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03 东方的力量:东方时空与东方电视台

【1993】03 东方的力量:东方时空与东方电视台

00:00
14:37

课程文稿 

1993年春天,中宣部向新闻界发文件,要求媒体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决定把这个报道社会热点的节目放在早上7点播出。这是一个电视播放的垃圾时间,如果节目播出安全,没有批评,则在中午1点钟的吃饭休息时间重播。

具体由新闻中心和总编室成立早间节目筹备组,由新闻采访部副主任孙玉胜牵头,负责筹备策划早间新闻栏目。当时台里给了1个小时的时间,扣除原有的20分钟早间新闻,另外40分钟专题节目时间,交给了孙玉胜的筹备组。在很短的时间内,筹备组确定了内容板块:一个人物栏目,一个点歌栏目,一个关注社会新闻栏目,一个生活服务栏目。


节目框架确定好后,孙玉胜给节目取名《新太阳60分》(即《东方时空》),开始招兵买马。时间负责人物,王坚平出任点歌节目的制片人,“焦点时刻”的张海潮是自荐来的。生活栏目的制片人一直没有找到,一开始由梁晓涛兼任,最终由陈虻接任。


央视财务部门最早给《东方时空》招聘人员定工资的标准,是参照清洁工的工资标准制定的,每月工资280元。人事部门说,招聘人员是临时工,不能提干、评职称,不能享受住房分配和北京户口;保卫部门说,不能给临时工发放正式的工作证和央视出入通行证。


此外,央视的财务报销也是一个问题。过低的差旅费让新闻前线员工住不起好宾馆,伙食补贴也不够,往往要自己贴钱;电视新闻讲时效,却只能坐火车、汽车出差采访,原因是只有厅局级以上的级别才能坐飞机。员工招聘是人事部门统招,再分配给每个部门,部门再分配到节目组。当时央视基本还处于这样保守僵化的体制下。


“孙玉胜当时给制片人一个特权,就是制片人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在我的这个小环境里面,去做跟我价值观相匹配的任何东西。只要你有才华,合适我的要求,不管你有没有北京户口,有没有档案,原单位是否放你,你的外貌形象、你的普通话是否标准,都可以来‘东方之子’展现你的才华。”


人都齐了,但钱却迟迟没有到位。此前,杨伟光给了孙玉胜两个要求:一是节目经费包干,二是节目要变“新华体”为“中新体”。19931月,孙玉胜打了一份早间节目承包制的申请报告,要求央视提供904万的节目经费,完成一年的节目制作。但这个报告一直未能得到领导回复。离节目开播只剩下一个月的时候,孙玉胜再写报告,向台里借款20万。这回,报告很快批了下来,杨伟光批准财务处借款20万给《新太阳60分》节目组。已经升职为副台长的沈纪通知孙玉胜,台里不给《新太阳60分》钱,就给5分钟广告时间,节目组用这5分钟广告费维持节目运转。


《新太阳60分》样片出来后,杨伟光发现了问题:“不能用‘新太阳’,会有歧义,东方红,太阳升,老太阳是毛泽东,你是不是要否定毛泽东?我说不行。孙玉胜当时很坚持,说这个好,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说很多人不一定按你的思路走,大多会按照政治的观念走,最后如果出了毛病,人家是不会找你的,肯定找我。”孙玉胜和节目组争取无效,后来按照杨伟光要求,重新取了几个节目名,杨伟光看中了“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51日开播后,从管理高层到普通观众,都很满意,社会反响很好。如今的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他的著作《十年》里写道,“当时的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杭州主持一个座谈会上,表达了他对《东方时空》的褒奖。”


节目质量高,广告商也来了。20万元借款,节目开播一个星期就还给了台里。原来《东方时空》5分钟广告开播时填不满,不到4分钟,30秒钟2500元;开播一个月,广告延长到了6分钟,因为供不应求,广告最后变成了10分钟。一年时间里,30秒钟的价格上涨了十多倍,接近3万元。年终结算,《东方时空》的广告总收入高达5000万,第二年接近1亿。开播10年,上交广告收入超过10亿元。


汇聚了一批优秀主持人。时间当时很发愁,在央视内部,他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只能到央视外社会上找人,只要人合适,专职、兼职都可以。第一批进《东方时空》的人,很像今天的“传销”组织,都是通过熟人相互推荐的方式进入《东方时空》工作。


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那一定是《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是第一档真正靠广告支撑的、面向市场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台内部承包制的开端。自此,一种新的节目经营模式诞生了。


小平讲话催生东视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改革开放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决定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在浦东新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台和电视台,以此为试点,进一步深化上海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开放。


6月10日,上海广播电视局局长龚学平发布《招聘启事》,在全局内外公开招聘上海电视二台台长和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台长。15名同志报名并参加了电视台台长的考试。


7月9日,竞聘答辩成绩揭晓,穆端正以109.2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获准组阁上海电视二台领导班子。在上海电视二台筹备组人员的首次工作会议上,龚局长不但出席讨论新台筹建计划,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台,以浦东带动浦西,推进电视台的改革。


8月1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发文,批复同意将原上海电视台的20频道迁往浦东建立新台,台名为上海东方电视台,取代了之前上海电视二台的称呼,并要求建台后,要立足浦东,面向长江三角洲,突出改革开放和对外宣传。


8月18日,我就以东方电视台台长的名义发出招聘书,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东视员工。我在招聘书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东方电视台为您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也给您创造一个充分获取利益、荣誉、享受的权利。


从建台之初,我们就实施了全新的体制机制,机构从简,只设三部一室:报道部、节目部、广告部和办公室,全台人员组成也十分精干,要求一专多能,往往一个人干出以往几个人的工作来,而且从台领导到各部门职工,全部实行聘用制。


同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龚学平作为十四大代表,期间,他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上海东方电视台题写台名,江总书记欣然答应。拿到江总书记的题字我们备受鼓舞,当即按照江总书记的题字制造牌匾。


1993年118日,东视开播文艺晚会上,韦唯压轴演唱了《风从东方来》——“吹醒海岸线上多年的睡梦……让自己的风采和世界相通,让自己的神韵和未来交融。这是东视所唱,亦是东视所想。


因为东视是按照改革精神创办的综合性电视台。在体制上,精简、高效、减少层次,形成奖励竞争和制约机制;在人员上,体现出量才录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打破大锅饭。由于东视采用新体制、新人员、新节目、新技术,从而孕育出很多创新的节目。


如东视新闻热线开通后,市民投诉电话不断,市政府领导针对市民投诉比较集中的水电、粪池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责成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方电视台新闻热线电话现场办公,解答和解决问题。这一做法在上海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


1993年4月,即开播仅仅三个月后,我们收到消息——“汪辜会谈将在新加坡举行。东视报道部关于租用国际通讯卫星全方位报道这次海峡两岸时隔40多年的首次握手的方案一经提出。我和副台长都很赞同并全力支持。426日下午,汪辜会谈新闻编辑组成立,我们与香港TVB取得联系,并得到授权,迅速办妥租用国际通讯卫星线路的一切手续。2717点汪辜第一次会谈举行,文字消息从各个渠道汇总到报道部,18点卫星信号接收结束,我们只用了15分钟完成文字和图像的编辑工作,就在1830分的《东视新闻》中报道了汪辜会谈。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利用卫星并第一时间最先报道汪辜会谈的媒体。不仅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反响强烈,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东视新闻与国际接轨迈出的重大一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雕龙_x2

  • 李江伟杰克

    第二讲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