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英雄惜英雄

41.英雄惜英雄

00:00
30:47

第四十一集  英雄惜英雄

 

赤壁之战后,曹操因兵败已无力南进,孙权则在全力攻打合淝,恰恰为刘备南征扩张地盘,创造了有利时机。然而,就在一举攻下零陵、武陵、桂阳三城后,关羽却于长沙城遭遇守将黄忠。


那么,被誉为三国五虎将之一的黄忠,究竟有着怎样惊人的技艺?关羽与黄忠都曾有机会杀死对方,却又为何对敌人手下留情?战场上,除了血雨腥风的厮杀,又充满了怎样撼动人心的英雄情怀呢?


南郡之战,诸葛亮渔翁得利,趁周瑜苦战之时,袭取南郡、荆州、襄阳,令周瑜白忙一场。鲁肃害怕孙刘两家火拼,曹操得利,自愿赴荆州游说。在这件事中,最为难的就是他了。


周瑜有什么事都让他出面,刘备有什么话也让他去传,他夹在中间,但好在他把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好。


他说荆州理应属于东吴,因为之前曹操虽说要吞并江南,实则是要图刘备,幸亏东吴将士杀退曹兵,救了刘备,因此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


而今刘备用计,夺占荆襄,使东吴空费钱财军马而刘备坐享其利,这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鲁肃讲的和他心里想的是一样的,所以讲得很理直,却不气壮。


很多人喜欢理直气壮,殊不知真要理直气壮那就拍桌子翻脸了。鲁肃是理直气和,因为只有保持和气,双方才好继续合作下去,毕竟两家将来还是要联盟的。如果弄得两边关系决裂,就算能把荆州要回去,也是得不偿失。


孔明自然也有准备,他说荆州原本是刘表之地,刘备乃刘表之堂弟,刘表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若堂兄弟都不能拿,那东吴外姓人又何以随便入主?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宗族关系,更何况当今是刘氏天下,而刘备乃当今皇上的亲叔叔。鲁肃却说荆州若确为刘琦占据,则刘备要以叔辅侄也尚在情理之中,但而今刘琦远在江夏,不在荆州,刘备要以叔辅侄恐怕有些说不过去。


孔明老早就算到鲁肃会这样说,他将病重的刘琦请出来让鲁肃看看,至于刘琦究竟有没有病得那么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鲁肃只好和刘备协议刘琦在一日刘备便守一日,若刘琦不在,便要归还荆州给东吴。


鲁肃与刘备约定之后便将此事告知周瑜,周瑜说鲁肃上了孔明的当了。而此时,曹操因赤壁兵败,无力南进,孙权趁机全力攻打合肥,于是孔明建议刘备趁机举兵南征。


因为孔明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周瑜肯定会千方百计地逼他们交出荆州,现在如果不赶紧往南争取更大的地盘,将来有一天真要把荆州交出去,那不是又没了立足之地吗?


对任何一股势力来讲,地盘都是非常重要的。从黄帝开始,中国人的国防政策五千年没有变,以后也不会变,四个字讲完了,叫做“固本安边”。


“固本”是指好不容易有了这块地盘,一定要尽力固守住,历代没有哪个皇帝会违背黄帝的这种原则。“安边”是指要尽量跟周边的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慢慢扩展自己的地盘。


刘备接受了这个建议,与孔明亲率大军南下,首取零陵,而后赵云与张飞也分别拿下桂阳与武陵。这时候关羽赶来了。


关羽并不是来争功的,他只是想跟大家一起分担点责任。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动机是看不见的,就看各人怎么想。


如果关羽看到张飞、赵云都能立功,自己也想来抢功劳,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只是想,打仗这么辛苦的事,还是不要老让某一人去承担的好。


关羽是个一本正经的人,但再怎么一本正经的人还是会开玩笑的,所以他对大家说:我啊,来看看大家。其实根本不是为了看看大家,谁都知道他的来意是什么,所以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这是生活很轻松的一面。


如果关羽一本正经地说,你们都有功劳,功劳簿都满满的,我不能一片空白啊,那就没有意思了。但关羽这样并不是搞笑,他这是幽默。幽默很好,但搞笑就很糟糕。


宁可当小丑,也不能搞笑,因为小丑一出来,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丑,当然不会去学他。但现在搞笑都搞得一本正经,小孩看了会认为生活本来就应该搞笑,那就天下大乱了。


关羽主动请命攻打长沙,并且成竹在胸,而孔明却一再提醒他长沙城的大将黄忠虽老迈却十分英勇,千万不可大意。


孔明知道关羽在别的方面也许还会很谦虚,但在武艺方面是不可能谦虚的,他觉得谁都不是自己的对手。


既然这样,孔明跟他讲这些是不是唠叨了点呢?当然不是。就算关羽听不进去,但孔明讲了以后他还是会有个印象,到了紧要关头还是会产生作用的。


所以孔明尽一个军师的本分,将知道的军情状况都提供给关羽,告诉他去打长沙可以,但要小心黄忠。虽然关羽并不把孔明的话当一回事,但他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上了战场也发生了很大的作用。


关羽奉命攻打长沙,来势汹汹,而长沙太守韩玄旗下众将也并不示弱,尤其是刚刚从襄阳投奔来此的魏延。黄忠说凭他的刀和箭就能拿下关羽,杨龄说要去战关羽。魏延也说要去,却被韩玄驳回。


那韩玄为什么要给魏延难堪?其实并不是韩玄一个人这样,大部分的领导都会这样。魏延是个外来人,刚到长沙没多久就想出风头,那这些老人不是面子全无?所以领导常会给新人一些难堪,主要是为了维护老人的颜面,这一点是魏延不太了解的。


魏延有想法也只能跟其他的老人讲,而不能直接去跟太守讲,因为跟其他老人讲是尊重这些老人,直接跟太守讲就是让这些老人没面子。


如果魏延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少吃一些苦,少受一些罪,但他就是不懂这些人情世故,所以一路都不会顺利。


太守韩玄指派大将杨龄先去迎战,不料却被关羽一刀砍死。韩玄大惊失色。他本来就胆小如鼠,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现在更是吓得要命,这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黄忠。


黄忠跟关羽一样身经百战,他们都不把对方放眼里,其实也是一种大将风度,表示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之外,还对老天有信心,相信老天会让自己继续打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信心。黄忠有信心,关羽也有信心,他们两个谁都不怕谁,这就叫做旗鼓相当。


黄忠与关羽首次交战便打得难解难分,不分高下。次日,双方再战,仍然难分胜负,于是关羽假装逃跑,趁黄忠追赶之际将其战马砍翻在地。关羽并没有杀他,反叫他换马再战。


这是因为一方面关羽讲义气,另一方面则是孔明的功劳。关羽并不是个以杀人为乐,而是以破敌为目标的人,他为了整体的利益,想到攻打长沙,如果长沙太守肯投降,那是最好的,可以不用杀人;但长沙太守不肯投降,那就只好刀枪相见了。


现在他想起孔明曾提醒他黄忠是个很英勇的老将,再加上他自己也看出黄忠很讲义气,所以才让黄忠换马再战。只要是讲义气的人,关羽就非常看好。


当年虽然关羽跟张辽是对手,但见张辽很讲义气,所以还是放了他一马。在关羽看来,天下人分两种,一种是讲义气的人,一种是不讲义气的人。


讲义气的人他会特别客气地对待。现在他觉得黄忠很讲义气,所以自己不杀他,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心服口服,说不定他还会来投降,这也反映了关羽深谋远虑的一面。


现在关羽在马上坐得好好的,刀就在手上,只要一挥,黄忠的头就掉了,所以黄忠当时认了,心想死在关羽手上也不算耻辱,就没有反抗,也没请求关羽饶他一命,而是头一偏,等着关羽动手。


但关羽并没有杀他,这让黄忠也觉得关羽这个人了不起,讲义气,既然关羽讲义气,自己就不能不讲义气,他往后的表现都受到了这次的影响。


黄忠战败而归,却遭太守韩玄猜忌。黄忠除了善于用刀之外,还有个绝技,就是箭法非常之高明,能够百发百中。


所以韩玄责怪他明明可以一箭把关羽射死,却不发箭。黄忠也是个讲义气的人,关羽饶了自己一命,自己却要把他射死,除了传出去不好听之外,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所以当他换马再上战场时,他的确很挣扎。


夜里,黄忠因不忍伤及关羽,又不能违抗太守韩玄之命而左右为难,魏延劝黄忠弃韩玄归刘备,黄忠不肯。魏延就像现在的某些人,经常跳槽,所以他叫黄忠跟他一起跳槽去投刘备算了。


虽然他讲的道理很对,韩玄根本就没有资格当领导,追随这种人的确不会有前途,但黄忠却认为自己既然投了韩玄,就算死也不能做反叛的事,魏延要跳槽可以自己跳,他不干,这就叫人各有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我们没有办法把他们相提并论。


次日,两军再次对阵,黄忠奉命定要一箭射死关羽,却一再违命,对关羽手下留情,更加引起韩玄不满。


韩玄是个怀疑心很重的人,我们常说怀疑心重的人通常警觉性也高,如果韩玄的怀疑心用得恰当,那就会变成警觉性,并没有什么不好。


可他现在的警觉性很低,怀疑心却很重,可见怀疑心和警觉性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的。韩玄一味地猜忌、怀疑,对部属完全不信任,连黄忠也怀疑,可见他对部属完全不了解。


他觉得黄忠明明可以射死关羽却只射中盔缨,明显是跟关羽有勾结,如果不杀黄忠,自己就完了,所以很不客气地喊着要杀黄忠。


黄忠武艺那么高强,还会怕一个没有武艺的太守吗?但当太守下令要绑一个将领时,将领是不能反抗的,否则就是造反了,跟投降没有什么两样。


黄忠既然不愿投降刘备,自然就不会公然反叛韩玄,所以当韩玄说要将他绑起来杀掉时,他也没有反抗,只是反复说自己没有罪,因为他心安理得,只能这样做。


众将纷纷为黄忠求情,韩玄却执意要将黄忠斩首。就在此时,大将魏延突然挺身而出,号召众人反韩玄。从某个角度来说,魏延这样做的确是很合适,因为像韩玄这么坏的太守,根本没必要再跟着他。


何况现在反叛的机会也来了,黄忠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将领,对长沙有过功劳,把他留下来对长沙绝对有好处,可韩玄身为长沙太守,居然不明是非,侮蔑忠良,还要杀了他,这时魏延这么做并没有错。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魏延毕竟是一个新来的人,当初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自己走,可他当初没走,现在反而鼓动这些老人一起杀掉韩玄,其实也是一种不义之举。


可见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说法。只有具备自己的衡量标准和理念,才能够当机立断,做自己该做的事。


魏延觉得既然韩玄不好,现在又有机会,于是选择反叛,我们说他这种个性的人脑后面有反骨,意思就是,既然他今天会反叛韩玄,将来也照样会反叛其所跟随的人。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一次的表现就论断一个人。


魏延趁机杀了太守韩玄,而后便大开城门,将刘备等人迎进长沙城。魏延参见刘备和孔明,孔明即刻就叫人把魏延拿下。


孔明出山前,曾对当代的大人物逐个做个案研究,但那时候的魏延是个无名小卒,在孔明的个案研究里根本没有魏延,所以他完全凭第一印象,见魏延脑后有反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喊人将他拿下,说他将来是会背叛刘备的。


倒是刘备自己觉得不可能,何况人家来归降,如果把他杀了,那其他人还敢来吗?所以刘备是不赞成杀他的。


魏延就像一个很被董事长赏识,但又被总经理当做眼中钉的可怜人,从这一小段就可以推知就算他将来全心全意跟随刘备,过程也会很坎坷。


第一眼就被认定是一个会造反的人,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魏延给孔明的第一印象。


孔明看他第一眼就要杀他,甚至临死还想到要杀他,可见给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我们不要用第一印象去论断别人,但是一定要谨防别人用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


魏延就是没有注意这一点,给孔明第一印象就非常不好,所以要干脆斩了他以绝后患。


这种情形下魏延是很为难的,如果他聪明的话,可以做两件事:


一件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给人家的观感,也就是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作风;


第二件就是找机会离开,因为孔明毕竟是刘备集团的关键人物,第一眼就让他看不顺眼,除非有办法改变他,否则将来是很辛苦的。


当然孔明只能接受关羽和刘备的意见,暂时留下魏延。但他警告魏延,既然来到这里,就不能再有反叛的观念和想法。


魏延将来如果能好好改变自己,使孔明改变对他的印象,两人自然会相安无事。所以两人将来的关系如何,还得看魏延自己。


刘备等人入城后,黄忠整日闭门谢客,羞做降将,于是刘备亲率孔明、关羽前来拜访。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魏延,黄忠早就一命呜呼了,更不会有以后的发展。


但两个人的命运就是这么不同,大家都很看重黄忠,刘备甚至还带着关羽去跪请他共同为汉室的中兴而努力。


可魏延呢?孔明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可见人各有命,这点也是不能否认的。只是对于命的理解,大家要花点时间好好去体会。


黄忠很感动,终于归顺刘备。这一路看下来,很多人越是想投降,别人越不愿意接受;越是不想投降,别人偏又看中他,这是第一个启示。黄忠就是个例子。


魏延一开始就想投降,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觉得他现在会投降,将来也照样会投降别人,这种坏习惯是很可怕的。


可黄忠正好相反,他坚持不投降,大家反而很郑重地去请求他,对他晓以大义,说他这种精神很令人佩服。


第二个启示是,要让大家器重自己,得自己有资本才行。如果黄忠体力衰弱,武艺不行,斗志也不够,那他不降就算了,没有人会在意,反正是废物一个了。


所以说,只有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才有价码去跟别人讨价还价,就是这样而已。黄忠是如此,往后的一些将领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来观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月下独酌锐

    讲的好,可惜太晚听三国了……

  • 阅读者_3l

    听到这里的都是忠实听众

  • ffcfftfttctfcctc

    😊👍

  • 东山桥海

    安身立命

  • 东山桥海

    固本安边

  • 心韵家庭教育

    固本安边

  • ffcfftfttctfcctc

    曾老师好

  • ffcfftfttctfcctc

    (~乛▽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