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官渡之战

22.官渡之战

00:00
29:35

第二十二集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作为经典战例,成为历代军事家研习的范例。


官渡之战中,袁绍号称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区区七万,十倍的兵力悬殊,几乎胜负立判,但是曹操却以少胜多。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成就了曹操以一敌十的奇迹呢?战争胜利后,曹操洒酒以祭天地江河,这一举动又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怎样的理解呢?


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始终不说实在话。曹操如此态度对待许攸,也是必然。我们总是说中国人很不诚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怎么可能一见面就对许攸说出实情呢?


军队缺粮的事情属于军机大事,自然不能轻易对外人泄露,就算曹操和许攸是从小一起的玩伴,两个人的私交相当好,这种军国大事、军情机要也是绝对不能随便泄露的。


这跟诚实与否没有关系,但很多人却始终区分不开,所以才会觉得中国人不诚实。


曹操刚开始告诉许攸,军粮足够用一年,后来见许攸不信,又说够半年之用。许攸当然知道曹操在骗他,因为他已经从截获的书信中得知了曹操粮草的真实情况。


于是他站起来就要走,并且说老朋友见面都这么虚伪,太不实在了。这是许攸的错,曹操不可能一见面就把实话讲出来,他慢慢地靠近实情,三个月,一个月,直到听许攸说已经知道曹军粮草已断,这才开始紧张起来,惊问许攸是如何知道的。


一个人揭穿别人的秘密,并不是件好事情,如果曹操问不出破袁的计策,相信许攸很难全身离开曹营,好在他最后终于给了曹操一些好的建议,曹操才没有杀他,否则的话恐怕连门都出不去。


所以许攸完全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但是现在像许攸这样的人很多,都是没有脑筋的表现。


当曹操听到许攸说曾经建议袁绍突袭许昌,首尾夹攻自己时,真是后怕得要死,说如果袁绍接受许攸的建议,自己可能早就被灭了。


曹操此言是真心话,因为许攸的计策确实是致命的狠招。后来又听许攸说有办法帮他打败袁绍,曹操连忙向许攸叩拜请教,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叩三个头了,叩九个头他都心甘情愿。


只要许攸能够帮他打败袁绍,叫他做什么都行,这就是曹操。但越是这样的人,过后越容易不认账,可惜许攸不明白这个道理。


许攸说袁军军粮都囤积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嗜酒无谋,建议假扮袁将蒋奇的人马前往乌巢护粮,趁机烧毁其粮草辎重,如此袁绍三日之内必定不战自退。


曹操一开始对许攸也是将信将疑,因为二人毕竟久未谋面,而且许攸又一直在袁绍的阵营里,怎么可能一下就完全相信他呢?可是,曹操会分析眼下状况和当前形势。


首先,曹操认为许攸对他很实在。因为许攸只说“依我判断,你已军中无粮”,就足够令曹操震惊了,又何必把那封信拿出来呢?


许攸这个举动,就是要取信于曹操。曹操看到这些证据,自然不会怀疑,因为那封信是曹操自己写的,他当然知道真假,所以会相信许攸。


第二个,曹操听完许攸分析淳于琼的过程,觉得这些分析还是很可靠的。而且,这也是曹操唯一的机会。更何况荀彧之前已经来信告诉曹操,既然能够抵挡到现在,就要抓住变动的机会。


荀彧不是神,不可能预测到什么是变动的机会,但是以荀彧的智慧,他明白胜利属于在相持中能够抓住机会的一方,这是千古不变的原则。曹操听懂了,也记住了。现


在碰到许攸,好像是巧合,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他认为可以相信,然后当机立断地选择按照许攸的建议去做,这是很了不起的表现。


曹操决定亲自攻打乌巢。众将怕许攸有诈,纷纷反对。但是,如果不亲自率兵,而是叫手下的将领前往,人多嘴杂,难保部将不会反过来劝他不要轻信许攸。


因为部将们都知道袁绍也不是刚出道的人,在曹操羽翼未丰之时,袁绍就已经很有分量了,他这么老练的人,怎么可能派一个酒鬼去守乌巢呢?一定是许攸乱讲,或者是袁绍的反间计,如果信以为真,岂不糟糕?


曹操当然也会想到有这种可能,所以他防患于未然,表示自己不但相信,而且还要亲自率部前往,这样就让手下众将无话可说了。


一个群体,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整个的力道就马上提高了,众志就可以成城了。既然曹操坚决亲自去,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孤注一掷,坚决要攻下乌巢。


曹操带兵杀至乌巢,醉卧帐中的淳于琼无力反抗,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张飞在徐州的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淳于琼已经醉得不省人事,连方向都分不清了,兵器在哪里也不知道,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偏偏他又碰到了曹操,被擒下以后,曹操也不杀掉他,而是将他刺面纹身后放了回去,目的就是要给袁绍难堪。


淳于琼会自杀吗?他只会乖乖地回去,这边受了曹操的羞辱,那边再受袁绍的折磨。一旦喝酒出了事情,后悔也没有用,淳于琼这样也是活该。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袁绍一见淳于琼这副模样,大为光火,让人把淳于琼扔到酒缸里,说让他喝个够。


但袁绍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反省自己,想想当初为什么不听沮授的劝阻,竟然派这样的人去守乌巢。


当然,如果袁绍真具有这样的自省能力,也不会七十万大军败给曹操区区的七万人马。他的结果,正好印证了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两句话,叫做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袁绍处置完淳于琼后,急忙召集部下,商量援救乌巢之事,郭图认为曹操必亲往劫粮,建议袁绍攻打曹营,迫使曹操回救,然后趁其兵马疲惫而破之。


郭图作为袁绍的谋士,计谋也是很高明的,只不过他私心太重。袁军内部人心不齐,而且内斗得很厉害,这对于整个袁绍集团来说是最可怕的。


郭图向袁绍建议去突袭曹营,迫使曹操两边无法兼顾,这样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可是张郃认为曹军进攻乌巢,根本不会出动所有人马,一定会在营寨中设下埋伏,如果现在去攻,岂不是这边输了,那边又乱了阵脚?


但是,张郃毕竟是武将,武将往往斗不过谋士。因为谋士待在后方,以逸待劳,可以有很长的时间来动脑筋,而武将随时要出去打仗,后方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兼顾。


张郃讲出这番话,却没有想过万一情况真的如他所料,那作为谋士的郭图是完全没有面子的,一定会想尽办法来陷害他,以赢回自己的面子。


人当然应该正直,但是在大环境不容许你正直的情况下,就要稍微小心一点,这才是有警觉性的人。


张郃认为自己该说就说了,恰恰就是缺少这种警觉性。不过我们也不必替张郃伤脑筋,因为经过这一次之后,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拭目以待。


袁绍接受了郭图的建议,派张郃、高览去攻打曹营。曹营果然有所防备,张、高二将久攻不下,只好突围出来,这也证明了郭图的分析是错误的。


郭图提前得知消息,害怕二人回来以后袁绍怪罪于他,甚至翻脸把他杀了,就抢先设计加害张郃、高览。


他告诉袁绍,曹营根本就没人防守,只是张郃、高览早就想投降曹操,所以故意不肯出力。袁绍听了这番话怎能不气?


于是马上派人传令他们回来问罪。而郭图又抢先去骗张郃和高览,说袁绍要杀了他们。所以二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真的去投降曹操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板逼得干部造反了。


一个集团里面,有不同的意见是好事。但是,一旦内斗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那就高度危险了。


其实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完全出在老板身上。作为老板,的确需要明断是非、赏罚分明,但千万不能过分。


因为对的有奖倒还好说,可是错的就要杀头,那谁还敢去承担错误?一旦有了错误,就会千方百计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于是同事之间就会变得勾心斗角,互相陷害。所以,郭图陷害自己人固然有错,但该负主要责任的是袁绍,因为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是国家与国家的战争,那投降就是叛国,即使有一百二十个理由也不可以。


但当时不是,当时是同一个国家中的不同派系在争来斗去,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个派系没有前途,甚至活不下去,投靠另外一个派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一个将领,只有驰骋沙场才有自己的价值。如果张郃、高览就这样屈死在袁绍这里,倒不如干脆去曹操那边。


往后我们也会看到,张郃归降以后,为曹操所重用,成为了魏国名将。当然,归降曹操是好是坏,此时的张郃、高览还不得而知。


但是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只能怪袁绍领导无方,郭图陷害同事,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才会如此。


曹操一听,张颌高览前来归附,不顾众将的猜疑和阻拦,亲自出营拜迎,令二人大受感动。


袁绍阵营这边,一名士兵前来报事,错口失言说“主公死了”,袁绍怒其出言不祥而命人将他重打三百军棍。


当初刘备请求袁绍乘许昌空虚之际,帮忙出兵攻打曹操,袁绍借口爱子病危,自己无心顾及其他事情,并感叹“我将死矣”。现在一名士兵失言说“主公死了”,他就小题大做,认为很不吉利,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碰到这种情况,如果觉得它是坏兆头,它就是坏兆头,如果认为这没有什么,它就没有什么。一个人,一定要修养自己,尤其是在这种状况之下。


袁绍已经焦头烂额了,此时他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才对,而不是把自己逼上绝路。那个士兵绝不是有心要咒袁绍死,而是因为太匆忙,着急前来报告,所以才会有这种口误。


可是袁绍却把这名士兵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诅咒,下令将他痛打三百杖,这样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合适,也没有必要,完全是在自找麻烦。


其实这些事情只要不信,它就根本不存在,因为谁都会有口误。作为一个领袖,实在不应该计较这种事情。


恰巧这时有人来向袁绍打小报告,说发现有军士说袁军将败。正在气头上的袁绍听后下令将扰乱军心的人斩首,并吩咐要各营严查。


袁绍确实喜欢听小报告,这样做的恶果就是造成小报告一大堆。一个组织会有人不断打小报告,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领导很喜欢听小报告。


只要领导不听小报告,自然就没有人做这种事了。但袁绍就是喜欢听小报告,而且还会信以为真,追究惩罚。


所以部属即使没有发现什么事情,也会无中生有,制造一大堆小报告给他,搞得天下大乱,人心惶惶,最后自食其果的只能是袁绍自己。


就在袁军军心大乱之际,曹操集结主力兵马,准备全力攻打袁绍。曹操说“破袁就在今夜”,然后八路齐出,直冲袁营。


在官渡之战的初期,曹操心里也曾担心:敌众我寡,战争结果会怎么样实在不可预料?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发生了一连串对他非常有利的转变:对方的粮草被烧,对方大将也归降了,自己这边士气大振,而对方那边却破碎不堪。


正所谓有消有长,袁军那边一直消,曹军这边一直长。在这种消长的过程当中,曹操的信心越来越强,所以他信心满怀,说“破袁就在今夜”。


这不是在撒谎,而是他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他这主要是讲给所有将士听的,从而鼓舞大家的士气,告诉大家今晚好好干,成功就在眼前,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袁绍大败,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冀州。曹操得知袁绍带八百人马渡江而逃,说天意已定,袁绍劫数难逃。


曹操讲的这两句话,是我们中国人经常会思考的事情。因为一些事情到最后,经常会有令人跌破眼镜、意想不到的结局。


这种大逆转的事情,只有老天才有办法做到,这不是迷信,而是自然的力量永远超过人类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就对了。


人力可以改变自然,这没有错,但人力毕竟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之内可以改变,可以人定胜天,但是一旦超过那个限度就很难了。


山崩地裂的时候,人能有什么办法?洪水来临的时候,人能有什么办法?人力对这些是统统没有办法的。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知道,小事情人在做主,大事情还是要听听老天的意见。


所以曹操说“天意已定,劫数难逃”,意思就是说,这次胜利大家不要以为是我个人的能力,或是大家的功劳,这是老天的功劳,是老天帮我们的忙。


老天要袁绍灭亡,我们才有这样的好机会。这样一番感谢老天的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说得出来的。


袁绍确实是劫数难逃。人们很难理解袁绍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有好的谋士,自己却不懂得用。明明有好的将领,却把他们逼得叛离到曹操那边去。


袁绍不是什么都没有,他有很多优势,但最后还是搞成这个样子,当然是劫数难逃了。


曹军攻破袁绍的大本营,俘获了袁绍的谋士沮授。但沮授不降,抢夺马匹想要逃走。曹操授意部将射杀沮授,又命人立碑厚葬。


对于曹操来说,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曹操这个人的原则非常简单——你是人才我会重用你,可是当你不为我用的时候,我就会杀了你。


曹操为什么不杀关公呢?因为关公已经声名在外,除非在沙场上把他杀死,否则谁杀他都会为天下人所不齿。


而沮授不一样,沮授是败将,曹操给他投降的机会,可是他却要逃走,曹操稍做暗示,旁边的人就把他射死了,何必要自己出手呢?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有人偶然发现了很多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同僚讨好袁绍的,说如果袁绍打赢的话,他们愿意追随袁绍。


通过这件事情,正好可以把曹操和袁绍再做一个对比。袁绍只要听到有人背叛自己,马上就要杀掉那个人。可是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却说不要再去追究了,甚至说换作自己,说不定也会这样做。


曹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在这场战役中自己都没有打赢袁绍的把握,处在那种形式之下,也难怪那些人会犹豫不定了。


这是曹操非常人性化的一面。更何况他觉得现在把这些人列在名单上,回去以后大开杀戒,对自己根本没有好处,所以他当时就把信给烧掉了,表示不再追究。


在曹操众多令人不齿的举动之外,也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一面。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中国人盖棺定论,一生的表现加减乘除以后,就是最后的结果。


曹操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不及格的,所以这些好处也都统统一笔勾销了,这不能怪别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刘军魁

    曾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1528989nvxs

    袁绍是一把好牌打稀烂

  • 默尧

    曾公的声音是真心好睡觉,每当压力大的睡不着时,施恩于我,流传他人,感谢,感恩

    曾仕强学堂 回复 @默尧: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只要心不安,赚多少钱,居多高的地位,有多少的推崇,都没有用。如何寻求,我们相信您应该会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