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上一讲,我们提到了青年奥斯曼人影响下的奥斯曼官僚精英们主导的第一次立宪运动。这一讲,我们要谈的是第一次立宪被搁置之后,奥斯曼历史的发展情况,这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哈米德二世的统治;二是青年土耳其党人恢复立宪政治,并最终推翻了哈米德二世。
其实,青年奥斯曼和青年土耳其是有继承关系的。上一讲咱们说的“青年奥斯曼人”,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团体,效法的是“青年意大利”等欧洲的青年运动,他们是后来“青年土耳其”的思想导师,青年奥斯曼人阐发的“国家”观念,也成为后来青年土耳其人的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不要把青年奥斯曼和青年土耳其割裂开来看。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进程本身。
我们说,1878年起,土耳其进入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时代。改革派领导下的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屡屡丧权辱国,这“让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相信,应该用铁腕政策统治奥斯曼帝国,以确保国家未来不再被虎视眈眈的欧洲列强进一步肢解。”哈米德二世被人称为“血腥苏丹”(KırmızıSultan),据考证,这称呼是先在法国叫起来的,后来又传回到奥斯曼土耳其。他统治的时期(1878-1909)被定性为专制时代,是因为他违反宪法,三十年内没有召集过一次议会。他通过秘密警察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但是,对他的评价并不都是否定性的,最近这些年关于哈米德二世的翻案还挺多的。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就穆斯林臣民总体而言,他【哈米德二世】的这些行动不一定不得人心,因为议会政府于大众根本没有意义,他们所尊敬的,还是奥斯曼家族的天潢后裔(也就是皇统)。”
实际上,哈米德二世也不是一个反对现代化的君主呀!相反,他对此前所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是持开明态度的,不过,他对实行改革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必须加强君主的权力,才能切实地推行改革。你看,这又回到了坦齐麦特之前,就是马哈茂德二世的传统上去了。他还是一个懂得博取大众好感的君主,特别强调自己的哈里发地位,重视增进伊斯兰的统一。在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我们发现,(泛)伊斯兰主义上升了,成了奥斯曼国家的重要意识形态。简单来说,这个意识形态就是强调穆斯林的统一和一致。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我们说的奥斯曼主义被抛弃了呢?
其实没有。哈米德二世没有抛弃奥斯曼主义。研究发现,他是根据帝国人口比例的急剧变化,重新解释了奥斯曼主义,使它符合了新的现实。也就是说,随着巴尔干地区的一个个丧失或自治,帝国直接控制的穆斯林人口已经占绝对多数了,这样,力主不同教派的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那种奥斯曼主义,就没那么重要了。根据凯末尔·卡尔帕特(Kemal Karpat)的说法,创造一个“奥斯曼-穆斯林民族”(“Ottoman-Muslim”nation)就成为哈米德统治后半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他更加重视穆斯林在奥斯曼帝国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强调全世界穆斯林的统一。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了维护奥斯曼帝国,所以,还是奥斯曼主义。
哈米德二世向世界各地派遣宣传泛伊斯兰主义的使者;在帝国的对外政策中,日益强化其哈里发身份,要求全世界的穆斯林统一在哈里发的周围,共同反对欧洲的帝国主义。塞里夫·马丁认为,在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时期推行的泛伊斯兰主义政策,并不是出于把全世界的哈里发人民统一成一个伊斯兰帝国的理念,苏丹力图利用它为奥斯曼帝国边缘地区的穆斯林带来一种统一于中心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帝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整合的继续。意思就是:在哈米德二世时期,泛伊斯兰主义被用来推行奥斯曼主义。不过,在帝国境内,哈米德二世力图用伊斯兰主义推行奥斯曼爱国主义的做法,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直到20世纪初,“奥斯曼人”这个公民概念也没普及开来。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一种新的民族主义思潮——土耳其主义——已经活跃起来了。我们将在下一讲说凯末尔的时候,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基本上了解了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的情况之后,我们就回到立宪这条线索上来。
我们说了,哈米德二世搁置了1876年宪法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一些受到欧洲新思想影响的奥斯曼知识分子,对专制主义深恶痛绝,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才能拯救奥斯曼帝国。
1889年,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伊斯坦布尔的几个军医学院的学生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奥斯曼统一协会”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最初的活动主要是阅读青年奥斯曼人的代表纳末克·凯末尔等自由派的作品,他们以自由和正义为号召,以推翻阿卜杜哈米德的专制统治、恢复立宪为己任。他们与早年流亡在欧洲的奥斯曼知识分子们建立了密切联系,其中有一位老资格的流亡者在巴黎创办了一份叫做《青年土耳其》的杂志,这些人将他们的运动称为“青年土耳其”(Jön Türkler,Young Turks),这也是模仿了欧洲的,如“青年意大利”。所以,你看,青年土耳其和青年奥斯曼人之间,是一个继承关系。
1895年,“奥斯曼统一协会”更名为“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İttihat ve Terakki Cemiyeti,Come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CUP)。这是就是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组织。所以,“青年土耳其人”,是对这个时代的这批进步人士的一个统称,他们的组织从1895-1905年,都叫“统一与进步协会”(这个变化比较细微,如果嫌麻烦你可以都理解为青年土耳其人就可以)。
从1895年的“统一与进步协会”规章可以看出,他们是追求进步的。他们把救国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目标,把实现土耳其的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还坚持保护妇女权利,这是启蒙思想的延续(实际上,自19世纪后期以来,以穆斯林女性的启蒙为目标的报刊杂志,就在奥斯曼帝国出现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统一与进步协会”吸引了各色反哈米德二世统治的人参加,包括一大批知识精英以及青年军官,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有,还有一些组织投入麾下,接受它的协调,不过,基本上还是各行其是的,也正是由于会员众多等复杂情况,可以看到很多各持异见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政见不同或权力斗争,“统一与进步协会”里面总是冲突不断。另外,需要澄清的是,有各种人反对哈米德二世,但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反对哈米德二世统治的人都归为青年土耳其党人。
1902年,第一届青年土耳其党大会在法国召开。有40名代表参加,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有。他们呼吁恢复1876年宪法,实现帝国臣民的平等地位和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次大会上还提出了使用武力的必要性,也提到,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可以邀请欧洲的民主国家进行支持和干预。当然也有反对意见。结果,围绕要不要请外国人干涉,青年土耳其党人发生了分裂,第一派强调需要外国干预(这批人多数是非穆斯林、非土耳其裔的),另一派强调不要外国干涉(这批人多数是穆斯林和土耳其裔的)。不过他们都没有排除使用武力。
第一派力图借助英国的帮助搞政变,结果失败了。后来,他们进行了改组,他们强调要打破中央集权,要分权,但大部分军官认为分权就等于是搞分裂。所以,他们主要吸引的是那些倡导自治的人和地方民族主义者。
第二派,成了后来我们更为熟悉的青年土耳其党人,这往后再说青年土耳其党人,主要就是指这批人,是他们发动了1908年的革命。他们也在分裂后进行了改组,他们更加钟情于土耳其主义(这是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下一讲我们会重点说)。他们的组织在1905-1908年称为“进步与统一协会”(你看,进步放在了前面,可以做一个区分)。
1905年,发生了一件世界性的大事儿: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战胜了俄国。这是在中国东北领土上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这场战争产生了重要的世界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立宪的日本打败了专制的俄国,也有的说是亚洲的黄种人打败了欧洲的白种人。所以,这场战争不但让奥斯曼帝国减轻了来自俄国的军事压力,而且对土耳其进步精英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也欢庆日本的胜利,毕竟,俄国一直是近代奥斯曼的敌人。这次失败也让俄国很快宣布实行君主立宪。
世界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些立宪运动:1905年的俄国,1906年的伊朗,1908年的中国,然后就是1908年土耳其的第二次立宪。全球史的研究对这个全球性的现象已经有所关注。
青年土耳其党在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地区遭到最严厉的镇压。然后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帝国在欧洲的残留领土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色雷斯)。1906年,以穆斯林为主的这派青年土耳其党人(也就是“进步与统一协会”的这批人),他们合并了一个叫奥斯曼自由协会的组织。这个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奥斯曼帝国的进步军官和官僚,它的根据地是马其顿的萨洛尼卡。
关于这个地方,我们接着上一讲提到的,做一些补充。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之后,俄国的主张是马其顿属于实行自治的保加利亚,但后来英国和德国干涉,在柏林会议之后,马其顿被归还给奥斯曼帝国,马其顿是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地区,也不是个行政实体,民族成分混杂,这儿有三个省:科索沃、萨洛尼卡和莫纳斯。萨洛尼卡就是后面我们要说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家乡。这里是奥斯曼帝国非常重要的、发达的港口城市,而且这个地方还有很多犹太人,这儿是个多元社会,连街头擦鞋的孩子都会说六种语言。在19世纪的基督徒民族主义运动中,到19世90年代的时候,马其顿和亚美尼亚,跟其他地方比,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所以,就特别活跃,成了奥斯曼帝国境内民族、宗教矛盾的焦点。20世纪初,马其顿的保加利亚人,发动了多次起义。引发了俄国和奥地利的进一步干涉。【俄国在19世纪末跟奥地利达成了就东南欧的协议,注意力转移到了远东,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失败后,又把精力转移到巴尔干,核心就是马其顿】这里本来就有奥斯曼帝国的驻军,哈米德二世又把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派到这里来,一个是他们装备精良,可以维护治安;另一个是要让这些有新思想的军人离开首都,自己好心安。但是,这也方便了青年土耳其党搞秘密革命。
合并了奥斯曼自由协会,一下子就让青年土耳其党壮大了,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进入了军界和政界。当然,为了扩大影响,他们也在策略上更加强调奥斯曼主义,也就是要照顾到这个地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有的复杂情况,强调团结和救国。他们就开始在马其顿的军队中渗透,并建立了稳固的影响力,忠于他们的军官控制了这里的军队。
可以看出来,这个组织一方面相信进步、自由等现代价值,但在实现这些目标时,不回避使用暴力手段。这个特性贯穿始终。这可能也是现代政治史上的一个常见现象。
很快,青年土耳其人的机会就来了。地点就在马其顿。
1908年3月,英国照会列强,要求给马其顿这三个省任命一个总督,要求奥斯曼征服减少驻军。进步与统一协会觉得这很危险,可能会导致马其顿独立。借这个机会,他们以组织的名义通知各国,说自己可以结束暴政,渴望他们的支持。7月,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在青年土耳其军官的领导下宣布起义。不久,很多当地的武装与军队响应。
这当然惹恼了苏丹哈米德二世。他想镇压,结果派去镇压的军队要么倒戈了,要么指挥官被杀。然后,就出现了要求哈米德二世恢复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巴尔干各大城市都纷纷提出了这个要求。哈米德二世本来想联合保级利亚来围攻,但被保加利亚拒绝。当时,人们相信,青年土耳其人完全有能力把军队开到伊斯坦布尔。被逼无奈,哈米德二世在7月23日宣布了选举新的国会的命令。这样,奥斯曼帝国就进入到了第二次立宪时期。
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值得关注,那就是康有为与青年土耳其革命。我们在这门课的第一讲就提到过康友为关注土耳其。到这个时候,康有为也该出场了。康有为很早就关注奥斯曼帝国,主要是以奥斯曼帝国为借鉴。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1908年,他从罗马尼亚坐船前往伊斯坦布尔。正好赶上青年土耳其革命成功,欧洲当时的消息比帝国其他各地都更多。还在前往伊斯坦布尔途中,车船上的读报者就发出了欢呼,康有为在他作于1908年的《突厥游记》中记了人们的欢呼。
康有为虽然亲历了土耳其立宪成功后的盛况,不过,他当时也没太搞明白一些细节。康有为提到,立宪是少年党人所谓为。所谓少年党,就是青年土耳其党人。康有为当时非常赞赏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军队取得立宪运动的成功。当时光绪去世、“国会请愿”遭受挫折,康有为主张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兵谏”。直到1911年,康有为还说“办突厥之举”是上策。
当然,当时关注青年土耳其革命的不只是康有为,也有一些革命党人,包括胡汉民、汪精卫等。康有为关注的是立宪,革命党人关注的是推翻哈米德二世的革命,还有关注种族也就是民族问题的。
1908年选举后,青年土耳其人逐渐掌握了大权。1909年,伊斯坦布尔发生了针对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叛乱,又是借助于马其顿的军队开进伊斯坦布尔,青年土耳其人才恢复了权力,然后,他们废黜了哈米德二世。苏丹穆罕默德五世上台。这很像是1808年时Alemdar作为巴尔干地区的阿扬的代表,带兵进入伊斯坦布尔挽救改革。借镇压叛乱之机,“统一与进步委员会”也宣布为政党,摆脱了其秘密组织的身份。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土耳其的真正主人。
可以发现,奥斯曼帝国衰落后,它的那些改革,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立宪,都不得不靠着先掌握权力,尤其是要军队来保障。这个历史特点,一直延续到当代。
青年土耳其党人一直统治到1918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他们越来越有明显的威权主义色彩,它宣扬的那些自由,大部分没有兑现,但还是推动了很多进步:修改了1876年宪法,政府不再是对苏丹负责,而是对众议院负责;在市政改革、世俗化和宣传土耳其民族主义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影响持续至共和国时代。下一讲,我们要说的是一个青年土耳其的人物,他就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我们关注他的早年生涯。
喜马拉雅的朋友,谢谢你的收听!
谢谢。
老师讲的挺好的,假如配合地图一起就更好了
奥斯曼帝国一步步走来,到了19世纪的后期,立宪成了进步的土耳其人的政治追求,“青年土耳其人”成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
历史上革命的道路都是曲折的,顺应历史潮流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笑笑xj 回复 @1865088vdnh: 可是人在历史中往往看不到潮流,只能努力守着财米油盐
👍
受益匪浅