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巧计借东风

38.巧计借东风

00:00
28:09

第三十八集  巧计借东风


周瑜欲火攻曹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此一病不起。孔明便前往东吴,建坛作法,成功『借』得东风后,周瑜却下令要杀死孔明。


孔明表面上看似全力协助东吴灭曹,但是,背地里却用计让关羽放曹操一条生路。在这种看似为友,实则为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敌友关系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战争定律和法则呢?


周瑜口吐鲜血,卧床不起。孔明得知后,前来探望,并表示自己有一药方可让周瑜气顺。


周瑜得的这种病,名字很奇特,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病。也就是说,一切都如意了,就差一场东南风了。可当时正是刮西北风的隆冬季节,所以周瑜为此头痛不已。


孔明怎么会知道周瑜的病源呢?因为他的角色跟周瑜不一样。周瑜整天忙于各种事宜,没有时间静想,而孔明是客卿,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策。


他以自己的天文知识推算出哪段时间会刮东南风,从而帮助周瑜施展火攻之计,而非有什么夺天地造化之神功。


曹操也知道这个季节偶尔会刮东南风,只是几率不高,需要具有深厚的天文知识才能算准。孔明对自己有信心,所以他去看周瑜的时候,说自己有良药能治愈周瑜的病痛。


孔明为什么要把周瑜的心病写在手上,而不直接说出来?孔明这样做是担心隔墙有耳,走漏消息。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警戒心,以为现场没有别人,什么话都可以随便讲。可墙外的情况谁看得到?万一外面有人在偷听,岂不糟糕?要是曹操得知孔明能求到东南风,加上以前被孔明草船借箭的惨痛教训,他就会马上下令将所有的连环大船解掉。


如此一来,东吴这边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孔明很谨慎,没有直接把周瑜的心病说出来,而是用写的方式,这样既交流了信息,外面的人也不会知道。


见孔明说中了自己的心事,周瑜抖擞起精神,向孔明请教良策。孔明让周瑜在南屏山建七星坛,自己要在那里借三日三夜的东南风,以助周瑜用兵。其实孔明完全是在装神弄鬼,他根本就不需要建坛,但他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有他的一番道理。


我们前面说过,东南风之所以能出现,是科学推理的结果,而不是孔明让它神奇地出现。


孔明说要建坛借风,周瑜根本没有跟孔明讨价还价的资本,况且他此时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几乎快要崩溃了,所以孔明说什么他都会满口答应。


周瑜满口答应,说事成之后……但又欲言又止。难道周瑜能说出事成之后就把孔明除掉?


如果那样的话,后面的好戏就唱不下去了。其实周瑜不说,孔明也知道,事成之后,周瑜一定会想办法杀他。为了以防到时候万一跑不掉,孔明这才决定装神弄鬼。


次日,鲁肃完全按照孔明的要求,全力配合孔明,七星坛很快便搭建完毕,各项借风事宜,也全部准备就绪。


孔明神情异样地向鲁肃表示谢意。孔明在江东最好的朋友就是鲁肃,因为鲁肃扮演着他与东吴之间桥梁的角色,而且扮演得非常好,孔明从内心感谢鲁肃。


其实,孔明让鲁肃两边跑来跑去地传达信息,心头也有不安,一是担心鲁肃两边都不讨好,二是怕他万一传错话,会造成严重的误会。可是孔明别无选择,他只能依赖鲁肃这个唯一的桥梁。


幸好鲁肃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很好,话不多不少,完全如实地传达,使得双方逐步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可见他是一个值得孔明信赖的人。


做好了准备工作后,孔明开始祭坛。他让所有闲杂人等都离开,又给士兵们定下很多规矩,其实这些都与借风丝毫没有关系,因为风不是他借来的,而是老天的杰作。


他整个的部署都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安全地离开东吴。布置好这一切后,孔明又让鲁肃暂时离开,去帮周瑜的忙。因为如果留下鲁肃,会给后面的逃跑增加很多麻烦。


孔明要尽快赶回刘备那边部署下一步的行动,而现在只是帮周瑜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已。可鲁肃没有这种警觉性,他看到孔明跟自己告别的时候神情异样,反而觉得莫名其妙:我们很快又要见面了,干吗要这样呢?


只有孔明心里清楚,这次告别以后,恐怕要分离好长一段时间了,所以他当时的神情有些异样,可以说是依依不舍。


孔明装神弄鬼,成功骗过士兵不足为奇,但是为什么也能轻易地骗过周瑜、鲁肃等人呢?古代的人们是很擅长装神弄鬼的,因为当时民智未开,科学知识也不发达,许多事情无法解释,于是便以神道设教,企助于神鬼。


后来随着科学逐渐发达,人们开始摈弃不科学的方式,尽量采用科学的语言来阐述道理。


但是,如果孔明这次不装神弄鬼,而是以科学的语言直接告诉周瑜,这段时间偶尔会刮东南风,并且他已经推算好了准确日期,不用着急,到时候自然会成功,那么孔明就会有生命之虞。


因为周瑜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就不再需要孔明了,而且他会觉得孔明连这都算得准,更不能让其活下去。


尤其当时一切都部署好了,孔明就插翼难飞。孔明很清楚自身的处境,知道自己讲真话的下场,为了保护自己起见,他不得不装神弄鬼。这是他的脱身之计,并非真有祭风之事。


周瑜当时急得就像热锅里的蚂蚁,对孔明能不能借来东南风也是将信将疑。虽然周瑜自己内心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但听到丁奉说,如果东南风不来的话,岂不是误了大事,他还是马上制止,让他不要多言,以免破坏了气氛。可见周瑜并没有完全放弃,因为东南风起是他唯一的希望。


人总是很矛盾,因为矛盾才能让我们左右兼顾地思考。我们这样想想,又那样想想,因此才会变得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可见一个人常常犹豫不决并非完全不对,只是最后要在摇摆不定当中找到一个定。


我们中国人,经常像汽车上的雨刷一样,动来动去,左摇右摆。我们下定决心是很短暂的事,但过后又会很快改变。不要以为中国人言而无信,或者讲话不算话,那都是不了解中国人的表现。


中国人此刻所讲的是真的,一会儿又变了,这也是真的。比如曹操说自己酒醉误杀了师祭酒,他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是诚恳的,而过后就变得毫无愧疚感了也是真的。


我们中国人很善变,也很擅长装神弄鬼。西方文化里的鬼就是鬼,很吓人的样子,我们中国的鬼却跟人一样,很可爱。因此我们只说人吓人,吓死人,而不说鬼吓人,吓死人。


周瑜焦急地等待着,简直度日如年。其实他等的时间也不算很长,只是他心里没谱,又没有别的事情做,因此才会觉得很难熬。不像孔明,孔明心中有数,对接下来的事情也了然于心,因此才会显得从容不迫。


而且时间一长,周瑜也多少会有些信心不足,万一东南风迟迟不来怎么办?所以他心里惶恐不安,饱受煎熬。


周瑜在等待中焦虑不安,踱来踱去,怒言隆冬不可能有东南风,孔明是在捉弄东吴大军。然而正在此时,旗幡转动,东南风起,周瑜转忧为乐,高兴不已,但他又立即冷静下来,派丁奉、徐盛去杀了孔明,以为东吴除去祸根。


周瑜早就有杀孔明的心思,现在见他连东南风都借得到,更是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周瑜要杀孔明绝非出于私心,而是为了东吴的整体利益。


他认为孔明的存在会对东吴的未来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才会三番五次地要置孔明于死地。


其实,周瑜心里多少对孔明存有感激,但感激是一回事,而扫除后患是另外一回事。在周瑜看来,如果孔明不除,东吴势必后患无穷。


所以一见东南风起,周瑜就马上派人去提孔明的人头来请功。可见周瑜是下定决心,要不择手段地把孔明除掉了。


孔明心中有数,知道周瑜会害他,如果孔明逃不掉的话,那就不是孔明了。且看庞统在献了连环计之后,不但巧妙地为自己安排了退路,而且还顺便将徐庶的退路指了出来。


孔明与庞统齐名,明知周瑜一心想除掉自己,孔明能不为自己留一条安全的退路吗?


每个人都要替自己做好打算,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因为生命是很宝贵的,不能随便牺牲。


孔明事先就将自己的退路做好了安排,令我们不得不敬佩。今天有句俗语,叫事后诸葛亮,意思是说,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就应该事先知道,而不是事后才知道,事后才知道就不值得大家敬佩了。


孔明事先已经告诉刘备,要在某月某日准备一个小船在那边接应我,我准备回来了。可见他一切都是经过很精确的推算。


所以他在祭风的时候眼睛在看,那个小船来了没有,小船来了他就很笃定了,小船没有来他就糟糕了,因为等到风一来,自己就得赶快溜掉。


趁着夜色,孔明乘小船,成功逃回夏口。刘备更是亲自前往江边迎接孔明。如果孔明一回来,刘备就张罗着大家一起聊天喝酒,岂不贻误军机大事?


周瑜用火攻曹操,行动会很快,后续的问题马上就会出现。如果刘备纯粹是义务帮东吴的忙,那孔明现在就不用忙了。


可是孔明是想借赤壁鏊兵的机会建立刘备的据点,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此前隆中对的时候,孔明就告诉刘备,非取荆州不可,然后再取益州,最后再联吴北伐,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计策是孔明定的,他一定要帮刘备完成这个目标,而不能仅仅是帮周瑜的忙,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孔明一回来,刘备就马上召集所有的人马,准备调兵遣将,夺取荆州。这对刘备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所以他不可能不紧张。


不可否认,周瑜是个武将天才,领兵作战的能力非常了不起。只是在天文知识和预测未来等方面不是孔明的对手,这又另当别论。此时东南风起,眼看着成功在即,周瑜的心病也好了,调兵遣将头头是道。


此时周瑜对黄盖特别客气,是不是就意味着对别人不公平呢?这一点需要花点时间来解释。西方人常批评中国人做事不公平,因为他们脑筋比较简单,所谓的公平就是大家平等。


而中国人则认为大家不一样才是公平。西方人每人奖一千块钱是公平,但中国人每人奖一千块却都不高兴:他哪点比得上我?他要拿一千的话,我拿一千二才公平!


这才是中国人的正常思维。但我们现在盲目接受西方的公平标准,是非常不合适的。


不公平才是真的公平,这句话中国人都听得懂,外国人却没人听得懂。《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无平不陂”,“陂”就是不平的意思,意思就是所有的平都是不平的,没有一个平是真的平。


这话在我年轻的时候完全听不懂,也不能接受,直到有一天我坐在湖边,望着湖水波澜起伏,才发现不对劲:我们平常总说水平、水平,水面哪里是平的?全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本没有所谓的水平面。


天底下根本就没有一碗水持平这回事,只有不平才是真的平,一旦平了就是死水,平不平都无所谓了。


西方人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人却不是这样,我们自古以来就各不相同。试想一下,我们对待上层跟下层,会一视同仁吗?大概不会,因为我们的观念是不平才是平。


周瑜对黄盖特别客气是应该的,这是公平,而不是不公平。黄盖年纪已大,但为了东吴的发展,他甘愿冒险牺牲自己,如果周瑜把他当做一般的将领看待,那根本就是不公平。


可见,真正的公平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公平的。而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的,往往只不过是形式公平,但实际上却不公平。


刘备这边,孔明调兵遣将,只有关羽没有任务,关羽非常不高兴。武将的天职就是战场厮杀,不让武将上战场,无异于不让文人写文章,不让艺人唱歌,不让球员出场,当然是很痛苦的事。


关羽精神抖擞地准备接受任务,想要好好地表现一番,结果孔明给其他众将都分配了任务,唯独落下了他自己,他能不急吗?


可他又不能直接怒责孔明,于是颇带委屈地问,为什么唯独自己没有任务。孔明就是利用关羽的弱点(人只有弱点,而没有缺点),迫使关羽主动来争取任务,才能跟他讨价还价。


所谓请将不如激将,激一下,才有机会讨价还价,做更多的文章。孔明所用的正是这一招。


孔明对他说,有一项任务本想让他去的,可是事关重大,所以自己有些顾虑。关羽问孔明顾虑何在。孔明说自己想让他去守曹操必经的华容道,可是自己知道曹操曾经对关羽不薄,所以怕关羽念旧情会放过曹操一马。


关羽怪孔明多心,说他绝不放过曹操。关公理直气壮地说,欠曹操的人情自己已经还了,再见就是敌人。


孔明等的就是关羽这句话,于是赶紧趁热打铁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孔明没让其他将领立军令状,唯独让关羽心甘情愿地写下了,可见这其中必然另有文章。


刘备对孔明说关羽可能会放了曹操。刘备这不是不相信关羽,而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关羽。因为他太了解关羽了,知道关羽最重义气,到时候碰到曹操,肯定下不了手。


况且曹操能笑也能哭,能屈也能伸,为了保命,难免会用尽各种手段,而关羽这么重义气,一想起曹操曾经对自己的好,怎么可能下得了手呢?


孔明说自己是有意如此安排的,因为目前三足鼎立的形势还未形成,所以曹操不该死。


孔明是为了大局着想才这么做的。他心里很清楚,只要曹操一死,整个的天下就属于孙权了,那样对刘备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当时刘备还没有成气候,而孙吴打完胜仗,一定会趁北方丧失元首之机,借胜利之威,集中力量,扫平北方,顺便也把刘备干掉。


如果是那样的话,孔明忙活了半天完全是让东吴获利,还白白牺牲了自己的主公。所以孔明算来算去,觉得曹操虽有篡汉之心,但此时还不能死,因为还有利用价值。这是很周全的一种盘算。


然而,曹操虽不能死,但好歹也要让他吃点亏。从事参谋的人,哪怕是摔跤,也要抓一把泥土起来。


现在孔明要放曹操一马,于是就想让关羽去送这份人情。因为给别人做没用,张飞看到曹操一定会不管一切,举矛就杀。


只有关羽很可能会感念旧情,放过曹操。如果关羽此时不顾旧情杀死曹操,相信很多人还是不认同,毕竟曹操当年对他恩义很重。


此时,不仅刘备准备好要重创曹操,孙吴也具备了火攻的一切条件,而曹操,却依旧沉醉于连环妙计当中。程昱再度提醒东南风起,不可不防,曹操并不理会。


曹操走到这个地步,已经很难再回头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干到底。其实,这也是老天有意让曹操遭受如此惨败,进而提醒他,希望他做一个彻底的改变。如果他这次还不醒悟的话,那这辈子都没有希望醒悟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05832798

    一就是个扣,一环套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