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听课】天才的背后,孤独和忧伤才是莫扎特的B面

2.1【听课】天才的背后,孤独和忧伤才是莫扎特的B面

00:00
14:0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收听《古典音乐轻松听》,我是刘雪枫。上期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这期呢,我们来听莫扎特。


相比巴赫而言,知道莫扎特的人更多,甚至可以这样说,莫扎特的知名度在音乐家中绝对稳排第一,有许许多多流传很广的旋律都来自莫扎特,比如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


主题就借用了《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再比如《G大调弦乐小夜曲》著名的第一乐章主题……这些曲子你一定都听过。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莫扎特创作出的音乐可谓包罗万象,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莫扎特的达观快乐和纯洁天真,也有人喜欢他的情意绵绵,喜欢他的金刚怒目。


还有,他在作曲时天才般的炫技,也让人过耳不忘的。


莫扎特肖像


这些啊,都是莫扎特的A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莫扎特的B面:那就是他的孤独,他的忧伤,他的命运和他的梦幻一样深邃的心灵。


虽然这些个“关键词”一般来说很难与莫扎特发生关联,却是走进莫扎特最重要的“钥匙”。所以今天,我决定给大家听一点“不一样”的莫扎特,这首曲子就是《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听听音乐)


这首曲子,被很多人称为莫扎特的“天鹅之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先从莫扎特那段时间的生活讲起。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人生倒数第二个完成了的作品。他最后的一首作品是《安魂曲》,可惜没有写完他就去世了。而倒数第一个完成了作品只是一首合唱曲,名叫《小康塔塔》。


关于“天鹅之歌”,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有过这样美丽的描述,他说古人不仅把天鹅看成是神奇的歌手,还认为,在一切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临终前的弥留之际歌唱,用柔和,动人的声音作为生命的最后叹息,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所以我要说,这首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生前真正唱完了的“天鹅之歌”。




听过这段音乐,你一定会问:莫扎特的人生,或者说他的感情生活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因为这种伤感和孤独,一点不像通常概念中的莫扎特啊!


其实这首曲子,是莫扎特为他的朋友、宫廷单簧管演奏家安东·施塔德勒所写的。


在当时,莫扎特的人生状况,包括经济状况、他的尊严、他的身体、他的感情生活都每况愈下,已经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而偏偏他放下手边的工作,全力以赴地为施塔德勒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举世无双的名曲。


还有另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莫扎特投入这么多心血,他不仅没有收到钱,还借了很多钱甚至还抵押了两块金表给这位宫廷音乐家,以至于后来,他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悲惨死去之后,他都没有收回欠款。


莫扎特这样做一直被认为是个谜,有人认为他其实是为了报恩,报什么恩?


很可能是这位宫廷音乐家替莫扎特庇护了不伦的私情。


而我倒是以为,在没有确切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是莫扎特实实在在地迷上了单簧管这件乐器。


以至于他在生命晚期,不仅为施塔德勒谱写了一首协奏曲和一首五重奏,还在他最后的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里,专门为两首最核心的咏叹调配上了单簧管的伴奏,听起来就像是人声和乐器的二重奏。


莫扎特的这首协奏曲第二乐章是气氛温和的“柔板”,用的是3/4拍子,在曲式结构上属于三段体形式。


下面我就带大家通过听懂三段体的曲式,来赏析这首曲子。


三段体顾名思义便是一首乐曲主要由三个乐段组成,这三个乐段并非完全不同,而是第一段和第三段基本相似,第二段也就是中段在情绪和节奏上会有一点变化,可以简单地用A-B-A来表示。


古典音乐从早期的巴洛克歌剧序曲开始,就是从“三段体”形式逐渐发展成奏鸣曲式的,它被广泛应用于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各类室内乐、管弦乐当中。



巴洛克风格建筑


“三段体”在这首莫扎特的这个“柔板”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由独奏单簧管在弦乐器的伴奏下,平静地演奏出第一段的“主题”,也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旋律。


这是一段心情抑郁的挽歌,就好像濒死天鹅的最后哀鸣,所以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求很高,对乐器歌唱性的要求同样也高,你可以听到单簧管在演奏的时候,是一种表情惆怅甚至绝望但是节奏却特别平稳的那种感觉。


现在我们进入“三段体”的中段,一开始的句子似乎更加忧伤,但是紧接着情绪出现一点波澜,单簧管也做出了有点激动的炫技姿态,但是,很快,情绪又归于平静甚至冥想状态。中段很快就结束了,第一段的主题再现。


这个主题我们现在都认为这是莫扎特写下的最美旋律。但是恰恰这个最美的旋律动机,却来自当时维也纳很多音乐家都随意引用的所谓“陈词滥调”,是一个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流行旋律,也就是513321,但是莫扎特通过节奏和气息的变化,就无比神奇地把它“点化成金”了。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奥斯卡影片,叫《走出非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首曲子在里面是作为点睛之笔出现的。


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道出主人公那复杂的心境,既感伤又惆怅。


世上的一切仍旧那么美好,值得留恋,但每一个人的心灵都为孤独和幻想破灭留下了放置的空间,此刻的音乐陪伴,没有比这首乐曲更合适的了。


所以我在这里建议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可以可以去网上找来这部电影感受一下。这部电影被称作“女人的史诗”,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



《走出非洲》剧照


这些年,我时常会遇到听了很多年音乐却对莫扎特越来越抱有成见的所谓的“爱乐者”,他们对莫扎特充满了误解,认为莫扎特不仅谄媚权贵,甘当奴仆,而且还整天穷乐呵,不知柴米贵,更是不知情与义。


特别是还总喜欢拿莫扎特去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马勒去比较,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荒唐可笑的——认为莫扎特没有深度,没有创新,没有在音乐史上真正能够立得住的伟大经典。


在我的心目中,这一切说辞正好要反过来,莫扎特的伟大正如他的知名度一样,也是要稳排第一的。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音乐史上要是缺失了莫扎特会是什么样子?


除了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完全重新定义了单簧管这件乐器之外,还有他在每一种音乐体裁上的成就,都不仅是开创之功,而且屹立巅峰。从交响曲到协奏曲,从艺术歌曲到歌剧,从钢琴奏鸣曲到室内乐,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各类管弦乐作品和宗教音乐。


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最厚重的一本书,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更有善心和纯净之心,才能一步步地深入到他的世界,他的心灵。


不知道你听完这首曲子,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或者有怎样的不同感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和我交流。


我希望你能够通过这首堪称莫扎特最美也最深刻的乐曲,爱上莫扎特的音乐,在他的音乐中来感受和观照到自己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喜。


我是刘雪枫,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课程小贴士  


莫扎特的全称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萨尔茨堡。

作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4岁开始作曲,6岁就开始和姐姐在欧洲巡演,直到1773年返回萨尔茨堡并且在大主教宫廷任职。


八年以后,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对音乐家的苛刻和凌辱,在维也纳毅然提出辞职,成为音乐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人身依附的音乐家,从此开始了此后10年的维也纳自由创作生涯。


莫扎特最伟大的成就在歌剧和协奏曲方面,前者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后宫诱逃》为代表,后者尤以27首钢琴协奏曲以及《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著名,同时他的钢琴奏鸣曲和小提琴奏鸣曲都具有划时代的特质。


莫扎特在生命最后时刻创作的未完成《安魂曲》,堪称此类音乐作品之最,是对莫扎特伟大成就的“盖棺论定”。


莫扎特不仅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的音乐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巅峰。


莫扎特的作品编号达六百余号,几乎涉及到音乐的所有体裁,创作风格和手法博采德、奥、意、法各国精华,特别是他的晚期作品,更是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莫扎特的雕像在维也纳奥地利


1782年,莫扎特与曼海姆音乐家弗里多林·威伯的女儿康斯坦策自由恋爱结婚,存活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结婚,导致莫扎特最终无后。


而莫扎特在1791年12月5日离奇死亡之后,也因尸体被葬于城外的平民墓地而遗骸无从确认。


刚才我们用结合三段体的曲式,带大家欣赏了这首曲子。如果再复杂点说,三段体也可以称作“单三部曲式”,三段旋律的结构也是A-B-A,具体表现为呈示段——中段——再现段。


那么相对于“单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的规模就要大一些了,它同样也是分三部分,但是呈示部——中部——再现部的每一个“部”,里面还包含着三段体或二段体。 


购买须知和常见问题 

1、一共有多少集吗?

回答:咱们的节目是每周一至周四更新,两集课程加两集附曲。因此您购买时,若发现不足120集,那是因为课程尚未更新完毕。


也正因如此,上线初期购买,价格只用99元。之后购买价格会更高哦!


2、这个节目和《雪枫音乐会》有什么区别?

回答:这个节目的主旨是「古典音乐轻松听」,老师历时三年,重新整理所有收藏的专辑。


选曲更有代表性、更加独特,而讲解也更加零门槛。



3、有配套图书或者配套唱片吗?

目前还没有图书,请已购用户关注站内通知。若有其他周边产品,2019年9月前购买专辑的用户,将得到独家优惠。


4、客服联系方式

喜马拉雅24小时客服热线:400-838-5616

课程专属责任编辑微信号:ximawan2019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常爱乐者

    有文稿吗?能否将讲话转换成文字?

    刘雪枫_音乐之友 回复 @常爱乐者: 值得重视!

  • 子曦912

    我觉得莫扎特的思维不能用常人的价值观来揣摩,金钱也好、境遇也好、结局也好,也许莫扎特根本没有想过,或者说无暇想,这样的人是没有时间为了世俗的事情瞻前顾后的,也许他只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争分夺秒地完成自己的所想所思吧

    听友188741068 回复 @子曦912: ‘毛1群东传毛泽\轱毛泽

  • 欢喜和麻麻

    原来伟大的作品的旋律也可以是如此简单。胎教音乐里非常推崇莫扎特,我不知道为什么,也完全听不懂,听了三遍音乐和老师的讲解,听懂了三段式,好惊讶演奏者那平稳且持久的气息,但始终很难把这首曲子与那个印象中的莫扎特联系在一起。非常赞同老师说的“善心和纯净之心”,人,本应如此。

    听友215399205 回复 @欢喜和麻麻: V

  • 非草本木

    我对音乐来说没有什么造诣,可以说是一个外行,平时只是爱听。在刘老师的讲解中听了这首协奏曲,感觉美极了,单簧管简直就是为天鹅而生。我认为莫扎特忧伤的背后充满着对生活的爱,对人生的牵挂,对未来的渴望。所以整首曲子听着非常打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陶醉。

    微风细雨_fh 回复 @非草本木: MM哦www我某噢噢噢哦哦下午送咯啦7hi活泼我上颜色

  • 辙辙的银子

    喜欢莫扎特 欢快的曲子

    好运常在_e5 回复 @辙辙的银子: 坏蛋怎么练成的?

  • 棒棒老师

    说到孤独忧伤这些人性的闪耀的光辉,有一首曲子感触特别深刻,想跟刘老师@刘雪峰,以及各位音乐爱好者们分享; For Always.来自2000年电影《Ai人工智能》的一首插曲。 有了人性灵魂的机器人大卫,百年后终于实现了愿望——陪着妈妈度过了最开心的一天。音乐中他看着妈妈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 于傑的谭木梳子

    听过田老师的讲座,感觉刘老师讲的更深入,更集中,喜欢!

  • Yuki雪花

    最爱的单簧管协奏曲!!!“走出非洲”因这首曲子而更加精彩绝伦......听一次更爱一次,百听不厌,反反复复地听,真的越听越爱——温暖,孤独,寂寥,凄美,绝望,令人扼腕!

  • 笑笑_9sa

    我在这首曲子里看《瓦尔登湖》

  • 1806066zhbm

    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并不是狄托的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