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草船借箭

34.草船借箭

00:00
29:56

第三十四集 草船借箭


虽然孙刘大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曹,但是背地里周瑜却嫉妒孔明,一心想要将他置于死地。


而身处险境、只身一人的孔明,却巧妙利用原本对自己不利的天时、地利、人和,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便轻松地化解了危机。


那么,当我们身陷困境时,究竟应该怎样创造『人和』,利用『天时』『地利』,才能成功化险为夷呢?


得知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周瑜异常高兴,他觉得一般人看不透此计,唯独对能否瞒过孔明没有把握,于是就让鲁肃去试探一下,看看孔明的反应。


周瑜对孔明的态度很复杂,他一方面很欣赏孔明,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孔明太厉害而成为东吴的障碍。因此当他的反间计成功之后,他迫切地想知道孔明是否能识破此计。


鲁肃依令去见孔明,结果孔明一见到他就向他贺喜。鲁肃大惊失色,问孔明有何喜可贺。


孔明坦白地说周瑜之计只能瞒过蒋干,曹操虽被瞒过一时,但迟早也会醒悟过来。言外之意就是,他的计策怎么瞒得过我呢?


孔明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周瑜知道,彼此之间只有真心合作,才能产生最大的凝聚力,如此互相猜忌,恐怕很难成就大事。


可周瑜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计策完全瞒不过孔明,就好像光着身子站在孔明面前一样,毫无隐私。


人总是要有一些隐私的,谁也不希望自己完全被别人猜透。现在周瑜的一切都在孔明的掌控之中,难怪周瑜会浑身不自在,想要尽快处掉孔明。


在孔明看来,高明的统帅一定要游刃自如。做一件事情,如果刚开始很辛苦,等慢慢摸到了门道,就感觉越来越轻松,也就说明是入对行了。相反,如果已经尽了力却还是感觉很吃劲,那就表明你走错路了。


周瑜虽然很高明,但他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否则这样猜来猜去,只会把自己逼向死路。因为他的方向压根儿是错的,天天想着跟孔明斗智斗勇。


但周瑜就是执迷不悟,孔明也没有办法,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相信大家一定预料得到,戏台上也常演不衰,那就是孔明三气周瑜,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


如果孔明一开始装迷糊,不说穿真相,不仅会误导周瑜,也会害死鲁肃。因为周瑜会怀疑孔明是否真的高明,如果连此计都看不懂的话,那他以前的那些事肯定是误打误撞,碰巧蒙的,而非真才实学。


两个人要合作而彼此不了解,紧要关头就很难充分配合。而鲁肃也会觉得莫名其妙:难道孔明真的很神通?因为所谓的神通就是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


孔明每次都很有把握,每次都可以算得准,这是科学的推理,而非神通。科学与神通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可以屡试屡验,而神通有时候很准,有时候又不准,不足为信。


周瑜心中愤懑,发誓要找个正当的理由除掉孔明,便假意请孔明前来议事。周瑜和孔明谈到两军交战,一致认为在江上交战,武器以弓箭为先。


但周瑜说现在军中正缺弓箭,因此劳烦孔明监造十万支箭,以作应敌之用,并说这是公事,还望孔明切勿推辞。


孔明爽快地答应,问周瑜何时要用。周瑜说十日之内可否完成,他之所以没有下死命令让孔明十日之内完成,是因为不想让人觉他是有意为难孔明,否则传出去会不好听。


但他这样一问,如果孔明讨价还价想推延时间,就显得孔明自己能力不够,如果孔明直接答应下来,那就正中了周瑜之计,因为这是相当苛刻的任务。


周瑜设下这个圈套,等着孔明来钻,想既不让别人说闲话,又能除掉孔明。但孔明洞若观火,他故意掉入周瑜的陷阱,反倒主动缩短时间,说三天就好了。


周瑜一听,当然喜不自禁:三天造十万支箭!这是你自己找死,可别怪我!所以周瑜趁热打铁,说军中无戏言,于是孔明依周瑜之意立下了军令状。


如此一来,只要孔明三天后交不出十万支箭,周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他了。周瑜这样一步步紧逼,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企图,但孔明既然敢立下这样的军令状,自然也有自己的盘算,这一点是出乎周瑜的意料的。


鲁肃见孔明说三天之内要打造出十万支箭,心想:你孔明究竟是神,还是太外行啊?这个任务这么可能完成呢?因此他赶紧劝孔明三思而行。


但周瑜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自己好不容易让孔明掉入圈套,三天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他了,鲁肃怎么能提醒孔明呢?于是赶忙加以制止。


孔明看到周瑜制止鲁肃劝他,自然心知肚明周瑜在打什么算盘。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是有本事才敢接下这个任务的,现在之所以故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是为了将来彼此更加了解。


因为他很清楚,现在大敌当前,双方一定要紧密合作,以后两国也是一样,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其实,这样做确实很冒险,但做任何大事,都免不了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冒风险,那是永远成就不了大事的。


孔明就算对自己再有把握,也要看天意。这里的天意并不是指迷信,而是自然界的无常变化,这是人力控制不了的。


人虽有思想性与自主性,但同样也有局限性。大自然变化无穷,连气象台都测不准天气,人怎么能精准地预测呢?


可见,孔明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接下这个任务的,但此险又非冒不可。而且在他来看,这样的冒险是值得的,他对自己很有把握。


约定的第三天,孔明请鲁肃到船上一同取箭。这一天,大雾弥漫,孔明镇定自若地在船上弹曲,鲁肃却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其实,就算孔明在船上把自己的计划告诉鲁肃,鲁肃也是听不进去的,他会想:老天怎么可能尽如人意呢?


第一,风向不对怎么办?


第二,曹军会如何反应?第三,箭数不够怎么办……当中的变数不胜枚举。所以,孔明知道,与其花费心思说服鲁肃相信自己,倒不如让他亲自见证事情的整个过程。


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功地草船借箭,天时和地利的因素已经具备了:当时有大雾,曹军大多不识水性,又看不清来者有多少敌兵,因此断不敢轻易出战,只会用箭来驱赶,这就是天时。


要是换做能见度很高的晴天,相信他们会派出战船作战,那样孔明的计划就落空了。地利就是吴军擅长水战,不畏惧长江之险,而曹军却大多不识水性。


只是周瑜眼光短浅,老想置孔明于死地,以致缺少人和这个因素。而孔明利用自己与周瑜的矛盾,获得了鲁肃的全力支持,从而在人不和的情况下来尽力地创造出人和,这也是孔明最了不起的地方。


否则鲁肃肯定不会完全听孔明的话,他也很难对部属有交代——部属会奇怪,孔明造箭罢了,准备草人、船只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干什么呢?


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要素,在我们看来相当危险的事情,对孔明而言就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冒险而已了。


他对这次冒险有足够的把握,他就去做了。最后事实证明他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天文地理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而已。


夜里,孔明借大雾虚张声势。此时,曹操被孔明蒙骗,误以为前方有大批东吴水军前来进攻。


曹操听说敌人来势汹汹,天气又这么恶劣,而自己的军队又不识水性,唯一安全一点的办法就是乱箭退敌——不管敌军战船在哪里,有多少只,用箭拼命射就好了。等敌军被射到无法前进的时候,自然就会退。


曹操对自己的这个决定相当满意,他心想:你们这些人老想算计我,以为我无法应付,现在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但曹操却不知道这当中有很多的未知数。


孔明只管在船内饮酒,静观其变,而鲁肃却紧张地担忧曹军会出兵攻击。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叫计划内之人,一种叫计划外之人。


鲁肃是计划外之人,而孔明则是拟定并执行计划之人,因此他对一切了如指掌,就算一天到晚轻松地饮酒,该做的工作也能正常进行。


他对鲁肃说,战争用不着统帅亲自上阵,现在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饮酒,从而让军士们感到轻松自信。


可鲁肃作为计划外之人,对整个事情不甚清楚,也搞不清孔明到底唱的哪出戏,他甚至还可能认为孔明走投无路了要投降曹操,想拉上他垫背。所以两个人的表现不一样,也是非常正常的。


曹操熟读兵书,而且还曾著书评点过《孙子兵法》,可见他是很自信的。现在他对自己刚才下的决策很满意,自以为很高明,又觉得射箭的范围应该拓得更宽,才能把对方吓退,于是下令加派人手在岸上射箭。


只要对方的战船一退,所有人都会赞叹他决策的高明。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的船上并没有多少人,而且外面堆满了草垛,等的就是他万箭齐发射过来。


孔明令船上士兵齐声高呼“谢曹丞相箭”,曹军将领发现中计后,连忙下令停止射箭。


我们一路看来,可以发现孔明的作风一向很透明——我所做的事情,都要让你们知道,无需任何遮掩,因为你们要做的事情我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只有具备真功夫的人才敢这样做。


孔明希望鲁肃了解他,也希望周瑜明白他的作风,甚至希望曹操也能对他有所了解,所以他没有偷偷返回,而是命令军士齐声高喊“谢曹丞相箭”。


一方面孔明感谢曹操的配合,虽然曹操是中了他的计才这样做的;另一方面这样能让所有人知道,曹操虽然人数众多,不仅没打胜仗,反而白白送了他这么多支箭,从而给曹操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也算是一种心理战。


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孔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回报,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曹操发现真相后有苦难言,就算认错也没有丝毫作用。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当前的这种困境,苦思其中的突破点,这是很无奈的事情。


所以一个人做事之前,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有优势,有胜算。有时候要想想自己,也要想想对手,这样才比较安全。


曹军将领发现上当,他们当时的感觉很容易体会:


第一,对未来更没把握,更没安全感了——敌人随随便便就拿走了十万支箭,可见他们有多厉害;


第二,他们觉得一个周瑜已经够麻烦了,现在又来了一个更加高明的孔明,将来的仗还怎么打呢?


双方的战争还未正式开始,曹军的士气已经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曹操对此也一清二楚。


鲁肃作为亲历者,从完全不信到最后不得不信,他觉得孔明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对鲁肃而言,孔明是一个很好的导师。


孔明很少跟他讲什么大道理,只让他从头到尾参与到其中,让他自己去感受,去领悟。


现在见到孔明成功地草船借箭,鲁肃不由得称赞道:真乃奇迹也!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心里怎能不佩服孔明呢?       


他问孔明怎么知道今日会有大雾,孔明说将帅要通晓天文地理,自己在三日前就已算定会有大雾,因此才敢和周瑜约定三日为限,并说有老天的帮助,周瑜是害不了自己的。


中国自古就对天文很有研究,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造出了指南车。我们了解了天文,就能推算出天气状况,因此中国最畅销的书并不是各种排行榜上的书,而是一本几乎家家必备的黄历。


黄历自古流传下来,告诉我们哪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哪天天气变化最激烈……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也相当科学。


对于鲁肃的疑问,孔明没有骗他,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他,那是自己通过天文知识推算出来的。


作为一个统帅,一定要掌握一些天文知识,虽然无法掌控天气,但最起码可以知道它的变化趋势,从而制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鲁肃听得很入耳,而且也更加敬佩孔明。


周瑜得知孔明借箭的经过,感慨孔明神机妙算,并自叹不如。孔明也适时地夸赞周瑜是个真正的将才。


如果周瑜夸奖孔明神机妙算,孔明只是告谢一番,周瑜肯定会一肚子火——你竟敢承认自己神机妙算,难道你以为我真的拿你没办法吗?


那就等着瞧好了!万一逼得周瑜不择手段起来,孔明就会非常危险,因为他在东吴人单势孤,而周瑜却有足够的能力把他除掉。


孔明心知肚明,自己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大家需要他,而且大家绝非那种暗中害人的小人。


因此,听到周瑜的夸奖,孔明也回报周瑜一番,这也说明孔明的修养很好。凭良心讲,周瑜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有风度,有学识,有经验,而且所作所为也堪称君子,并没有不择手段。


但如果就此认定赤壁之战曹操会输,而孙、刘会赢,那也为时尚早,因为战争是不可预料的。


只能说两边都必须有信心,谁没有信心,谁就注定会失败。如果曹操现在放弃,认为绝对打不过孙、刘联盟,从而借故北方变乱,撤回大军,这是完全可以的;同样,如果周瑜认为再这样打下去没有胜算,于是派使者向曹操表示投降,也是可以的。


可是他们两边都对自己很有把握,谁胜谁败还是个未知数。因为两边势均力敌,曹军在人数上占优势,而联军在战术上占优势。所以,曹操绝不肯撤兵,周瑜与孔明也会继续考虑退曹之策。


现在我们会发现,事情越来越出乎我们的意料了,很多变数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情也在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


然而事出必有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突然发生的,它一定有着自己的前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后果,期间的过程也有其必然性。


将事情发展的各种规律找出来,然后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才是我们读《三国演义》的最大收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41946625

    草船借箭与气象学与统计学与大数据

  • 1763855qwrg

    好听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763855qwrg: 感恩您的支持,坚持每天听一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不一样的自己!加油!

  • 听友231048951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