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两厢都情愿

35.两厢都情愿

00:00
29:10

第三十五集 两厢都情愿


虽然曹操以生性多疑著称,但是孙刘联军最终能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却正是得益于周瑜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生性多疑。


而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周瑜也不过是采用和曹操相同的计策,但是,为何周瑜却能技高一筹使曹操中计?他究竟采取了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计谋和心机?在这些计谋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制胜之道呢?


接连几次的失利使曹操陷于困境,他思来想去也想不到一个好的突破点。此时,荀攸利用蔡瑁被斩一事,献上诈降计,建议曹操派蔡瑁的兄弟到东吴诈降,以作内应,及时通报东吴那边的内部情报。曹操当时焦头烂额,毫无办法,因此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蔡瑁的两兄弟突然来降,其来意周瑜当然心知肚明。因为蔡、张二人是他设计干掉的,曹操反而利用这件事派蔡氏兄弟来诈降,这如何瞒得过明眼的周瑜呢?所以周瑜决定将计就计,把他们两人当做真的来投诚一样处理。


鲁肃看到蔡氏兄弟并未带家小来投,他提醒周瑜不要太相信蔡氏兄弟的话,他们并非真心来投的。不管鲁肃是否真的不明白周瑜的用意,他都有责任提醒一下周瑜。


鲁肃的聪明才智不在周瑜之下,但在平常的工作中,两个人要阴阳互补,才能更好地配合。


周瑜当然很清楚蔡氏兄弟是诈降的,但为了将计就计,他必须装得很像,后面的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否则让蔡氏兄弟看穿了他是别有用心的,那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而一旁的孔明却是冷眼旁观,他心里清清楚楚,但就是不开口讲话。其实这样才是对的,如果他当场指出鲁肃的顾虑是多余的,旁人一定会怀疑他居心不良。


孔明只有不讲话,才不会引起诸多的困扰,而且他觉得事情这样演变下去是有利的,所以他选择等众人都离开之后,才告诉鲁肃周瑜的用意。 


周瑜把二人归于甘宁帐下,甘宁领会了周瑜的意图,对他们二人殷勤相待。以甘宁的个性,不管蔡氏兄弟二人真降诈降,他都不会好好款待。因为甘宁是个将军,最瞧不起的就是投降之人。


但他现在非但没有瞧不起蔡氏兄弟,也没有给他们难堪,反而还优待他们,就是因为他跟周瑜之间很有默契,明白周瑜的用心,否则好戏就唱不下去了。


这也是周瑜放心地将蔡氏兄弟分到甘宁帐下的原因。甘宁好好地招待他们,让他们觉得东吴并没有看出他们的动机。这是他们上当之始,接下来,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


黄盖来见周瑜,献上火攻之计。黄盖说为了东吴的霸业,自己甘愿前往曹营诈降。周瑜当然很舍不得,因为黄盖年事已高,又是三朝元老,怎么能让他以身犯险呢?


但周瑜也深知,只有黄盖才有能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年轻的将领是瞒不过曹操的。只有让曹操觉得连东吴的重臣都来投降了,他才能得意洋洋,黄盖的诈降才能成功。这也是兵家常用之计。


周瑜召集众将,黄盖当着众人的面与周瑜发生争执,并劝周瑜投降曹操。周瑜大怒,要将他杀了。众将求情,周瑜才下令改为杖责。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周瑜不说要斩黄盖,曹操会相信吗?周瑜打黄盖是打给蔡氏兄弟看的,他痛打黄盖,打得皮开肉绽,而且盛怒之下还要斩杀黄盖。


蔡氏兄弟看在眼里,完全信以为真,然后偷偷写信报告曹操,这成为黄盖诈降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黄盖昏死过去,众臣再次求情,周瑜才勉强接受。事后,周瑜虽有意要随大家一起去探望黄盖,但还是把持住自己,假装继续大骂黄盖。


周瑜演戏一定要演得逼真,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此时周瑜已经做了很大的牺牲了,他平常讲仁义,又跟黄盖的交情甚好,这次为了让苦肉计成功,才百般无奈地痛打黄盖,因此现在绝不能心软。


可以说,周瑜打黄盖,黄盖是痛在身上,而周瑜是痛在心中。但周瑜表面上必须装得很坚强、很决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瞒得过蔡氏兄弟,等他们把这个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才会深信不疑。


否则只是轻轻打几下,曹操绝不会那么轻易地上当。如果曹操不相信,到时黄盖去了曹操那边,说不定就真的有去无回了,那样苦肉计会前功尽弃不说,还会害了黄盖。


蔡氏兄弟将心比心,首先会觉得黄盖真是太可怜了,一把年纪了还要受这么大的罪,从而对周瑜产生强烈的怨恨;


其次,他们会认为周瑜是个喜怒无常、翻脸无情的人,就算之前真的想投降,可看到周瑜现在的表现,也一定会产生犹豫,从而更加坚定了诈降的决心。


因此他们赶紧把看到的一切写信报告给曹操,好歹这也算是完成了一定的任务,否则什么消息都没弄到,回去如何向曹操交代呢?


如此一来,最大的赢家就是周瑜了,因为一切都在按他事先设想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蔡氏兄弟身在东吴,急于建功,很容易丧失理性,除了他们之外,在场的恐怕没有人会认为周瑜狠心。


因为那些东吴的大臣跟周瑜相处已久,深知周瑜为人做事的个性,绝不会像今天这么狠。他们只是很奇怪:周瑜今天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间变得这么不可理喻了?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往后的相处。


可见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来,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


孔明来探望黄盖,只献上棒伤药,却并未多言。孔明当然很同情黄盖,但他的敬佩之心远超过同情心。


黄盖如果不是为了报效国家,如何能够忍受这巨大的痛苦呢?是精忠报国的思想支撑着他自己忍受着剧痛,而且不怨恨任何人。


孔明虽是客卿,但看到如此感人的情景,心中对黄盖充满了敬佩之情,认为有这样的人在,东吴是值得与之联盟的。


而且孔明有生之年始终不主张攻打东吴,也与这一段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它让孔明越发坚定了联孙抗曹的信念。


况且,在此种情况下,孔明说任何安慰的话都会遭到黄盖的嘲笑,黄盖会想:你这么聪明的人,居然也看不出这是苦肉计,那我们还怎么结盟呢?


所以,孔明索性什么都不说。也正是因为如此,黄盖才对他更加尊敬,知道孔明是明眼人,对这出戏看得很清楚,只是为了让整出戏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才忍住不说话的。


黄盖此时最怕有人来揭开这个底,因为他已经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如果就这么被人揭穿了,那他挨打就太不值得了。但孔明非常配合,没有走漏任何消息,使得大家都被蒙在鼓里,这让黄盖备感欣慰。


但鲁肃责怪孔明袖手旁观,孔明此时对鲁肃说出苦肉计真相,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孔明再不说明原因,鲁肃就会认为孔明真的很冷漠,并且觉得周瑜一再要杀孔明也是应该的,那他们往后就无法更好地合作下去了。


同时,鲁肃日后得知这是周瑜的苦肉计后,会认为连孔明都被蒙了,可能会因此对孔明产生不能太过信任的想法。


然而,鲁肃是连接孔明与东吴之间的唯一桥梁,为了让这个桥梁继续畅通地维持下去,孔明不得不对鲁肃说出真相,同时也能安慰一下鲁肃,让他不要那么担心。   


此时,东吴参将阚泽前来探望黄盖,并识破“苦肉计”。黄盖请阚泽替自己前往曹营献上诈降书,阚泽欣然答应。


阚泽知道,对曹操这种人客气,反而会让他瞧不起。所以,阚泽一见到曹操便很不客气地厉声说:“传闻曹丞相求贤若渴,今日看来,并非如此。”曹操听后,果然立即改变了傲慢的态度。


可见,对什么人,在什么时机,应该讲什么话,都要随机应变,否则就算事先演练,生搬硬套,也会把事情弄僵。


曹操看完黄盖的降书就下令要斩阚泽,因为他第一感觉就是阚泽在骗他,而且技法这么低级,简直是对曹操的蔑视。


如果阚泽玩得高明一点,曹操还可以跟他有来有往过过招,但阚泽现在分明就是在藐视他,因此他一看完降书就要斩阚泽。


阚泽肩负着重大的任务,不能说死就死。听到曹操要斩他,他死里求生,慷慨激烈地问曹操凭什么斩他。阚泽这是逼着曹操说出理由,然后自己再据理反驳。


曹操说:“既然要投降,你们为什么不约好时间呢?可见这降书根本就是假的。”阚泽反应非常敏捷,他听完曹操的话非但不紧张,反倒劈头盖脸地骂曹操是无学之辈,说投降怎么能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呢?


万一走漏了消息岂不闯了大祸?还不如见机行事来得稳妥!曹操一听,觉得很在理,于是向阚泽赔礼,请他不要介意。


阚泽的这种临场智慧要靠平常的充分积累才能达到,但积累并不是意味着有固定答案。


准备再多的固定的答案都是没用的,因为在事情的发展中,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变数出现。阚泽平常注重积累,没有固定答案的意识,能够看当时的情形而临场发挥,而且时间点也抓得很准,对方的反应也在他的掌控之中。


曹操嘴上说自己看错人了,请阚泽指点,其实心里并非完全相信阚泽。因为那么多人处心积虑地想杀他、想骗他、想让他上当,他的处境决定了他必须得高度警戒。


所以曹操决定再考量阚泽一番,说要给他高官厚爵,看他是不是为爵禄而来。阚泽对此心知肚明,他说自己并非为了爵禄而来,而是为了顺应天意人心。


这句话让曹操听得心花怒放,也加强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从而为接下来的事情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曹操这个人,我们不能说他任性,因为他只是非常率性——你值得我佩服,我给你下跪都可以;你不值得我佩服,我不管你是谁,杀了就是了。


对于自己真正佩服的人,曹操从不计较名位爵禄,这是他非常可爱的一面。所以曹操也并非从来不讲真话,认为他永远只说假话是对曹操的一种误解。


曹操不对自己人承认错误,是因为他担心以后不好领导大家。但他现在看阚泽指出了自己的缺点,于是赶紧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因为这个无伤大雅,而且还对自己非常有利,没有必要那么顾虑。


其实,曹操一直很怀疑阚泽,而且不得不怀疑,因为如果黄盖是诈降,那自己就惨了,如果是真降,错失良机也非常可惜。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曹操只能对阚泽和黄盖的投降半信半疑。


然而就在此时,蔡氏兄弟不早不晚地派人送来军情报告,将周瑜打黄盖一事详细地报告给曹操。曹操一看,以为这就是阚泽和黄盖要投降的原因,因此完全相信了他们。


如果没有蔡氏兄弟及时送到的那封书信,曹操的那颗心还会悬疑不定,因为毕竟事关重大,疏忽不得。但有的事情就是这么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地发生了,而且还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这不是仅凭人力就能掌控的。


阚泽刚从生死一线中捡回一条命,当然很高兴,可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当他谢绝了曹操的黄金,背对着曹操走出去的那一刻,曹操是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看的,因为人在那时候最容易放松警觉性,仿佛事情已经结束了,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因此很容易流露出得意的神态。


如果曹操看到阚泽有一丝得意或如释重负的表情,马上就会预感到这一切都是假的,包括蔡氏兄弟的书信也是假的。但阚泽神色不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之情,可见他素养之良好。


上了返回东吴的小船之后,阚泽仍未流露出一丝高兴之色,因为曹操反复无常,随时可能会反悔变卦。直到抵达东吴,阚泽才放下心来,向黄盖细细讲述事情的经过。


黄盖当然高兴,但两人并没有聊天喝酒以表庆贺,而是接着商量更重要的事情——如何让蔡氏兄弟掉入陷阱,以及将来如何利用他们通风报信。


可见,一件事情的结束就意味下一件事情的开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联。于是,阚泽又到甘宁的营中探访,准备再演一出戏给蔡中、蔡和看。


甘宁跟东吴有着浓厚的感情。一个军人要跟一方国土、民众,尤其是领袖,产生深厚的感情,才能有所立足,才能支撑下去。


中国人特别重视长官与部属之间的关系,不像西方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西方人是忠于事情,而中国人是忠于主人。


阚泽刚来见甘宁,手下就来报说蔡氏兄弟求见。阚泽知道他们会在门外偷听,于是以眼神示意甘宁,两人意会神合,上演了一出好戏。


甘宁大骂周瑜无情无义,说:“他既然敢那样毒打黄盖,迟早有一天也会这样对我,那我何必坐等耻辱,干脆去投降曹操算了。”


其实,他这样演戏,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不能太直白,否则会让蔡氏兄弟觉得太突然。


甘宁跟阚泽你一句、我一句地层层递进,结果越演越像,使得蔡氏兄弟不知不觉步入了陷阱。可见阚泽不但有心,而且还很有脑筋,深知抓住机遇,才能利用蔡氏兄弟大做文章。


蔡和、蔡中见甘宁、阚泽均有反意,当场表明自己的真实来意。蔡氏兄弟之所以敢表明自己是诈降,是因为甘宁跟阚泽演得实在太像了。若不是如此,不仅会被蔡氏兄弟识破,还会前功尽弃,白白牺牲很多人。


现在,甘宁跟阚泽煞有介事地大骂周瑜,蔡氏兄弟信以为真,再加上他们在东吴孤立无援,此刻正需要联合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更方便,因此觉得眼前正是个大好的机会,不可错失,于是进屋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和甘宁、阚泽同论心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需要这样尔虞我诈,否则就会活得太辛苦。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偶尔如此。


譬如立场相异的人交往,刚开始必然会诈来诈去,但这样做也是为了了解对方,为了最终的和谐。如果诈来诈去,最后却是双方关系的破裂,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见尔虞我诈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