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篇丨中国画的常识10:写生与创作

完结篇丨中国画的常识10:写生与创作

00:00
14:06

本集文稿 

你好,我是邵仄炯,又到了中国画常识的课程,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

中国画的“写生”一词最早是五代时期滕昌祐提出来的。他说:“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意思是说,画画就是要描绘自然界有生命力、有生趣的事物,自然造化是绘画最好的老师。这是中国美术史上首次提出“写生”的概念。


再看看历代大画家,几乎都是写生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们注重体验自然,在观察自然中训练目识心记的能力。


比如《笔法记》中记载了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时曾说:“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见到太行山的洪谷中松树千姿百态,于是为了求其真写生了数万本之多。


同样画出《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在他的《写山水诀》中也提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


这样的写生对画家来说,是感受自然、积累素材的过程。我前面课程中也介绍过荆浩的《匡庐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些作品虽然并非实景再现,但都是对自然的写生中提炼、概括而成。所谓画中的自然气象,就是从写生观察中得来的。


“写生”一般是指记录或搜集自然中美或有趣的素材,因此写生的第一阶段应该是重视客观的呈现,尽可能地将你视觉看到的东西充分表现出来。自然中的造型、动态、色彩、结构、明暗等都是写生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对自然造化的探索和敬畏是一样的,研究自然是所有绘画的永恒课题。西方绘画,尤其是古典绘画中,注重科学性逻辑分析与研究,描摹自然和写生物象都以逼真为能事。而中国画的写生,除了求真务实之外,更多关注形之外的东西,如气韵、神采,这也是中国画象外求象的艺术特色。

好,下面我就分享一些自己在中国画写生实践中的体会。


中国画学习的第一阶段,我之前提到过,是临摹不是写生。对现成图像的临摹比直接写生更快,更有成效。关于临摹,我在前面的课程中已介绍过。中国画的学习,先从临摹中懂得基本的方法与道理,然后才进入写生的阶段。一个没有一点绘画经验的爱好者,面对自然丰富的光、形、色的变化,是无从下笔的,更不知道如何选择与取舍。有了临摹中学到的技能,才有写生的方法。

雁荡山写生作品一   邵仄炯


于是,写生的第一要义就是,将临摹学到的技能在写生过程中实际运用和印证:面对真实的黄山,你会明白用披麻皴还是斧劈皴更适合;看到江南烟云,才能印证米点云山的真实可信;来到太行山石壁,才能明白范宽的雨点皴、豆瓣皴的画理与画法……


第二点,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画家来说,自然一定是最为丰富多变的。你在自然中一定会发现,在古代画稿中没有表达过的内容和题材样式。那么在写生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如何来画新的内容?是否有新的方法来表达?比如在各种皴法、点法都不适用时,写生就会逼迫你去改变原来的方法,去寻找新技法的可能性。绘画由此产生了新的技法。

雁荡山写生作品二   邵仄炯


第三点,在写生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是对眼睛和思维的训练,如何看?怎么看?你能发现什么与众不同的美?顾恺之有一句话叫“迁想妙得”。中国画的写生不是照相机式的复制,所谓的“迁想”就是要通过视觉的发现与思维的联想来提炼、整理出自然中的画理——最终画出自己意念中的自然图像,要让人觉得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这才是所谓的“妙得”。


韩幹画的《照夜白》,陈洪绶笔下《水浒叶子》中的人物,虽都有写生的底色,但他们眼睛所能发现的是不一样的美,这就是迁想妙得的作用了。又如郭熙的“三远法”,就是提出了中国画对自然空间的观看方法,这种移动的透视,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种创造。


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自然中不同视角的叠加,看上去似是而非,实则也是从写生中提炼出来的迁想妙得。概括的说,中国画的写生不仅只是描摹物象,更关心的是如何思考与表达。可以这样说,写生之中已经具备了创作的意识,完备的写生作品实际上也是一件非常好的创作。

好,我接着就来说说中国画的创作。中国古代绘画没有创作这一词,今天的中国画创作,我的解释是以中国人的文化视角、思维方式、表现语言,来创造图像反映自己在这个时代所见所感和对历史与未来的想法。


中国画创作中的第一个要点我觉得是传承。我之前的常识课中介绍过临与摹。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通过临摹经典的艺术才能够了解中国艺术审美与理想,体味其中的妙处。五代的黄荃、徐熙,宋代的赵佶、李公麟都是这样做的。这是创作的基础,是起点也是必经之路。

《又见家山》系列创作之一   邵仄炯


其次应该就是师造化,就是从自然中感悟更多的生命体验。李成、董源、黄公望、石涛等大家,都是从自然界中“搜尽奇峰来打草稿”,再用笔墨与造化相呼应。唐代张璪有句名言,上半句是“外师造化”,这句话我们已经理解了。后半句叫“中得心源”,这个“心源”就是中国画创作的关键所在,是你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悟,不是他人的,是你真实、不造作的生命体验,这是创作中最难显现的部分。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是不同差异性的个体。艺术家比平常人要有更敏锐的感悟力,他的作品就是将自己心中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理解,甚至是想象表现出来,让这个世界更丰富与美好。


清代有三位画黄山的画家都十分有名,他们是石涛、渐江与梅清,三位画家同时师黄山的造化,但作品风格迥异。石涛得黄山之神,渐江取黄山之质,梅清捕捉了黄山之影,同师造化,心源感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与风采。


面对当代的中国画创作,由于时代语境发生了巨变,世界一体化,全球文化的交融已远非古代的信息传播可以比拟。中国画中原有的审美价值与理想,随着今天我们面对的全球语境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是冲突。


有的固守传统,有的改变或放弃,如何创作当代的中国画,是每个从艺者都应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这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又见家山》系列创作二   邵仄炯


我在自己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有两点体会,与你一起来探讨。


第一,中国画要有“古意”,就是有历史文脉传承的关系。“古意”是艺术中的经典,经典是大家都认可的,有标准的判定。赵孟頫曾经提出过他的“古意”是对唐宋艺术的追摹。同样,今天的“古意”又有了更宽广的视角。


第二,我觉得“今意”也非常重要,就是作品要有当代中国绘画的样态。如果你画了一件宋代的作品,那只是单纯的仿古。今天的作品要有当代的意思,与前人的标准相比要有所不同,建立起时代的审美语言,新的欣赏评价体系,这个难度很高,所以挑战艺术品的未来性、不确定性,也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好,今天写生与创作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中国画的旅程”所有课程内容也就此全部播送完毕。谢谢大家!


唐代张彦远曾提出: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艺术是无用之中的大用,它超越了物质的基础需求,是人类精神思想的重要载体。这里讲述的50幅中国画成就了中国艺术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成为你生活中修正道德、抵抗低俗、净化心智的艺术良方。对于绘画的欣赏不是片刻当下、一蹴而发的急就章,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今日、明日、今年、明年,只要是精彩的作品,只要你有心性的感知力,一旦邂逅,我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打动你!


最后,再次感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段KK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