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卡片
重点内容
中国历史为什么总处于周而复始的治乱循环中,在王朝末期被大起义推翻?有人解释为皇帝的素质问题,有人解释为“小冰河期”之类的气候灾变,有人解释为土地兼并惹来的灾祸,然而这些解释都立不住脚。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反映的都是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出现了许许多多农民对官吏极端仇恨的“官逼民反”现象。
文稿
前面的内容讲到自秦朝以后,中国的王朝总是不长寿,开头几十年可能还不错,但是几代之后,就会出现问题,全面腐败,官逼民反,最后被一场大起义推翻,然后再建立一个新王朝,总是这样治乱循环。
关于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处于治乱循环之中,人们有很多解释。传统史书,比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解释是归因于人类的意志力,或者说皇帝的素质问题。说历代开国皇帝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强人、雄主,很厉害,所以制定了合理的制度,解决了很多问题。然而后来的皇帝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越来越软弱,越来越昏聩,国家治理越来越差,终于亡国,这就是所谓的“黄炎培定律”。
教育家黄炎培
黄炎培有一次在延安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说:“中国历史的规律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王朝兴起的时候总是很厉害很有朝气,一下子就起来了。灭亡的时候也很快,稀里糊涂就灭亡了。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等到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惰性慢慢发作,积重难返,再也没办法补救。
“黄炎培定律”解释不了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没有中国这种规律性的治乱循环现象。传统时代,各国统治者大都是长成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但为什么大部分别的国家没有如此频繁地改朝换代呢?所以这种解释不靠谱。
第二种解释是气候原因,说中国历代王朝衰亡,往往是因为遇到了像“小冰河期”之类的气候灾变。灾难一来,中原赤地千里,或者洪水遍地,民众没有饭吃,只好起来造反。有时候是草原发生严重雪灾,牲畜大量死亡,游牧民族没有吃的,只能大批南下,推翻了中原王朝。这个解释有的时候有点道理,比如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确实发生了持续多年的大旱灾,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旱灾直接相关。
小冰河期
但不可能每一次王朝灭亡都跟气候有关。秦晖先生说,气候变化应该是全球性的,“小冰河”不可能只发生在中国一个地方,但是西方历史上的盛衰与中国传统时代的治乱却明显并不同步。中国两汉之际大乱时,西方却正值繁荣的“罗马和平”。西方于六七世纪之交发生第一次鼠疫大灾难时,中国却出现“贞观之治”。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么解释这些相反的事实?中国历史上一二百年就出现一次大乱,难道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每隔一两百年就出现一次“小冰河期”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这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偶尔会有一两次吻合,但是放到历史整体背景下观察,是不成其为规律的。
第三种解释,也是更常见的解释,说这是土地兼并惹的祸。据说每个王朝建立之初,因为农民战争消灭了大量地主,土地平均了,农民生活好过了点,所以会出现盛世。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因为贫富分化,土地自由买卖,就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数地主占去了,贫民“无立锥之地”,只能给地主做佃户。
而周扒皮、黄世仁、刘文彩这类的恶霸地主,又把农民压迫得走投无路,“半夜鸡叫”,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而又一次农民战争结束后,土地又一次相对平均,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历史周期论。我上学的时候历史书就是这样解释的。
影视剧中的周扒皮
但是近些年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证明这种说法也是立不住脚。历史学家们已经梳理出大量的新数据,说明传统时代的中国跟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比,并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分配不均。秦晖先生一直在进行农民学研究,他对陕西关中地区积累的大量地册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关中无地主”。也就是说关中地区主要就是自耕农,土地极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普通农民中,不论是王朝初起,还是王朝后期,基本都是这样。
不光关中是这样,过去的中国,自耕农一直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历史上中国土地分配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其实一直是比较公平的,大部分国家比古代中国土地更集中。
如果你不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听到秦晖先生的说法可能感觉新鲜。但事实上这一观点在近年来基本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比如代表官方研究水平的中国社科院的《中国近代通史》,对清代就是这样看的。
古代农民农耕壁画
这套书认为,在整个清代存在“土地兼并”与“土地分散”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方面当然有人因为致富,多买土地,由农民上升为地主。但同时,富人也不断分家,由大地主变成小地主再到自耕农,这就是所谓的“富不过三代”。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清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土地集中的程度是差不多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越到王朝后期,“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趋势其实并不存在。
除了以上讲到的之外,还有很多证据能证明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比如明代后期,农民起义基本上都发生在北方,南方没有。那时候北方基本上是以自耕民为主,大地主很少,南方倒都是大地主,基本都把地都租给佃户去种。那么按理在明末,应该是南方阶级矛盾更激烈,农民起义更多,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我们在历史记载中也找不到佃户以起义的方式反抗地主的证据,随处可见的倒是农民用起义反抗政府的材料。中国历史上描写农民起义最著名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水浒传》。然而这本书里没有反映任何地主和佃户的矛盾的情节,相反用秦晖先生的话来说,《水浒传》讲的就是一帮庄主(也就是地主)带领庄客(也就是佃户)来造官家(也就是政府)的反的故事。《水浒传》中大地主柴进第一个大的举动,是劫取“官家”的生辰纲。而生辰纲这个东西,代表的是国家对民众的横征暴敛,而不是地主对佃户的压迫。
《水浒传》人物
所以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反映出的是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而不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历代农民起义,都是农民起来造官僚体系的反,造国家机器的反,而不是造地主阶级的反。《中国近代通史》也说,真正导致清朝衰亡的,并不是所谓的土地兼并,“真正侵蚀王朝肌体、造成王朝衰败的,其实正是……帝王和地方各级官员”。
所以中国史书中并没有“主逼佃反”这个词,只有“官逼民反”。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呢?是反抗秦代政府强迫他们给国家劳役,不能按期到达就要关进监狱,不是反抗地主欺负他们。李自成时代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这个不纳粮的“粮”,并不是给地主交租子,而是指给政府交的税,所谓“皇粮国税”。
如果说中国起义的农民是为了反对地主,那就应该提“免租”或者“减租”的口号,然而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中,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免租”口号,提出的都是“免粮”,就是不给政府交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扎实的证据,历代农民军都很仇视官员,只要见到官员就要杀掉,一个都不放过,对于地主他们倒不是那么狠。
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一起兵,各地纷纷响应。“诸郡县苦秦吏暴,争杀其长吏,将以应胜”。各地民众都痛恨秦朝政府官吏的残暴,争着杀掉地方官来迎接起义军。
东晋孙恩起兵,“所至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肢解之”。所至之处,把各县县令做成肉酱,让县令的老婆孩子们吃,不肯吃就把老婆孩子“肢解”,这达到了变态的仇恨。
隋末农民起义军是“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唐末黄巢起义,“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北宋方腊起义,“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
而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每破一城池,也是必先斩皇室宗亲及地方官吏。明末起义军的一大特点是绝不放过任何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是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不管大人小孩一个不留。
“闯王”李自成
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福王的下场。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抓获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福王一辈子锦衣玉食,胡吃海喝,成了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被抓住之后,不顾亲王之尊跪爬在李自成面前,苦苦磕头,乞求免死。
李自成不为所动,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血肉横飞之后,再斩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会”,听起来很吉利。
阅读这些材料,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农民对当时政权浓烈的仇恨。官员和皇族都代表国家机器,农民们为什么对他们如此仇恨呢?下一章细讲。
延伸阅读
《追怀高王凌兄及论租佃制》,秦晖;
《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张海鹏主编;
独裁的结果。
用残暴对付残暴,产生更多的残暴,离文明更远。
说的太好了,后背发凉
以史为镜啊!
我知道的地主都挺坏的!非常会虐待农民!所以富不过三代!😡😡😡
一心为你_8K 回复 @西行本向: 你的话没有逻辑
瞎说,国外的王朝人家只认贵族,那里来的平民起义,起来了,也没用别的国家不认可你,反而群攻你
MMMYYYMINI 回复 @天降之吻: 没起义,和起义不成功是两码事
世界其他地方改朝换代不频繁?古埃及认识下,伊朗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伟大帝国能有几个是只有一个朝代的走到底?
MMMYYYMINI 回复 @掀语: 还埃及历史,埃及历史改朝换代八成以上都是亲戚之间互相杀来杀去。中东的赫梯,亚述,波斯,巴比伦,以色列哪个国家被农民起义推翻?
权力的顶峰,自恋的满足以他人受损为代价,层层下去,农民受伤最重,所以反抗最激烈。
值得一听,引发思考
昏君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整个体制逐渐腐朽。话说回来,哪来十全十美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