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以诚服人

67.以诚服人

00:00
29:30

第六十七集  以诚服人


孟获被五擒五纵之后,依然不肯归降,又施展了各种新招数,使蜀军遭受了不少损失。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孔明再次擒住孟获时,依然将其释放,并且对其被俘的夫人和兵士也给予了宽容。


七擒七纵之后,终于使得孟获受到感化而诚心归降。那么,孔明为何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坚持要收服人心?他的这种策略,又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怎样的统一方式呢?


孔明此次征战南蛮,一心要收服人心,可这并不代表什么人都不杀,因为两军交战,死伤在所难免。


孟获被五擒五纵之后,其妻祝融夫人亲自迎战。祝融夫人英勇无比,赵云誓要杀她,孔明不同意,因为她是孟获之妻,杀她跟杀孟获并无不同,对于特殊人物,要特殊处理。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条命。一些人经过奋斗,地位和身份不同了,我们就得对他另眼相待。为什么人人都要争气?其实就是争位置而已。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抢位置的游戏,抢到什么位置就像什么。阿斗虽然没有抢,可一坐上皇位,就是到了那位置,连孔明都要让他三分。


现在的祝融夫人也有她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格外留意,说不要伤了祝融夫人的道理。


祝融夫人中计被擒,孔明下令释放。我相信祝融夫人最初的感想跟孟获的几位大将是一样的,总觉得孔明不讲道理,大老远地来打南川。再加上孟获的一大堆说辞,她肯定认为杀蜀将是理所当然的。


可现在她不但没杀成蜀将,反被擒获,而且人家可以杀她却没有杀,她的想法就有点不同了,开始慢慢地倾向于孔明,觉得孟获好像不是很有道理了。这种心理上的改变,对战争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祝融夫人说要出战的时候,孟获是反对的,说不用她,有他自己就够了。现在祝融夫人获释归来,孟获说要替她报仇,祝融夫人却是一声不吭。


我们可以想象她不吭声的原因:一是质疑孟获的实力——你如果打得赢就用不着我了,现在又说这种话,到底有没有把握?


二是她亲身感受到了被擒又被放回的感觉,自己原本存心要死,因为不可能去求情,可是不求情而人家不杀,那种滋味不好受。


三是她此时心情复杂,对于这个仗还要不要打,如何去打,犹豫不决,否则她一定会回应说当然要去,或者说算了,可现在她什么都没有说,就表示她还在犹豫,还在想下一步怎么走,还没有到决定的关键时刻。


次日作战,孟获请木鹿大王带着猛兽出阵,蜀军人马俱惊,大败而退。人都是这样,出门在外,白天诸物可见,心里还算踏实,晚上一片漆黑,就开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我们对可知、可见的事物比较有信心,而对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楚的状况通常都会感到不安,这说明人的心理会随着时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蜀军习惯跟人打仗,突然遇到猛兽毒蛇,再怎么富有经验,都会惊慌失措,甚至连将领都措手不及,乱了阵脚,这也是正常的反应。


孔明向来做事谨慎,在成都时,他就听说南蛮之人会驱兽作战,料想会遇到这个情况,于是经过思考和设计,准备好了图样,做到有备无患。


现在果然不出所料,木鹿大王驱猛兽来袭,所以蜀军按孔明指示,很快就把木制巨兽做好了。巨兽比真的猛兽体积大,而且口吐烈焰,吓得毒蛇猛兽掉头就跑,使得孟获所部溃不成军。


我们应该很清楚,战争当中,谁做决定,谁就应该负责。士兵听将领口令,让他冲他就冲,却不知道为什么冲,也不知道打的是谁。


所以士兵是不负责任的,要由将领负责;而将领又要听统帅的,所以统帅的责任更大;再往上推,统帅又听君王的,要由君王来做决策,因此君王得负全责。


木鹿大王是自愿来的,他很得意,以为自己有猛兽毒蛇就没人能打得过。毒蛇猛兽不会去做人类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动脑筋摆阵图,它们根本没有这种观念,也没有必要参与战争。


动物没有自主权,是受木鹿大王驱使才来作战的,所以木鹿大王得负全部责任,他自己死于乱军当中,完全是自作自受。孟获无处可逃,孟优主张投降。孟获不许,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凡是能当头号领导的人,个性都有点特别,否则他挤不上去,也当不稳。


处在这样位阶上的人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眼光会看得远一点,二是立场会坚定一点,三是心会比大家狠一点。


所有南蛮人中,孟获的心最狠,可以狠到一不做二不休。当然,狠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头领所要做的决定关系重大,一般人下不了决心。所以也可以说,下不了决心的人当不了大统领,就算当上了也非常辛苦。


孟氏三兄弟中,孟获在家里是老二,可是在这里他是老大,就是因为这种很狠很果决的性格。他说已经到这个地步了,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他料到蜀军远征跋涉,粮草不济,难以持久。


这一次,孟获夫妇诈降,想伺机刺杀孔明,孔明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不会上当。孔明专打有把握的仗,给我们很多启发。孟获坚持仍有良策可破蜀军,要求再试一次,孔明再一次放他回去。


照理说,孟获一而再、再而三地惹火大家,孔明就不应该再给他机会了,否则对蜀将很不公平。蜀将存心不杀孟获,可孟获出手无情,随时可能置蜀将于死地,在这个不对称的战争之下,蜀将都非常忍耐。


可孔明认为这一路走来,眼看就要水到渠成了,现在发脾气的话,会前功尽弃,更为严重的是,若与孟获结下积怨,以后很难化解。所以孔明忍了又忍,一次又一次给孟获机会,告诉他下次不能耍赖了。


孔明这样做,并不是不顾将领的内心感受,也不是不顾自己所花的这么多的时间,他真正是为了整体的发展,是为了大家,完全没有私心。


蜀军大获全胜后,孔明下令释放孟获军士回家团聚,是什么用意?孔明刚开始收人心的对象是将领而非士兵。


因为士兵人多,很难周全,效果不佳,而将领的心如果松懈了,就可以收更上层人士的心。经过几擒几纵,已经打动了被擒将士的心思,这时就要开始收群众的心。


孔明对孟获的士兵说,我也知道你们不愿打仗,只是不得不听命令。打仗这么辛苦,其实根本不必要,你们现在把我们带来的衣服、粮食带些回去,好好过日子好了。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会想:打仗干什么?


好好过日子不是很好吗?蜀军那么远来也不是想打我们,只是希望我们不要打就好了。这样就会使得孟获的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要被瓦解。 

  

孟获请出乌戈国主兀突骨,带来三万藤甲军迎战蜀军。两军对阵,兀突骨军之藤甲刀箭不入,蜀军死伤无数,大败而逃。


因为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会把它想得更恐怖,内心会更慌张。蜀军跟兀突骨一交手,发现对方盔甲材质特殊,前所未见,火攻也没有用,脱下后还可以坐着渡河,真是太神奇了!蜀军根本摸不清状况,无力对抗。


这种情况,甚至出乎孔明的意料,好在孔明很镇静,拿来一块盔甲的材料进行研究。


一个人对未知的事情不能逃避,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当然也不能充内行乱讲,那太危险了。


经过反复研究,孔明最终得知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藤制作而成,它耐火、耐水,刀枪不入,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孔明认为除了用火攻之外,几乎没有办法。


因为水没有用,刀没有用,枪也没有用,箭更没有用,用人去冲更是笑话,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特殊的方式——火攻。


孔明与诸将商议,决定在盘蛇谷设伏,以火攻破敌。魏延要求出战,孔明不说话。


孔明不说话其实是给魏延面子,可魏延在这方面始终不长进。领导对下属的话通常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说“没有你的事,少啰唆”,这种反应我们时常可见,令人非常难堪。


第二种是以不吭气来表示不同意,体现了对部属的尊重,这种情况下,部属自己要检点一些,最好别再跟领导啰唆了。


第三种是说“你再考虑考虑,看还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这就表示领导准备采纳意见了。


三种方法中,孔明采取的是第二种——没有反应。当部属的人应该明白,你的声音够大、够清楚,领导都听进去了,没有反应就是很客气地告诉你不要再说了,应该适可而止。


孔明令魏延在半个月内,连输十五场,弃七个营寨,是不是合理?乍听起来是不合理的,而且魏延自认为是蜀中大将,面子上他输不起。


魏延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不了解孔明的意图——一般的小将输,兀突骨会觉得蜀军要么是害怕他们,要么是里面有计;


只有魏延输,兀突骨才会以为蜀军真的打不过他们,才会毫无顾虑地“乘胜追击”,从而进入蜀军的埋伏。


奇怪的是,魏延始终没有体谅到孔明的良苦用心。照理说,以他的聪明和经验,又跟了孔明这么久,应该知道才对。


果然,兀突骨很快进入蜀军设伏的峡谷,他们看到装油箱的车子,还好奇地东摸西看,完全没有警觉性。孔明下令点火,油一燃烧起来,连盔甲都没用,人自然死伤无数。


造成这样的惨景,应该由兀突骨的人自己负责,谁叫他们来惹这桩事呢?孟获请他们帮忙,他们就真的来了,也不问清楚是干什么的,所以完全是咎由自取。


但是孔明心里也很悲戚,因为他认为照理不应该这样。孔明作战一向用计,也曾使很多人丧命,但是这一次很特别,所以他很过意不去,这种情况比较特殊。


孔明出山以来一向以智取胜,也多次采用火攻,但从来没有这次这种感觉。孟获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请这个,一会儿请那个,孔明一忍再忍,他却仍旧冥顽不化。


孔明不得已用了这么残酷的火攻,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其实动这种脑筋,他是一百个不愿意的,只是事情摆在眼前,逼他非如此不可。


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依然没有杀他。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是第十次,我相信孔明也不会杀孟获。


因为孔明内心非常不安,认为自己的手段确实有点过分,他反省自己,从第一次到第六次,也难怪孟获每次都找理由,就是因为毕竟是一个成熟的人同一个不很成熟的人斗智,是不太公平的。


如果这次不是以火攻取胜的话,我相信,孔明最起码会把孟获关起来教训教训。所以,很多事情都跟当时的情境密切相关。


孔明又一次释放孟获,还送了一些粮食跟衣服给孟获的军士,告诉他们回家去好好过生活,不要老想打仗。一经战乱,军士死的死,伤的伤,日子很不好过,所以都发自内心地请求孟获不要再打了。


孟获可能也觉得这样打下去对不起自己的部队,心也开始软化了,只不过以他的个性,要他马上表示投降恐怕还做不到。但最起码军士层的心已经开始软化了。


孟获一定也没有想到,连妻子祝融夫人都劝他投降。他周围的人一开始都跟他站在一起,要共同对付孔明,现在一层一层地剥掉了。


此时孟获可能觉得自己慢慢变得孤单了,渐渐脱离群众了,于是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这些都是孔明想要达到的效果,现在逐渐在兑现。可见,很多事情刚开始好像没有效,但随着力道加强,就开始产生作用了。


孟获表面上还是很坚强,认为孔明每次都引他上当,这样的胜利是不光明的,所以始终不认输,语气还是很硬,说一句“我不投降”就走了。


他没想到的是,孔明叫人送干粮给他,告诉他好走,好好去找一个地方。这么一来,孟获最后的一道防线就崩溃了。


如果孟获被孔明追赶、辱骂,他还会抵抗,而孔明却完全尊重他的选择,他真正地被感动了,觉得自己太不像话了,做人不能这样。


所以后来他跟孔明讲,虽然自己没有经过什么教化,但是心也是肉长的,自己如果再不投降就是无耻。孟获此次投降是真心的,而且是长远的。


孟获投降,率众把土地献给孔明,他是诚心诚意要投诚的,从此归顺蜀国。如果孔明接受,就表示南川成了蜀国的殖民地,那跟外国侵略并无二样。


然而,孔明原封不动地还给孟获,说仍旧由他来管,所有的人民和财产蜀国都不会动。


孟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恳求孔明指派官员来治理此地,孔明说一切照旧,这次来是为了修好,不是来占领土地、统治人民的。孔明用实际行动,使得所有南蛮的人永远感谢他的好意。


孔明没有带回任何奴隶,没有掠夺任何资产,也没有指派一名官员,反而使得南蛮之人自愿归并到蜀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中华民族不靠侵略来扩大版图,只是把自己修得非常好,使得四方的人闻风而来,自愿归属到我们的版图里,这种状况是世界上非常少有的。


孔明七擒七纵孟获,值得吗?肯定是值得的,因为从那以后,孔明不再担心南方作乱,从而可以专心一意地完成北伐使命。


当然,这个使命能不能完成,那是另外一回事。他迢迢千里来到这不毛之地,历经千辛万苦,用无比的忍耐,最终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胜利。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带回什么有形的东西,而是带来无形的、长远的和平,这才是两边的老百姓最大的福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默尧

    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 东山桥海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