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千里走单骑

18.千里走单骑

00:00
29:31

第十八集  千里走单骑

 

关羽义薄云天,不惜放弃曹操给予的金钱与权力,也要护送嫂嫂,千里寻兄。然而沿途的曹军守将却有的拼死阻拦,有的设计谋害,这一路危机重重。


那么关羽最终是如何过关斩将,解除危机的呢?人生总是福祸相依,关羽这次的经历,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听闻关羽执意要走,曹操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虽万分不舍,却不得不眼巴巴地看着关羽离去。只是他想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于是派人告诉关羽稍等一下,他想亲自送行,看能不能尽最后的力量感化关羽,留住他。


当然,这只是曹操的一厢情愿,但最起码可以看出曹操可爱的一面,他真的很爱惜人才,所以连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


曹操率领众将亲送,并赠予关羽金银锦袍,说虽然舍不得让你走,但你执意要走,我还是要亲自来送你,给你一点旅费,使你能够一路平安。


关羽怕曹操有诈,骑在马上用刀挑过锦袍。他敢下马来拿吗?当然不敢,因为他搞不清曹操的真实意图。


曹操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反复无常,刚才还在笑,转眼就翻脸了。所以表面上看他是好意,这么多将领一字排开欢送,可是万一关羽下马去拿锦袍,后面的众将冲过来,关羽还能有命吗?


所以关羽不会下马,但又不能不收曹操的锦袍,金银财宝可以不要,可连衣服都不收的话,未免太让曹操难堪了,尤其是当着众将的面,不能搞得他太没面子,所以关羽只好用刀去挑。


许褚看到此情景就生气了,他觉得关羽怎么这么没礼貌,我们主公送你东西,你不亲自下马来拿,也不谢一声,而是用刀来挑,太不像话了。


以许褚的个性,看不惯就要发作。可曹操劝他,关羽一个人见我们十几个人,他不敢下马也在情理之中,这样做也没有错。曹操此时反而站在关羽的立场来分析关羽的行为,安抚大家的情绪。


关羽拜别曹操后,便去追赶先行的二位嫂嫂,此时却看到一队人马赶来,见到关羽便下马拜见。


我们都了解,黄巾军在当时声势很大,很多农民都加入其中,后来他们想归属官兵,官兵却不给机会,所以后来纷纷流落各方,以山头为据点,过起山贼的生活。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山贼统统都是坏胚子,生来就没救,其实很多事情是情势所逼,他们也未必就想那样子。


来拜者廖化原本也是山贼,一听关羽过来,就要归顺。按理说关羽此刻最需要人,应是来者不拒才对。


但他没有,而是说谢谢好意,以后有机会再相聚。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


第一,关羽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找大哥,带的人多了,虽说增加了实力,但目标太大,反而会形成拖累;


第二,带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去,袁绍若以为关羽带兵打过来了,那不是更糟吗?


第三,这时候赶时间最要紧,人多了就会减缓速度。


基于这些因素,廖化再怎么请求,关羽也不会答应。后来,廖化也归到了刘备的阵营,那是因为因素发生了改变,廖化自然就来了。很多事情不必急于一时,并非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会不可能,因为一切都在不断改变。


关羽这样做也并非是看不上廖化。关羽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凭第一眼就认为一个人行或不行,他看重张辽也是长期交往的结果。如果仅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关羽与廖化告别后,继续上路。途经前庄,庄主胡华也许仅仅觉得关羽是个难得的人才,既然经过本庄,就要尽地主之谊,所以就请他到庄里。


此时关羽一行也很累了,口干舌燥,能够有个可以安全休息的地方,当然是好事。当得知关羽寻兄要途经荥阳,庄主请关羽给自己在荥阳太守手下做事的儿子胡班带去一封书信,虽然他职位很低,但最起码可以给你们一点关照。


庄主绝对想不到一封信会有什么效果,他又不是神,不可能提前预料到。只是一个人心地善良,就会得到这种善缘;如果心地不善良,很多恶缘就会随之而来,善缘反而不见了。


所以我们常说,如果心地善良,好人随时都会出现,否则,遇到的都是坏人。不要迷信地说前庄庄主如何了得,他只是自然地做了该做的事情,至于未来发生什么,凭良心讲,谁也料不到。


第二天关羽一行告别庄主,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问关羽要通行证,关羽说没有,孔秀便坚持让关羽暂留此地,等待曹操的通关文书。

 

如果从尽忠职守的角度来看,孔秀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怎么知道关羽是经丞相同意的还是自己偷跑出来的?但是他阻碍关羽出关,结果只会牺牲自己。



一个人尽忠职守是应该的,可如果明知自己连命都保不住还坚持如此,那不是很愚蠢吗?孔秀作为边关守将,平时应该常派人去了解中央政府发布的消息,这样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假如孔秀派人从许都打听得知,关羽已经出来了,然后派人去请示曹操到底要不要放行,自己就不会被杀了。可他没有,只看通行证说话。这种人缺乏应变能力,只知道守法,当然连命都保不住。


基层员工只要按照规定做事就好,如果已经不是基层员工,还按照基层员工的规定做事,即使牺牲了自己,也不值得同情。


孔秀并不是非死不可,可他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养成应变习惯,关羽只有杀死他,才能继续前行。所以,孔秀是被自己逼死的,而不是关羽嗜杀,关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关羽通过东岭关后,行至洛阳,又遇到洛阳太守阻拦,厮杀中关羽手臂中箭,之后被迫连斩两将。虽然关羽没必要这么做,可他有什么办法?


东岭关已经发生这样的事了,洛阳守将如果机灵的话,就该派人连夜去请示。可他们没有,自认为比谁都行,就是这种自大的心态,反而害了他们自己。平常对外界一点都不关心,眼里只有自己,这就是井底之蛙。


洛阳守将不知道人外有人,也不清楚关羽此时正斗志昂扬,所以这两个守将虽然死得冤枉,但也是活该,只有了解了外界的动态后,才能对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


虽然关羽手臂中箭,但他不敢耽误,简单包扎处理后日夜兼程赶往汜水关。任务还没完成,关羽选择支撑下去是必然的。


在局势千变万化,十分紧迫的状况下,任何人受伤都是小事情,在军中这叫自行裹伤,继续作战,而不是受伤了就可以下战场。


厮杀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关羽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四方八面射来的乱箭。中箭后除了硬撑,关羽也没有别的办法。


关羽到达汜水关之后,汜水关守将卞喜居然热情迎接关羽,还将其一行安置在镇国寺中休息。关羽当然会怀疑,因为前面几关逼得他非杀人不可,卞喜怎么会这么好心呢?


照理说,曹操如果真的愿意让关羽走,还亲自相送,为什么不把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份通行证呢?这样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我们不要期望曹操会那样做,否则他就不是曹操了,而是仁人志士、正人君子了,那还批评他什么呢?况且他那样做也不太对,好像是对所有的将领表明,通行证在这里,谁想走,随时可以来领一个。那还打什么仗?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过分了就不对。我们也不能批评曹操小气或虚情假意,表面上欢送,实际上刁难,也许是他没有想到呢?


他一心一意要留关羽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小事情,其他人也不敢讲。张辽敢对丞相说,我们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个通行证吗?万一曹操说顺便也给你一个吧,你跟他一起走好了,那不糟糕了吗?


除非曹操自己想到,没有人敢讲这种话。事情就是这样自然地演变,谁都不能怪。唯一可靠的信念,就是平常多行善事,凭良心做事,到时候自然有好路走,逢凶也能化吉。


关羽当然疑心卞喜,你这么有礼貌,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从前面守将的下场中吸取了教训,想来阴的?因为他知道卞喜打不过他,一定会设计加害。如果关羽单纯到连这都想不到,那也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其实卞喜确实在镇国寺中设下了埋伏,想伺机杀害关羽,没想到寺中的方丈却主动过来请关羽喝茶。照理说,方丈是来世之人,谁杀谁都跟他无关。


但这个方丈不一样,他知道卞喜要害关羽,可又不能明讲,否则卞喜就会先把他杀死。所以,方丈只能一再暗示,让关羽机警一些。


关羽已经很清楚,卞喜是不怀好意的,表面上欢迎,实际上却要暗中陷害,所以他就暗示卞喜,你请我吃饭是好意还是歹意?


如果卞喜说当然是好意,然后赶快撤掉伏兵,那接下来也不至于闹得那么僵。可他没有,他装得很像,甚至两人打起来的时候,还装作输了,然后再突袭关羽。这种做法,对别人或许有效,但对关羽怎么会有效呢?


虽然这些守将都是尽忠职守,我们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作为高层干部,只知守法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一定要学会应变,随时跟上级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当然,我们也不要怪他们,要是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无法凸显关羽的了不起了。对关羽而言,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方丈救了关羽后,就不能留在原地,否则官府一定不会放过他,非抓他偿命不可。他事先就想到了这点,所以,当他救了关羽以后,便率领徒弟到别处修行去了。


方丈具有高度的智慧,前后都考虑好了才来做,而且最后还能全身而退,是很了不起的表现。


关羽认为自己无端连累方丈,心里非常愧疚。其实,人这辈子不是欠人家人情,就是给人家做人情,不可能不跟别人发生关系。


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我救你,就是你救我,不是我帮你,就是你帮我,所以该承担的就去承担,将来该给的也要大方地去给,这才是豁达的态度。


随后关羽带着嫂嫂,来到荥阳,荥阳太守王植,与之前被关羽杀死的洛阳太守是亲家关系,于是王植想为亲家报仇,也意图杀害关羽。


王植心里明白,如果跟关羽来硬的,结果会跟前几个守将一样,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就想出一个办法来,佯装好好招待关羽,然后派人半夜放火烧房子,把关羽一行人都烧死。他觉得这个办法是万无一失的。


其实,谁都不喜欢动脑筋做坏事,只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刚开始一个拼一个,结果拼不过,然后用计谋,计谋又耍不过,最后只有牺牲更多的人。


王植的如意算盘就是,表面上让你放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半夜三更放火烧房子,看你怎么跑得掉。关羽当然能躲过此劫,否则后面的故事怎么继续?值得关注的是,关羽是如何躲过此劫的呢?


被王植派来放火的人叫胡班,胡班正是前庄庄主的儿子,庄主曾让关羽带家信给胡班。


关羽路过前庄,庄主很热情地请关羽等人到庄上休息,又委托关羽给他在荥阳府当差的儿子胡班捎去一封家信。


其实关羽可以以赶路匆忙为由加以拒绝,但如果那样的话,现在就没人救他了。


所以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人一定要广结善缘,尽量跟人家来往,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才会有好事发生,否则只会接连发生坏事。


由胡班仰望关羽可以看出,人的命固然是父母所生,但如何去养却要靠自己。养什么?养声望!如果关羽默默无名,就不会引起胡班的兴趣,管你是谁,叫我烧我就烧。


可胡班见关羽这么出名,很好奇他到底长什么样,于是就在窗外偷看,一看不由地惊叹,真是天人也。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外国人把它叫做看不见的手。其实这并不神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说不出来的缘分而已。


胡班不去偷窥,关羽就没命了;胡班偷窥以后觉得不怎么样,关羽也没命了;恰恰是胡班看后忍不住称赞,哎呀!真天人也!


关羽很机警,听到声音马上就问是谁在外面,这样才造成了两人见面的机会,否则的话,即使有那封信也没用。


关羽身上有胡班的家信,自然要把信交给他。胡班一看,关羽是个好人,自己却险些酿成大错,于是就跟关羽讲,你很危险,王植不怀好意,让我晚上放火烧死你,你现在跑还来得及。


关羽也有顾虑:我跑了,那你怎么办?因为胡班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关羽的。


胡班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经过冷静思考的,还是平常培养出来的?其实这个就是养,什么东西都是养出来的。名望是养出来的,良心是养出来的,生命是否健康也是养出来的。所以,“保养”二字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关羽知道,胡班是第二个张辽,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所以向他叩谢。胡班相貌如何,职位高低,以及其他种种都是另外一回事,但今天他救了关羽,关羽不叩谢的话还算人吗?


所以关羽重重谢他,但却没有冒失地带胡班一起走。因为他知道,如果现在就把胡班带走,王植马上就会追来。


当然,也并非仅仅因为关羽不带胡班走,更主要的是胡班自己不愿意走,他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就跟关羽走的话,跑不了多远就会被抓到。还不如现在放关羽逃走,自己再去放火,假装已把关羽烧死了,说不定还能混过去。


可见胡班真的是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来完成救关羽的神圣任务的。不要以为小人物就不能做大贡献,胡班虽是小人物,但他同样做出了大贡献,很值得我们纪念。


王植不知道情况会发生变化,他以为计划很周全,而且胡班也十分可靠,事情不会出什么差错。这也是因为胡班平时养成了可靠的信誉,所以王植才会派他去做这件事。


结果,虽然胡班按时放火,可关羽刚一逃走,就有人通报王植,最后王植还是把胡班杀掉了。

 

胡班知道王植绝对不会放过他,关羽也知道胡班肯定会死。以自己的性命来解决这么大的危机,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不便评论。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根本不会这么做,不管关羽是谁,只保自己,关羽烧死就算了;有的人却要见义勇为,因为心里有义的存在。


关羽率领一行人匆忙逃出荥阳城,途中回头一看,大火果然烧起来了,就知道胡班说的是真的。


如果火没有烧,也许是胡班故意骗他,做假人情也不一定。很多事情虚实真假,要靠自己去判断。


胡班虽按时放火,王植发现真相后,会不会害他?关羽不知道,也不可能回来调查。他继续赶路,结果王植很快率兵追来。


王植此时还在撒谎,说不知道谁放的火,幸好你没在馆驿内。关羽说既然这样,那谢谢你了,我也不回去了,你让胡班跟我走吧。结果,王植把胡班的人头一丢,事实就一目了然了——胡班果然被王植害死了。


关羽当时感慨万千,说天下竟有这么义气的人。中国人很讲义气,但也常常有人把它用错地方。


一个本来不胜酒力的人,朋友劝他多喝几杯,于是就说自己要舍命陪君子,一醉方休,这不是胡闹吗?这个时候舍什么命呢?


命是很宝贵的,这样的舍命,简直是玩笑。把义气用错地方,那是看不起自己的性命。人只有一条命,不会有第二条,如此宝贵的性命一定要爱惜。


中国人常骂别人贪生怕死,如果不贪生怕死,连命都不要,那不是自暴自弃吗?所以合理的贪生怕死是应该的。


胡班心中会衡量,若为了留下自己的这条命而害死关羽,后半辈子也不会好过,传出去也不好听,算来算去还是舍命陪君子——这才是真正的舍命陪君子!牺牲自己,成全关羽。胡班最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他的家教产生的良好效果。


关羽看到胡班被害,怒杀王植,同时感念胡班义气,将他安葬妥当才一步三回头地继续赶路。


如果关羽只顾自己赶路,连胡班都不埋葬的话,就太不讲义气了,将来必会身败名裂。胡班连命都舍得给你,你还不肯花点时间埋葬他吗?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叫做入土为安,就是不能让尸体曝露野外。所以关羽把胡班安葬妥当,这才继续赶路。


来到黄河边时,曹将刘延来见关羽。关羽让刘延准备渡河的船只,刘延托言怕曹操怪罪不敢从命。关羽便放他走了,那关羽为什么不杀他呢?


如果关羽看谁不服从自己就杀谁,那跟曹操有什么两样?关羽不是那种人,他觉得你们虽坚持己见,但只要是合理的,我也会尊重你们,这才是关羽令人敬仰的地方。


刘延虽不提供船只,但也没难为关羽,所以关羽不杀他,而是自己想办法渡河。


关羽为了渡河,便来到黄河渡口,向守将秦琪借船,秦琪却执意阻拦。秦琪为什么这么做?我想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所以命运才会不一样。


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就是他的命运。比如刘延,他虽然不帮忙,但也不阻挡,所以关羽并不杀他。秦琪则不同,他想关羽虽然杀了五员守将,但那是因为他们武艺不济,以我的武艺,关羽杀得了我吗?


因此他就是不让关羽走,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至于关羽怎么反应,那也是关羽的事情。


关羽肯定会动刀的,因为所有的障碍都一一排除了,难道到了最后竟然要妥协吗?要妥协的话早就妥协了,何必等到现在呢?此时妥协的话,那其他人岂不是死得很冤枉?所以关羽不会妥协,这才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完整过程。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做一件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层层关卡,那就要一关一关去突破。


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一种是人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我,虽说有很多关卡,但超越过去就会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比较积极的看法。


关羽这次当然是积极的,他要去寻找兄长,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事情。别人有别人的立场,不一定完全赞同自己,但要尊重他们,除非不得已,不能乱杀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


其次,阻挡关羽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们也是职责所在,如果每个人都表示欢迎,那整个曹营还有什么规矩可言?所以,也不能说关羽所杀的人都是该死的。


关羽心中也很愧疚,也觉得良心不安,因此他在中箭后,也没有表现出很气愤的样子。在他看来,我可以杀别人,别人也可以杀我,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只不过因为武艺的差别,关羽能杀掉他们,而他们却杀不掉关羽。最后一点,是不是过五关斩六将后,关羽的人生就一马平川了呢?当然不是,关羽后面还有更难的关卡要过。


所以当我们渡过了一些难关时,千万不要大意,因为那只是一个准备,一种考验,为的是让你将来能够渡过更难的关卡。


在这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二位嫂嫂的感觉最清楚不过了:


第一,她们一定知道,如果没有关羽,她们二人早已不在人世了,就算能活下来也必然受尽侮辱;


第二,如果没有她们,关羽很容易就回去了,不会如此辛苦,之所以遭遇这么多困难,就是因为受了她们的拖累;


第三,关羽对兄长的确是情深义重,他如此尽心尽意地保护两位嫂嫂,都是因为刘备的关系。任何事情,只要所有的因素分析清楚,我们就能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2226536

    感恩

  • 人道酬诚_03

    曾教授的解析真的到位,希望您在天堂安好

  • 默尧

    尽可能的行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人做事凭良心

  • 听友263230537

    讲的太好啦

  • 东山桥海

    荥阳太守胡班放,火烧关羽未得逞。 保养生命胡班仰,王值追杀饶一命。 为带胡班放一马,哪知胡班已舍命。 怒杀王值埋胡班,黄河边刘渊为难。 不杀太守只自往,渡口秦琪执意拦。 关羽动刀不妥协,黄河渡口再斩将。 云长千里走单骑,苦渡五关斩六将。 人生亦有多重卡,阻挡超越能升华。

  • 东山桥海

    得知兄长篱袁绍,封印列才留美女。 上门拜谢操不见,留信骑马赶路去。 曹操命辽留相送,骑马用刀取锦袍。 许褚生气骂无理,文远众将长想送。 一人一骑追嫂嫂,山贼劫掠后赔礼。 辽化闻名请追随,护送车帐婉拒绝。 赶时避嫌宜人少,告别辽化茅屋休。 钱庄庄主劳寄信,儿为王值守浔阳。 东岭关孔秀拒过,守将安规被杀害。 洛阳太守将被杀,带伤赶到汜水关。 曹操未发通行证,明放暗杀随天意。

  • 听友225109504

    才18集,收费有点高

  • 听友347286100

    大家听要钱吗

  • 东山桥海

    洛阳中箭迫杀俩,泗水汴禧笑相迎。 流宿相国埋伏兵,方丈暗示遭驱逐。 关卞打斗汴禧输,欲意偷袭遭杀害。 方丈救关随离开,无端连累心生愧。 该得应该大方得,该给应该大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