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巧献连环计

36.巧献连环计

00:00
29:43

第三十六集 巧献连环计

 

周瑜曾经利用蒋干误传情报,致使曹操错杀了帐下两员大将。那么,曹操为什么还会再次派遣蒋干前往东吴探听虚实?


而这一回,周瑜又将如何『布局』、『造势』,最后又一次『摆平』曹操呢?原本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接连中计呢?这其中又向我们揭示了哪些人性的弱点呢?


蔡中、蔡和把阚泽、甘宁要投降的事修书密报给曹操,曹操看到书信后疑惑不定,蒋干自告奋勇要去江东打探一番。蒋干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他前番前往东吴没有成功,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现在见曹操疑惑不定,又自告奋勇要过江去探听虚实。相信在场的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可笑,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曹操居然还同意让他去了。


曹操这么做有几种可能:首先,如果不让蒋干过江,就意味着拆穿了自己前番上当和撒谎的内幕;


其次,既然没有别的人要去,那就只有再派蒋干过去了;再次,曹操也可能想趁机除掉蒋干,于是故意派他去送死,免得一看到他就想到自己上当之事。


第三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曹操还不至于这样。但我们考虑事情一定要从大及小,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推演出来,这样才能面面俱到。


蒋干过江,求见周瑜。周瑜心中大喜,却故意假装冷落蒋干,将其引入帐中后,和他算起了前账。


人只有随机应变,对方才抓不到你的本意。如果周瑜得知蒋干前来,还是使用老一套的办法,那么蒋干必会有所防备,绝不会轻易再上当。


所以周瑜这次决定改变策略,先给蒋干一点难堪,然后再把他留下,但目的仍是要好好利用他。


蒋干看到周瑜对他如此冷淡,果然很气,扬言要回曹营。但周瑜却不让他走,说他知道东吴太多的机密,于是把他软禁起来。


其实,周瑜这么做是别有企图,但蒋干却对周瑜的话信以为真,以为周瑜真的是怕自己泄密,因此才采取这种软禁的办法,他对周瑜的动机没有丝毫怀疑。


鲁肃建议周瑜将蒋干送到西山庵中歇息,周瑜点头同意。鲁肃知道,蒋干绝不是向曹操献连环计的合适人选,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蒋干去引出那个最合适担此重任的人——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


所以目前要做的就是让蒋干跟庞统产生联系,这也是鲁肃建议周瑜将蒋干安置在西山暂住的主要原因。


周瑜把蒋干软禁到庞统居住的西山附近,并且给蒋干有限的自由,那样他就能很容易碰到庞统了。这样布局很自然,也很顺理,所以下面的事情也就容易成章了。


蒋干在庵内郁闷不安,忽然听见有读书声,于是信步寻去,发现了庞统。庞统为什么大声朗诵?中国人讲话很大声的时候,通常都是讲给其他人听的。


比如在餐厅或其他的公共场所,两个人正在交谈,声音很大,人们就会警觉——这些话分明是讲给别人听的,要不然那么大声干什么呢?庞统大声朗诵也是这个意思,目的就是吸引蒋干的注意。


这当然是东吴集团事先安排好的,因为不能让庞统主动去拜访蒋干,否则蒋干会提高警惕,不容易上当。


只有想办法引起蒋干的注意,让他碰到庞统,才能使他在毫无提防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中计。而以庞统的才能,当然能够轻松营造这种氛围。


蒋干当时也感觉很无力,自己主动请命要来,结果诸事不顺,还被软禁起来,哪有心情欣赏景致呢?


所以此时哪怕是略微的风吹草动,也能吸引他的注意,更何况庞统出口成章,所念的东西也饱含学问呢?蒋干心有所急,听到庞统的朗诵,自然会进去请教良策。 


当蒋干得知是庞统时,他肯定会想:老天爷对我真不赖,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凤雏先生现在居然在我的面前!如果把他推荐给曹丞相,那可是一次难得的立功机会。


尤其他现在挫折感很大,所以一听眼前的人是庞统,简直如获至宝。虽然他未曾跟庞统谋过面,但对庞统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


庞统长得其貌不扬,可蒋干根本不会怀疑,反而觉得博学之人,就是应该这样。总之,蒋干会想尽办法抬高庞统,以此重新树起自己立功的希望。


庞统说自己也有意离开江东,大家心里很清楚,当然是假的!如果庞统真想离开的话,随时都可以离开,为什么偏偏要选在此时呢?


庞统为了完成肩负的重任,当蒋干请他辅佐曹操的时候,庞统告诉蒋干说自己早就想离开东吴了,只恨无人引荐于曹操。


庞统这么说,一是为了增加蒋干向曹操推荐自己的信心,二是为了暗示蒋干,他愿意去投靠曹操。


果然,蒋干不假思索地说此事包在他身上。庞统趁热打铁,说为防周瑜暗害,不如趁早一起离开,奔赴曹营。蒋干对庞统没有丝毫怀疑,而且还喜不自禁,因此再次中计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庞统成功骗取了蒋干的信任,于是,便急忙带领庞统返回曹营,引荐给曹操。曹操得知庞统前来,大礼相迎。


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平定天下,可见庞统也绝非等闲之辈。


而且曹操一直对关羽、孔明等人不跟自己,而选择实力较弱的刘备一事耿耿于怀,更可气的就是徐庶,跟刘备在一起的时候有说有笑,对自己却非常冷漠,这些都是曹操解不开的心结。


现在看到与孔明齐名的庞统居然愿意投靠自己,曹操早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根本不会怀疑任何事情,否则庞统也绝不会那么成功地献出连环计。


庞统说自己早就耳闻曹操用兵有方,想先一睹军容。这就是庞统了不起的地方。如果曹操热烈欢迎他,而他只顾沉浸于被礼待的喜悦中,只知道一味地喝酒聊天,那他就称不上凤雏了。


庞统十分理性,他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是要找到机会适时地献上连环计,而且还要让曹操欣然接受。所以宴会刚一开始,他就提出想要参观曹军营垒。


曹操虽没有答应,但他看到庞统到了曹营二话不说就要先看军况,觉得他把工作放在首位,是个务实型的人才,而且认为他是真心辅佐自己的,所以把庞统当做贵人相待。


然而,庞统此举是为了造就自己的高姿态,使得曹操不得不抬举自己,不然曹操后面也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的连环计。


来到营中,庞统发现曹军士兵因不习水战而呕吐严重。如果庞统看见这种情况就马上献出连环计,曹操就会疑心他是有备而来,从而提高警惕,然后仔细想想这个计策,可能就会看出其中的破绽,甚至会杀了庞统。庞统深知曹操的性格,所以他并没有马上献计,而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很多人以为讲话要一吐为快,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讲话不能一吐为快,而是要看准时机、对象及当时的情况,否则还是少开口为妙,以免给自己惹来祸端。


看完曹军的军况,庞统很镇定,一直到吃饭的时候才适时地献上连环计。他这种不慌不忙,稳扎稳打,伺机而动,从而找出最佳发力点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参观完曹军的水军后,曹操请庞统把酒共饮。席间庞统笑孔明不识天时,周瑜更是不足挂齿,只是徒有虚名。


其实中国人做事情,常常分成三步完成:布局、造势、摆平。我们以庞统这次献连环计为例,就可以依次看出整个步骤。


庞统一来到曹营就开始布局——要观察曹军的军况,现在又在宴会上讥讽周瑜和孔明,目的就是引曹操入局,而不能让曹操成为一个局外人,否则他会保持着冷静、客观,不利于庞统献计了。


曹操听了庞统对孔明和周瑜的讥笑,当然感觉很悦耳,他前番几次失手于这两个人,正窝着一肚子火呢!曹操觉得庞统这样骂孔明和周瑜,那他一定是自己的朋友。


可见庞统相当聪明,他并没有向曹操表示尽忠,而是去嘲笑曹操的对手,从而委婉地表明自己跟曹操是同一阵线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是悦耳的话,越要加倍小心。


庞统问曹操军中是否有良医。其实这仍是在布局,而且局越缩越紧,最后把曹操绑得动弹不得。庞统不能很唐突地说,你那么多船,风浪又太大,应该把船连在一块,那样很容易让曹操起疑。


所以庞统话锋一转,问曹操军中有没有良医,曹操还以为庞统得了病。可见,此时曹操一心想着如何得到庞统的心,让他帮自己的忙,已经深陷在庞统所布的局中。而事后的结果证明,庞统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摆平了所有的事情。    


庞统布好局以后,当然要造势了。他突然拔剑,搞得在座诸将紧张得要命,以为他要动武,一个个也拔剑在手。倒是曹操临危不惧,很有大将之风,因为庞统毕竟是一个人,而在座有这么多的将领,他能怎么样呢?


当然,庞统也不会笨到给曹操耍剑的程度,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把那个势造起来。


因为他一拔剑,所有人都会注目于他,曹操没有时间冷静地判断,诸将也没机会提出异议。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庞统身上,等着看庞统的表演。等这个势造起来以后,庞统却把剑放在酒杯上,然后说出连环计,这是最好的方法。


庞统拿剑比做船,向曹操献上连环计,曹操欣然接受。其他将领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反对也没用,一旦曹操下定决心,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敢出来反驳。


中国人不喜欢大老板下定决心的时候有人当面提出异议,因为那样分明就是顶撞,而顶撞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曹操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把所有言路都堵死了,强迫大家接受他的决策。


到此为止,庞统的最后一招——摆平,也成功地实现了。其实对庞统而言,所谓的摆平,没必要把所有人都摆平,只要摆平一个人就够了,那就是曹操。只要摆平了曹操,就等于摆平了全部。


庞统并没有给曹操询问诸将的机会,否则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那庞统就很难如愿以偿地完成任务。


庞统又说东吴那边有很多人对周瑜有怨气,并自告奋勇要过江劝降。如果曹操依照连环计把所有战船都连接到一起,然后被周瑜一把火烧掉,庞统留在曹营的下场是必死无疑——不是被东吴的大火烧死,就是被曹操识破连环计而处死。


真要是那样,后人就会觉得庞统也不过如此而已。很多人反感中国人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认为那样很自私,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保全,那算什么高明呢?


难道庞统留在曹营葬身火海或是被曹操处死,才更值得我们佩服?恐怕不会。相反,我们还会觉得他不过如此。庞统只有想办法离开以保全自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高明。


庞统想跑,但又不能明说,因为任何理由曹操都不会接受。他只能诓骗曹操说东吴的很多将领都不服周瑜,认为周瑜太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他跟这些人的关系不错,可以去劝他们来降。


同时,庞统煞有介事地要求曹操许下保全降将家属以及江南百姓的诺言,以让曹操不起疑。曹操当时就写了一个承诺书,然后放庞统走了。可见,要想骗人之后不让人马上察觉,也是要有高明手段的。


庞统走后,曹操命曹营上下忙着赶制铁环,进度非常快。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民族,我们要快起来,可以做到全世界最快,但我们要慢起来,也能做到全世界最慢,这种弹性之大是外国人无法理解的。


中国人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会慢腾腾地磨洋工;而当心甘情愿,或者上面有高压的时候,就会做得比谁都快。


现在庞统献上连环计,曹操觉得胜利在望,喜形于色,手下人察言观色,都知道如果不加紧打造铁环,小命一定难保,所以全都拼命赶制,很快就把庞统的计策付诸实施。


就在这时,曹操要开歌舞晚会。在曹操看来,自己即将到达人生的顶点了。赤壁之战的胜败对他至关重要,因为当时北方已被他平定,只剩下江南这些区域。


如果能一举拿下江东,他的雄图霸业就可以实现了。而且此次有庞统献上的连环计,曹操更是信心十足,志在必得,仿佛胜利已然在望,从此可以无忧了。所以他决定开个盛大的歌舞宴会来鼓舞士气。


其实,曹操的这种心态非常危险。无论是谁,一旦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那就意味着衰败开始了。


所以千万记住,一个人绝不能轻易地放纵自己和放松警惕,要时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戒心理,不要把自己很快地推到人生至高点。因为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至高点后面,注定是下坡路,这一点谁都不能避免。


我们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看,会觉得庞统果然名不虚传。庞统一生经受了很大的磨炼,而不仅仅是历练。历练只是经历,从一岁到两岁、两岁到五岁、五岁到十岁,那就是经历。


但磨炼不一样,磨炼是经过磨难和锤炼后有质的飞跃。庞统学识渊博,而且能够将学识应用于实际,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但让人不忍心的是,庞统早死,而且死得很悲惨,这跟他献的连环计平白害死几十万人,是不是有所关联,我们不得而知。虽然这件事也有鲁肃和周瑜的份,且烧死的全是无义之师,但庞统跟孔明齐名,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从连环计可以看出,庞统之才并不在孔明之下。他布局很成功,而且刹那之间就能把势造起来,最后不但摆平了对方,而且自己还能全身而退,这种功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是和孔明比起来,他的遭遇就显得太过凄惨了。


庞统献计之初就应该想一想后面的结果,看看自己会不会承担相应的报应。这不是迷信,而是纯粹从因果关系来看。


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起全部的后果,别人无法代替或分担,这就叫自作自受,每个人都逃脱不了。


如果大家都能谨记这个观念,做事情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得周详一点,否则一路蛮干下去,最后只会自食恶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秋水如丝_

    长智慧了,感恩

  • 宁宁的喵喵咪

    百听不厌😁

  • Komoe127a

    百听不厌

  • 爱猪猪爱阳阳

  • eq31c4n9g1ywcscn6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