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傅雷家书》1 | 原著精华:它是三十多年畅销不衰的书信经典

傅雷《傅雷家书》1 | 原著精华:它是三十多年畅销不衰的书信经典

00:00
12:51

本集文稿 

《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1954年,著名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傅雷的儿子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直到1966年。这期间,傅雷共写了两百多封中文信及九十多封英法文信件和儿子探讨艺术及人生。以下为书信内容(如有可能,下面的背景和正文是否可以用不同的人声,或者由老师扮演两种音色来演绎):


(背景:1954年,傅聪出国需半年的准备,在京边学习边练琴。傅雷嘱咐他一切要以他的艺术前途为重。)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巴赫、贝多芬、萧邦等等第一,爱人第二。既然如此,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你说是不是?


你的生活我想象得出,好比1929年我在瑞士。但你更幸运,有良师益友为伴,有你的音乐做你崇拜的对象。我二十一岁在瑞士正患着青春期的、浪漫底克的忧郁病;悲观、厌世、彷徨、烦闷、无聊。孩子,你比我成熟多了,所有青春期的苦闷,都提前几年,早在国内度过;所以你现在更能够定下心神,发愤为学;不至于像我当年蹉跎岁月,到如今后悔无及。


(背景:1954年8月,傅聪来信说,我有足够的heart,需要一个教授时时刻刻来加强我的brain。)


你的感觉性极强、极快。这是你的特长,也是你的缺点。你去年一到波兰,弹萧邦的风格立刻变了,回国后却保持不住;这一回一到波兰又变了。但是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我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而且你的智力也可受到锻炼。


你的批评精神越来越强,没有被人捧得“忘其所以”,我真快活!过了几年,你的修养一定能够使你的brain(理智)与heart(感情)保持平衡。你的性灵越发掘越深厚、 越丰富,你的技巧越磨越细,两样凑在一处,必有更广大的听众与批评家会欣赏你。


比赛还有三个多月,只要凭“愚公移山”的意志,存着“我尽我心”的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弛,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


(背景:1955年3月,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傅聪以与前两名相近的分数获第三名,还获《玛祖卡》演奏最优奖。)


我自问:长篇累牍给你写信,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你的将来,不光是一个演奏家,同时必须兼作教育家。所以你的思想,你的理智,更需要长时期的训练。


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千万爱护自己,不是说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


(背景:1957-1958年,傅雷在“反右运动”中受到长达一年的错误批判,为避免傅聪影响学业,父母始终没有告知实情。1958年12月底,傅聪出走英国。)


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你既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


(背景:1960年8月,傅聪报告和弥拉订婚的喜讯。)


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个新的阶段,希望你拿出像对待音乐艺术一样的毅力、信心、虔诚,来学习人生艺术中最高深的一课。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家就是开花的树木。生活中物质的一面不见得比精神的一面次要及乏味,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尤其如此。你有点过分偏重知识与感情了,凡事太理想化,因而忽略或罔顾生活中正当健康的乐趣。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没有进步。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有矛盾而能解决,那末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作游戏人生的态度。


(背景:1961年,傅雷和儿子聊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最高兴的是你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么完整,居然还不忘记:“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唯有如此,才不致被西方的物质文明湮没。除了冲突与矛盾,两种文化也彼此吸引。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西方人那种孜孜矻矻,白首穷经,只知为学,不问成败的精神还是存在(现在和克利斯朵夫的时代一样存在),值得我们学习。


(背景:1963年,傅聪游历纽约和新墨西哥。)


你那股理想主义的热情实可惊,相形之下,我真是老朽了。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一个劲儿死干;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并未稍减,只是常有一种“废然而返”、“怅然若失”的心情。也许是中国人气质太重,尤其是所谓“洒脱”与“超然物外”的消极精神影响了我。理智上我是纯粹东方,感情及天性方面又极像西方人。其实也仍然是我们固有的两种人生观:一种是四大皆空的看法,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真诚而努力的艺术家每隔几年必然会经过一次脱胎换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能够从纯粹的感觉转化到观念当然是迈进一大步,不过也该提防一个陷阱:在精神上能跟踪你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难免钻牛角尖,走上太抽象的路,和群众脱离。高远绝俗而不失人间性人情味,才不会叫人感到冷漠。像你说的“一切都远了,同时一切也都近了”,正是莫扎特晚年和舒伯特的作品达到的境界。古往今来最优秀的中国人多半是这个气息,尽管崇高,可不是神秘(西方式的);尽管超脱,仍是温馨、亲切、有人情味到极点!


(背景:1964年,傅聪的妻子弥拉怀孕,傅雷喜悦之余写下给儿子的理财之道。)


衣、食、住、行的固定开支,每月要多少,零用要多少,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全面做一个计划,然后严格执行。凡是小玩艺儿一类,过了十天八天,欲望自然会淡下来的。即使与你研究学问有关的东西,也得考虑一下是否必需,例如唱片,少买几张也未必妨碍你艺术上的进步。古往今来,艺术家多半不会生活。失败的原因并非真的对现实生活太笨拙,而是不去注意,不下决心。我所谓“会生活”不是指发财、剥削人或是啬刻,做守财奴,而是指生活有条理,收支相抵而略有剩余。只消把对付艺术的注意力和决心拿出一小部分来应用一下就绰乎有余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风拂柳香满袖

    可惜傅聪在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去世了

    雪兔lyra 回复 @清风拂柳香满袖:

  • 柳影凌风

    《傅雷家书》——家暴出轨的人谈教育,太讽刺了

  • 潇雪薇

    单位职工生日图书,我给职工送了这本书。

  • lemonsu77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鹏城戈多

    感人至深

  • penny佩玉

    主播应该读傅雷家书!太有感觉了

  • penny佩玉

    好熟悉的父子交流!大作

  • 雪兔lyra

    我小时候还自觉找来读,现在的娃根本读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