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 千里走单骑
关羽义薄云天,不惜放弃曹操给予的金钱与权力,也要护送嫂嫂,千里寻兄。然而沿途的曹军守将却有的拼死阻拦,有的设计谋害,这一路危机重重。
那么关羽最终是如何过关斩将,解除危机的呢?人生总是福祸相依,关羽这次的经历,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听闻关羽执意要走,曹操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虽万分不舍,却不得不眼巴巴地看着关羽离去。只是他想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于是派人告诉关羽稍等一下,他想亲自送行,看能不能尽最后的力量感化关羽,留住他。
当然,这只是曹操的一厢情愿,但最起码可以看出曹操可爱的一面,他真的很爱惜人才,所以连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
曹操率领众将亲送,并赠予关羽金银锦袍,说虽然舍不得让你走,但你执意要走,我还是要亲自来送你,给你一点旅费,使你能够一路平安。
关羽怕曹操有诈,骑在马上用刀挑过锦袍。他敢下马来拿吗?当然不敢,因为他搞不清曹操的真实意图。
曹操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反复无常,刚才还在笑,转眼就翻脸了。所以表面上看他是好意,这么多将领一字排开欢送,可是万一关羽下马去拿锦袍,后面的众将冲过来,关羽还能有命吗?
所以关羽不会下马,但又不能不收曹操的锦袍,金银财宝可以不要,可连衣服都不收的话,未免太让曹操难堪了,尤其是当着众将的面,不能搞得他太没面子,所以关羽只好用刀去挑。
许褚看到此情景就生气了,他觉得关羽怎么这么没礼貌,我们主公送你东西,你不亲自下马来拿,也不谢一声,而是用刀来挑,太不像话了。
以许褚的个性,看不惯就要发作。可曹操劝他,关羽一个人见我们十几个人,他不敢下马也在情理之中,这样做也没有错。曹操此时反而站在关羽的立场来分析关羽的行为,安抚大家的情绪。
关羽拜别曹操后,便去追赶先行的二位嫂嫂,此时却看到一队人马赶来,见到关羽便下马拜见。
我们都了解,黄巾军在当时声势很大,很多农民都加入其中,后来他们想归属官兵,官兵却不给机会,所以后来纷纷流落各方,以山头为据点,过起山贼的生活。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山贼统统都是坏胚子,生来就没救,其实很多事情是情势所逼,他们也未必就想那样子。
来拜者廖化原本也是山贼,一听关羽过来,就要归顺。按理说关羽此刻最需要人,应是来者不拒才对。
但他没有,而是说谢谢好意,以后有机会再相聚。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
第一,关羽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找大哥,带的人多了,虽说增加了实力,但目标太大,反而会形成拖累;
第二,带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去,袁绍若以为关羽带兵打过来了,那不是更糟吗?
第三,这时候赶时间最要紧,人多了就会减缓速度。
基于这些因素,廖化再怎么请求,关羽也不会答应。后来,廖化也归到了刘备的阵营,那是因为因素发生了改变,廖化自然就来了。很多事情不必急于一时,并非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会不可能,因为一切都在不断改变。
关羽这样做也并非是看不上廖化。关羽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凭第一眼就认为一个人行或不行,他看重张辽也是长期交往的结果。如果仅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关羽与廖化告别后,继续上路。途经前庄,庄主胡华也许仅仅觉得关羽是个难得的人才,既然经过本庄,就要尽地主之谊,所以就请他到庄里。
此时关羽一行也很累了,口干舌燥,能够有个可以安全休息的地方,当然是好事。当得知关羽寻兄要途经荥阳,庄主请关羽给自己在荥阳太守手下做事的儿子胡班带去一封书信,虽然他职位很低,但最起码可以给你们一点关照。
庄主绝对想不到一封信会有什么效果,他又不是神,不可能提前预料到。只是一个人心地善良,就会得到这种善缘;如果心地不善良,很多恶缘就会随之而来,善缘反而不见了。
所以我们常说,如果心地善良,好人随时都会出现,否则,遇到的都是坏人。不要迷信地说前庄庄主如何了得,他只是自然地做了该做的事情,至于未来发生什么,凭良心讲,谁也料不到。
第二天关羽一行告别庄主,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问关羽要通行证,关羽说没有,孔秀便坚持让关羽暂留此地,等待曹操的通关文书。
如果从尽忠职守的角度来看,孔秀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怎么知道关羽是经丞相同意的还是自己偷跑出来的?但是他阻碍关羽出关,结果只会牺牲自己。
一个人尽忠职守是应该的,可如果明知自己连命都保不住还坚持如此,那不是很愚蠢吗?孔秀作为边关守将,平时应该常派人去了解中央政府发布的消息,这样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假如孔秀派人从许都打听得知,关羽已经出来了,然后派人去请示曹操到底要不要放行,自己就不会被杀了。可他没有,只看通行证说话。这种人缺乏应变能力,只知道守法,当然连命都保不住。
基层员工只要按照规定做事就好,如果已经不是基层员工,还按照基层员工的规定做事,即使牺牲了自己,也不值得同情。
孔秀并不是非死不可,可他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养成应变习惯,关羽只有杀死他,才能继续前行。所以,孔秀是被自己逼死的,而不是关羽嗜杀,关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关羽通过东岭关后,行至洛阳,又遇到洛阳太守阻拦,厮杀中关羽手臂中箭,之后被迫连斩两将。虽然关羽没必要这么做,可他有什么办法?
东岭关已经发生这样的事了,洛阳守将如果机灵的话,就该派人连夜去请示。可他们没有,自认为比谁都行,就是这种自大的心态,反而害了他们自己。平常对外界一点都不关心,眼里只有自己,这就是井底之蛙。
洛阳守将不知道人外有人,也不清楚关羽此时正斗志昂扬,所以这两个守将虽然死得冤枉,但也是活该,只有了解了外界的动态后,才能对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
虽然关羽手臂中箭,但他不敢耽误,简单包扎处理后日夜兼程赶往汜水关。任务还没完成,关羽选择支撑下去是必然的。
在局势千变万化,十分紧迫的状况下,任何人受伤都是小事情,在军中这叫自行裹伤,继续作战,而不是受伤了就可以下战场。
厮杀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关羽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四方八面射来的乱箭。中箭后除了硬撑,关羽也没有别的办法。
关羽到达汜水关之后,汜水关守将卞喜居然热情迎接关羽,还将其一行安置在镇国寺中休息。关羽当然会怀疑,因为前面几关逼得他非杀人不可,卞喜怎么会这么好心呢?
照理说,曹操如果真的愿意让关羽走,还亲自相送,为什么不把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份通行证呢?这样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我们不要期望曹操会那样做,否则他就不是曹操了,而是仁人志士、正人君子了,那还批评他什么呢?况且他那样做也不太对,好像是对所有的将领表明,通行证在这里,谁想走,随时可以来领一个。那还打什么仗?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过分了就不对。我们也不能批评曹操小气或虚情假意,表面上欢送,实际上刁难,也许是他没有想到呢?
他一心一意要留关羽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小事情,其他人也不敢讲。张辽敢对丞相说,我们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个通行证吗?万一曹操说顺便也给你一个吧,你跟他一起走好了,那不糟糕了吗?
除非曹操自己想到,没有人敢讲这种话。事情就是这样自然地演变,谁都不能怪。唯一可靠的信念,就是平常多行善事,凭良心做事,到时候自然有好路走,逢凶也能化吉。
关羽当然疑心卞喜,你这么有礼貌,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从前面守将的下场中吸取了教训,想来阴的?因为他知道卞喜打不过他,一定会设计加害。如果关羽单纯到连这都想不到,那也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其实卞喜确实在镇国寺中设下了埋伏,想伺机杀害关羽,没想到寺中的方丈却主动过来请关羽喝茶。照理说,方丈是来世之人,谁杀谁都跟他无关。
但这个方丈不一样,他知道卞喜要害关羽,可又不能明讲,否则卞喜就会先把他杀死。所以,方丈只能一再暗示,让关羽机警一些。
关羽已经很清楚,卞喜是不怀好意的,表面上欢迎,实际上却要暗中陷害,所以他就暗示卞喜,你请我吃饭是好意还是歹意?
如果卞喜说当然是好意,然后赶快撤掉伏兵,那接下来也不至于闹得那么僵。可他没有,他装得很像,甚至两人打起来的时候,还装作输了,然后再突袭关羽。这种做法,对别人或许有效,但对关羽怎么会有效呢?
虽然这些守将都是尽忠职守,我们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作为高层干部,只知守法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一定要学会应变,随时跟上级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当然,我们也不要怪他们,要是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无法凸显关羽的了不起了。对关羽而言,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方丈救了关羽后,就不能留在原地,否则官府一定不会放过他,非抓他偿命不可。他事先就想到了这点,所以,当他救了关羽以后,便率领徒弟到别处修行去了。
方丈具有高度的智慧,前后都考虑好了才来做,而且最后还能全身而退,是很了不起的表现。
关羽认为自己无端连累方丈,心里非常愧疚。其实,人这辈子不是欠人家人情,就是给人家做人情,不可能不跟别人发生关系。
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我救你,就是你救我,不是我帮你,就是你帮我,所以该承担的就去承担,将来该给的也要大方地去给,这才是豁达的态度。
随后关羽带着嫂嫂,来到荥阳,荥阳太守王植,与之前被关羽杀死的洛阳太守是亲家关系,于是王植想为亲家报仇,也意图杀害关羽。
王植心里明白,如果跟关羽来硬的,结果会跟前几个守将一样,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就想出一个办法来,佯装好好招待关羽,然后派人半夜放火烧房子,把关羽一行人都烧死。他觉得这个办法是万无一失的。
其实,谁都不喜欢动脑筋做坏事,只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刚开始一个拼一个,结果拼不过,然后用计谋,计谋又耍不过,最后只有牺牲更多的人。
王植的如意算盘就是,表面上让你放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半夜三更放火烧房子,看你怎么跑得掉。关羽当然能躲过此劫,否则后面的故事怎么继续?值得关注的是,关羽是如何躲过此劫的呢?
被王植派来放火的人叫胡班,胡班正是前庄庄主的儿子,庄主曾让关羽带家信给胡班。
关羽路过前庄,庄主很热情地请关羽等人到庄上休息,又委托关羽给他在荥阳府当差的儿子胡班捎去一封家信。
其实关羽可以以赶路匆忙为由加以拒绝,但如果那样的话,现在就没人救他了。
所以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人一定要广结善缘,尽量跟人家来往,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才会有好事发生,否则只会接连发生坏事。
由胡班仰望关羽可以看出,人的命固然是父母所生,但如何去养却要靠自己。养什么?养声望!如果关羽默默无名,就不会引起胡班的兴趣,管你是谁,叫我烧我就烧。
可胡班见关羽这么出名,很好奇他到底长什么样,于是就在窗外偷看,一看不由地惊叹,真是天人也。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外国人把它叫做看不见的手。其实这并不神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说不出来的缘分而已。
胡班不去偷窥,关羽就没命了;胡班偷窥以后觉得不怎么样,关羽也没命了;恰恰是胡班看后忍不住称赞,哎呀!真天人也!
关羽很机警,听到声音马上就问是谁在外面,这样才造成了两人见面的机会,否则的话,即使有那封信也没用。
关羽身上有胡班的家信,自然要把信交给他。胡班一看,关羽是个好人,自己却险些酿成大错,于是就跟关羽讲,你很危险,王植不怀好意,让我晚上放火烧死你,你现在跑还来得及。
关羽也有顾虑:我跑了,那你怎么办?因为胡班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关羽的。
胡班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经过冷静思考的,还是平常培养出来的?其实这个就是养,什么东西都是养出来的。名望是养出来的,良心是养出来的,生命是否健康也是养出来的。所以,“保养”二字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关羽知道,胡班是第二个张辽,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所以向他叩谢。胡班相貌如何,职位高低,以及其他种种都是另外一回事,但今天他救了关羽,关羽不叩谢的话还算人吗?
所以关羽重重谢他,但却没有冒失地带胡班一起走。因为他知道,如果现在就把胡班带走,王植马上就会追来。
当然,也并非仅仅因为关羽不带胡班走,更主要的是胡班自己不愿意走,他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就跟关羽走的话,跑不了多远就会被抓到。还不如现在放关羽逃走,自己再去放火,假装已把关羽烧死了,说不定还能混过去。
可见胡班真的是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来完成救关羽的神圣任务的。不要以为小人物就不能做大贡献,胡班虽是小人物,但他同样做出了大贡献,很值得我们纪念。
王植不知道情况会发生变化,他以为计划很周全,而且胡班也十分可靠,事情不会出什么差错。这也是因为胡班平时养成了可靠的信誉,所以王植才会派他去做这件事。
结果,虽然胡班按时放火,可关羽刚一逃走,就有人通报王植,最后王植还是把胡班杀掉了。
胡班知道王植绝对不会放过他,关羽也知道胡班肯定会死。以自己的性命来解决这么大的危机,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不便评论。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根本不会这么做,不管关羽是谁,只保自己,关羽烧死就算了;有的人却要见义勇为,因为心里有义的存在。
关羽率领一行人匆忙逃出荥阳城,途中回头一看,大火果然烧起来了,就知道胡班说的是真的。
如果火没有烧,也许是胡班故意骗他,做假人情也不一定。很多事情虚实真假,要靠自己去判断。
胡班虽按时放火,王植发现真相后,会不会害他?关羽不知道,也不可能回来调查。他继续赶路,结果王植很快率兵追来。
王植此时还在撒谎,说不知道谁放的火,幸好你没在馆驿内。关羽说既然这样,那谢谢你了,我也不回去了,你让胡班跟我走吧。结果,王植把胡班的人头一丢,事实就一目了然了——胡班果然被王植害死了。
关羽当时感慨万千,说天下竟有这么义气的人。中国人很讲义气,但也常常有人把它用错地方。
一个本来不胜酒力的人,朋友劝他多喝几杯,于是就说自己要舍命陪君子,一醉方休,这不是胡闹吗?这个时候舍什么命呢?
命是很宝贵的,这样的舍命,简直是玩笑。把义气用错地方,那是看不起自己的性命。人只有一条命,不会有第二条,如此宝贵的性命一定要爱惜。
中国人常骂别人贪生怕死,如果不贪生怕死,连命都不要,那不是自暴自弃吗?所以合理的贪生怕死是应该的。
胡班心中会衡量,若为了留下自己的这条命而害死关羽,后半辈子也不会好过,传出去也不好听,算来算去还是舍命陪君子——这才是真正的舍命陪君子!牺牲自己,成全关羽。胡班最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他的家教产生的良好效果。
关羽看到胡班被害,怒杀王植,同时感念胡班义气,将他安葬妥当才一步三回头地继续赶路。
如果关羽只顾自己赶路,连胡班都不埋葬的话,就太不讲义气了,将来必会身败名裂。胡班连命都舍得给你,你还不肯花点时间埋葬他吗?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叫做入土为安,就是不能让尸体曝露野外。所以关羽把胡班安葬妥当,这才继续赶路。
来到黄河边时,曹将刘延来见关羽。关羽让刘延准备渡河的船只,刘延托言怕曹操怪罪不敢从命。关羽便放他走了,那关羽为什么不杀他呢?
如果关羽看谁不服从自己就杀谁,那跟曹操有什么两样?关羽不是那种人,他觉得你们虽坚持己见,但只要是合理的,我也会尊重你们,这才是关羽令人敬仰的地方。
刘延虽不提供船只,但也没难为关羽,所以关羽不杀他,而是自己想办法渡河。
关羽为了渡河,便来到黄河渡口,向守将秦琪借船,秦琪却执意阻拦。秦琪为什么这么做?我想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所以命运才会不一样。
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就是他的命运。比如刘延,他虽然不帮忙,但也不阻挡,所以关羽并不杀他。秦琪则不同,他想关羽虽然杀了五员守将,但那是因为他们武艺不济,以我的武艺,关羽杀得了我吗?
因此他就是不让关羽走,这是他的选择。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至于关羽怎么反应,那也是关羽的事情。
关羽肯定会动刀的,因为所有的障碍都一一排除了,难道到了最后竟然要妥协吗?要妥协的话早就妥协了,何必等到现在呢?此时妥协的话,那其他人岂不是死得很冤枉?所以关羽不会妥协,这才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完整过程。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做一件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层层关卡,那就要一关一关去突破。
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一种是人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我,虽说有很多关卡,但超越过去就会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比较积极的看法。
关羽这次当然是积极的,他要去寻找兄长,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事情。别人有别人的立场,不一定完全赞同自己,但要尊重他们,除非不得已,不能乱杀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
其次,阻挡关羽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们也是职责所在,如果每个人都表示欢迎,那整个曹营还有什么规矩可言?所以,也不能说关羽所杀的人都是该死的。
关羽心中也很愧疚,也觉得良心不安,因此他在中箭后,也没有表现出很气愤的样子。在他看来,我可以杀别人,别人也可以杀我,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只不过因为武艺的差别,关羽能杀掉他们,而他们却杀不掉关羽。最后一点,是不是过五关斩六将后,关羽的人生就一马平川了呢?当然不是,关羽后面还有更难的关卡要过。
所以当我们渡过了一些难关时,千万不要大意,因为那只是一个准备,一种考验,为的是让你将来能够渡过更难的关卡。
在这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二位嫂嫂的感觉最清楚不过了:
第一,她们一定知道,如果没有关羽,她们二人早已不在人世了,就算能活下来也必然受尽侮辱;
第二,如果没有她们,关羽很容易就回去了,不会如此辛苦,之所以遭遇这么多困难,就是因为受了她们的拖累;
第三,关羽对兄长的确是情深义重,他如此尽心尽意地保护两位嫂嫂,都是因为刘备的关系。任何事情,只要所有的因素分析清楚,我们就能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曾教授的解析真的到位,希望您在天堂安好
尽可能的行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人做事凭良心
讲的太好啦
荥阳太守胡班放,火烧关羽未得逞。 保养生命胡班仰,王值追杀饶一命。 为带胡班放一马,哪知胡班已舍命。 怒杀王值埋胡班,黄河边刘渊为难。 不杀太守只自往,渡口秦琪执意拦。 关羽动刀不妥协,黄河渡口再斩将。 云长千里走单骑,苦渡五关斩六将。 人生亦有多重卡,阻挡超越能升华。
得知兄长篱袁绍,封印列才留美女。 上门拜谢操不见,留信骑马赶路去。 曹操命辽留相送,骑马用刀取锦袍。 许褚生气骂无理,文远众将长想送。 一人一骑追嫂嫂,山贼劫掠后赔礼。 辽化闻名请追随,护送车帐婉拒绝。 赶时避嫌宜人少,告别辽化茅屋休。 钱庄庄主劳寄信,儿为王值守浔阳。 东岭关孔秀拒过,守将安规被杀害。 洛阳太守将被杀,带伤赶到汜水关。 曹操未发通行证,明放暗杀随天意。
才18集,收费有点高
大家听要钱吗
洛阳中箭迫杀俩,泗水汴禧笑相迎。 流宿相国埋伏兵,方丈暗示遭驱逐。 关卞打斗汴禧输,欲意偷袭遭杀害。 方丈救关随离开,无端连累心生愧。 该得应该大方得,该给应该大方给。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