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赌西瓜是什么神奇操作?

062 赌西瓜是什么神奇操作?

00:00
27:29

西瓜:老北京的消暑神器


北京这两天实在是太热了,白天出去晒得冒油,晚上也凉快不下来。



要说夏天驱暑纳凉的神器,那莫过于空调了。但是以前没空调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消暑的呢?当然是吃西瓜了。



这两天北京大批的西瓜都熟了,一下子西瓜的价钱也就跟着下来了。前些日子的西瓜比较贵,动不动就五六十、七八十。


有电视台采访老太太,还问:您说今年这西瓜贵不贵啊?


有些怀旧的老太太会回忆,说现在的西瓜没有过去那会儿贵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家家户户都没有冰箱,家里也存不住吃剩的西瓜,所以以前的西瓜都是论牙卖的。



90年代以后,好多人家里都有冰箱了,才开始一整个一整个的买西瓜,价钱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卖西瓜,先得会写文案


北京盛产西瓜。大兴的庞各庄西瓜最有名,品质好,从明朝就开始负责给紫禁城进贡。



此外,京东的顺义,京北的昌平,京西的门头沟,当年都产瓜。


每年到了阴历六月,瓜熟的时候,京郊的瓜农赶着大车往城里运西瓜,少数人直接就在大街上零售了。


大多数的西瓜运到城里来,都是论个儿分等级,卖给果子市的水果商,再由水果商往下批发零售。西瓜越大的、品质越好的,等级就越高,价钱也就越高。这是从明朝就定下来的规矩。


北京当年有一南一北两大果子市,北市在德胜门,南市在前门大栅栏那一带的果子巷。沿街卖西瓜的小贩都是从果子市大买卖的人家手里批发的西瓜。



那时候批发也就是一下批五六个、七八个,再切成一牙一牙的零售。卖的时候论块卖,不用称,因为每一块都是均匀的,这也是一门学问。


最早北京沿街这么切着西瓜卖的都是弄个小桌子,桌子上铺个蓝布,拿水把蓝布稍湿了,把西瓜摆在上边。


讲究的小贩还会在西瓜上面罩纱罩,防苍蝇。有的小贩们有点钱,就买点冰块,切好的西瓜摆在冰块上,吆喝的时候就得说“冰镇的西瓜!落汗喽”。



还有些稍微有点文化的小贩,那就不光吆喝了,还得写招牌,“斗大的西瓜,船一样的块”。虽然写得很夸张,但看着痛快。


在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西瓜只要切开了,当天就得卖出去,一过夜就坏了。


所以早年间切块卖西瓜的小贩们,如果等到太阳临下山之前还是卖不出去,只能打折促销,买一送一。


那吆喝的词都换了:“甜如蜜——饶一块儿嘞!”。


实际上中国人真正开始论斤卖西瓜的时候,就是从1956年。


那时候计划经济公私合营,西瓜算是国家统购统销,等瓜熟了的时候从农民手里收西瓜,收完西瓜运到城里,再交给国营副食商店统一卖。这样一来就只能论斤卖,不能论个了。


 


赌西瓜是什么操作?


眼下40多岁左右的人,对过去那种西瓜摊应该还有印象。


几根大杉篙搭一四四方方的棚架,架子上拿黑纱网子或者是彩条布幔上,一面开着口。摆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秤和装钱的木头箱子。旁边放一大玻璃柜,分上中下三层,摆着切好牙的西瓜,预备着谁走街上渴了临时买块西瓜吃。桌子后头有一钢丝床,再往后头就是跟小山似的西瓜堆,谁要是买整个西瓜就从这堆里挑。



每天晚上卖西瓜的都得睡在钢丝床上,帐篷顶上挂一长明灯,彻夜不灭,预防有人偷西瓜。


西瓜摊在那时候也算当年北京夏天街头一景,隔一段就有一个西瓜摊。


那会儿的运输条件有限,农民不可能等西瓜完全熟了,再摘下来往城里运,那样瓜就都娄了。一般都是等西瓜到八成熟的时候,十成摘一成,剩下完全没熟的生瓜蛋子摘九成。往城里运的路上,这八成熟的瓜颠着颠着,也就全熟了。


小贩到了西瓜摊,先卖这颠熟了的西瓜。卖的差不多了,剩下那九成的生瓜蛋子也就搁熟了,行话叫墩熟。那时候说这西瓜墩熟,那就说明它不错,没上当。


话说回来了,那么多生瓜蛋子,难免就有没墩熟的西瓜。怎么办呢?那只能谁赶上谁倒霉。



所以当时卖西瓜摊有一规矩,买到生的娄的西瓜都可以拿回去换。


但是因为卖西瓜的经常赖账,所以那时候西瓜摊打架的屡见不鲜。


再后来瓜摊为了拉客源,就开始吆喝“保熟,保甜,保沙”。


但有些买主还是不放心,卖西瓜的就当场给那西瓜上打一三角口,取出一块来,直接让买主看里头到底熟没熟。


但这里边也有规矩,这瓜都开了口了,那要是没问题,买主可就不能按原价买了,就得稍微多花点钱。所以说这其中也含有一些赌的成分。


 

北京历史名瓜——黑蹦筋儿


传统相声里边有一段叫《八大改行》,是侯宝林大师的经典段子。



“我的西瓜赛沙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你们吃啊——”相信大伙都对这句吆喝记忆深刻。


其中的“脆沙瓤”指的是一种西瓜,学名叫黑蹦筋儿。



黑蹦筋儿可能算是中国最古老的西瓜品种了,而且已经几乎绝种。它的特点就是容易起沙,黄瓤,甜度高,而且吃起来比较脆。


这西瓜颜色是墨绿的,瓜皮上的纹路还特别清晰,稍微还有点突出,跟人手背上的筋似的往外鼓着,所以得名叫黑蹦筋儿。


西瓜是原产自非洲的,后来才传到中亚。五代十国那会,西瓜沿着丝绸之路才进入的中国,宋朝以后开始在北方普及。



辽代西瓜的种植中心就在幽州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所以说北京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西瓜产业的发源地。


后来洪承畴的老祖宗洪浩奉命出使金国,结果被扣在金中都15年,就得了“宋朝苏武”的名号。15年后,洪浩怀里揣着一包西瓜子,离开了金中都,这才把西瓜传到了中国的南方地区。


文天祥还写过一首咏西瓜的诗:


拔出金佩刀,砍破壁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黄水晶就是黄瓤,文天祥吃的西瓜很有可能就是北京的黑蹦筋儿。



明朝大才子解缙也写过一副对联:


面南背北吃西瓜,皮往东甩;


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


我琢磨着,面南背北吃西瓜,吃完皮往东甩,这人肯定是左手拿着西瓜呢。


跟您聊得差不多了,我也吃块西瓜去,咱们下次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玩家28213

    于老师学老太太还是本色出演的感觉

    1898128thqm 回复 @玩家28213: 咱可是本色出演的华夫人啊(三笑才子佳人)

  • 决堤的法则之海

    您这瓜,保熟吗?(刘华强专用)

    姜帅儿 回复 @决堤的法则之海: 我说你到底买不买啊

  • 赵波_8j

    咨询了一下家里老太太,1975年的工资是42.82元,0.52元约占收入的1.21%,现在的退休收入是6500元左右,1.21%约合78元,买一个西瓜是贵了点儿。谦哥一直是富裕人,估计不在意哦

    明月_qqk 回复 @赵波_8j: 谦大爷家一直是有钱人,要不然郭师傅老说羡慕谦大爷呢。所有的时髦千大爷都赶过,就能证明倩儿大爷就是个有钱人,那个年头能追上时髦的都是有钱人呐

  • 莲桂流芬

    听于老师讲的老北京轶事,特别平易自然,特别放松,就像是回到四合院的藤萝架底下,喝着茉莉花茶听老人讲故事一样,让心静了不少。

    漫步凌霄 回复 @莲桂流芬: 吧22111111111

  • 秋盼暖阳

    谦哥!我一边听一边不知不觉吃了好几块西瓜🍉想试试到底是习惯往东扔还是往西扔😂结果是问题没搞明白,却吃撑了,这两天的肥是白减了🙁

    隔壁郝仁 回复 @秋盼暖阳: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呀!

  • 2332_e5

    我问你这瓜保熟吗

    袜子套在耳朵上_ 回复 @2332_e5: 我开水果摊的还能卖你生瓜蛋子不成

  • 吳家鵬

    反正我们天津八十年代,没冰箱时,夏天就买好几个西瓜。我小时候很少看见切角卖的。

    有墙就有门 回复 @吳家鵬: 单个买是切三角,多个买不能切,容易坏,还流汤

  • 洛奇养熊猫

    谦哥,您了肯定没吃过静海台头西瓜,真的是脆沙瓤。

    清风_bpg 回复 @洛奇养熊猫: 台头瓜也就那样

  • 仓鼠biubiu

    说的我真想吃西瓜

  • 烏雞國國王白鳳丸

    水果这东西谦哥业内人士,爷爷是杨梅大仓,姥爷是果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