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3 | 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

无量寿经3 | 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

00:00
15:05

52-无量寿经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



一、知识点



1、西方:




西方国家,指美国、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由于这些国家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所以有时也称作“欧美国家”。


西方指经济上的资本市场经济,政治上的民主共和体制,文化上的基督教地区。


最初西方只是地理概念,当前它的文化概念越来越明确。


梵名Sukha^vati^ 之意译。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  有关极乐往生之教义与阿弥陀佛之信仰,自印度以来即极兴盛。于现存藏经中,关于弥陀与极乐之著作多达两百余部。此外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后代师家之著作与极乐世界变相之图画更是不计其数。余经中虽有阿■、文殊、药师、弥勒等诸净土之说,然于人间广为流传,且成为人类内心渴仰之对象,则独以弥陀之极乐净土为最。尤以北传佛教而言,极乐世界可谓民间信仰之普遍归趣。近代学者对于极乐之原语及极乐世界之方位、距离、净土之土体、思想起源等有种种说法。


2、唐代:



唐朝(618年-907年),是在十二朝中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由李渊建立,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即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705年神龙革命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朝,唐朝覆亡。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声誉远及海外,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历代皇帝依次顺序为: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3、宗派:



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底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底方法和历程。在佛教底目的上,原是一样;在途径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禅净真言戒律俱舍成实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觉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历程;三论宗求觉悟,有三论宗的方法和历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这许多的途径,于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这许多的宗派。佛法在印度,小乘虽有部执之分,大乘虽有空有之辩,却并未立许多门户;到中国后,才宗派繁兴。隋唐以来,各宗的著述和流传的法门,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质;及至今日,宗派划然,各宗有各宗的内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篱。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净土思想归根结底是以修净土者的心情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援,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2、发自内心,你真的是为了超脱生死,去求往生净土的,而不是为了一些明文利养而呈现出展现出一种假象,这个不行。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无量寿经。在上一讲,我用最简短的方式为您介绍了一下净土中,当然这样的介绍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在这一讲,我接着为您做一些补充的介绍。因为我们的篇幅非常的宝贵,非常的有限,所以恐怕也只能再咬咬牙拿出这一讲来了,再多的篇幅恐怕是没有办法了,但是净土中实在重要,所以进一步的做一些介绍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净土中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一个宗派,因为净土中它的主要的修行方法是秤念佛,明就是念诵佛的名号,希望能够靠着这些佛的本院的他立,因为这些佛他厉害,他的发源的力量大,靠着他的力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是只念弥陀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你念诵弥陀的名号,就能借着弥陀的愿力,那么你去往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就要容易得多了,因为它以秤念佛名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所以它也被称为念佛中非常干脆,就称它为念佛宗。一般所谓的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米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的道安大师为最早,那道安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今后而能够为您专门做些介绍,道安大师他就写过净土论 6 卷,倡导往生米勒净土,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都率天的米勒净土。唐代的玄奘大师和奎基大师也是以米勒净土为衣圭的,为行此一规的。唐代的很多大文人,我们在上一讲提到过,也是信奉米勒进土的。然而从隋唐以后,由于米勒净土的修行者少,弘扬者也少,所以慢慢的衰微了,取代他的就是弥陀性的,弥陀净土,从此成为无量诸佛、无量净土的代表。


早期弘扬弥陀净土的是东晋的会员大师,他在庐山接白莲社,与大家共同修念佛法门,希望能够往生建佛。慧远大师在庐山接白莲社,也是中国皆设念佛之史,它这个开端就在这里,是中国净土中的主流。在北魏的时候,菩提琉汁翻出了世清的往生论。谭銮,我们前面提到过他的名字,为他做注解,就有了往生论注一书。他明确在这注解当中提出,佛法修行有难易二道,也就是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困难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容易的。所谓南易二道,也就是他立法门和自立法门。当然他立法门是比较容易的,自立法门你完全凭借自己的愿力和力量是比较困难的。


谭銮在网生论著里边就宣说净土信仰的本子在于他立法门主张依靠他立本愿,要依靠的是他立,他把他作为净土立教的本意。那你要依靠他立这么一种相对容易的修行方法或者修行道路,那么你总归要有所表示,有所方法,所以他就强调趁明念佛,求生净土。到了唐代,道绰、单道大师我们在上一讲里也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就聚成了弹阮的思想,大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佛发愿了,那他的愿力有多大?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更加倾向于他利,并且主张现在不是末法时代吗?那末法时代我们自己的力量就更有限了,我们的智力就更有限了,我们必须仰仗依靠佛的愿力来依靠他力,才可以往生净土。


单岛写了观无量授佛经书,这也是用著书的方式来进一步产发佛典的教义了。他就对各家的各种见解都进行了有批驳的,有进一步阐述的,他确立了净土的教义教相,并且在修行上,它拟定出了正行、杂行之别。有正道和杂道正吗?当然是比较正,大的、比较好的杂,总归略微要差一点,就由此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的系统。


在这后面还有怀改,有视净土群议论绍康也大力弘扬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从弹阮到绍康,就被称为震旦无主,震旦就是中国是吧?我们前面提到过有 13 组,但这中间这五个又被称为震旦五组。在当时长安等地方有很多法师撰写了不少解释阿弥陀经的经书,这也是净土经典研究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单岛大师他们这个年代,唐代的开元初年,惠日大师从印度归国,因为那个时候到印度去的人还比较多,那么惠日大师就其中的求法生中的一员,他看到当时的蝉家把净土信仰仅仅视作引导一般民众的方便法门,他觉得把净土信仰看低了,他是从印度回来的,净土思想在印度是有它的源流的,有他的或者我们讲的一个学说传承的。


不过他在印度并没有得到太高的地位,没有得到太广的传播,但是在印度是有的,那么惠日大师毫无疑问在印度学到了这些净土学说,所以他回到唐朝以后,看到残甲把净土好像看得太低了,他就强烈的反对,更加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界近变形,禅进双修,教禅一致而已,一切修行都回归于往生尽头。


那么聚成惠日大师这种学说的人非常多,像成员法照、非夕法师等等都已念佛,三妹为无上生庙的禅门,他们大力的排斥缠身的空服高薪,他们认为缠身太空了。由此,净土中在唐代分为三个系统,我们在上一讲为您介绍过,也就是单岛系统、驰名系统、会员系统等等。到了后周时期,法眼文艺的嫡孙永明延寿更是大力弘扬禅尽双休。到了元代以后,禅境双休的风气更是盛行一时,当时的高僧中锋、明本、天卢违者等等都归系于西方净土。进入了明朝以后,楚山少奇、云溪朱红、寒山德新等等进一步倡导禅境合一,里边尤以诸侯大师精进修辞,念佛三妹为著称。


朱宏大师除了注解阿弥陀经外,还著书立论,大力弘扬禅尽一致之说,对当时的佛教界影响非常之大,不仅是净土宗里边,当然净土宗里边出了好多弘扬净土学说的高僧,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其他的宗派里边,也出现了很多信仰净土的高僧大德,比如天台中里就有很多,这个我们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净土思想归根结底是以修净土者的心情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援,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辞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对于净土中来讲,这就是祈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要发燕离心,星球星。燕离是指燕离这个众苦坚破的秽土,污秽的土地,要厌离,厌恶,远离星球。星就是欢星,喜悦的星球就是追求的球,要星球清净庄严的佛土。再接着事发自成心,发身心,发回响心,这个叫三心。自成心是为了托生死而求生比国,不是为了求明文力养而现金尽孝要自诚。发自内心,你真的是为了超脱生死,去求往生净土的,而不是为了一些明文利养而呈现出展现出一种假象,这个不行。


深深就是深刻的深,深浅的深。那么对于阿弥陀佛设受一切众生的 48 大院,这个我要在后面的解说当中为您一一讲述。你必须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这个叫身心很深,专心一念,澄念佛号,即有佛力的加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你要发这个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的功德知良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终生,愿所有的友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这个就是净土中的一个主要的宗旨,当然我们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解说,而净土中或者说净土思想它是有依据的,它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三经一论。哪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三不经。什么是议论?一论就是指世清菩萨所造的枉生论,可见无量寿经有多么重要。那么在下一讲,我就要开始为您讲述无量寿经,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无量寿经》。在上一讲,我用最简短的方式为您介绍了一下净土宗。当然这样的介绍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在这一讲,我接着为您做一些补充的介绍。因为我们的篇幅非常的宝贵,非常的有限,所以恐怕也只能再咬咬牙,拿出这一讲来了,再多的篇幅,恐怕是没有办法了。但是净土宗实在重要,所以进一步的做一些介绍,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净土指的是什么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一个宗派。因为净土宗它的主要的修行方法是称念佛名,就是念诵佛的名号,希望能够靠着这些佛的本愿的他力,因为这些佛嘛,他厉害,他发愿的力量大,靠着他的力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是只念弥陀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你念诵弥陀的名号,就能借着弥陀的愿力,那么你去往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就要容易得多了。因为它以称念佛名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所以它也被称为念佛宗。非常干脆,就称它为念佛宗。


一般所谓的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的道安大师为最早,道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今后能够为您专门做些介绍。


道安大师,他就写过《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弥勒净土,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的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也是以弥勒净土为依皈的,为行持依皈的。


唐代的很多大文人,我们在上一讲提到过,也是信奉弥勒净土。然而从隋唐以后,唐以后,由于弥勒净土的修行者少,弘扬者也少,所以慢慢的衰微了。取代它的就是弥陀信仰。


弥陀净土,从此成为无量诸佛、无量净土的代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的是东晋的慧远大师,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家共同修念佛 法门,希望能够往生见佛。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也是中国结社念佛之始。它这个开端就在这里,是中国净土宗的主流。


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 

在北魏的时候,菩提流支翻出了世亲的《往生论》。昙鸾(我们前面提到过他的名字)为它作注解,就有了《往生论注》一书。他明确在这注解当中提出佛 法修行有难、易二道。


也就是在修行佛 法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困难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容易的。所谓难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门和自力法门。当然,他力法门是比较容易的。自力法门,你完全凭借自己的愿力和力量,是比较困难的。


昙鸾在《往生论注》里边,就宣说净土信仰的本质在于他力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要依靠的是他力。他把它作为净土立教的本意。那你要依靠他力这么一种相对容易的修行方法或者修行道路,那么你总归要有所表示,有所方法。所以他就强调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到了唐代,道绰、善 导大师,我们在上一讲里也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就聚成了昙鸾的思想,大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佛发愿了,那他的愿力有多大,这是不可思议的呀。


所以更加倾向于他力,并且主张,现在不是末法时代吗,末法时代,我们自己的力量就更有限了,我们的自力就更有限了,我们必须仰仗依靠佛的愿力,来依靠他力,才可以往生净土啊。


善导写了《观无量寿佛经疏》,这也是用注疏的方式来进一步阐发佛典的教义了。他就对各家的,各种见解都进行了,有批驳的,有进一步阐述的。他确立了净土的教义,教相。并且在修行上,他厘定出了正行、杂行之别,有正道和杂道。


正嘛,当然是比较正大的,比较好的。杂,总归略微要差一点。就由此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的系统。在这后面,还有怀感,有《释净土群疑论》,少康也大力弘扬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从昙鸾到少康就被称为震旦五祖,震旦就是中国嘛。我们前面提到过有十三祖,但这中间这五个又被称为震旦五祖。


在当时长安等等地方,有很多法师撰写了不少解释《阿 弥 陀经》的经书,这也是净土经典研究的一个高峰时期,在善 导大师他们这个年代。


禅净双修

唐代的开元初年,慧日大师从印度归国,因为那个时候到印度去的人还比较多,那么慧日大师就是其中的求法僧中的一员。他看到当时的禅讲,把净土信仰,仅仅视作引导一般民众的方便法门,他觉得把净土信仰看低了。

他是从印度回来的,净土思想在印度是有它的源流的,有它的或者我们讲的一个学说传承的。不过它在印度并没有得到太高的地位,没有得到太广的传播,但是在印度是有的。


那么慧日大师毫无疑问在印度学到了这些净土学说,所以他看到回到唐 朝以后看到禅讲把净土好像看得太低了,他就强烈的反对,更加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而以一切修行,都回归于往生净土。


继承慧日大师这种学说的人非常非常多,像承远、法照、飞锡法师等等,都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的禅门。他们大力的排斥禅僧的空腹高心,他们认为禅僧太空了。由此净土宗在唐代分为三个系统,我们在上一讲为您介绍过,也就是善导系统啊,慈愍系统啊,慧远系统等等等等。 


到了后周时期,法眼文益的嫡孙永明延寿,更是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到了元代以后,禅净双修的风气更是盛行一时。当时的高僧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等,都归信于西方净土。


进入了明朝以后,楚山绍琦、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等等,进一步倡导禅净合一,里边尤以祩宏大师,精进修持念佛三昧为著称。祩宏大师除了注解《阿 弥 陀经》外,还著书立论,大力弘扬禅净一致之说,对当时的佛教界影响非常之大。


不仅是净土宗里面,当然净土宗里边,出了好多弘扬净土学说的高僧,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其他的宗派里边,也出现了很多信仰净土的高僧大德,比如天台宗里就有很多。这个我们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净土思想归根结底是以修净土者的心情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援,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对于净土宗来讲,这就是祈求无上佛道的愿心。


其次要发厌离心,欣求心。厌离是指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污 秽的土地,要厌离,厌恶远离。欣求,欣就是欢欣喜悦的欣,求就是追求的求,要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


再接着是发至诚心,发深心,发回向心,这个叫三心。至诚心,是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了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要至诚,发自内心,你真的是为了超脱生死去求往生净土的,而不是为了一些名闻利养而呈现出、展现出一种精进相,这个不行。


二,深心,深就是深刻的深,深浅的深,那么对于阿弥陀佛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这个我要在后面的解说当中为您一一讲述。你必须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这个叫深心,很深,专心一念称念佛号,即有佛力的加持而往生极乐。 


三,回向发愿心,你要发这个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的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的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这个就是净土宗的一个主要的宗旨。当然我们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解说。


而净土宗或者说净土思想,它是有依据的。它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三经一论。哪三部经呢?《无量寿经》《阿 弥 陀经》《观无量寿经》,三部经。什么是一论呢?一论,就是指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可见《无量寿经》有多么重要。


那么在下一讲,我就要开始为您讲述《无量寿经》。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5286jjmm

    感恩钱文忠老师的讲解。

  • 听友320626697

    感恩钱文忠老师,南无阿弥陀佛

  • 听友322618799

    每节开头,无关的话太多了

  • 晖泓书房

    南无阿弥陀佛

  • 尧_er

    钱教授是真正的文化人

  • 百合與玫瑰

    听《心经》和《金刚经》,感觉很好。听到那么多人念佛名求往生净土,瞬间无语😓秒懂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离佛陀(清醒者)越来越远,愚昧无知者越来越多! 完都完了! 活该式微!

  • 听友374652463

    钱教授好,感谢您慈悲讲解十三经🙏本人有个问题请教教授及各位网友,如金钢经讲,世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行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与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有没有冲突呢🙏

    求生西方 回复 @庞佳欢: 净土宗不是一般凡夫的着相,而是通过执持名号,观想观相念佛,以佛的净念代替杂念,来破凡夫对五欲烦恼的着相,万法唯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妄念心造六道轮回,清净心菩提心创造净土

  • 钟祥真

    感恩钱文忠教授,讲的很好,受益良多!如果篇幅不够,平台能不能考虑延长篇幅呢?

  • 谛言

    还没开听不敢妄评!但听钱教授的意思是用他利,究竟上好象不如法,还不确定,听听看!

    求生西方 回复 @谛言: 净土宗是自力和他力结合,自力是信愿行,持戒断恶修善积集福德资粮,他力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念佛人效业障,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脱离轮回,快速成佛。没有自力不能感应道交没有他力加持,众生不能快速脱离轮回痛苦

  • LorenWei

    这字幕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