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皇帝一放权,地方就分裂

20 皇帝一放权,地方就分裂

00:00
13:24

知识点卡片 

重点内容 

中央下一级的政区到底该设立多大,是个左右为难的事情。大了中央控制不了,造成地方割据;小了数量太多,中央管不过来,出现动乱无法及时组织有效抵抗。因此中国历史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出现了很多独特规律,比如:一、在二级和三级政府之间的反复徘徊;二、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被固定为地方官,又重新被监察等。中国历史政区的演变,体现的是皇帝对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也是“儒表法里”治理原则的一个体现。


文稿 

上一集讲了皇帝和丞相的关系,这一集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一集说到,中央下一级的政区到底多大,是个很难安排的事情。大了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小了数量太多,中央政府管不过来。

 

中国秦朝和汉朝都是二级政府,郡县制大致相当于今天省县两级制。秦代史书上说是36个郡,实际上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是40左右个郡。

 

到了汉代,感觉40个左右的郡数量太少,每一个面积太大,不好控制,就变成一百多个郡。这样每个郡的力量都不太大,不足以对中央构成挑战。但是这样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郡的数量太多,皇帝不好记,也不好管。


所以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部,也就是相当于十三个大区,每个大区设一个刺史,每个刺史管几个郡。不过这个刺史不是大官,而是流动的监察员,他们的任务是监察地方,防止皇帝管不过来的时候,地方官在下面营私舞弊。所以他们的级别不高,是十三个小官,十三只看门狗或者监视摄像头的意思,汉武帝不想让他们成为大区区长。全国十三个大区,每一个力量太大了,想搞独立的话控制不了。

汉代十三部图


然而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大起义,整个中国北方陷入一片大乱。100多个郡,每个郡都太小,无法单独抵抗起义军,只有联合起来。怎么联合呢?就是把全国原来的十三个大区,变成十三个战区,叫十三州。十三个大区原来级别很低的刺史,变成大权独揽的长官叫州牧

 

我们知道秦代设立的郡县制度是三权分立的,在郡一级,军权人事权监察权是分开的,让地方官相互制衡,但是要想集中力量镇压起义就不行了。所以州牧就演变成了集权的长官,在地方上大权独揽,军权财权人权一把抓,但是州牧是集权的,这样就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然而由二级变成三级,问题一下子就出来了。全国十三个州,每个州的势力都很大,所以镇压完黄巾起义,这十三州本身就成为分离的力量,很快演变成各地军阀割据,进入三国。所以我们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各种州的名字。刘备是豫州牧和荆州牧,曹操是兖州牧和冀州牧,孙权做过荆州牧,孙坚也做过豫州牧。三国的军阀,大都是州的长官。

三国割据图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控制地方,就不停地把州越划越小越划越细。到了唐,达到了358个州,全国以358个州管理1551个县。

 

对一个皇帝来说,358个州实在是太多了,连名字都记不过来。因此唐太宗只好把三百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天天背诵。但是唐太宗宁肯自己如此不方便,也不愿意在州上面再加设一级,为什么呢?因为他牢牢记住了东汉历史的教训。

 

结果后来的皇帝没有唐太宗这样的好耐性,这358个州,实在是让他们头痛,只好重复汉代的故事,在州上面新设一个级别叫“道”40个道。但是“道”不是固定的一级政府,作用是分巡各州,替皇帝监视各州,这个和汉代设立的十三个部的目的是一模一样。


后来的历史又一次重复了东汉三国。安史之乱起来后,三百多个州导致地方力量太分散,根本没法组织有效抵抗,朝廷只好在地方上把“道”变成一级实际的政府,叫做方镇。方镇的头是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的节度使,来抵抗安史叛军。


原为节度使,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安禄山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这40多个方镇就演变成了州之上的实际政区,叫做“藩镇”,又回到三级政府,藩镇、州、县。之后就出现了漫长的藩镇割据,全国分裂,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

 

这给了宋朝一个深刻的教训,宋朝统治者发誓绝不能让地方官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于是宋朝虽然设了一个省一级的政区,叫“路”,但是不设省一级政府,在省一级实行四权分立,将路一级政府的军权、财权、人权、物资权分开,设置了彼此牵制的四个平级政府,即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

 

但是事实证明这样也不行,四权分立,政出多门,终日扯皮,极无效率。终宋一代,对外御敌的能力都很弱,这是宋代打不过辽也打不过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为了皇位的安全,皇帝宁肯这样,也不给地方以集权。


宋朝一景


到了元代情况变了。元代认为宋代地方那样太没有效率,因此一开始就把全国分为十几个,正式建立了省级政府,而且“行省平章”也就是省长是集权的,大权独揽。

 

为什么元代皇帝魄力这么大,不怕地方上尾大不掉呢?因为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建立的王朝,皇帝总担心地方官员与地方百姓结合,与中央对抗,所以千方百计要把省一级政府划小。但是元朝派到各地当省长的都是蒙古人,朝廷不担心他们会和汉人地方势力结合起来,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元代的省很大,省长权力也大。


清代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所以清代一开始就直接在全国建省,任命总督和巡抚,也就是省长,权力也很大。清代的总督基本上也都是满人和旗人,皇帝不担心他们和汉人团结起来对抗他。

清代总督洪承畴


夹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就不敢这样做,明朝学习宋朝,设立省一级政区,但是不设省一级主官,省里设置三位领导: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让他们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权、军权,三权分立,相互牵制。

 

这样一来又和宋代一样,导致明代在防御外敌比如蒙古、满族以及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就很不得力。明代后期不得不设立总督和巡抚,又一次在地方上集权来对付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但是已经晚了,镇压不力,导致亡国。


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王朝,秦、汉、隋、唐 、宋、明,都有一个特点,都是一开始都是二级政府,但是后来因为省一级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分离无法平定,只好变成三级政府。然而变完之后,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训,再一次搞二级政府,就在二级三级间不停地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这是第一个规律。

明朝的覆灭


另一个规律,就是朝廷总不放心地方官,总喜欢派出流动的地方监察员来巡视地方,然而时间长了,这些巡视员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监察员。所以中国历史上地方省一级官员的名字听起来都不像常设官员,都有个动词,都像是在运动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抚。

 

汉代刺史的“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刺探地方情报。所以这个官职本义是临时派出的,相当于中央巡视组。结果到了汉末,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终于演变州牧

 

唐在三百多个州上面设立四十个“道”,在道中设采访使,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名字,目的也是监察,帮着中央看住地方官。但是后来演变成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


元代的省长叫“行中书省事”,中书省就是中央,本来是作为战时中央临时代表,后来也变成了固定的地方官。明代后期设置巡抚,“巡”字也是流动的,巡视巡行,巡视组长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变为常设,直接相当于省长。

盛唐第一名将、陇右节度使王忠嗣


所以中国历史政区的演变,充分体现了皇帝对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晖先生说,这也是“儒表法里”治理原则的一个体现。

 

再补充一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政区划分。

 

我们看中国地图,会发现所有的省界都是弯曲的,非常不规则。中国划分省界的一个主要原则,应该是“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的大山大河做为界线。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样很方便,所以湖南湖北,就是以洞庭湖为界,河南河北,就是为黄河为界,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


但是中国政治家划省与省之间的界线,还有另一条原则,叫“犬牙相入”,又叫“犬牙交错”,把省界划得跟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因为山川形便对皇帝来说有不利的地方:以山川为界,经常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有的地方是所谓四塞之国,周围都有天险,一宣布独立,外面就很难打进来。所以皇帝就要打破大山大河的界线,把你的一块地方划给我,我的一块地方划给你。这样你要是闹独立,你的险要地方在我这,你的关口在我这,我能很快越过天险去打你。

中国地形图


比如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后,发现要控制这个地方很难。岭南太远,南岭是天然的分界线,所以就最先搞了“犬牙相入”的办法,把岭南的一块地方划给了岭北的长沙郡。所以后来岭南要分离的时候,汉武帝就很容易从这里出兵平定岭南地区。

 

这个原则在元朝应用的最广泛。蒙古征服南宋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地理因素太重要了,经常一个关口拿不下来,一座山越不过去,就要费很多劲。所以元代就广泛运用犬牙相入的原则,让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元朝让陕西行省越过了秦岭,把原来四川的一块地方划给了陕西,这主要是解决四川 独立的问题。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天险,历史上经常搞独立王国,但是在元朝之后就没再出现过割据政权。

 

元代行省,面积和权力都很大,但是没出现过地方分离,这是“犬牙相入”原则发挥的作用。以上我们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循环,皇权和相权的循环,中央和地方的循环。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循环,中原和草原的循环,请期待下一集内容。


拓展阅读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

周振鹤:《周振鹤谈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

周振鹤:《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OTORO_a8

    文中说,唐代初设采访使,后安史之乱爆发,州级军事长官不利于平定,后来采访使便演变为掌握实权的节度使以利于组织军事力量平顶地方叛乱。 可是这个顺序有问题呀,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已经有节度使了,安禄山不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吗?

    喵小姐_il3 回复 @TOTORO_a8: 早期的节度使,是统辖边防军队、驻守国境,是比较固定的军事首领。 (二)安史之乱后,军阀占据地的节度使,形成了半独立的政权,即使表面上听命,也始终是唐朝政府力量所不能控制的地方割据军阀。 (三)一般地区所设的节度使,其性质和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刺史相似,以节度使兼任所在的州刺史。这类节度使多设在中原及东南、西南地区,由中央任免,大多数是文人担任。

  • 乏味的人生_j3

    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

    贝极塔 回复 @乏味的人生_j3: 太行山是山脉,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理论上并不是一座山。

  • 哈里卡尔

    宋朝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没有了边防屏障,所以很难防敌入侵。

  • 小李读书RainLee

    深入浅出,配合书一起看和听,大赞👍

  • 百万向荣

    好像暴露了啥,咱也不敢说

    围炉Talk 回复 @百万向荣: 咱也不敢问

  • 溡閒d旒逝憾忄青d_no

    方镇和道不一样,唐朝开始有10个道

  • Pathologistgu

    这不是一般的中国史,主播上下串联5000年,宏观中总结历史规律,又有独特个人观点,客观中肯,不是把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重读一遍的那种节目,值得点赞和推荐!!

  • lightmanchen

    四川划给陕西的是汉中吧

  • 一抹芳霞

    这才是史学家呀

  • 唐老爹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