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永别了,武器(下)》:海明威揭开“迷惘一代”的真面目

文学|《永别了,武器(下)》:海明威揭开“迷惘一代”的真面目

00:00
13:28

战争如何摧毁人的一切?海明威揭开“迷惘一代”的真面目。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永别了,武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一部反战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题材的毫无争议的杰作,曾被公认为美国最好的小说。

 

一、《永别了,武器》具有很浓的自传色彩


海明威1899年7月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1918年,在美国的战争宣传之下,19岁的海明威参军,抵达意大利前线,从事运送伤员等工作。在海明威给前线士兵运送物资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遭遇敌人的炮弹袭击,死伤四个人。海明威背着伤员撤退,中途被机枪击中腿部,但他仍然拼死坚持,最终把受了重伤的战友拖了回来。后来,海明威到米兰医院养伤,一名护士对他精心护理。这位比海明威大七岁的护士美丽端庄、聪慧体贴。后来海明威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可惜女方没有答应。他始终忘记不了米兰医院的那位美丽护士,他把对这位女护士的感情全部灌注在了这部小说中,于是便有了青年士兵亨利和战地护士凯瑟琳的故事。

 

二、亨利是如何“告别战争”的?

在一次夜晚的军事行动中,亨利他们遭遇了炮击,不少战友死掉,而亨利也双腿受伤。受伤的亨利跟神父抱怨,我不知道战争怎么开始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我只是非常憎恨战争!我感觉战争真的是没希望了,甚至没办法再对其他的什么产生希望了。神父告诉亨利,你应该去爱那位凯瑟琳,而不是只是享受情欲;人有了爱,就会想为人家做什么,想牺牲自己,想为对方服务。

 

经历过一次死亡威胁的亨利重返战场,对于战争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发现,他的战友们也一样。亨利的上校说,他对于这场战争已经很厌倦了,要是能离开战场的话,他是再也不想回来的了。亨利还见到了军医和教士,他们还是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只不过很明显,大家更沉沦了,状态更糟糕了,因过度劳累而长了脓包的军医喝醉了,他大声咒骂,让一切都见鬼去。

 

亨利后来被诬陷为德国士兵,意大利宪兵要枪杀他。急中生智之间,亨利跳进河流,潜水逃跑了。在跳入冰冷河水的那一瞬,亨利的愤怒,什么义务和责任等,都仿佛被洗刷掉了。亨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已经不再是我的战争了。亨利跳进河中这一行为,像是经过了一次洗礼,从此脱胎换骨,从军人回归到一个平民百姓。

 

亨利彻底弄清楚了战争的真正面目,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唐,人类的自相残杀在虚假的道义和名义下进行,很多青年人都上当受骗,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杀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亨利是如何“告别爱情”的?

 

亨利终于找到凯瑟琳,且得知她已经怀孕,他非常惊喜。他们决定去瑞士。他们在瑞士的那一段短暂的生活,蕴含着最为平淡却又独特的幸福。然而时间过得很快,凯瑟琳即将临产,她的腹部开始不规则地阵痛,疼痛逐渐加剧,让一向温柔的凯瑟琳几乎失态。在医院里,凯瑟琳一遍遍让亨利给她上镇痛药,医生和护士忙前忙后,情况很紧急。最后还是实施了剖腹手术,取出了孩子,可惜没多久孩子就断了气,凯瑟琳也因为大出血而死亡。

 

亨利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想,原来是这样,凯瑟琳死了,孩子也死了,原来我的结局是这样。他经历生死关头,他和最心爱的姑娘凯瑟琳千辛万苦躲过了战争,逃离了战争,他门满心期待美好生活,可是没人能够侥幸逃脱死亡,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

 

小说的锋芒所针对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战争,而是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国家政治。为了没完没了抢夺资源,占有更多的资本,国家断送了平凡人的幸福。

 

像作者海明威那样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大都充满悲观和绝望,找不到精神支柱。所以当海明威在巴黎时,现代派女作家斯泰因才会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永别了,武器》则指出了“迷惘”的来源:即战争。对那些跟海明威或者本书中的主人公亨利一样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来说,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信仰、理想和道德标准,使他们以前奉为神圣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他们痛恨战争,厌恶战争,却又不知道如何消除战争,心情苦闷,充满悲观和绝望,他们空虚,仿佛灵魂出窍;他们百无聊赖,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精神支柱。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破灭使得他们成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因此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性作家。

 

四、海明威用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高超的意象和暗示的写作艺术

 

所谓的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作者选取一些事物,赋予它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从而使它具有某种比较固定的文化象征含义。借助这种意象,海明威暗示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在《永别了,武器》中,开头写到的秋雨连绵,就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阴影,暗示了战争是恐怖、无情的,战争就像霍乱疾病一样,会传染,难控制,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无尽的折磨和痛苦,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冰冷的雨水也给全文营造了一种压抑、低迷、凄凉、迷惘的基调。

 

雨水这个意象在海明威作品中经常出现,小说中,当亨利重返前线时,逃亡到瑞士时,都是下着雨的。雨水,是不幸和厄运的象征。这些景物隐喻的,是战争的可怕性和破坏性,也是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反对。凯瑟琳在雨中的哭泣,也正是这种恐惧和厌恶的直接表达。

 

其次,《永别了,武器》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海明威独特的零度情感

 

简单地说,零度情感,是指作者写作时不带个人情感,没有温度。比如,小说的最后,凯瑟琳因为难产而死去,亨利不顾阻拦要进看看她的遗容,跟她告别。亨利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凯瑟琳才是他的温暖、幸福的归宿,她的死亡对于亨利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如果换做其他作家可能会浓墨重彩地展开描绘,可是海明威却采取了一个没有温度的结尾。小说去掉了其他人物的去向,只突出了亨利的结局,而且写得很简单:“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亨利的动作非常机械、神情十分麻木,作品也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空白让读者揣摩、想象。

 

 

五、为什么说《永别了,武器》把反战、厌战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海明威并没有把希望建立在战后的和平上。在他的笔下,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类的幸福,甚至已经摧毁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人们就像着火的木头上的蚂蚁,不知道逃到哪里去,大部分都跑向了烈火中,无论怎样最后都是难免死去。这就像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再好的人都难免一死。

 

海明威通过这种迷茫和无望,反思了现代世界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揭示了因战争而造成的个体无家可归的精神困境,以及生存信念的悲剧:即个体的反抗,最终会被外在世界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吞噬。但是,反抗的失败并不是海明威思想的终点,而恰恰是他的起点。他想以此表明,以战争为核心的外部力量,正在摧毁传统意义上的人性观和家园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准则,并且重新确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因此,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反思和批判战争的佳作,更是思考现代世界中人类命运选择的经典作品。



解读 | 司保峰,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文艺学博士生,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编有《立于礼》《莎士比亚作品选读》等作品。

播音 | 雪晴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aseyJ

    战争摧毁的不止是人类的性命,更是人类的思想与精神

  • 好事多磨磨磨

    谁都想过舒服,快乐的日子,但是有时候就是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会打乱我们原有的计划我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去抱怨这个社会另一些人想着办法去解决他或者去接受他。我是觉得应该多去了解一些世面去了解一些事情背后的真相背后的规律。顺应规律

  • 喜欢晒太阳弹琴

    海明威,永远的神,最爱的作家之一,当时看太阳照常升起,就觉得太伤感了,简直是无解的伤感,现在大概能明白一些他们痛苦的根源了。

  • 杰夫梨

    以战争为核心的外部力量正在摧毁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和人性观

  • 迂亮梦蝶

    雪晴的播音很棒!

  • Naver_Park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