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降汉不降曹

16.降汉不降曹

00:00
27:52

第十六集  降汉不降曹

 

回到许都后,曹操获密报得知,国舅董承暗助汉献帝,集结各方势力,签下讨曹义状。


于是曹操大开杀戒,在朝廷上下展开了一场铲除异己的政治杀戮,而后便将矛头指向了身为皇叔的刘备,更亲率大军攻破徐州、小沛、下邳三城,致使刘备与张飞大败而走,下落不明。

 

无路可退的关羽本想以死相搏,却因大将张辽的再三劝说而俯首降曹。那么,张辽究竟运用了怎样的技巧,令一心忠于刘备、宁死不降的关羽,最终归降曹操的呢?作为归降的条件,关羽与曹操又做出了怎样的约定呢?

 

董承家奴秦庆童,因被董承拷打而对其怀恨在心,跑到相府告发董承、王子服等人要谋害曹操,又说看见太医吉平咬指为誓。


人通常被身边亲近的人出卖,为什么?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秘密。凡是外面有姨太太的人,检举他的多半是他的司机。


所以,人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下属,否则他们随时会出卖你。我们先不说庆童应不应该做这种事情,而要多想一想董承的家奴为什么会出卖他?


董承自己要去检讨。尤其是如此机密,如此重大的事情,怎么能让一个家奴知道呢?

 

庆童出卖董承,曹操会不会相信?曹操如果相信,万一是骗局怎么办?如果不相信,万一是真的又怎么办?所以曹操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相信,而是先试探一番,这是曹操非常高明的地方。


曹操问家奴,是你亲眼所见吗?庆童说是。曹操又问,吉平咬的哪个手指头?庆童回答是右手食指。


曹操马上说:“嗯?”这个“嗯”不代表怀疑,也不代表相信。曹操不知道庆童讲的是真是假,所以用质问来试探庆童是否会慌张。

 

如果曹操一质问,庆童答不上来或者犹豫不定,则证明庆童根本就是骗他的。现在不是,庆童回答得很确定,那就证明多半是真的了。曹操这样一诈,马上就知道了真假。


中国人很会套别人的话,三两句话一套,想知道的东西都出来了,这是我们很常用的一种方法。曹操最后断定这是很有利的情报,就马上开始着手处理这些人了。

 

曹操决定先从太医吉平下手,于是谎称自己头痛,宣吉平前来治病。专业纯熟而所处的环境又相对单纯的人,就算很聪明,想法也难免比较简单。


吉平毕竟是医生,他认为这是杀曹操的大好机会,但作为医生,他是不能做这种事情的。医生通过医术毒死病人,还算什么医生呢?


用别的途径杀曹操,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觉得很了不起,而用医术害自己的病人,不管对方是谁,都是不对的。

 

吉平毒害曹操未遂,当场被抓。次日,曹操便大摆鸿门宴,邀请参与密谋一事的王子服等人前来饮酒,并将遍体鳞伤的吉平拖出来示众。


可能有人会想,这个时候群臣为何不一跃而起,当场把曹操杀掉呢?其实那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曹操一定有所防备,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


我们常常对自己跟对别人用两套标准,嘴巴上讲得冠冕堂皇,但真要换作自己也未必做得出来。这是大家经常犯的错误,我们要引以为戒。

 

群臣都敢怒不敢言。在当时的情况下,谁敢动一下就会没命,那不是白白牺牲吗?中国人不怕牺牲,但不能白白牺牲。死得没有任何价值,那跟自杀一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不能怪群臣。

 

曹操把吉平拖出来,是想看大家反应如何。曹操这么做,是因为他的声势所在。如果他没有那样的权柄,当然也不敢如此嚣张。


只是他的心态不对,如果他直接宣布,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线索,赶快请求还可以赦免,不然的话就抓人了,这样我们反而比较佩服他。可曹操没有,他在那里耍弄手腕,卖弄自己,所以大家说他奸诈,他也是自作自受。


宴后,曹操将王子服等人统统收押,并挟吉平来到董承府中,与董承当面对质,并当着董承的面对吉平施以毒刑。曹操这完全是做给董承看的。


一个人被打固然悲惨,但看到同伴、家人在面前受凌辱、遭毒打,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那更是心如刀割。曹操就是要看董承有什么反应。董承心里虽然很难过,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

 

很多事情,旁观者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立场来断言,说一些便宜话——干脆跟曹操拼命好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是儿戏。


判断任何事情,如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体会,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如此就会知道,董承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

 

吉平宁死不屈,撞台阶而死。他的行为很令人佩服,他求仁得仁,虽然没有杀死曹操,可为了理想,为了任务,他敢于牺牲自己,也同样非常了不起。


我们虽然不赞成吉平用医生的身份来害死病人,但吉平要杀曹操,坦白地表现出来,并且不顾一切去做,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样一件事情。

 

其实,吉平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所以干脆撞石阶而死,以表达自己对曹操的不满。如果曹操因此能好好反省,然后彻底改变,那吉平的牺牲就有价值。不过,就算曹操依然故我,就这件事情来看,吉平是个了不起的人。

 

此时,家奴庆童从董承内室搜出衣带血诏和义状,曹操看后大怒,立即下令将董承等人及其家小七百余口全部处斩。

 

曹操把朝廷里面的事情解决后,对外的第一个目标一定是刘备。因为他发现在义状上签名的居然也有刘备。


在曹操看来,刘备实在可恶。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曹操收容了他,并说刘备与自己才堪称当世英雄,对他各方面也都非常照顾。


如今刘备却暗中反戈,曹操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客观上看,刘备怎么做是他的自由,但曹操作为当事人不会这样想。曹操认为刘备简直是恩将仇报,一定要除而后快。

 

其实曹操也不是单单因为此事要杀刘备,这件事情只是导火线而已,如果曹操不是一直对刘备耿耿于怀,常常有要杀刘备的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曹操也完全可以自我解嘲,说刘备有什么办法,谁叫他是皇叔,别人叫他签他好意思不签吗?


即使签了也不见得会那样做,你看他不是跑掉了吗?曹操就可以很轻松地忘掉这件事。


可见事情的起因是千头万绪的,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只是突然间有一个导火线,使得曹操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消灭刘备。

 

刘备听说曹操来攻,知道以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只好求助于袁绍,却不幸遭到回绝。而此时,关羽与甘、糜两位夫人身在下邳,只有张飞陪在自己身边。刘备一筹莫展,对张飞说可惜二弟关羽不在,无人商议。


就礼貌而言,刘备这样说当然不妥当。但就一家人来讲,刘备这样说是妥当的。因为刘备很了解两位弟弟,要稍微激张飞一下,才能激发出他的潜能。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请将不如激将”。你去请他,他不一定买你的账,即便买账也不一定全心全意去做;可你激他一下,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备的言外之意是说处理这种事情,张飞不如关羽。这是善意的刺激,并非恶意的挖苦贬低。以张飞的个性,当然会不服气,这样他的潜能就被激出来了。所以,在这点上张飞应该感谢刘备,而并非刘备不顾及张飞的面子。

 

张飞建议去夜袭曹营,情急之下,刘备也只好接受张飞提议,却没料到曹操早有防备。刘备、张飞偷袭不成,大败而走,曹操趁势一举攻下徐州、小沛,继而转战关羽驻守的下邳。


曹操因一直欣赏关羽,有意将其招降。张辽便自告奋勇去做说客。张辽本是吕布部将,之所以会归顺曹操并被重用,主要是因为关羽当时为他求情。


当然,关羽那时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要张辽来救他。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们广结善缘,到时候善缘自然会来回报,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关羽看见张辽前来,也不杀他。因为关羽不是滥杀之人。以前大将临战都问来者何人,搞清楚了才会动手,并不会见人就杀。


何况他们之间还有交情,所以关羽问张辽此番前来所为何事。虽是敌对双方,但有事情商量一下并不碍事,这也是人之常情。

 

关羽问张辽莫非是来劝降的,张辽说不是来劝降的。如果张辽一上来就大声说,是丞相叫我来劝你投降的,或者说是我跟丞相要求来劝你投降的,会有什么效果?


以关羽的立场和性格,这会让他感到完全没有面子,他会想,我是那种人吗?你跟我讲这话太小看我了。

 

张辽很聪明,空手而来。他若是拿着刀来,就算不交手,两人在一起也会增加敌意。


做事情要想想自己,想想别人,两边的情况都摸清楚了,然后再做出一个合理的处置,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讲的“知己知彼”。


但关羽还是很敏感,如果是劝降就免谈。张辽不会那么笨,一定说不是,我怎么会劝降?因为我了解你,你不是会投降的人。这样让对方感到立场很稳固,就会听得进去,接下来才会比较好谈。

 

张辽说我是来救你的,但并没说是因为你当年救过我,所以我现在要救你。那样就成了还债了,关羽可能会说我不要你还,也不要你救。


所以,一句话讲错,就会全盘皆输。关羽想既然要救我,那是准备给我一条生路了,当然可以听听。


讲话需要技巧,要让对方听得进去才有用。张辽的做法用现在话讲,就是很善于沟通,他的沟通技巧是一流的。既让对方有面子,让他感觉到没有敌意,又让对方充满希望,这些张辽全都做到了。

 

关羽对张辽说自己虽身处绝境,也要以死相战。张辽说要是这样,你的罪过有三。张辽知道,关羽心中分量最重的人是刘备。


所以他先跟关羽说,你死,皇叔怎么办?皇叔也非死不可,因为你们桃园三结义,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本是很难听的话,但是张辽却把它变成了打动关羽最有利的因素。其次讲到两位嫂嫂,张辽对关羽说,刘备把家小委托给你,要你好好保护,如果你连这个都保护不了,算什么英雄?最后张辽说,你如果这么死了,也是对不起汉室。

 

张辽当时毕竟跟关羽不是很亲近,并不了解关羽心中的次序是什么,他只是按照常人的心理,由亲及疏、从近到远劝说,但是这并不影响沟通的效果。

 

张辽再三劝关羽放弃以死相搏的念头,以待来日再投刘备。关羽终为所动,并约三事作为自己暂降曹操的条件:


第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第二,要保证二位嫂嫂的生活和安全;


第三,有了刘备的消息要允许他离去寻兄。


关羽在这里表现得非常了不起,他正好把次序颠倒过来。当然这也是因为张辽很会做球,关羽才会打得如此漂亮。

 

我们相信关羽平常也不会想到这些,只是根据张辽当时的话临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关羽一想到曹操,就会想到他挟持天子的恶行,对此关羽是最看不过去的。现在关羽很巧妙地把汉、曹区隔开来,说是归汉,而非降曹,大家都有面子,他自己将来也有交代。


第二个,我保护两位嫂嫂,人家委托我的事情我要尽忠职守。第三个,只要我听到哥哥在哪里,会不顾一切地去找他。

 

关羽提出这三个条件,然后再归附到曹操那边去,所有人听起来都会觉得他了不起,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拜别关羽后,张辽便将关羽所约三事转报曹操,曹操感觉好笑,心想虽然关羽嘴上说归汉不降曹,但那无所谓,因为效果都一样,只是说得好听而已。


关羽又说要保护嫂嫂,这跟曹操也没关系。最后当听到关羽说只要知道了刘备的行踪,就马上投奔兄长而去的时候,曹操则当下表示不能答应。


曹操是个很直率的人,他觉得这样的条件怎么可以答应呢?如此留不下来,还不如杀掉。

 

但张辽对关羽是有感情的,于是连忙劝曹操先答应关羽的要求,让他归降。至于刘备的问题,完全可以假传消息,就说刘备已死。况且说不定刘备真的已经死于乱军之中了,就算没死,以后找机会除掉便是。


曹操转念一想,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因为有张辽很巧妙地在当中搭桥,所以后面会产生很多良性的反应,我们以后慢慢来看。

 

与曹操约定后,关羽得以入城探望两位嫂嫂,并将自己归降之事如实相告。如果两位嫂嫂也产生怀疑的话,那关羽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关羽很聪明,他一方面让嫂嫂放心,一方面表明自己的立场。否则万一传出去,说关羽趁乱拐了两位嫂嫂私奔而去,那就糟糕了。所以,很多事情关羽必须要先交代清楚,这是很正确的态度。

 

很多人认为,既然都是一家人,彼此应该很清楚,根本不需要这样。其实,就算是一家人也要说清楚。


关羽第一时间先跟二位嫂嫂说明自己不是降曹,这样古城相会之时,她们才会为关羽证明,否则有人说关羽开始有降曹之心,后来相处不好才离去的也有可能。

 

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防备,未雨绸缪,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曹操得知关羽入城,便亲自前来迎接,以表诚意。曹操先行作揖,一躬到底,态度毕恭毕敬,可是我们会感动吗?


我们会觉得曹操还是老一套,对谁都是这样假情假义。但这次这样说曹操有些冤枉,因为他这次是真心的,以前虚情假意那是以前的事,关羽这样的人才能来归顺,他真的很高兴,所以诚心诚意地表示欢迎。

 

关羽只是作揖回拜,并没有像曹操那样鞠躬到九十度。如果关羽也那样,我们反而会觉得他是在作假,因为那就不像关羽了。


每个人都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老学别人,要一辈子都做自己。关公就是这样,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情,我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的形象和特色。

 

但如果关羽连揖都不作,我们又会认为他太傲慢了,太没有礼貌了,因为人家再怎么说也饶了他一命。


所以,关羽一定要感谢曹操的不杀之恩,这是应有的风度,而不是讨好,也不是拍马屁。

 

我们一直到现在还觉得关羽在那种条件之下,暂时避开危机,安身曹营,是正确的决定。他留下有用之身,等待良好的时机,去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正是两难之中最合理的兼顾。

 

事情都是相对的,都有一些矛盾。做任何事情,快也不对,慢也不对;变也不对,不变也不对;听话不对,不听话也不对。


如果始终摇摆不定,那就糟糕了。袁绍就是这样,所以后来官渡之战输得很惨。我们一定要找出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抉择,这才叫做兼顾。在这件事情上,关羽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要充分地肯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逆流顺流125

    读历史,看人生,古人对性格刻画都极富个性,留下千古之人物,值得我们探寻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值得听曾老师的解说

  • 东山桥海

    张辽辩才

  • 听友241881393

    很好,讲透人生道理

  • 默尧

    曾公仕强!

  • 东山桥海

    董成家中衣带昭,名单大白操杀备。 大兵压界功徐州,刘备张飞手徐沛。 关羽此时守下邳,激将要比请將好。 张飞杀出造失败,云长兵败土山上。 三罪劝说救云长,降汉入城拜嫂嫂。 曹操犹豫辽在说,订约三誓去见曹。 孟德以诚敬关羽,云长拜谢救命情。 乱世英雄何生存,三国讲述今能鉴。

  • 东山桥海

    家奴出卖密谋泄,曹操榨出咬右指。 血昭名单纪平先,头痛为由昭纪平。 药中下毒反死身,鸿门宴请签名人。 拖出纪平恐吓之,国舅家中对质时。 当面毒打董成痛,痛哭流涕人间悲。 撞柱而死殉汉室,烈士死身表不满。

  • 东山桥海

    辽长谊 白门楼上义劝曹,下邳兵败救云长。 华容道中听辽意,肝胆相照忠义扬。

  • 东山桥海

    云长降汉 降汉不降曹,皇叔待嫂嫂。 知兄便要走,复出显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