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上一集,我们谈的是“度势”。谈“度势”,必须要谈“顺势”,这因为,战略家“度势”,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在“顺势”上。在很大程度上,“度势”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势”。
《智囊补》一书的作者冯梦龙曾经说过:智慧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善于顺应形势者为最高。
在用“势”方面,东方战略强调“顺势”,有许多中国古代战略著作也讲“应势”、“随势”,“顺”和“应”、“随”的意思相同,都是在强调“顺随”、“适应”的意思。
下面,我们专门谈谈这个“顺”字。中国古代兵书《兵经》一书对“顺”字有过专门的解释:
“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惰。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很多事物,越是逆着它,它就越是坚硬,这时就不如顺着它,将它的弱点暴露出来。敌人要想进攻,我就示弱让他攻;敌人要想退却,就放他一条生路让他退;敌人倚恃其强大,我就在远处的地方固守,然后静观其骄纵,再捕捉有利战机;敌人认为自己很威风,那我就装出一种谦恭的样子,让他的意志松懈,战力消退。你来了,我就退;你退了,我就追;你骄横,我就让你失误,调动你;你疲惫了,我就一战而收服你。
可以说,《兵经》对这个“顺”字的解释比较全面,孙子兵法的许多思想就是这个“顺”字,如“避实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毛泽东许多战略战术,也是这个“顺”字,如“诱敌深入”,如“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等等。东方战略的高手,一般都是强调用“顺劲”,不太主张用“顶劲”。这是东方战略“柔”的战略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地讨论。
对于《兵经》的这段话,其中关于“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我想解释一下。敌人想退,就让他退,有些让人不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中国古代战法,不主张将敌逼入绝境,他想退,你就让他退吧,只要达成我的战略目的就行了。二是敌人的退,是按照我的布局去退,让敌人在退的过程当中,或者退到一个对我有利的地方,我再比较容易的去战胜它。
通过上面“顺”字的理解,我们将这个“顺”字做一个小结。“顺”的基本意思,就是不硬顶,不硬抗,在表面上按对方所想和所求去行事,实际上在扩大对方错误,寻找有利的战机;不到最有利的时机和态势出现,我绝不轻举妄动。这里所说的“顺”字,主要强调在形势对我不利时所应采取的战略对策。
我们再回顾一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里面就强调一个“顺”字。在战略总体走势上,我国进步,顺势;日本退步,逆势,所以,最终的胜利是我们的。在战争进展的阶段上,我们开始要防守,中间要相持,然后再是进攻,该防守的时候就防守,该相持的时候就相持,该进攻的时候就进攻,顺势而为,待机而动,不蛮干,不强求。在战役战术上,不与敌人硬抗,利用我国的空间优势,将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并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游击战,就是一种典型的“顺”的作战形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消耗敌人为主要作战目的。
翻开中外战争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胜利者,多是顺势者,顺势而为;失败者,多是逆势者,逆势而动。
东方战略“顺势”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战争领域,也同样体现在其他的竞争领域,尤其是商战领域。
在一本名叫《财智人物》的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企业家说过的一段话:“你要始终把握住自己,把握住社会,顺应潮流而发展,你不要逆潮流而发展。你得把自己的位置摆准。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处理问题,我是动了脑的,用了心的。你不能来硬的,该软的时候你就得软,该硬的时候就得硬。假如你都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去操作事情,必然要被社会淘汰。”
我想讲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故事。这位经济学家曾经投资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书店,一个是杂志。从专业的角度看,他办的书店很好,办的杂志也很好,可就是赔钱,赔了很多钱,最后只好下马了。他问自己,我办的书店不好吗?我办的杂志不好吗?都不是,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就是与趋势为敌。这个趋势,就是互联网的出现,就是电子出版物的出现。
好,我们下面再稍微展开说一下“顺势”。
“顺势”的第一个思想是“避势”。“势”,反映了特定的条件下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不可抗拒。从上面所讲的意思看,一旦形成“势”,则具有一种强大的惯性,形成一种强大动能,如果迎面而上,肯定要吃亏。
这可用一辆汽车的行驶来说明:当汽车刚起步时,发动机要费很大的力,而且很容易被前面的东西所阻碍;但是,当汽车高速行驶后,具有了“势”,任何想迎面拦阻它的人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所以,东方战略主张,在遇到不利的强势面前,正确的选择是避之,不做无谓的牺牲,不花费没有必要的代价。并且,东方战略强调,在避势的时候要采取一种不露声色、不露形迹、随波逐流的低调姿态,或者说是一种低调的“顺”的状态。正如老子所说: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以行。
“顺势”的第二个意思是“待势”。东方战略主张,在形势不成熟的时候,不盲动,不蛮干,要耐心地等待。中国有些老话,如“不到火候不揭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反映了这个意思。东方战略家特别讲求一种处惊不变、泰然自若的素养,特别强调一种静观待变的耐性,这当然要具备一种高超的掌握火候、时机、形势的本领。
中国古代战略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臣施伯劝鲁王不要急于送公子科回齐国即位。他认为:齐鲁是均势力敌的国家,齐强则鲁弱,齐弱则鲁强,现在齐国自己闹内乱,对鲁国有好处。鲁国这时不必忙于表态,让齐国先乱一阵,看形势再说。这就是“待势”。
通常情况下,“势”都会有一个酝酿期,在这一期间,充满了变数,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危险性。高明的战略家,他会准确判断出这一时期的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准确选择自己“入势”的最佳进入时间。
“顺势”的第三个思想是“乘势”。东方战略主张,一旦势起,立即乘势而上,抓住有利的时机,增大自身力量的效力,扩大自己的战果。我想用一个古代战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战例讲的是曹操如何乘势击败袁绍。
官渡之战后,袁绍势力大衰。曹操取胜之后,打算利用作战的间隙南下进攻刘表。他的谋士荀彧说:袁绍刚刚遭到此残败,部属已经人心涣散,应该乘其困乏窘迫之机,彻底击灭之。如果舍近求远,用兵江汉,那么袁绍就会死灰复燃,趁我后方空虚之机来袭,那么您的大业也就难以成功了。曹操大悟,于是挥师进军黄河,再次大败袁绍,根除了潜在的威胁。
毛泽东在取得三大战役胜利之后,果断定下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决心,提出“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就是“乘势”思想的体现。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谈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他说:“大势起来的时候,你不介入,这是愚蠢。聪明的商人要能往上走时,就跟着走,一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退出来。”
在“乘势”的问题上,把握住“乘势点”非常重要,不要早,也不能晚,力求获得最佳的内外部能量的对接效果和共振效果,这将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战略效果。
说到“乘势”,我想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孙子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个比喻,能够让我们有明显的“乘势”的感觉。孙子这句话中的“势”,我们可以作为“潮流”来理解,你可以将自己视为一块石头,如果想让自己漂浮起来,必须借助于潮流,乘势而上。
前几年很火的一部书叫《蓝海战略》,书中对“潮流”有很多解释,这说明商战专家们比较注意研究这个问题。书的作者提醒人们注意:有哪些潮流很可能影响到你所在产业,而且是不可逆转,并按一条清晰的轨迹演变的?这些潮流将如何影响你所在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才能为顾客开启前所未有的效用?书中的这些提醒很重要,请你认真地思考一下。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与势为敌,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行。
祝你一路逆风。
哇塞哇塞哇塞塞
真才实学的教授,却播不过装神弄鬼庸才,感悟真理的永远是少数人
这不就是在说炒股票嘛!
有出书吗
二次元美少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喵喵喵。
顺势者胜,逆势者败。
春芝堂食用菌系列产品 回复 @和_vvv: 若能转势(时事),就是造势,于是英雄造时势呵!谢谢🙏 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