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画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秋意中的丝丝乡愁

第31画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秋意中的丝丝乡愁

00:00
14:39

画卷欣赏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公元1748年,清代乾隆皇帝视察山东,他看到了当地最著名的两座山:鹊山和华不注山,突然想起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一幅画,画的山水似乎与眼前的景色有几分相近,于是命令侍从立即飞马赶回京城,去找来这一画卷。


当乾隆帝俨然一副鉴赏家的模样,拿着此画卷与眼前的真实风景对照时,不禁大为赞叹,画中与现实的山同样的雄伟。皇帝对此图特别在意,不仅亲笔御题“鹊华秋色”四字,还在画幅中数次题跋,几乎将空白处全部占据了,还盖上了无数的御印。


乾隆御题


这幅受到乾隆帝格外珍爱的佳作,就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在元代画家中,赵孟頫可以说是一位全才型的画家,人物、鞍马、花鸟、山水,精工、写意,无一不能。他又是一位文士,诗文、书法造诣也极高。他各种书体都擅长,还能日书万字。不仅如此,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虽然后人多对他以赵宋宗室后裔的身份,入仕元朝为官的失节行为多有贬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以隐忍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智,在异族统治下,为民众做了不少积极的事。


总之,赵孟頫是一位天才型的艺术家、政治家,好比西方艺术界伟大的莱奥纳多·达芬奇,还有那位既是外交官又是大画家的彼得·保罗·鲁本斯。


上一课介绍的《浮玉山居图》作者钱选比赵孟頫长一辈,又是同乡,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并不赞成赵孟頫出仕为官,但对他的艺术才能相当的肯定。


这里有一段赵孟頫请教钱选有关绘画的聊天记录,我们来听一下。


“赵子昂问钱舜举”(子昂是赵孟頫的字,舜举是钱选的字)说:“如何是士夫画”?舜举回答:“隶家画也”。子昂曰:“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钱选告诉赵孟頫,士夫画就是“隶家画”。隶就是隶书的隶,所谓隶家画就是有别于职业画院、职业画家的文人画。赵孟頫于是感悟到文人画的妙处,是超越物象传神精妙之外的,更自由与高尚的艺术。


文人画在前代已经出现了,但是并非主流。元代开始没有了皇家画院的体制,大多数文人以自娱或是隐逸的方式参与绘画,成为了画坛的主流。赵孟頫同样以士大夫的身份与文人的心境参与到绘画创作之中,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42岁所作,此图是中国绘画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山水画。


此图纸本设色,纵向28.4厘米,横向93.2厘米,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看画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赵孟頫在画中的一段重要题跋,有助于我们对画面的理解。画面中段上方,画家以端庄的楷书写了79个字。我们由此得知,赵孟頫曾在山东济南做官,济南当时称齐州,那里最著名的山就是华不注和鹊山。于是在南归故里后画了齐州的山川美景,送与他的好友公瑾,也就是元代画家、鉴赏家周密。

赵孟頫题跋


据文史记载,周密祖上是山东济南人,又自号“华不注山人”,可见赵孟頫是给终生不能还乡的好友周密,画的一幅带有乡愁思绪的山水画。画题中的鹊就是鹊山,华就是华不注山,两山都是济南附近的名山,今天我们仍能够看见。


在画面右边那座三角形的山体是华不注山,因为像是一朵花漂浮于水面之上而得名,因为这里的“华”通“花”。左边一座驼峰形的山体就是鹊山。在现实中两山距离很远,画家是主观地将两山挪在了一起。题款中也可知晓画家画此图时并不在济南,而是在南归家乡后凭着记忆想象默写的。


画中的两座山处于一片水域河泽之中,一片湖光水色的秀丽景象。在今天的地理环境来看,两山已被黄河水分隔。赵孟頫画的河泽可能是黄河旧河床的一部分,今天已经见不到了。另一种猜想,由于画此图时他已在南归的家乡,也许是以湖州的江南水域来替代济南的山光湖色,这也是画家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手法,就如前面我曾介绍过的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实际上画的是镇江的山峦和云景。


下面我们来仔细看看画面。


画中的浅坡河岸之间布满了一重重、一组组的树木,湖泽间与林木相伴的是密布的芦苇和水草。河道上渔人的小舟,星星点点穿梭其间。画中左端还有几头赭黄色的小牛在农舍前散步,一派田园农耕的气息。


画中的物象有着严整的条理与井然的秩序,一切造型并非完全从视觉的自然中来,我认为这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审美与修养。这种审美和造型方式又来源于他对古画的鉴赏。


据说他从大都南归时曾带回大量书画名作,其中就有董源的山水画。《鹊华秋色图》的平远构图方式,坡角沙洲的平行线条以及芦草,都与我们曾介绍过的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的景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画中右下方的几棵柳树,与董源画卷中的柳树颇为接近。


赵孟頫曾有一个重要的绘画理论就是古意。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希望追摹宋初、五代,甚至晋唐的古意画风,《鹊华秋色图》就是基于这种对古代绘画模式的追思和记忆。


从技法上来看,此画的看点就是线条。这里的线条在形态上是圆润有韧劲的中锋,形式上沿用了董源的披麻皴,不同处在于画家用线不限于对自然形态的多变而进行丰富的描摹,而是将书法用线运用到了山水画中,线条主观表达性大大增强了。


华不注山的皴法,后人称之为荷叶皴,就是像荷叶纹理的皴法,这实际上是披麻皴的另一种变化。画家为了自由地表达线条披散的韵律,大大的减弱了山石的形态,仅以一个三角形来概括。

荷叶皴的山头


好,我们再来看看湖面、坡岸、河床。


画家均以连贯平行状的波浪线,疏密自然地排列、编织出一片湖泽,一切具象都化为了舒缓的线条慢慢写出。还有前景的古木,线条古拙凝重,犹如篆隶书风,而飘逸轻灵的芦草又如行楷书一样的俊俏。


明代的董其昌最了解赵孟頫,他在1605年对此图有一段最为透彻的题跋:“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他说此图有唐人王维和宋人董源的风格,画法有唐人的韵致,但去除了唐人的纤细,有宋画的雄健,但避免了宋画过于粗犷的毛病。董其昌的读画语录,我觉得正是点明了文人山水画的审美新标准。

董其昌题跋


除了技艺上的唐宋古意与书法笔墨,以及确立了文人山水画新风尚之外,《鹊华秋色图》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抒情。此图中的情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前面已经提到过,此图是赵孟頫为好友周密的“乡愁之思”而创作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画家也抒发了自己奔波迁徙间的无奈与苦恼。他的无奈是故土的不复,朝代的更替,为了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才能,只能远离故土,苦恼的是同族世人的异样眼光,亲人好友的聚少离多,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赵孟頫绘画中的古意不只是唐宋画技的古意,我想也是暗含着对前朝的思念与遥望。


近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乡愁》,他把乡愁比喻成船票,比喻成坟墓,也比喻成一道浅浅的海湾。这些都是无奈的有形与无形的阻隔,让你在这头,她在那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借题而发的乡愁,他借画中唐人之韵,宋人之雄,以及书法中的古意笔墨,来打破我在这里、你在那里的阻隔,这是美学上的跨时空的抒情,让此图又多了一层诗性的魅力。


课后作业 

赵孟頫除了《鹊华秋色图》之外,还有哪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呢?希望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精彩答案。谢谢!


艺术日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