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身在曹营心在汉

17.身在曹营心在汉

00:00
28:45

第十七集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投奔曹操后,曹操非常高兴,为了笼络住人心,曹操不惜大量钱财、美人,甚至加官晋爵来讨好关羽。


但关羽都不为所动,一心要去寻找刘备。然而就在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念兄心切的关羽,又迟迟不走。


却在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之后,才挂印封金,携嫂而去,这其中究竟体现出了关羽怎样的『忠义』道德呢?

 

中国人送礼很有讲究,也很有学问。如果送的是重礼,可以拒绝;但如果是平常的礼物或者必需的物品,再拒绝的话,就是不给别人面子。


曹操看到关羽的袍子已经旧得不能再穿了,就送了一件新袍给他,这种情况下,关羽一定要接受。


接受以后,如果搁着不穿,必然会让曹操难堪——我真心实意送你东西,你怎么这样不领情呢?但如果关羽穿了,虽然曹操会觉得关羽给他面子,可是别人就会说三道四,说关羽这人怎么这样?


有了新的就忘了旧的,早不知道把刘备忘到哪去了吧!还是那句话,人言可畏,大家都这么说,那不糟糕了吗?所以关羽就把刘备给他的旧袍子穿在外面,曹操给他的新袍子的里面,这样两全其美。

 

曹操当然会对关羽的做法感到诧异,就问关羽为什么。关羽直言不讳地说,不能因为有了新袍子,就忘了旧袍子。


关羽虽然是个武将,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是喜欢读《春秋》。“《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是讲是非、明大义的,把人世间的对与错分析得很透彻,这也使关羽能够很清楚地对待是与非的问题。

 

曹操又送关羽赤兔马。赤兔马原本是董卓的爱物,但为了笼络吕布,董卓狠下心把赤兔马赏给了他。


效果果然显著,吕布得到赤兔马后,立刻就把丁原杀掉,投奔了董卓。后来,吕布的部将又把这匹马献给了曹操。曹操认为,董卓当年都舍得把这匹马送给吕布,我为什么舍不得送给关羽呢?所以他就把赤兔马送给了关羽。

 

关羽得到赤兔马后,高兴得不得了。他一反原先对曹操的态度,庄重而礼貌地向曹操表达了谢意,并道明缘由说有了赤兔马,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可以马上去相见了。


曹操这才知道不好,但已经追悔莫及了。所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把赤兔马送给关羽,对关羽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对曹操而言却是苦恼连连。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令曹操非常苦恼,担心关羽会随时离去,但是关羽答应先立功再走。


曹操多聪明,听闻关羽此言后,他就想到我不给你立功的机会,看你有什么办法。所以关羽保证立功才离开,是给自己增加了无比的困难。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佩服关羽。关羽受到曹操如此的优待,一走了之,像话吗?


尤其连赤兔马这么贵重的礼物曹操都舍得送给他,怎么能说走就走呢?所以关羽宁肯承担困难,立下战功,还了人情再走,那样才心安理得。

 

就在曹操努力笼络关羽之时,刘备正在劝谏袁绍,起兵征讨曹操。袁绍表示同意,田丰却反对。


田丰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对各种形势的变化看得非常清楚。起初他看准了时机,建议袁绍去攻打曹操,但袁绍根本没有采纳。


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曹军士气高涨,再想出兵去打曹操,几无胜算。田丰站在谋士的立场上,必然实情实报,否则他良心会不安,于是提出现在不宜出兵。


袁绍觉得很奇怪:你不是一直主张攻打曹操的吗?怎么这次却来反对呢?是不是故意找麻烦阻挠?最后搞得双方很不愉快。

 

其实,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对田丰来说,他洞悉局势,可是没有认清袁绍是主公的事实,他这样直截了当地去讲,袁绍很难接受。


归根结底,田丰的用意很好,但沟通技巧太差,应该婉转一点说——这仗当然应该打,但现在不太合适打,应该再想别的办法。


袁绍听他这么一说,也许会觉得打曹操确实有麻烦,就会打消出兵的念头,这样田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干部不能怎么想就怎么做,做之前还应该考虑领导的反应。反过来,袁绍也应该考虑到田丰一直是主战的,这时候反对出兵一定有他的道理,应该先听听他的分析才对。然而两边都阴错阳差,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了田丰。

 

袁绍派大将颜良领兵攻打曹操。颜良一出马,便轻松斩杀曹营多员大将,令曹操穷于应付。程昱推荐关羽出战,曹操拒绝。


其实,程昱这样做,是为形势所逼。出战的将领去一个死一个,眼看着颜良的威胁越来越大,根本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所以只好请关羽出战。


不过我们要弄清楚,程昱并不是要帮关羽的忙,他只是想替曹操解决问题,因为曹操已经无计可施,再想阻挠关羽立功已是不可能的了。


如果曹操一味坚持,对其他人来讲会很不公平,众将会认为他不顾大家的死活,只想留住关羽。所以迫于形势,曹操只能同意关羽出战。

 

关羽领命,手提青龙偃月刀,身骑赤兔宝马,直奔颜良而去,一下子就斩掉颜良的首级。关羽轻松杀死颜良,不能简单地认为关羽的武艺比颜良高强,这与颜良有胆识而无见识是分不开的。


他不知道关羽骑的是赤兔马,而且武将的习惯是每逢开战之前都要搞清楚来者是谁,现在来者没搞清楚,赤兔马就已经来到跟前,颜良当然要掉脑袋了。

 

对大家来说,应该好好地吸取其中的教训——一个人要有胆识,还要有见识。对于颜良来说,开打之前要搞清楚人家骑的是什么马,拿的是什么刀,不然的话出战肯定会吃亏。


文人不认识赤兔马还可以原谅,但武将因为不认识赤兔马而送命却不值得同情。所以颜良死得很冤枉,并不是真的输给关羽了。

 

关羽帮助曹操成功化解了危机之后,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铸印送之。关羽为什么早不被封,而是现在受封?因为关羽立功后,曹操预感不妙,知道自己要履行诺言而让关羽离开,却束手无策。


黄金、白银、美食、美女,关羽全不在乎,他到底在乎什么呢?曹操想到,也许加官晋爵会打动关羽,所以封他为汉寿亭侯,又刻了金印,目的是想把他留住。


但曹操又错了,试想一下,如果关羽为了汉寿亭侯的官衔而留下来,那跟当年孙坚死命守住无意间得到的玉玺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一个虚名而不顾一切,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毁掉。关羽纵然喜欢这个汉寿亭侯,但也不会为此放弃去找刘备的念头,这只是曹操自己的如意算盘而已。   

 

袁绍听说关羽斩了颜良,马上就找刘备算账。刘备也的确了不得,他化解危机的本领很大,哭的本领很强,不但女人感动,连男人都会感动。


袁绍来质问,他就哭了——冤枉啊,不是这样啊,天下同名的人很多,相貌相似的更是不少,你怎么知道一定是关羽干的呢?


偏偏袁绍很容易接受这种理由,反而觉得自己差点错杀了忠良,这就叫无巧不成书。假如袁绍或刘备的个性不是这样,两个人就会当场决裂,刘备的性命就难保了。

 

袁绍又派大将文丑带兵杀敌,不料文丑也被关羽杀死。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连续使袁绍失去两员得力爱将,使得袁绍更加气愤。

 

袁绍第二次要杀刘备,理由是替曹操杀掉文丑的的确是关羽。刘备一听就表示,如果真是关羽,可以让关羽马上投靠过来。

 

刘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真的是很高明。袁绍觉得能够得到关羽也很不错,就动心了,让刘备赶快写信,于是刘备又逃过了一劫。


这其中有许多事情是很难预料的:


第一,如果刘备早就知道关羽在曹营,一定会捎信告知关羽自己的所在地,可他根本就不知道,因为那时的通讯设施跟现在不能比,两边隔阂得很厉害;


第二,如果刘备的表达力欠佳,反应稍慢这次非死不可,因为袁绍及其属下可能都怀疑是刘备把本方两员大将害死的.


这种情况下,刘备居然还能保住性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这一方面是天赋使然,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的磨炼。


袁绍当众说能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这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这句话给部下的感觉就是他们好像只是袁绍手中的工具,或是一条狗,现在死了两条狗,换来一条名狗,那两条算是白死了,这么说只会让部下很伤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不能随意被取代。比如,谁家的孩子被汽车碾死了,肇事者说赔一个,可以吗?不可以,东西可以赔,人却不能赔,因为人命关天。

 

袁绍心里可以想,但嘴上却不能这么说,可他偏偏就说出来了。这些话表面上虽没引起什么波澜,但却使袁绍失掉了部将的心。一个领导把干部的心都失掉了,将来会很惨的。袁绍这么做,对自己非常不利。


在得到袁绍的认同后,刘备立刻派袁绍部下陈震送信给关羽。陈震见到关羽,呈上刘备书信。


刘备在这封信里面所表达的心情是很清楚的:兄弟俩失去联络,彼此不知道身在何处,关羽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杀颜良诛文丑)。


关羽看后痛哭不已,原因有三:第一是感情上的哭,兄弟俩久未见面,内心十分想念;第二是觉得对不起刘备,因为诛杀颜良、文丑,差点让刘备丢命,怎么对得起兄长?


这值得一哭,也是他哭的主要原因;第三是不知道如何收场,接下来怎么办呢?该如何收拾呢?在这种情况之下,关羽是非痛哭不可的,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感情流露。

 

关羽让陈震先回去告诉刘备,等他辞别曹操再去找他。如果关羽得知大哥下落,就立刻决定去见面,相信是谁都挡不住的。


可他这么做的话,后人也不会如此尊敬他了。这样的匹夫之勇,跟吕布有什么不同?那《春秋》岂不白读了?


《春秋》要求一个人要来得清清白白,去得光明磊落,关羽如果只顾自己,那两位嫂嫂怎么办?即使到时候见到刘备,可能刘备不好意思问他,但一旦问起,关羽也没法回答。所以做事不能冲动,冲动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关羽知道,大哥就在袁绍的阵营里,现在及时去找最好,将来情况发生变化,又不晓得去哪里找寻了,所以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


但他毕竟把《春秋》读通了,他知道这个时候去是不对的,而且要保障两位嫂嫂的安危,这是他的责任,所以关羽忍住没有立马冲过去见刘备,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表现。

 

此时,曹操得知关羽去意已定,便派张辽前去探听口风。张辽问关羽与刘备的交情和与自己的交情有何不同,张辽这么问是妥当的,因为他确实不清楚刘、关之间到底关系如何。


因为结义在当时很普遍,兄弟之情很多只流于表面。但张辽为什么这样问呢?那是因为如果他直截了当地问关羽,咱俩交情怎么样?关羽一定会说好啊,那还有什么话说呢?


可当张辽试着把自己和关羽的交情与刘、关的交情对比时,关羽则解释说那是不能比的,他跟张辽是朋友之情,而跟刘备却是朋友、兄弟、主臣之情。张辽这才明白,要劝关羽完全改变对待刘备的态度,改投曹操,几乎不可能。

 

次日,关羽便亲自去向曹操请辞,曹操避而不见。曹操表面上表示一定会信守承诺,可关羽真的要走了,他却为难了。


假如当初没有约定,关羽要走,曹操完全可以当面拒绝;假如关羽当初没声明立功后才走,即使今天他立功了,曹操也可以拒绝。


可这两条曹操都亲自答应了,还能反悔吗?要是反悔了,对其他人怎么交代?所以曹操没有办法,虽然很头痛,却也只好信守诺言,让关羽走。


可关羽这么走了,自己又无法向部属交代。所以最后只有一种办法,就是避而不见,连见面辞行的机会都不给,看关羽怎么办。


用这种不得已的方法困扰关羽,拖到最后,关羽也许会放弃寻兄的念头,这是曹操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关羽见不到曹操,无奈只好写下书信,留下曹操所赐金银美女和汉寿亭侯印,便带着二位嫂嫂寻找刘备去了。

 

关羽这种做法是在这种困境当中,迸发出来的一种智慧。不当面辞行一走了之是不礼貌的,但现在这条路已经断掉了,难道曹操一直不见,就要在这里一直苦熬吗?


时间一长,刘备恐怕难以保全了,这么久都没回音,袁绍一定会以为刘备已经叛变了,一定会杀了他。   

 

面对关羽做出的对策,曹操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曹操想通了,反正留不住了,不如干脆让他走,并且借此把他树立为干部的榜样——关羽忠心耿耿到这种地步,你们对待我也要像关羽对待他大哥一样,这也是曹操一种不得已的做法。  

 

众将不赞成放走关羽,他们都很气愤,为什么曹操对关羽那么好,还不能留住他?那是因为关羽的心里只有刘备,他们不了解刘备三兄弟交心的程度,所以都向曹操建议,不能放关羽走,谋士也附和这种说法。


曹操如果表示赞同,一来信用没有了,二来会做出一个负面表率,等于告诉所有人,我讲话是不算数的,那他的领导威信会大打折扣。实际上曹操的内心也在挣扎,但最终他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放关羽走。

 

曹操放关羽走,从短期来看,是对关羽好,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自己好。假如曹操不放关羽走,将来兵败赤壁,从华容道逃难的时候,关羽就会要了他的命。


所以人应该替自己留一些后路,留一些余地,表面看是在帮别人,其实是在帮自己。这句话很重要,对人家好就是对自己好,对人家坏,到头来就是对自己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欢三国的小萝莉

    华容道关羽放过了曹操一马

  • 870902

    曾仕强学堂 回复 @8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