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南征平乱

65.南征平乱

00:00
30:22

第六十五集 南征平乱

 

公元225年,蜀国南方边境的南王孟获起兵犯境,接连攻占了蜀国的几个州郡,城中生灵涂炭。


诸葛亮得知后,决定亲率大军前往南方平乱;然而当诸葛亮用计擒住孟获后,却对他以礼相待,并数次放他生路。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对这个敌人如此宽宏大量?在这次南征过程中,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又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独特的战争观念呢?


建兴三年,蜀国边境的蛮王孟获联合建宁太守雍闿起兵犯境侵略。孔明得知消息后,上奏朝廷,决定亲率大军前去平定叛乱,可是后主刘禅却只顾在后庭斗蟋蟀,迟迟不来上朝。见此情形,孔明深感无奈。


在历代的皇帝中,有很多是自愿登位的,有的甚至是想尽办法才登上皇位,但也有很多根本就不想当皇帝,只是被迫才当的,阿斗就属于后者。像他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制度上的悲剧人物,因为是当时的制度害死了他。


阿斗不喜欢上朝,一心只想着玩,以他的个性和当时的处境,就算想当这个皇帝也当不好,何况他根本就不想当。勉强阿斗当上皇帝又能怎么样呢?


阿斗后来之所以很相信宦官,就是因为只有宦官整天陪着他玩。一个是看到他就讲道理的人,一个是看到他就陪他玩的人,他当然更喜欢后者。


这样一来,孔明就很为难了,他是阿斗的辅佐大臣,样样管就显得自己太霸道了,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动机,所以孔明知道阿斗因为斗蟋蟀而不上朝,并没有多加劝说。


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当时的世袭制度不好。很幸运的是世袭制度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看《三国演义》,一定要把制度的问题撇开,不能再学那一套,难道只有刘家的人才能当皇帝?


不一定的,改朝换代已经不是一两回了。自家人有能力继续当皇帝,当然没有话讲,可要是没有能力,何不让有能力的人当呢?


孔明如果是想通过攻打孟获,以获得更多的土地,那就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根本就不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想打就打,想侵略就侵略,何谈爱好和平呢?孔明决定亲自去打孟获并非为了别的,而是因为孟获犯境侵略在先。  


我们中国人说,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可是你打我,那我不能不抵抗,因为我们要固本安边。孔明此番是为了安边,而不是为了侵略,不是为了使南边成为蜀国的殖民地才去打孟获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阿斗听说孔明要亲率大军去平乱,非常紧张,马上说:相父不要弃朕而去,否则吴、魏来犯怎么办?


如果阿斗自己想管事,那他会恨不得孔明走得远远的,最好能在外多打几年仗,自己也好治理国家。可阿斗这样说,就足见他根本没有那种想法,他非常依赖孔明,并不想打击孔明或夺孔明的权,自己好作主张。


其他大臣也劝说孔明不要亲征南蛮,但孔明坚持己见,不为所动。要是孔明是个很霸道的辅佐大臣,那他说要亲征南蛮,谁敢有不同的意见呢?


现在有不同的意见,就说明他这个人并不霸道。从周围的人跟孔明的互动来看,孔明平时还是很尊重大家的,否则他说你们凭什么跟我捣蛋,或者说吾意已决,谁再反对就斩,也行啊。


可他从来没有这样,这是孔明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他跟其他辅佐大臣不一样的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孟获所代表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不如我们中原发达,当时如果没有孔明去攻打孟获,今天西南很大一片土地都不一定属于我们。


这一点,我们要非常感谢孔明。孔明开拓西南,并不是去侵略少数民族,而是用自己的文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归顺我们,这才是我们爱好和平的表现。


还有我国的东北一带,也不是靠打仗得来的,靠打仗会死伤太多,而且还不一定会成功,而靠先进的文化就不一样。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之后,前几位皇帝都非常热情地主动汉化,就是因为中原的文化先进,否则要中原人主动去汉化满人,谈何容易?


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很不幸的是,现在大家一提到文化就想到物质文明,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地方。文化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我们胜过世界其他民族的,是非物质的文明。


然近四百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上输给西方,但我们还有更好的非物质文明值得好好发扬。孔明当时就是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去跟孟获互动,这个跟去打孙吴和曹魏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亲率大军到达云南后,驻扎在永昌城中,一夜,随行而来的大将马谡,来到孔明帐中,孔明便趁机询问马谡对此次交战有何高见,马谡说擒拿孟获容易,让孟获心服很难。


马谡说的这一点让孔明非常欣赏,因为孔明知道,要打孟获太容易了,一个礼拜就能把他打下来,可是要想让孟获心服口服却不太容易,就算打赢了他,蜀军一退,他又要反叛了,这样害得自己疲于奔命不说,还会影响蜀国的北伐大计。


但是西方国家就没有孔明的这种想法,他们认为我比你强我就要打你,还要把你打得不能翻身,却没有想到这样一来,双方扯多少年都扯不完。


孔明一开始就想去感化孟获他们,而不是强行地去压制;要让他们心服口服,而不是存心要把他们打得很惨。这一点,马谡倒是和孔明不谋而合。


其实马谡后来会失街亭,跟孔明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要随便去鼓励别人。


如果一个小孩本没有什么绘画天分,只是画一画你就说他画得很好,那就害死他了,因为他会以为自己真的很会画,然后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自己根本没那个天分。


尤其像孔明这种级别的人,更不能随便给人鼓励,因为他讲的话对方会深信不疑。


孔明说马谡真了不起,了解自己的人不多,他是其中一个,使得马谡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比孔明还厉害,所以马谡后来经常会自作主张,不听孔明的话,孔明要负一部分责任。


一个没有什么分量的人可以随便鼓励别人,因为讲话不算数的人怎么讲都无所谓,而职位越高,声望越大的人就越不能乱讲,因为他讲话算数。


把感恩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并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因为恩是放在心里的,怎么可以随便说出来呢?


到处去赞美别人,其实别人也知道,你说的是不算数的。大家平常要锻炼自己,要想讲话算数,就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乱讲。孔明是以谨慎出名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这句话才会对马谡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后,两军交战,孟获派出的两员大将战败被俘,孔明亲自为他们松绑,并殷勤地款待他们。


这种事情如果是曹操来做,我们就会说曹操是想收买人心,可是由孔明来做,我们就会说孔明是想收复人心。


一个是收买,一个是收复,不同的人来做,我们给予的评价也不一样。


想收买人心的人所做的事情并非出于真心诚意,而是为自己接下来的为非作歹做掩护。


可是孔明没有这种想法,他收复人心的出发点是想大家好好相处,彼此谅解,并不是自己要从中获得什么利益。


因此,孔明死后,孟获那边的人不但痛哭不已,而且还替他造庙。这些都不是孔明想要的,一个人不想要而自然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


如果孔明勉强他们一定要这样做,那他死后孟获那边的人说不定还会鞭尸,这其中的道理非常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对自己人比较严苛,对外国人比较宽松,其实这才是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心态,但是千万要记住,只有自己的文化优势还在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否则就是懦弱的表现。


孔明现在不是懦弱,也不是怕死,他有文化的优势,知道自己这样做对方不会说他是懦弱,好像自己打不过别人,想要别人手下留情一样。孔明打败他们轻而易举,但他仍这样殷勤地款待,表现出来的修养与仁德,那两位南蛮将军也心中有数。


由于文化水平的差距,当时南蛮之地的人跟中原人的表达方式不大一样,这两位将军说话相当直接。他们说并不是自己想打仗,只是首领孟获下令要打,作为下属没有办法不得不打。


我们中原人大概不会讲这样的话,但是他们习惯于心里想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从他们的举止行动以及各种反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文化是远不及我们中原的。


孔明宴请完孟获手下的两员大将,便送上厚礼,放他们回去了。不久后,蜀军与孟获再次交战,孔明略施小计,便生擒了孟获及其部众。


孟获当然不服,老实讲是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有见识的人会从中知道孔明并不简单,没见识的人才会觉得他徒有虚名,不过如此而已。


自由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也使得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谁也不服谁,大家都觉得别人不见得会比自己高明多少。


而不自由的人才会在心里约束自己,不敢乱说话,这样他就能知道谁高谁低。


人一自由就容易妄自尊大,把谁都不放眼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现在孟获看不懂孔明,所以他马上就要吃亏了,包括跟他在一起的人,都要跟着倒霉。


孔明释放孟获,孟获连谢都没谢一声。因为他认为孔明是耍奸诈擒获自己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习惯正面交战,根本就没有什么兵法。


可是孔明没有必要跟他硬拼,略施小计他就跑不掉了。孟获不服气是孟获的事,孔明怎样抓他是孔明的事,我们只能说孟获中计是活该,谁叫他打不过人家呢?可是他就是不服,我们也要尊重,因为他不懂得其中的奥妙所在,只是用自己的水平来衡量。


见孔明将孟获放走,大将魏延十分不解,便问孔明为什么释放孟获,这样问当然不合适,因为这话谁都可以问,只有魏延不能问。


但是魏延就是傻到这个地步,这么长时间还不知道自己在孔明心中的形象,他越是讲该放,孔明就越不会放;他越是想打,孔明就越不会打。


这些是谁造成的呢?是魏延自己造成的。做人做到每讲一句话都使领导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当然是自己的责任。


魏延要是真想问这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私底下问赵云,说我们辛辛苦苦抓孟获回来,丞相就这么轻松地放了,那这仗还要不要打呢?


这样赵云再去问孔明就没事了,因为赵云怎么说,孔明都不会怀疑。可是只要魏延一开口,孔明就认为他心里跟自己有疙瘩,因此不太可能听他在问什么,只是觉得他又来找麻烦了,这是魏延一生都没法摆脱的包袱。


孔明从第一次看到魏延就没有好印象,这么久了,魏延还不知道想办法改变。本来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离开,一条路是自己改变,可他走的偏偏是第三条路——既不离开,也不改变,所以一直到死都跟孔明格格不入。


这个不能怪孔明,孔明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之所以独对魏延这样,自有他的道理。魏延自认为越来越像大将了,可是只要跟孔明处不好,他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注定要受委屈,这是魏延没有想到的地方。


其实孔明不仅放走了孟获,还释放了随同孟获被擒的士兵,并且赠送他们酒食米粮。


这样就是马谡所讲的要收服人心,而不是要侵略这块土地,把孟获这些人打死,你怎么知道除去了孟获,不会来个比他更坏的人呢?况且这些人很自然地让孟获来领导,一定有原因,外来人最好不要随便介入或者评断这些事情。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都不懂这些,老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说别人不对。你怎么知道撤了这个领导人,换下一个领导人就不会乱呢?孔明那么早以前就看懂了这些,这是西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都应该好好学习的。


孔明善待士兵,还送他们粮食,士兵们感动之余,一定会慢慢传出去,说孔明多好,不是来打他们的,而是来照顾他们的。


一个是侵略人家,一个是教化人家,这是西方跟我们最大的不同,可惜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慢慢都搞不清楚了。


孟获被孔明释放,死里逃生,回到山寨后,决定坚守不出。因为孟获刚开始认为孔明这些中原人远道而来,个个瘦瘦小小的,而自己的人健壮得多,打硬仗应该不是问题,没想到打不过。


既然打不过,很自然就会想到守,况且当地的地形易守难攻,等到蜀军累了,或是没有粮食了,自然就会退兵,这是任何人都会想到的办法。


孟获既然决定要坚守,自然会选个地形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见两军中间隔着一条大河,于是他把所有船只都征召起来集中管理,以为蜀军找不到船只过河,自己就能安全了。


蜀军数量庞大,一时之间要重新造那么多船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孔明决定从一百五十里外水浅的地方渡河。


孟获料定蜀军必会渡河,便在山寨中作法,诅咒蜀军被毒死在泸水中。第二天马岱领兵渡河,由于艳阳高照,河水又浅,士兵便裸衣而过,不料都中毒身亡。


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从神话开始的,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共同的起点,因为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为什么会那样。


人类对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很恐惧,一些聪明人就充分利用了人类这一弱点,编造出很多神奇古怪的事情,就是神话的起源。


孟获叫人在那里作法,正是他们民智未开的表现。我们现代人,不要被那些表面的、不科学的东西所迷惑,我们应该很清楚,泸河上的毒不是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就是生物性的。


凡是碰到解不开的谜,分别从物理方面、化学方面和生物方面去探讨和了解,应该都能得到答案。可是那时候还没有这些科学,所以当时的人以为是孟获找人作法,导致蜀军死了那么多人。现在我们学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不应该再有那种想法。


蜀军死了很多士兵后,被孔明放走的那两个孟获的部属心里很不安:孔明对我们那么好,抓了我们不但不杀,还热情地款待,现在孔明遇到了困难,是不是应该把其中的原因偷偷地告知孔明,以解他的燃眉之急呢?于是他们商量决定由阿将军星夜前来拜访孔明。


孔明很奇怪阿将军怎么这么晚过来,阿将军告诉他只有晚上渡河才安全,白天渡河会被毒死。孔明问他为什么,他说泸河里面有瘴气,太阳猛烈照着的时候,毒气会向上蒸发,这时候渡河就会被毒死,只有等到夜静水冷,毒气散去,士兵们饱食足饮后,才能安全渡河。


阿将军讲完后,孔明非常感谢,否则他一时还真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之策。这再一次证明,只要你真心地去关心对方,对方有良心的话,也一定会用真诚来报答你。


这是双方良性的互动,不是恶意的竞争。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大家没有想到人类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动的一面,所有动植物都是彼此互动的,并不完全是竞争,可惜达尔文当年没有看到这一点。


孟获部将的举动当然是不安全的,因为孟获迟早会发现。蜀军本来是渡不过泸河的,现在能安全地渡过来,这其中必有文章,任何一个到了他那个职位的人都会想到这一点。


而我们人类自古都很会向一些动物学习,狗很会追踪,无论兔子躲在哪它都能抓住,人一看,连狗都可以跟踪抓到兔子,那我为什么不能去追踪人呢?


所以孟获的部属去给孔明通风报信,将来很容易被孟获派去跟踪的人查到蛛丝马迹。那可是叛逆之罪,是要砍头的。


但他们这样做合理不合理,就见仁见智了。如果你认为合理,就说明你是个有良心的人,最起码你讲道义。


他们这样做并没有出卖孟获和自己的国土,也没有出卖自己的百姓,只是居于人道主义,希望蜀军能减少死亡,不要冤死而已,为什么不合理呢?


当然,你也可以说不合理。因为两军打仗,向对方告知对对方有利的事情,就等于增加了对方的作战能力。


但是具体到这件事上,孟获用泸河的瘴气对付孔明是不公平的,用这种方法取胜,任何人都不能接受,就像当年,两军交换俘虏的时候,黄忠一箭把对方的战俘射伤,我们觉得很不合理一样,现在孟获利用对方对地形的不了解,毒死蜀军那么多人,更不合理。


孔明一向不喜欢不忠的人,魏延就是个例子。他对魏延的印象始终不好,就是因为当年魏延不忠,杀了其主韩玄。


孔明认为今天魏延可以对韩玄不忠,明天也照样可以对刘氏不忠。所以跳槽的人一定要小心,当你跳槽到一个新地方,老板也会想到你可能很快又要从这里跳走。


很多跳槽的人会养成习惯,其实都是被迫的,他也很无奈,因为大家都不敢充分信任他,把最高机密告诉他,最后只好拼命地跳槽,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


可是现在孔明并不认为孟获的部将反叛,因为孔明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征服他们。


如果孔明对孟获等人完全是敌对的态度,是要征服他们,那孟获的这两个部属这样做就是反叛,可是孔明此番前来师出善意,是为他们好,是要照顾他们,帮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们知道两边打来打去是不好的。


中原地区打来打去是不得已,希望他们不要仿效,蜀军不会来打他们,他们最好也不要去侵犯蜀国的边境,这是孔明的一番善意,所以他不认为来通风报信的人是叛主。同样一件事情,出发点不同,我们就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孔明命令大将马岱深夜渡河,果然十分安全,马岱率兵切断了孟获的粮道。孟获获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惊讶:难道泸水上的毒气都消失了吗?怎么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第二个感觉就是一定有人通风报信,把其中的秘密告诉了孔明。因此,孟获让董将军出兵去打通马岱切断的粮道,背后却派人秘密跟踪董将军,从而查明是不是真有自己人去向孔明通风报信了。


孟获这一招果然很高明。马岱虽然不认识董将军,可是他身旁的人会告诉他:这个家伙曾被丞相释放过,现在又来了,所以马岱就说:董将军太不够意思了,丞相抓到你没有杀你,还把你释放了回来,现在你居然带兵来打我们。


这么一说,就点到了董将军良心难安的地方,董将军羞愧难当,不战而退。那两个跟踪的人远远看着他们说来说去,最后没有动手就退兵了,于是很快回去禀报孟获。孟获由此而断定,是自己人通敌了。


董将军回来之后,孟获问他粮道打通了没有,董将军说马岱英勇无比,战不过他。孟获说他分明是受了孔明的不杀之恩,不战自退,现在居然还想以谎话相瞒,于是命人将他拖出去斩了。


这时其他将领都向孟获求情,请他饶董将军一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董将军平常做人还是不错的,跟大家处得也比较融洽,否则大家此时就不会吭声,那他就没命了。


一个人平常跟大家处得好不好,得看最危急的时候有没有人出手相救。


孟获虽然免了董将军一死,却要改打他一百大棍。这样好不好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照当年周瑜与程普的事情。


当年周瑜就任都督,发号施令时,程普让自己的儿子代为出席,如果周瑜就此说程普是装的,非要他儿子去把程普叫来,他儿子坚持说是真的,周瑜就要斩他儿子,最后大家求情,周瑜改为将其打一百大棍,那程普父子以后无论如何都不会跟周瑜合作。


这跟孟获打董将军是一样的道理。孟获现在有两种选择,要么斩,要么不斩,不能说不斩了还要打一百棍。因为就算只打他三棍,他都是恨你的,所以说,孟获的这个决定非常不明智。


如果孟获接受大家的意见,和董将军坐下来谈一谈,说自己不相信他会害自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董将军就会告诉他,自己和阿将军被抓去后,孔明说大家最好和平共存,互相帮忙,否则这样打来打去只会劳民伤财。


事实本来也是这样,打又打不过人家,到头来只会是自己吃亏。如果董将军能说动孟获,让孟获觉得孔明说得有道理,从此与蜀国和平相处,那整个局势就变了。


可是孟获没有这样,他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是错的,这是很多领导都爱犯的大毛病,应该改一改。听听别人的意见,要是人家说的很有道理,自己改正一下,不是对大家都好吗?


孟获的将领趁孟获酒醉,把他捆绑起来送给孔明。这就是孟获那一百大棍种下的恶果。


董将军被打后不服,肯定会发牢骚,他一发牢骚,大家就响应,说:我们根本就不用打仗的,孟获害得大家累得半死不说,还动不动就打人,这样迟早得死在他手上,还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先把他杀了。


但是,如果众将真的把孟获杀掉了也很麻烦,因为那些誓死追随孟获的部属,将来肯定要为孟获报仇,那边境就更不得安宁了。所以有人提议不杀孟获,听候孔明的发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凡是走极端的事情,后遗症都是很严重的。如果当时孟获不顾大家的反对,坚决要杀掉董将军,后果会很严重;如果现在大家七嘴八舌把责任都推给孟获,然后把他杀掉,后果也会很严重。


当然,如果孔明第一次抓到孟获就杀掉,后果会更严重。凡是极端的事情我们都不赞成,因为它会出乎意料地增加很多困难和痛苦。


孔明还是以礼相待,因为他根本就无心杀孟获,而是想收服他,否则第一次就杀了。孟获对孔明说,这次只要放他回去,他就会率众来降,当然不会是真话。


要投降现在投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回去率众来降呢?所以这分明就是孟获的遁词。


可是,孔明还是装作信以为真的样子答应了他。要是孔明把脸一板,当场揭穿孟获的谎言,看起来很聪明,结果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然而孔明是个真正聪明的人,平常不会表现出很聪明的样子,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深藏不露。


凡是想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的聪明都是小聪明,真正大智的人是若愚的。看起来笨笨的人才可能有大智慧,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其实都不过如此,这种道理只有中国人最清楚。


一个人不懂得含蓄,不懂得深藏不露,知道点什么就赶紧外露,是很粗浅的表现。现在孔明装成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更能显示出他的修养。孟获一再被擒,都不心服,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如果孔明现在放弃当初的计划,那他大老远地赶来不就前功尽弃了吗?就像很多做爸爸的人,都说拿自己的孩子一点办法也没有,怎么说小孩都不听,做爸爸的都想放弃教育了。


父母把小孩养这么大,现在放弃了,那以前受的苦有什么意义?所以,就算碰到孟获这样的人,孔明也不应该放弃。


小孩不可能没有救,只是家长的力道不足而已,哪天力道足了,小孩就听你的了。


孟获就像个不听话的小孩,要是孔明的耐心不足,第一次对他笑眯眯的,第二次对他还算客气,第三次就翻脸斩了他,那就说明孔明前面都是装的了,并没有什么诚意。


一个人要经得起对方的考验,这一点孔明做到了。他第一次抓到孟获后笑笑,孟获不知道是真是假,第二次也很殷勤,孟获还不知道是真是假。


孔明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持续到最后让孟获真的很感动,这才叫做收复人心。孔明这一次的表现,值得我们从头到尾好好去品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当年故乡

    人仕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当年故乡: 感恩您的留言,请多多分享!

  • 杰然不同_0q

    董卓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