化解,这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部署完后退,孔明亲自引五千兵士退往西县,搬运粮草,他为什么不多留一些军士在自己身边?孔明作为军师,不能够只想自己,得对全局负责,而他的伟大之处也在于能够顾及全局,敢于承担全部的责任。


在怎样让部队安全撤退问题上,他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兵力都不能太少,否则就是要军士去送死,因此对主要兵力都做了妥当的安排,而自己只带五千兵马去西县运粮。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总想让主力跟随自己,以保全自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孔明是不存私心的,而且他认为西县很小,并不起眼,只是存粮之地,司马懿不会来攻打。


但是,孔明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对他研究得一清二楚。司马懿知道,跟孔明打仗,硬碰硬是下策,要攻他的粮仓方能取胜,所以把大军开赴西县。


而孔明偏偏把主力都分派了出去。也就是说,孔明现在要以最小的兵力来对抗司马懿的主力。这也是孔明出于不自私,出于顾全大局,忽略自己的安危,所造成的一种危机,而且是很严重的。


探子报告,司马懿大军来到,粮官惊吓得掉落手中的粮册,因为他没有孔明这样的素养。


孔明没有骂粮官,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是粮官,也同样如此,所以只是很平淡地让粮官拾起粮册。这是孔明的领导作风,一般人可能会骂粮官胆子太小,其实那样的做法结果很糟糕。


领导对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要求部属也能做到,这是不合理的。人的位阶不同,修养也不同,所以要彼此尊重。在这一点上,孔明就算在非常慌乱的情境中,也做得非常好。    


由于城中微小兵力无法抵抗司马懿的大军,孔明只好玩起了空城计。他令部下打开城门,百姓洒扫街道,而自己携琴一张,于城上焚香弹琴。


空城计经常在用,不是孔明发明的。司马懿的儿子也几次提醒说,很明显城中无人,冲进去好了。所以我相信,司马懿应该知道孔明在玩空城计。


只不过司马懿另有盘算,所以并不攻城。他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并未得到信任,曹睿不会真的给他大权。


干部如果能得到老板的信任,那他不必顾虑,会全力以赴;可如果干部只是被利用时,就应该替自己设想。


司马懿知道,留得孔明在,自己还能被利用,还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如果除掉孔明,自己就毫无价值,那不是截断自己的路吗?


司马懿一定会记起,当年孔明故意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就是不准备杀曹操,因为曹操那时候还不能死,还有利用的价值。


所以这时司马懿想将计就计,假装不知孔明在玩空城计,转身走掉,这是非常聪明的选择。    


既然已经下决心不杀孔明,司马懿就不能挥军进城,否则孔明不是被杀就是被活捉,活捉后再放回去,不更引起曹睿的怀疑吗?因此司马懿告诉大家说,孔明绝非等闲之辈,素来谨慎,不会做这种冒险的事情,切不可妄动。


孔明的琴弦突然断掉,司马懿知道孔明的心不再平静,于是急令军队撤退。实际上他想利用孔明来保全自己,这也是一种战略,只不过要在情况特殊时才能使用。    


司马懿大军退去,孔明满头大汗,连说“险啊险啊”。弄险需要本钱和资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弄险。


一个人如果平常一直弄险,到最后就会无险可弄。只有像孔明这样谨慎再三,使人想到他就想到谨慎的人,才有资格弄险。我们想学孔明也学不到,因为我们在谨慎方面的信用度还不够,所以我们不能弄险。


孔明也是迫不得已才弄险,司马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他就算再调集士兵也来不及了,何况都不知道上哪儿去调,除空城计别无他法。


人内心的挣扎、冲突和不安,只能够化解一部分,司马懿退兵以后,孔明的情绪松懈下来,顿时大汗淋漓,连说“险啊险啊”。意思就是告诉周围的人,这一招只能用一次,以后我不会再用,你们也不要希望有第二次,这也是一种机会教育。


孔明随即部署全部人马撤回了汉中,而此时,失掉街亭、导致此次北伐夭折的马谡,将自己捆绑起来,他是想请求免除死罪?如果马谡这样想,他就太不了解自己的处境了。


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是没有权利要求赦免的。马谡没有那么糊涂,他将自己捆绑起来,只求能够赦免家人,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人如果只考虑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死就死了,没什么了不起。然而我们有妻儿父母,要对他们承担责任,要考虑他们的安全、未来甚至幸福,这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现在马谡绝对不敢说“丞相,您饶我一命吧”,他只是说“能不能给我的小孩一些生机,给我的家人一口饭吃、一件衣穿,不要因为我而连累他们”。我想,这才是他真正的用意。


孔明大骂马谡。他很少骂人,因为他知道骂人是非常不利的,挨骂的人表面可能服气,背地里还会制造很多问题。


而且骂人的结果要么就是将其处斩,要么就是遭到对方的报复,即使将人处死,他身后的人也会制造问题,所以骂人没有什么好处。 


但孔明非骂马谡不可,如果不骂就对自己没有个交代,同时,他也想对大家说明自己不是随便的人,不是因为跟马谡关系好,为了照顾马谡,所以给他这个难得的机会的,他要交代清楚,是马谡自作主张导致的失败。 


一个人,该讲的话一句不可少。孔明骂马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讲给马谡听的,而是讲给其他人听的,特别是魏延。


孔明知道魏延可能会埋怨:你不找我去找马谡,现在搞成这个样子,谁来负责?魏延的情绪如果发泄出来会很难收拾,可被孔明这么一骂,就给压回去了。


孔明当场宣布马谡死罪。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赦免马谡,大家会觉得非常不公正,因为没有理由可以赦免马谡。


古代有些罪行非常重大,罪及九族,当时最严酷的刑罚就是株连九族。失守街亭的罪也很大,可是跟马谡的家人无关,所以孔明赦免了马谡的家人,这也是马谡唯一乞求的事情。


孔明赦免马谡的家人,马谡听后心满意足,再三叩谢。孔明这么做也是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要负起责任,照顾马谡的家小。


众将正在马谡求情,蒋琬专程从成都赶到,请求免马谡一死。按理说,蒋琬这个时候求情,是给了孔明一个台阶。


如果孔明答应了,就可以顺水推舟赦免马谡死罪,改成另外的刑罚,可大家会非常怀疑:你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要不然怎么那么巧呢?这完全是在演戏嘛!


所以孔明并没有接受,这是正确的做法。他断然拒绝了蒋琬,显示了他的决心,也让大家知道犯了错误就应该承担责任,不能够大家一求情就免除罪责,那是不合理的。 


当每个人看到“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段时,都应该反复想一想,孔明能不用马谡吗?除了马谡又能考虑谁呢?


当无人可用的时候,用马谡也是合理的,虽然有些冒险。如果马谡完全按照孔明的部署,跟王平密切合作,肯定就立了大功,但他陡生意外,谁能料得到呢? 


马谡是孔明培养出来的,是孔明很心疼的一个人,所以斩马谡令孔明痛惜不已。但是,孔明是在仁至义尽之后才斩马谡,而不是一来就完全把情感摆在一边。人有时候要狠,这是不得已的事情。


但狠有两种:一种是无情无义的狠,一种是有情有义的狠。如果孔明板着脸骂马谡,说马谡犯这么大的错误,不但他本人要死,他全家都要被斩,那就叫做无情无义的狠。


事实上孔明很难过,说马谡对自己帮助很大,本希望他能好好表现,没想到他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虽然不忍心斩他,但他非死不可,并说自己会照顾他的家人。孔明这是有情有义的狠,体现了将帅之风,否则其他人会不服气的。  


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上奏阿斗,请求降职作为惩罚。如果孔明辞掉不干,分明就是为难阿斗。


所以为了表示诚意,他上奏辞掉丞相之职,但仍旧以右将军的名义执行丞相之事,并且总督兵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东山桥海

    南平孟获归,带兵又北伐。 先帝托孤意,光复中原志。 赵云为先锋,马谡是参军。 冀县收姜维,俘虏夏侯楙。 换将为曹真,王朗做军师。 王朗骂孔明,七十六岁死。 启用司马懿,孟德病变败。 才饮庆祝酒,听报旋叹息。 司马懿教子,随身机会育。 学得文武艺,难卖帝王家。 儿子欲放弃,司马等风来。 无耐天子召,困龙遂得出。 多识孔明计,敬仰不畏惧。 每次交手时,皆是反着来。 街亭夺咽喉,蜀汉北伐折。 谋定巧退兵,自领五千兵。 西县运粮食,司马懿算中。 大兵压城时,城门双双开。 抚琴城门楼,城墙无士卒。 劝父杀进城,司马另谋算。 炫音有变化,得知意不静。 急切引兵走,空城险计成。 事后满头汗 ,丞相自叹息。

  • 东山桥海

    北伐失败后,退兵归汉中。 天机尽失去,问罪街亭失。 不听王平劝,蜀兵乃溃散。 自缚恕家人,将琬求情后。 孔明意不从,自己亲栽培。 帐中常献策,为有实战功。 为报丞相恩,自请守街亭。 犹豫不决间,愿立军令状。 方让带兵出,临走多叮嘱。 实战为耳闻,不听副将劝。 孤意山上寨,魏军断水源。 一天即溃败,尽毁孔明计。 做足人情后,挥泪斩马谡。 自贬右将军,暂代丞相职。

  • 周玉_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