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章】老子的政治思想

【五七章】老子的政治思想

00:00
15: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治理的神奇效果,我们来介绍《老子·第57章》。57章所说的主题还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圣人怎么治理百姓。这是标准的双面的思考。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hào)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它白话的意思并不复杂,只是里面有些地方跟以前我们的解法不完全一样,因为参考了更多的资料了。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清楚:用正规方法治国,用出奇谋略作战,但是用无所事事就可以安顿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是根据以下的事实。天下的禁忌多了,人民就愈贫穷;民间的利器多了,国家就愈昏乱;人们的技巧多了,怪事就会增加;珍奇货物彰显了,盗贼反而变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行发展;我爱好清净,而人民自己端正;我无所事事,而人民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求真朴。”


这整段话一开头就有要说明的地方。开头三句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然后“以无事取天下”。一般的翻译,你说你前面“以正治国”,后面怎么“以无事取天下”?这两个有什么关联呢?既然说这个“取”是治理的话,前面用“治”,这边为什么用“取”呢?所以老子的“取天下”,除了治理之外,还有“治理得好”的意思,“获得民心的支持”的意思。


我们再说一遍,“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与“奇”相对的。老子后面会说过“奇正相生”这两个字。比如说什么叫“以正治国”呢?固定的时间上朝、颁布政令、任命官员、按时考核、照顾百姓,希望达到国泰民安,这是以正治国。但你再怎么正,天下到一个时候还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再看“以奇用兵”。“以奇用兵”比较简单,《孙子兵法》里面早就说过:“兵者,诡道也。”“诡”就是诡诈的诡。当然要出奇才能制胜。


然后看“以无事取天下”,这才是老子真正的想法。前面你用“正”,你用“奇”,用来治国,用来用兵,你各自按照一般的传统的看法去做。但是你要治好天下的话,一定要无所事事,就是你要尽量清静无为。这是老子的思想。


所以他接着就自问自答了,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根据以下的这些材料了。他提到四个问题造成天下大乱:


第一个,天下禁忌多的话,老百姓就贫穷。禁忌所指的是什么?比如我这边靠近山,我跟你说,这个山是圣山,你不能碰,里面有各种矿物、植物都不能开采。因为你有禁忌嘛,所以老百姓不是贫穷了吗?


有的时候你说,这条河有河神,每年都要献一个人。这就是古代战国时代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代的魏国,有一个人叫西门豹,他是邺县的县令,他就为了破除当地的“河伯娶妇”的陋习,怎么办呢?每年都要送一个少女,丢到河里去,说什么河伯要娶媳妇了。西门豹就把几个巫师、几个这些负责民俗的一些人找来,说今年的媳妇太丑了,我们让河伯等一等,你们几个下去通知他。就把一个人丢下去了,看看没上来,再丢一个。丢到最后,这个陋习自然就破解了。为什么?有些人借这机会来敛财。


所以一个社会如果禁忌多的话,在迷信方面造成很多困扰,老百姓就穷困,这不能做,那不能碰,固定地要去花多少钱做这个、做那个。忌讳,“忌”就是害怕的,“讳”就是隐蔽的,你不能够说的。这些都会造成困扰,让老百姓穷困。


第二个什么问题?第二就是说,你走出贫穷的话,你弄很多花样,老百姓可能就民间的利器多了,国家就愈混乱了,这是另外一个极端了。这个“利器”可以说是老百姓手段很多,具体的武器也算在里面。大家都有各种取巧的办法,那国家不就昏乱了吗?


第三个问题,讲到一般老百姓,再进一步,人们的技巧多的话,怪事就愈增加。就是“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就是不正常的事、怪事。所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第一个就是怪。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正常的,有时候是我们不了解原因,有时候是一种误会。但如果说让它不断地蔓延滋长的话,很麻烦。社会上总是流行各种奇奇怪怪诈骗的作为,甚至某些装神弄鬼的事情,都跟这有关。等于是这社会就容易昏乱了。


第四个就是问题了,第四个怎么说呢?我这边念成“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我把它意思说成:珍贵货物彰显了,盗贼反而变多。很多人恐怕发现了,在王弼本里面,所写的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般就把它翻成,法令订得越细的话,盗贼反而变多。那么这种写法它有一个用意,就是你法令宽松的话,犯法人自然少了嘛。你法令订得很苛、很细,很多人动不动就犯法了,盗贼就变多了。但不要忘记,犯法跟盗贼变多,它不是直接连过去的,因为法令订得很细,不见得就要变盗贼。


但是如果说你用“法物滋彰”,“法”就是指好东西,“物”就是财物,让它不断地去彰显出来,盗贼变多。这个跟老子前面多次提到有关盗贼的地方是可以相通的。我为什么这样去改?实在是不得已。为什么?帛书本《老子》,甚至更早的、最早的竹简本《老子》,就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了,在这个地方都没有用“法令”,都用“法物”,或者直接写出“物”这个字,等于是“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并且比王弼本还早的河上公本的注解也是“法物滋彰”。所以说实在,我原来也都接受王弼本的说法“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算可以说得通。但现在后来发现,还是要根据原文,你珍奇宝贝让它彰显出来,盗贼就变多了,这很合理。因为你前面说过,“贵难得之货”,民心就乱了。难得的、贵重的宝物让它显示出来,盗贼就越来越多了。《老子》前面提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是第三章,就把“难得之货”与“盗”放在一起。第19章他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是类似的意思。


所以我们念书,像《老子》这样的书,确实是对于地下出土的比较早期的资料,要特别重视。这是我们学习的时候遇到非改不可的时候,还是要从善如流,知道说我们在学习,它原文到底说什么,这是最基本的资料。后面我们说要如何去理解它,那是我们后面的发展。


所以《老子》前面提到四种天下为什么大乱,我们简单再说一下:天下的禁忌多了,人民就愈贫穷;民间的利器多了,国家就愈昏乱;人们的技巧多了,怪事就愈增加;珍奇货物彰显了,盗贼反而变多。


这四方面都怎么样?就是说明天下大乱具体的状况了。圣人怎么办?所以接着就要讲,圣人在四方面做到哪些事。事实上他做的,都是他没做的,这是很奇怪的想法。圣人做了这些事,最主要是提醒我们,用“我”,用“吾”与“圣人”是可以相通的字,等于圣人自己说了。所以我们念《老子》的时候看到“我”,看到“吾”,就要知道,它也是与“圣人”一样的用法,悟道的统治者。这边就是很好的证据。


圣人说了四句话:


第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根本没有做什么事,老百姓自己就发展了,发展得不错。这是针对什么呢?针对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这一点,我根本无为,老百姓不需要等着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需要的,他自己就尽情发展。


第二句是“我好静而民自正”,我自己清静无为,老百姓自己端正了。因为说到政治,经常都会出现“上行下效”的情况。老百姓看看上面统治者都没有什么欲望,他表现得很清静,自然就愿意跟着他学习了。这针对什么?“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就是人间不会出现什么怪事了。


第三句他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所事事,人民自然富足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做任何事,最主要是没有忌讳。前面说过,如果你国家忌讳多的话,禁忌多了,人民就贫穷。我现在不要去搞一些什么忌讳这些事情,设法与民休养生息,老百姓不就自己富足吗?所以汉朝初期有“黄老之治”,把黄帝跟老子连在一起,虽然不能代表老子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黄老之治”可以厚植国力,这是没有问题的,与民休息嘛。


最后是什么?“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求真朴。这四点所说的圣人的表现都是很接近的。比如说圣人怎么做?第一个无为;第二好静;第三个无事;第四个无欲。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我没有欲望,那就不会有什么盗贼了,大家都很朴素。


所以前面说天下大乱是四个原因,后面说圣人怎么治理呢?他也提到四点,你可以勉强加以一一对照。反正结果就是要让你前面的天下大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化解的机会。否则的话,你如果没有掌握到这一点,只知道“以正治国”加上“以奇用兵”,恐怕永远在一个循环过程里面,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永远不会停下来。


所以这一集里面我们特别要说明的是,因为我知道有些朋友读到我以前对《老子》的注解的版本,就会提问题了。因为以前我没有了解到很深刻,比如说前面两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老子描述一般的情况。后面那一句才重要,“以无事取天下”。“无事”两个字,就是我身为统治者,我不要自己去搞出许多事情来,后面才能提到无为、清静这些,得配合起来。


那么接着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改成“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我要根据的是竹简本,帛书本,也参考河上公本。所以对王弼的版本就只好暂时割爱了。事实上你一定要讲“法令”也可以,法令订得越细,盗贼就越来越多。只是这边要转一个弯了,你法令订得细,不见得会有盗贼,他可能别的小的方面犯法的人,可能多一点。你讲盗贼的话,明明白白的盗贼,就跟前面的“法物”,就是珍贵的、难得的宝物,它如果彰显出来,“彰”这个字也用得很恰当,那盗贼就变多了。所以这也是我这一次跟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里面比较明显的一个调整、改善。


【课后思考】

对于这四方面天下大乱的原因,你先思考一下,是不是还有些道理呢? 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佚名散人

    越折腾越坏事

  • 昨夜紫荆

    我认为这章里的“国家”指的是“帮国和家庭”;“奇物”指的是奇怪的事情和奇特的爱好品”,比如奢侈品和宝石玉器等小众嗜好物;“法令”应该是对的,因为前面已经提到“奇物”的物了。法令太繁细而人不能很好理解执行就会导致盗贼增加。

  • 男儿当自强_FQ

    法物难道不是法律与财物的合称吗?

  • 听友240997361

    非洲人一天到晚拿奥巴马说事,改变不了非洲的现实。老子不写人名具体事件,道理都是相通的。

  • 听友240997361

    含德之厚比如赤子:老子永远不长大

  • 知和合

    老师好

  • 元真山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荡相遣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用正法,打仗用奇兵,得天下民心就不要无事找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囯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忌讳太多,老百姓就会贫穷;民间藏太多兵器,国家就会昏乱;民间太多机巧,就会常有怪事发生;贵重的器物影显,盗贼就会增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无心作为老百姓就能自我发展;我喜欢清静老百姓就能自己走正道;我不干扰老百姓就能自求富足;我淡泊寡欲老百性就能自归质朴。

  • 努力的胖达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否只适合资源充足、人口稀少的社会呢?

  • 1513359rmcu

    有没可能是理解成法务定得过多,说明盗贼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