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明夷待访录》: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政治哲学著作,抨击专制制度的利器

社科 |《明夷待访录》: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政治哲学著作,抨击专制制度的利器

00:00
19:27

中国古代的一本“怪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先声。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添加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明夷待访录》不可多得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都成书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越来越小,到了明清,议政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2、这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时,就曾印发此书;孙 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

 

《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时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七世纪。这个十七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历经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未失气节。退居田园后,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内心的痛苦:

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亡了,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做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

 

独特之处:

《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

 

 “明夷待访录”解题: “一个身处困境,但仍然坚持正道的君子,等待来访的记录。”

 

五大主题: “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

两个关键短语:一是否定君主专制;二是限制政治权力。

 

1、对君主专制的否定。

 

原君:在黄宗羲看来,君主的本质是服务者,其存在的意义,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来的君主把天下的“利”都给了自己,而把“害”都推给了别人,以至于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传给子子孙孙。

 

扭转局面的手段:靠立法。黄宗羲在《原法》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法的合法性问题。以天下人为目的的法,即是“合法”的法,以君主个人为目的的法,即是“非法”之法。他也认为好的制度要优先于好的人才,有好的制度体系,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帝制时代的愚人术:统治者和儒生们,想出了“家国同构”的法子。在古代社会中,“忠孝”可以说是一回事儿,比如汉代选举官员,有个办法叫“举孝廉”,只要你孝行闻名乡里,就可以入朝为官,对待君主,要和对待父母一样,君主是“君父”,自己是“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于忠”。

 

黄宗羲用“气论”打破了“移孝于忠”的传统政治秩序:

 

他在《原臣》中说: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儿!“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是同一的关系,天经地义。但是君主和臣下的关系,是为了治理天下才产生的,并不存在相互联系的“气”。

 

简而言之,君臣不似父子,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君臣之间只存在“同事关系”,即便君比臣位置高,也不过就是一个领导,并不拥有超然于整个政治架构之上的权力和地位。

 

2、限制政治权力:

 

首先是“置相”,恢复行政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

 

所谓相权,也就是管理政府的权力。黄宗羲认为,明代政治腐坏,是从朱元璋罢免丞相时开始的。朱元璋罢免丞相后,自领六部,直接管理政府。所谓“内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在宰相废除之后,君权就变得毫无顾忌了,进而认为“百官之设,所以事我。”也就是说,百官只是为了服务君主一个人才设置的。

 

虽然这条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明代政治的诸多弊端,黄宗羲想恢复的并非是一般的丞相,而是与君主拥有平等地位的丞相。黄宗羲说,夏商周三代,凡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当时的君相关系是非常平等的,“臣拜,君必答拜”。

 

其次,是政治权力的外部制衡,可以称之为“二权分立”思想。也就是行政权和监督权分开。

 

黄宗羲设想中的学校,与现代民主国家的议会有很多相似之处,议会同样拥有立法权、重大政事的决定权,也拥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所以,在清末的改革、还有走向-共和的尝试中,黄宗羲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本土思想。当时鼓噪政治变革的思想家梁启超,甚至也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受《明夷待访录》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且最深。”

 

评价:

如果从政治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在中国有史可循的几千年时间里,黄宗羲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虽然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主要承接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念,但他的创新成分远大于历代其他思想家。孟子警惕君权,黄宗羲直接否定了专制君权,在黄宗羲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有否定君权的思想家,比如汉末王充、魏晋鲍敬言、晚唐无能子,但真正提出了一整套君主专制替代方案的,只有黄宗羲一人而已。

 

与现代的民主观念的距离:

首先,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君主政体,但似乎并不反对君主世袭。如果从现代视角来看,黄宗羲设想中的君主,相当于一位“世袭的总统”,对于这位“世袭总统”的废立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虽然宰相可以摄政,但终究只是代为摄政,可以说黄宗羲还是没有突破君主政体。

 

其次,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却主张文化专制。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无论是在城内还是在乡间的寺庙、道观,都要改造成学校,它们的产业都该归学校所有,用以资助贫困的学生。在《明夷待访录》里边,他把佛教与巫术等同,认为佛教预知祸福,在民间大行其道,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一种迷信。同时他也认为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天 主教,也是与佛教一路货色。

 

这样一来,除了儒学之外,这个国家不需要有其他学说。至于儒家学说内部呢?也需要一套类似“书报检查”的办法,淘汰掉不值得留存传播的东西。以至于凡是没有章法的古文、没有心得的语录、无益于实用的奏议、无补于史学的叙事,一律不准刊刻流传。而已经刊刻的,要全部追回烧毁。虽然黄宗羲这样做,是为了扭转晚明士大夫空谈误国、相互吹捧的风气,但这一点也成了黄宗羲的致命伤,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看到,虽然后世有人把黄宗羲说成是中国的卢梭,认为他的民权思想,可以与同时代的英国思想家洛克相提并论,而且比卢梭早出现了一百年,但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按照黄宗羲规划的那样,就会成为一个儒家思想唯我独尊的体制,那这个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黄宗羲笔下的那些民权,又能实现几分呢?这一点,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今天的人们,无疑已经有了答案。


解读 | 萧三匝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风雪夜归人_青衫

    现在不是一样不能议。

    繁星1992 回复 @风雪夜归人_青衫: 只要是正面的就可以议,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说。

  • 1311904palh韭菜

    这是一本超时代的书〈当时〉。我早年看过,那时属禁书,唉……

  • 上天揽月的美丽家园

    专制没市场

  • 福饼_gr

    穿越几百年的历史,感受古人之智慧,与今日之自己,不觉感到了渺小无知!作者所提出近似于革命提出的三权分立,在哪个年代已是超前了几百年!

  • EijiKeita

    在皇权专治的年代能有这么远大的理想,真的很了不起了

  • 思考油盐酱醋茶

    监督权在学校?呵呵,那时的学校里都是什么人?富家子弟,既得利益者,要权利不要交税的士大夫阶级,东林党的潜在培养地!

    18557090gmy 回复 @思考油盐酱醋茶: 说破天也就是爱君主,和爱国扯不上,要分清国和君是不一样的

  • 消失的发言

    除了世界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统治者大同小异没有改变。

  • 面癱

    这书要拿到抖音快手,恐怕评论区清一色又要说黄宗羲是穿越者了

  • Ash___

    由地方选出的人来决定监管,搞到最后不就是藩王当道,清朝任命也是任回避制,他这套做法简直了

  • 夏目理

    中国本土资本 主义萌芽的种子,在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土壤里成长何其艰难!传统的守土思想,保守落后,死气沉沉。郑和下西洋、明清海禁、葡萄牙登上澳门、英国使节来华等等近代史前都有多少次能够与近代文明提前交流的机会。正因为明清的一步步故步自封,我们与世界潮流分道扬镳,可惜、可惜呀。

    彧诩嘉亮 回复 @夏目理: 我最喜欢听你们讲明清。你可知道闭关和锁国是不一样的?明朝在部分时期确实为了抵御倭寇而施行海禁,可大部分时期都是名存实亡。因为当中的收入太可管了。而清朝一直锁到了1840,不是明朝不开放,是他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所谓的外患,不过是内部政权矛盾的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